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精神

芳草

<h3><br></h3><h3> 1964年9月,我从信宜大山以全县绝对优势成绩走到湛江海边城市湛江一中读书,与从不相识的同学走到了一起;经过二年的艰苦同窗企,又加入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锻炼,停止了高考,四年后的1968年10月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号召又回到了农村。52年后的今天,有个在香港的老同学相约我们在农村的几个同班同学在云开大山的钱排镇聚会了。这就好比时代让我们走了一个圆圈,我不禁想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话:“科学是圆圈的圆圈。”(《列宁全集》第38卷(《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1页)他形象地揭示出科学认识的含义。不妨惜用以说说我们这代老知青这个特殊群体这代人吧。这个群体是中国共产党最最忠实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是新中国最能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勇敢担当的一代人。</h3><h3> 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群体,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事物的同一性。事物具有同一性和差别性,而具有同一性的事物就属于一个整体。老知青就是我们的同一性。老知青,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多年来,无论在哪里,我从不违言自己曾是老知青;因为我们当年是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通过自愿报名,走“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一个伟大的特有群体。</h3><h3> 我们到的是国营农场的生产队和边疆农村生产队,从此成为农业产业的一员;经历多年“把人变成钢铁”体力劳动锻炼,很自然地生长出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融入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大队伍之中。我们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从整体上说,已经再也离不开这个大群体了。我和一些老战友有同感,有的影视作品往往重在描绘知青的“苦难”、“孽债”等等,很少描写知识青年为农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精神状态。那可能是因为有的作者尽管当过知青,但时间不长,没有真正融入知青这个群体,更可能是没有站在广大劳动人民这个大群体中来看知青这个群体,没有真正认识知青运动的本质和主流。</h3><h3> 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事物的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要反映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客观发展规律。事物经过圆圈运动,看起来某些方面好像回到了原点,但是经过不断地扬弃自身,会发生本质的根本变化。今天我们再次欢聚一堂,也是否定的否定。我们与50年前相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思想的升华。农场,农村经历培育出我们一代重要精神:</h3><h3> 传统观念决裂的精神。文革前后,从城市到农村的知青不是少数。面对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工农差别,我们这批人认识到了这种决裂的必要性,也切身感受到实行这种决裂所需的决心和勇气。</h3><h3> 为国分忧的精神,当时祖国建设还很落后。无法在城市全部安排这群人的工作生活,祖国当时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是身体力行,响应这种召唤的人,是把这种召唤变成现实的人。我们引以为自豪!</h3><h3> 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都经历过连续劳动二、三十天不休息、起早带晚抢收抢种;都顶过烈日、冒过风雨;都体验过收获劳动果实的由衷喜悦。这种精神对于时贫穷落后的中国极为重要。据媒体披露,美帝国主义策划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有个“十条戒令”,其中有两条说到要设法消解中国人刻苦耐劳的精神。足见我们保持这种精神对于捍卫伟大祖国何等重要!</h3><h3> 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第一年每月工资农场的只拿十多元人民币,农村的每半年只分得一二百斤稻麦口粮和十多元钱,因为都是平日出工记工分收获才统一按工分分配。平均每人管理农田达到十到八亩;但是记忆中,当时几乎无人为此斤斤计较、发牢骚。这说明,我们确实称得上为国家做出了无私奉献。</h3><h3> 忍辱负重的精神。因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个生产队非工农家庭出身的人数相对集中,一些品学兼优的知青曾遭遇过这样、那样的不公平。但是,绝大多数战友都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许多人后来回到城市,成为各方面的骨干,有的还当上全国劳动模范。那年月,我们这个生产队靠战友们自己的力量,就能利用工余时间排练宣传毛泽东思想,颂扬人民战天斗地伟大精神的,;文娱演出队被选拔到农村,场部,受到广泛好评。现在想来,很了不起!</h3><h3> 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下乡的第一天起,我们中就有不少人坚持读书学习,并常年坚持。以我们在农村的为例与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开垦荒山修渠蓄水而献身的青年大有其人。,前些年我看到很多反影知青电视剧,脑中立刻浮现出他夏天在蚊帐中,点着煤油灯天天夜读的情景,我们当时在农村乡下,在农场队里因每晚要到队部开会、接受劳动任务,睡觉较迟;可是我每天都不知老马是何时熄灯的,而第二天一早,他又照常和大家一起扛起锄头下田。他今天成为专业作家,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学习,是不可能的。像他这样自学成才的,在老知青这个圆圈中,有一批人!</h3><h3> 我认为,上述精神综合起来,可称之为“老知青精神”。这种精神,乃是中华魂的组成部分。当今要实现“中国梦”,很需要发扬这种“老知青精神”!</h3><h3> 知青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年代的一群体,是伟大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然而,我们这些亲历者中的许多人却认为,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弘扬他们“一切听从党指挥”的顽强拼搏精神。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h3><h3> 我们这批在农村、农场待过十几年的老知青,现在都快八十岁的人了。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肉体渐渐老朽,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老知青精神”不应当逝去!其实,体现人类的繁衍发展的,主要是精神财富的积累。为此,我们现在回忆赞扬扬“老知青精神”做点有意义的事。大家趁身体尚可之时,可以写点亲身经历,让真实的“老知青精神”充实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华魂,代代相传。</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