诵读的境界

白亮

<h3>&nbsp; &nbsp; &nbsp; &nbsp; 盛夏时节,我有幸参加了“诗意之城,你我共读” 诵读活动“好声音”见面会。举办地点设在西安南郊文化商圈小寨的“新华里”。这个集购书、阅读、咖啡、茶艺为一体“老字号”的新华书店,环境雅致、静谧、温馨,书香气息浓郁,给诵读爱好者营造了“共赴诗意之约”的串烧氛围。虽然我和诵友们素昧平生,都没见过面,但以诵读结缘,通过网络平台,不知不觉地走过了百个欢愉诵读的日子。从诗歌到散文,延续诗脉,传承经典,听到了许多“好声音”,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初来乍到,品尝“文化盛宴”,气氛融洽,场面热烈。大家闻声辨名,一见如故,开心交流,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古城人不仅有“大把挖坑享受生活的乐趣,更有诗和远方的憧憬” 。&nbsp;</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温淑华</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刚步入现场,一眼认出在百天诵读中“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 “行家里手”,网名叫背影的“大咖”。开场是由他和心静如水朗诵的《春江花月夜》启幕,伴着张啓凡的诵读声,走进《雨巷》,倾听《再别康桥》……“好声音”从幕后再现台前,风采依依,气场非凡。正如诵友湖水泛舟即兴作诗的感受一样,“因其美声会其面,睹其真容心欢喜”!</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诵读活动场景</h5>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与背影一席谈,感触颇深。他借喻“看山观水”的唯美感悟,形象地道出了诵读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诵读原文况味初心,感性地理解文意,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让悲从心起,让喜出望外,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贾 磊</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记得小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讲,读书要读出声,按着心思和情感沉吟出来,易于记忆和理解。那时我总是怯兮兮地怕张口,惯于丢三落四的默念。偶尔被叫诵读课文,眼前只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画面感”,未曾走过“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坎坷路”,琢磨不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长大后,怀揣着诗意的幻想,寻找心底的本真。对诵读原创作品始终突破不了抒怀达意的“原始状态”,最多带上点表演色彩,属于“模仿”播音员的水准,形似神不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夏 丽</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曾有一个教书的同学在授课时,用录音机自配音乐,津津有味地给学生诵读古文,听起来蛮滑稽的。到了我在第一季打卡诵读诗词加配背景音乐时,才悟出点诗与乐结合的美韵,心里“萌萌的”。可我的诵读很死板 ,囫囵吞枣读一遍,总是跳不出“东施效颦”的框框,基本上延续着山水如画般的“美样子”。碰到自己熟悉的诗词,只是“灵光一现”,熟能生巧地“念出来”罢了,“诵”不出作品的“诗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瑶瑶照片</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大学同学王小刚早先就通过“喜马拉雅”诵读自己创作的小说,声情并茂,很是享受。有朋友看了我的文章《诗意盈门》后,也想听听我诵读的声音。我不自信地告诉他们“初学诵读,音质苍白,缺乏功底,出丑见笑”。曾有老领导专门设饭局,邀来“高手”指点,不妨想让我来个写读听“一条龙”。几番切磋,自愧不如,难以应招。我听过诵友张啓凡的一段模仿央视“新闻联播”制作音频,字正腔圆,十分专业,完全是“国字号”发音水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然而这些“山水”初见,依然只是体验“锦绣山河”的开始,追求“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极致,仍需“跋山涉水”的努力攀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隔壁老梅</h3> &nbsp; &nbsp; &nbsp; &nbsp; 诵读的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深读细品,挖掘文意,走进故事的背后,追溯创作的背景,体味原创的寓意,诵读出“山水韵脉”的佳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之美,做到动情、动听、动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杨 昕</h3> &nbsp; &nbsp; &nbsp; &nbsp; 见面会上,坐在我身旁就读新闻专业的女大学生李凯琳,登台诵读了革命志士林觉民《与妻书》。这篇我在上大学时读过的名作,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我爱你!然而天下重任使我不能继续拥有爱你的权利……你的名字,充满着我的爱恋。我的眼里,充满了你的泪水,千百年后,我也无怨。”从好声音荡气回肠的深情诵读中,听到了那份深情如许的缠绵,也听到了家国大义的凛然。这种置身于历史渊源的研读和痛彻心扉的理解,触动心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李安生</h3> &nbsp; &nbsp; &nbsp; &nbsp; 就职于开发区的公务员庄园,诵读了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从她散发青春活力的阅历看,能读出历史的厚重和成熟的馨香,不可小觑年轻人诵读功底和阅读能力,难能可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吴 杰</h3> &nbsp; &nbsp; &nbsp; &nbsp; 诵读的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是精读原作升华后“拨云见日”的“慷慨激昂”。这时的“山水”不仅仅是幽谷碧波的自然风光,而是沉淀于胸融入于情“好山好水”的美丽景致。通过诵读艺术再加工,穿越迷雾,洞见智慧,达到更完美的意境。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芦保平</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上世纪末,我在浙江杭州看到原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乔榛、童子荣、丁建华等与观众见面时,因电影供需受市场大潮的冲击译制厂濒临倒闭边缘而落泪。观众无不为“一代人记忆中承载着外国优秀影片配音”的好声音“下岗”而扼腕叹息。那时的我对“好声音”理解不透彻,没有从艺术再创造的高度去审视电影作品,而是简单归结于市场转型带来的后果,“见山见水不见远”地为之打抱不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陈 曦</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重新认识了艺术鉴赏水准,弄明白了诵读、朗读和配音的类同与差异。在认同明星们“专业高度”的同时,也认同“大众诵读”的崛起。诵读不再是“大腕儿”表演的“专利”,而是普通百姓抒发情感的“舞台”。人们读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们读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的诵读自然贴切,诉说情怀,不矫揉造作,就像在宴席上喝酒一样,品的是味,醉的是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卯 卯</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曾听到夜遁逃诵读的美文《怀旧的幸福》,音质清新,语速舒缓,抑扬顿挫,回味无穷。“影子和夜晚会在哪里相逢?不小心将茶碗碰倒,打湿了书页,一根白发飘下来,又轻轻拂走……记住,无论青春如何度过,唯有怀旧的日子才最幸福。”特别是在深夜静听,宛如天际流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哗啦啦地洗刷着胸襟,沁人心扉,勾起了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忆。这里有原创文字的魅力驱动,更有诵读提炼后的艺术升华。读起来口齿生香,听起来声声入耳,留下了“余音绕梁”的美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诵读活动掠影</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相聚中,让我没有想到的节目是,投影大屏幕打出诗歌《我爱你,中国》,大家看着字幕齐声合诵,自然而又温馨。整个过程中没有练习,没有引领,没有指挥,完全沉浸在抒怀、畅想和超越带来的乐趣中。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好声音,令人动容、亢奋和震撼。现场还出现了几位身着传统礼装小朋友,激情登台诵读。她们的表情、吐字与扮相,拿捏的有模有样,精彩纷呈。不仅看到了时下青少年阅读思维力的潜质和诵读表现力的成熟,而且也看到了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的曙光和希望。湖水泛舟触景生情道“佳作美声愈朝阳,兰香荷洁飘四方”,让诗意之舟在每个“共读”人的心中荡漾。</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小聚会开心一刻(视频)</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如今,有声图书馆应运而生,“边走边听万卷书”悄然兴起。诵读作为阅读的“升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及山巅河溪,“风景这边独好”。许多诵读爱好者纷纷拿出“绝活”,有的播音、有的朗诵、有的配音,各显神通,亮相传媒,圆梦舞台,成为“崇尚文明,提高素养,实现梦想”的“追风者”。诵友云凤鸣岐告诉我说:“前一阵,在南郊培华学院搞了一次朗诵大赛,火爆异常。各路名流踊跃参加,一时造成那里的交通拥堵。”可见,全民阅读魅力之大,“高手”不乏在民间。<br>&nbsp; &nbsp; &nbsp; &nbsp; 有道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阅读人生最通俗的口头禅,也是对诵读境界最好的诠释。<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7月18日</h3><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叶公好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