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读书笔记

智慧

&nbsp; &nbsp; 这本书买了有两年有余,缘起一篇有关“格局”的公众号文章,因觉其说的不到位,不能解惑,于是搜索所有带“格局”关键词的文章,发现了一篇好文,为本书的作者蔡垒磊所著,进而发现了本书。<br>&nbsp; &nbsp; 先是在喜马拉雅上听了一遍这部书,随后又看了一遍。隔年后,今天又拿出来翻,依然觉得很棒。与我经年所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剧烈碰撞,颠覆认知,你讨厌他说的每一句话,但回过头去,却发现他句句在理,没法明晰滴说它好或不好,只觉得他把人的自私剖析的淋漓尽致,让你不忍直视,故而羞于分享给别人。<br> 序1:就物理空间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在精神空间层面就不一定了。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对基础素材的加工方式:认知。只要认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听到的就是不同的话,进而无法彼此友好交流。 <p>序2:多数人都喜欢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维一致的结论,因为这样的“肯定”可以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成长确实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适构成的,所以不惧怕不舒适,或许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p> P3: 势利是刻进人类基因里的,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势利贯穿了人类各种行为的始终。 P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在《社会性动物》里提到: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各种片段和情感作为杂质一直不停地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虚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这个现实包括我们自己。 P17: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P18: 如果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较长、难度较大,那么分解就是一个必选项, 将阶段性的目标提取出来,而当人获得阶段性成绩时,自然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提供给自己一部分坚持下去的动力。 P20: 人生成长轨迹往往不是平滑的线条,在某个阶段总有爆发式增长。 P24: 你不停地用你的触角去触碰周围的各种机会。然而有时候,由于自己没有相应的触角,探测不到对应的机会;有时候,你发现自己有相应的触角,探测到了机会,却发现长度不够;等你努力长出了相应的足够长的触角,又发现由于不断前行,刚才的机会已经远去。然而这根长出来却已然错过“机会”的新触角是否就无用了呢?不,你迟早还会再用到它。所有的触角最终都会被用到,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可以组合着用,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当你多一条触角前行时,不仅仅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机会,而且通过不同触角的排列组合,其实你能打开另一片天地。<br> P28: 不势利,就意味着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概率更低,如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与淘汰,我们自出生以来就自然携带了“势利基因”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因为我们都是“势利者”的后代。 P37: 当你真正信仰“知识就是财富”的时候,你就该知道,任何维度上的有效知识只要找对了合适的变现路径,就能转化成财富。 P39: 教科书里能学到的知识其实是极其有限的,但人们往往会高估。他们通常认为学历就代表知识,学府排名就代表拥有的知识排名。因此,博士生肯定比硕士生更有知识,清华毕业的人肯定比南开毕业的人更有知识,而且他们认为的知识通常是全类知识。这是对学校的误解,也是对知识的误解。很多关于高层次知识的修行都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的,因为没人教,也没法教。 P40: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高层次知识的修行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的原因了,因为智慧只有自下而上,而不能由他人自上而下传授。 P44: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因此,当我们摄入基础信息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多摄入有效知识。次有效知识由于其孤立性,出现的频次不高,寻找的难度较大,同时也较难记忆.<br> P47: 我们就需要一些能力,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我们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建立起自己关于判断知识的知识体系。针对自己要的东西,补齐相关需要的背景知识,将碎片化阅读变成我们建立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从碎片化阅读起步,从而顺利过渡到系统阅读。 P54: 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br>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也许你会提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单单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非常有好处的。<br>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当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会特别主动认真地学习,原因就是怕出丑,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br>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你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这就跟雇用了一批黑客帮你“捉虫”一样。帮你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br> P59: 搬砖的工资是日结的,而学习可能是按年或者是更长时间后一次性结给你的。只有结到你手上的时候,你才知道,哦!原来是那个时候我学了这个。更有甚者,是已经结到了你的手上,你都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由于你运用了某些之前学到的思维方法。为什么感知不到?因为它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 P60: 对一个坚持学习、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践行的人来说,10年以后赚到1000万元是一件概率不小的事。于是你可以开启精细化计算模式,年薪100万元,仅一天就能有3000元,你告诉自己每过一天挣3000元就行了。时间一定会在进入上上一节图中的“快速增长点”之后爆发式回报给你,这样学习的价值就很清晰了,足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你提供足够的动力。 P70: 你用金钱去点燃他人的希望之火时,每一个子儿都闪耀着希望。当你为了得到它而不惜伤害他人时,每一枚铜板又都散发着臭味。 P71: 吴晓波说:“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br> P72:道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以主流价值观为原料形成的规范社会人行为的共识。穷人并非天生道德水准低下,而是他们受到的诱惑更多、更大,因而保持道德操守的难度相对也就更大。---- 这里“富人/穷人”难道不应该改成 “物质与精神富足/匮乏” 吗? P77: 那么如何让一个穷人对金钱拥有野心呢?<br>最好的方式就是强行将其扔到一个充满野心的陌生环境中。当周围的人群都野心勃勃时,那么他自然也会想大干一番事业。当一个人身边都是没有理想、得过且过之辈时,即使拥有一点野心的小火种,也立马会被周边人的冷水给浇熄。 P82: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以判断“浪费”很主观。<br> P86: 对于进取型人格来说,无节制地省钱,省掉的除了钱,还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除了钱,还省掉了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联结的机会。 P94: 劳动力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能达到某个门槛的人多不多,多!所以这类劳动的单位价值自然就低。 P98: 纵向上来看,我们要尽量避开这些几乎无法靠积累达到飞跃的技能和工作。在筛选想学习的技能时要睁大眼睛先看看,熟练掌握该技能的“骨灰级”玩家的收入是多少。<br>从横向上来看,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攻陷那些被组合频率最高的技能。现实中,技能都是组合着用的。被组合的技能越多,技能的拥有者就越少,要做好某事的门槛就会越高,竞争者也会越少,挣钱就相对更容易。 P109: 很多人会认为时间是一个常量,但其实我们已经从爱因斯坦那里知道了时间是一个变量。单纯地计算多少次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了多少印记,以及它给人带来了多少意义。有些人只需几年就能走过另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于是,这些人的寿命就相对长得多。 P110: 如果我们将自己一生的时间用方格子来表示,一个月表示一格,那么也就900多格。如果这个月你什么也没干或只是简单重复,那么浪费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叫“时间”的东西,而是在变相自杀。 P116: 经常性地操别人的闲心是一种病,我把它叫作“注意力失位补偿”。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是专注在自己身上;越是在能力上已然落后的人,却由于不知道怎么替自己操心,或得不到太多值得替自己操心的机会,而将自己宝贵的注意力随意乱用。 P120: 究竟是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这得视谁是稀缺资源来定。适用“能用钱搞定的事情,就别花时间”的是那些钱多,是减少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时间本来就多到要打发的程度,为何要多花钱去省出更贵的时间呢? p125每个人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当下的任务目的——我来这里做什么,当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多线程处理并没有问题,但必须时刻保持界限。 P143: 划出界限就意味着你在自己的领地四周筑起了高墙,我们有时候也将其称为“原则”。高墙以外的公共区域,是交流区;高墙以内的私人区域,是警戒区。警戒区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有人闯入,你就得端起自己的枪,告诉别人谁才是这里的主人。领地界限并非固定,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动态调整着的。我们会在某些时候,某件事上的界限范围往里缩,留给他人可供交流的区域变大,也会往外扩。不同时期在不同环境下,我们会一直微调自己的界限。 p145: 真正的高效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 P151: 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个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状态,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不要以为这是压榨孩子,其实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这种自私扯成无私,实在是荒谬之极。 P154: 婚姻制度并非天赐,而是人为,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设立的。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它使得社会状态相对稳固。对于个人,社会总的生存成本减少。于是,统治阶级和个体就一拍即合,弄了个婚姻制度出来。 P167: 情商是一种关系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为处理与自己的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 P169: 选择孤独的专注者这条路的人,社交就不该是你的工作重心了,基本能推的社交要全部推掉,别怕得罪人,对你而言,绝大多数人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外,毫无价值可言。 P171: 从单个社交来看,主动的一方也许并不占便宜,但从总量来看,单个乘以数量才有意义。事实上,只要你挑选的社交对象跟你自身拥有的资源基本匹配,多数时候都是能获得等价回报的。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br> P176: 不管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回报,你的回报都会带给对方惊喜和愉悦。这既是为下一次潜在的互助可能性打下基础,同时也是一种增进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你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能有即时回馈,任何时候帮你都不白帮,而在你有了即时回馈之后,你们又回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而不是在接下来的社交中,你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状态。 P182: 人生是经历,我们永远在不停赶路,试图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但其实我们人生的全部,却是在此过程中将客观事物反映在脑子里的那些思想、记忆和情感。这些东西与别人都无关,只跟自己有关,也就是我们活着的全部。 P184: 其实人生更像一个开放式游戏,进入游戏后,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找任务,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努力,然后达成各种成就。做别人的主,本质上就是希望将自己的意志活在别人的身上。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 P188: 往正确的努力方向走,同时在努力的积累之下,不断和外界产生联结,从而习得高级智慧,并在践行中创造更多的好运。 P191: 真正努力的人,很少对外界宣称自己有多努力。 P195: 直接帮助对方避坑,肯定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方式,提醒他人避坑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却未必能给他人带来最大的利益。某些坑就是不可避免的,坑里才有好东西让你学。 P198: 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很大时,通俗化的解释就是他的认知层次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认知层次有自己的特点,在认知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层,就能看到多得多的风景,而处于相对下层认知的,仅用想象是很难理解上层认知的。世界除了是个物质实体外,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个精神实体。 P200: 在认知能力较高的人看来,班级里的排名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知识的。既然是学习知识,当然只跟自己比较才有意义,只要我今天比昨天懂得更多就行了,只要我尽力就可以了。要学会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大的空间跨度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