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据介绍,纳米比亚的民族不多,而我们要去的“红泥人”村是座落在纳米比亚西北部靠近边境,撒落在奥普沃小镇周边零零星星的辛巴族人村子中的几个。</p><p>奥普沃由于地处偏僻,在当年德国殖民时期没有被顾及。因此,当地的辛巴族人还是处于近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状态下。百度上可以搜索到关于辛巴族“红泥人”很多的资料,在这里就不再多介绍了。</p><p><br></p> <p>连续两天,我们都是在日出之前就赶到了“红泥人”村。</p><p>没有鸡鸣狗犬,静悄悄的,只有那几座泥墙草顶的简陋房屋在晨曦中爬在满是土灰的地上。</p> 已经有辛巴族人走出了草屋,他们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地上生一个火堆,并且披着晚上盖着的毯子围坐在火堆旁取暖。这地方早晚与白天的温差要相差很多。 看的出来,他们没有梳洗,身上穿的都是常日不换的衣服。说是衣服,也就是那几块脏兮兮的布块。 而男孩子身上却穿着还像点样的衣服,我强烈的感受到男人在这里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女人。 成年女人的头上、肩上都是一样的服饰,头发上粘着红泥,身上涂抹着红泥粉。着也就是“红泥人”俗称的来历。也只有成年以后的女性才会这样。 辛巴族的女性一年四季不穿衣服而裸着上身,但是那些头饰却不会被取下来。 早晨凉,就这么裹着毯子(我想这也应该是晚上的被子)。 早晨初升的太阳温柔的给大地铺满金色,她在这金色中显得格外的美丽。 这是一位刚成年的姑娘,她脖子上那粗粗的红色项圈就是待嫁女子的标志。 她戴着成年女性的头饰,也许心里正憧憬着出嫁以后的生活。 她手中的饰品是她劳作的成果,大概是要拿到集市上去出售的。 听说她似村长的女儿,两眼透着一丝野气。 她就要出嫁了。 一位是未成年的少女,一位是刚成年的姑娘,她们俩不同的头饰正是不同年龄的标志。 还是孩子们最幸福了,没有更多的服饰,可以在泥土里打滚,可以不受拘束的爬上爬下。 小家伙也起来了。 男孩子不用涂抹红泥,但是他们可以满身的尘土而不用洗澡。 这是一个小女孩,因为那个粗项圈。 女孩子也照样会爬树。 她对着镜头一点也不害怕。 望着这在阳光子下瘦瘦的背影,我还是感到有一种说不清的美。 男孩那向上的目光有些倔强。 女孩子是要劳动的。 也许哲就是一种原始的美吧。 没有虚伪, 没有邪念, 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光明的,正如这耀眼的阳光。 男孩可有衣服穿。 还可以有一根木棍。 不过,村子里的羊可是要男孩子去放的。 这是一个腼腆的女孩,她是为数不多的不戴那些头饰和项圈的女孩之一。 她看到我的背包边挂着的一支笔,竟会说着“pan”问我要,当然,我马上就给了她。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从他们那淳朴的目光中看到了他们的向往。 <p>在村子里,几乎没有看到有几个男人,也许都在外面谋生赚钱。</p><p>这位是村长,他照料的村民们的生产和生活。</p> 我们一共去了4个辛巴族村子,这是我们唯一在村子里看到的几个年轻人,严格的说应该是大孩子。 这带球的技巧竟是这么娴熟。 房子里睡不下了,这兄弟几个就天天露宿在外。 <p>“红泥人”的生活近乎于原始,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她们赤裸着上身在街上行走,在超市里购物。而城镇也接纳了她们,没有任何歧视。</p> <p>听说政府正在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我们在村子了偶尔也看到了几个身穿校服的小孩。</p><p>辛巴族的人文文化应该延续,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