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用一天半的时间对上海愚园路老洋房进行寻觅探幽。第一天我从中山公园一端走到镇宁路一端。其中中间向上延展到江苏路一段及武定西路一段。第二天又去愚园路静安寺一端的百乐门。将大部分名人旧居收入美篇。</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愚园路是上海西区一条著名的百年老路。上世纪初,一位在上海滩被称作“富甲王侯”的商人,在静安寺附近兴建了一座私家花园宅第,名为“愚斋”,愚园路从此得名。</b></h1><h1><b>此后随着法国梧桐、西式洋房、咖啡吧的陆续出现,愚园路又成为了当时租界西洋绅士、洋行买办等名流汇聚之地。</b></h1><p><br></p><h1><b>这条马路并不宽阔,东连静安寺,西连中山公园。百年钩沉中,这里曾有过红色经典、欧美传奇、人生跌宕、酋寇苟蝇。这里既有高雅音乐殿堂的音乐家,又有声色犬马之窟。既住过民国军政要员、又住过著名科学家著名国际友人,还住过敌伪汉奸流氓。可谓鱼目混珠、良莠杂陈。徜徉其中,感悟颇深。</b></h1><p><br></p> <h1><br></h1><h1><b>我是从愚园路西端进入的。首先看到亨昌里1376弄34号(原为亨昌里418号)这座灰砖老楼。</b></h1><p><br></p><h1><b>亨昌里是由先施、永安两大公司于1925年合资所兴建的3层新式石库门住宅,分列5排,共25幢,南北两弄口各有过街楼1间,分别通向愚园路和长宁路,属于典型的旧式里弄建筑。</b></h1><p><br></p><h1><b>这里曾是党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后将这一遗址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并向社会开放。目前陈列馆一楼为《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二楼为编辑部的复原场景。</b></h1><p><br></p><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紧接着我就看到了一个大宅门,硕大的铁艺大门,硕大的老洋房。掩映在草坪中。</b></h1><p><br></p> <h1><br></h1><h1><b>此为愚园路1320弄(新华村)。这里共有五幢建于1925年的英式独立花园洋房。该处原系外商私人产业,后几易其主,其中一号楼为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女士旧居。</b></h1><p><br></p> <h1><br></h1><h1><b>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董竹君生于上海洋泾浜(今延安西路一带)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大革命时期曾与进步人士交往,同情革命,思想先进。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上海的反革命势力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为掩护这些革命同志,董竹君将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与凡尔登花园两幢洋房顶出,用此款项买进新华村1栋大花园洋房,这里便成为地下党员们经常会面的地点。至1950年,董搬离新华村,后迁居北京。</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1315弄4号为路易•艾黎旧居。1932年至1937年,路易•艾黎曾在此楼居住。</b></h1><h1><b>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曾任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1934年和中共建立联系。由于住处幽静,中共曾在此处顶楼架设电台用以通讯联系。此处还成为中共的接头地点和避难所。</b></h1><p><br></p> <h1><br></h1><h1><b>此建筑是一幢四层的西式住宅,室外有扶梯可直上二楼居室。底楼前半部分为会客室和餐厅,后半部分是厨房等辅助用房,中有一间小工房,内置一台车床和一些工具,底楼沿弄堂有汽车库,房前有小花园。</b></h1><p><br></p> <h1><br></h1><h1><b>再往前走,我看到左手又是一座硕大的铁门,城堡式的建筑巍峨隐现。里面有门卫,但无论如何不给我开门,说是等开学后可以在离门卫不远处拍一下,而现在这都不被允许。这就是位于愚园路1136弄31号的“汪公馆”。我只好将相机镜头伸进栅门孔,勉强拍了几张。</b></h1><p><br></p> <h1><br></h1><h1><b>但我实在是不甘心,发现这座楼与旁边的长宁区少年宫紧邻。我走进去,大模大样的走上三楼,一看是一间大阅览室,隔着窗户正好得拍“汪公馆”。等我左拍右拍都完事了,一位先生赶来了,我冲他笑笑,指指相机。对方无语,我的“执著”又一次“得逞”。</b></h1><p><br></p> <h1><br></h1><h1><b>“汪公馆”实为王伯群(1885年-1944年)王公馆,此建筑建于1934年,为哥特式官邸建筑风格,在全上海应该算是超一流的建筑了。该建筑青平瓦屋面,南立面由中央桥式阶梯通往二楼,内为圆拱柱廊,水泥粉饰门窗套,绛红砖清水墙面。王伯群字荫泰,斋名清雪庐,贵州省兴义人,1905年赴日留学,为何应钦内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b></h1><p><br></p><h1><b>当年王伯群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时为续娶学校一女生而耗巨资营建此新婚住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眷随国民党政府内迁,大汉奸汪精卫将住宅占用,作为其在沪官邸,称“汪公馆”。抗战胜利后,一度为国民党军统组织使用。</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1931年6月18日王伯群与保志宁结婚仪式现场照片。</b></h1><p><br></p> <h1><br></h1><h1><b>这里是愚园路1136弄主弄堂,为了安全考虑,王伯群住所的大门没有开在南面的愚园路上,而是高墙圈围,旁边另外开了条小路(即现在的1136弄),若去王公馆,必须深入弄堂,方得进入宅邸。</b></h1><p><br></p> <h1><br></h1><h1><b>这就是王公馆原来的主入口,位于愚园路1136弄内,现在的主入口已改在愚园路上。</b></h1><p><br></p> <h1><br></h1><h1><b>从主入口进入院内,就看到王公馆精美的楼门。这里已经全部属于长宁区少年宫了。</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1136弄14号(现18号)是一幢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砖木结构假三层、带地下室的花园洋房,曾经居住过孙中山的挚友、国民党左派、老外交家陈友仁先生和妻子张荔英一家。</b></h1><p><br></p> <h1><br></h1><h1><b>而弄堂里的其他住户还包括30号沈镇先生故居,该建筑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独立式花园住宅,属西洋现代式塔形建筑。1940年,“茶叶大王”沈镇买下作为居所。</b></h1><p><br></p> <h1><br></h1><h1><b>这条路上一些独立老洋房则被用来做牛排馆、咖啡厅。</b></h1><p><br></p> <h1><br></h1><h1><b>这些地方不像新天地那样张扬外露,而是含蓄内敛。与周围建筑很搭配。</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851号,建于1930年,为法式独立花园别墅,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1945年至1950年曾在此居住。</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865弄2-36号原为花园住宅群。建于1930年,具有英国乡村建筑风格,为独立式花园别墅,入口门洞为仿石面装饰。</b></h1><p><br></p> <h1><br></h1><h1><b>该花园住宅群为砖木结构的英国乡村式别墅,约1930年代建成,屋顶坡度较大,底层为清水红砖墙面,二层为浅色粉刷墙面并露明深色木构架。原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黄贻钧就住在这里。</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1065号是历史名人墙,是这条路上的一座微型博物馆。里面有可以小憩的沙发、有赠送的历史建筑分布图、有影视资料可以观赏,墙上则挂满了对曾居住于此的名人及旧居的介绍。</b></h1><p><br></p> <h1><br></h1><h1><b>我坐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儿,拿起地图又研究了一下,继续前进,走出这里一拐就进入这座1039号豪宅,一打听这里曾为一位法国人拥有,现在是“福”1039餐厅,在这里就餐需要预约。</b></h1><p><br></p> <h1><br></h1><h1><b>回家细翻资料后,发现了此楼的故事。据银行家孙曜东先生回忆,当年他曾陪伯父、中国银行首任总裁孙多森去拜访上海法国银行总裁冯•莫里先生,他就住在这幢法式洋房,这幢房子是他送给太太的礼物。据说冯•莫里先生带着太太从巴黎到上海赴任,初时居无定所,夫妇俩带着女儿常住酒店,太太总觉得没有家的感觉。为了安抚太太,冯•莫里先生就将愚园路1039号送给她。太平洋战事开始,法国银行家一家三口被日本当局送往集中营,房子被日本人占领,他们唯一的女儿因营养不良死于集中营内。日本投降后,两夫妇已心灰意冷,将愚园路1039号捐给教会做幼儿园,然后回国。</b></h1><p><br></p><p><br></p> <h1><br></h1><h1><b>愚园路1055号是严东生旧居,严东生1949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是著名材料学家,他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大单晶被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1054号为久安公寓,1050弄为久安坊。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苏州贝氏(贝聿铭先辈)在田基浜路(今愚园路)1054号兴建了混合结构五层住宅一幢,称久安公寓,是长宁境内首幢公寓住宅。该建筑每层分东西两部分,均为设备齐全的两套间。紧靠久安公寓就是久安坊。</b></h1><p><br></p> <h1><br></h1><h1><b>这是位于愚园路1032弄的岐山村。岐山村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北临长宁路,占地2.2公顷,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b></h1><p><br></p> <h1><br></h1><h1><b>1925年-1931年间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等房地产商联建中西式3成楼房70幢,加上建于1924年的4层花园洋房东苑别业5幢,共计75幢。当时业主借周武王发祥于岐山,冠名“岐山村”。</b></h1><p><br></p> <h1><br></h1><h1><b>这里曾住过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电影演员祝希娟。1937年上海滩神秘人物岑德广也曾居住在54号。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思派”和“心里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b></h1><h1><b>此为钱学森旧居。</b></h1><p><br></p> <h1><br></h1><h1><b>这是愚园路858弄七号,现为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愚园路生物试验所,原为杨树勋夫妇旧居。杨树勋1899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21年赴美留学。1931年被芝加哥大学授予化学博士学位。同年与中国留学生张菊贞结婚。1933年张菊贞亦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杨树勋任上海化学研究所生化研究室主任,夫人任上海宏仁医院工程师。</b></h1><p><br></p> <h1><br></h1><h1><b>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2040㎡,建筑面积924㎡,建于1925年。主体建筑南立面不对称处理,檐口设山花,装饰简洁。建筑的南面沿愚园路,西侧为半圆形,东侧为矩形。</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684号位于镇宁路愚园路的西北角。是一栋法国风格的花园别墅,建于1920年前后。昔日花园很大,因拓宽路和增建房屋,花园缩小很多,但留存的玉兰树和香樟树长势仍好,枝繁叶茂。建筑外墙面为仿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切块饰面。</b></h1><p><br></p> <h1><br></h1><h1><b>1937年8月,我国的纸业大王朱学仁、朱学义兄弟等人创办上海美纶毛纺厂(上海工业用呢厂前身)时,曾买下过这栋住宅。</b></h1><p><br></p> <h1><br></h1><h1><b>这座三层法国外廊式风格花园别墅占地1984平米,建筑面积870平米。红平瓦陡坡屋面。底层南侧是都铎式拱廊。二层有外走廊,宝瓶栏杆。</b></h1><p><br></p> <h1><br></h1><h1><b>屋面设棚屋式老虎窗。除南侧走廊外,房屋内部还有宽敞的中间走廊,供上下前后联系用。走廊内有大理石柱和壁炉。走廊楼面,地面均为柚木制作。主入口在东侧,进门右转弯经楼梯上二楼。宽大的雨蓬由两根立柱支撑。底层经拱廊可进南侧花园。</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864号曾是由五家赌场合并开设的百老汇总会,汪伪时期曾经是汉奸赌徒流氓经常光顾的地方。</b></h1><h1><b>它的主人是黄金荣的徒弟朱顺林。朱顺林本是余姚路、康定路口开老虎灶的一个混混,日本人侵占上海后,无恶不作的朱顺林成为沪西的流氓头子,独霸一方。</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座建于1925年的欧式独立花园别墅,具有简约的新古典主义特点。历史的污秽洗净后,这座建筑本身看起来还是蛮漂亮的。</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1015号原是知名金融家、金城银行创办人、太平人寿保险创始人周作民的住宅。抗日名将杜聿明(1904—1981)和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济深也曾居住在此。</b></h1><h1><b>1940年后,周佛海的亲信、汉奸钱大魁居住在此。抗战胜利前夕,钱逃往台湾。此住宅即由抗日名将杜聿明所有。</b></h1><p><br></p><h1><b>岁月消融,已使这座建筑临街的外表看似朴实无华。</b></h1><p><br></p> <h1><br></h1><h1><b>这是一座正面冲着院内的楼房,当我沿狭小的夹道进入院内时,前面豁然开朗,是一片大草坪,小桥流水,树影婆娑。</b></h1><p><br></p> <h1><br></h1><h1><b>建筑的一层拥有联排落地门窗,二层是弧形与矩形组合的大阳台。看得出这是一所中西合璧设计的建筑,将西班牙的明朗奔放风格和中国的文静内敛风格揉在一起,彰显了建筑师的匠心独运。</b></h1><p><br></p> <h1><br></h1><h1><b>原房主周作民是创建金城银行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金城银行是近代著名“北四行”中最主要的民族资本银行。该行创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5月,额定资本200万元,实收50万元,总行设于天津(1936年总行迁沪,天津改为分行)。总董安福系军阀王郅隆,周作民任总经理。当时最大的股东为安徽督军倪嗣冲。</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此宅庭院深处,含有精致小舍,四周清泉环绕,石桥竹林,一派江南园林风光。</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719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我国第一位法学女博士侯御之故居。侯御之女士在此居住了六十多年。侯御之(1921—1998),中国著名法学家,爱国民主人士。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的夫人,曾就教于北平燕京大学法学系及冯庸大学,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刑法学》等著作。</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714号这座宅子是康有为64岁时(1921年)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b></h1><p><br></p> <h1><br></h1><h1><b>愚园路699号是上海市区现存少有的带大花园的私人住宅,俗称严家花园。它的主人是大隆机器厂老板严庆祥,严庆祥父亲严裕棠是中国机械工业先驱者,大隆机器厂的创办人。严家花园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园内有一幢一千五百平方米的豪宅,是严庆祥1940年从一位犹太藉医生处购得。严庆祥他热心赞助民主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客厅里挂着孙中山亲笔书写赠与他的"博爱"横幅。</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解放前夕严庆祥的父亲严裕裳和弟弟去了台湾,在那里创办了裕隆汽车公司。这里还要提一下严家与吴家的关系。严裕裳太太是吴镜渊的三小姐吴舜文。吴舜文在台湾名气很大,历任台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台文针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崇她社台北分社社长,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台湾中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而其父吴镜渊是著名的纺织企业家,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吴镜渊弟弟吴镜仪做过天津招商局局长、宝成纱厂厂长,其子吴瑞萍、吴阶平、吴蔚然、吴安然各个医学泰斗。</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这里是愚园路805弄锦园,1933年由荣毅仁伯父,荣氏家族缔造者,民国“面粉大王”、“纺织巨子”荣宗锦(即荣宗敬)出资建造,故取名“锦园”。</b></h1><p><br></p> <h1><br></h1><h1><b>锦园为新式里弄,1933年建造,砖木三层,共32幢,分布于东、南、西三方,弄口朝北。锦园每幢建筑面积103.8平方米,总计建筑面积3322平方米,总体成T字形。</b></h1><p><br></p><h1><b>锦园内弄堂宽敞,正对大门有一高出地面的喷水池,弄堂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弄堂中心筑有环形大花坛,花团锦簇,绚丽夺目,是沪西著名里坊之一。锦园建筑落成后,曾作为申新纺织厂的职员住宅,如今多为普通百姓居住。</b></h1><p><br></p> <h1><br></h1><h1><b>这里1911年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委托著名建筑师路易•沙利文设计的愚园路753号住宅。路易•沙利文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b></h1><p><br></p><h1><b>1913年竣工后,为当时美国在上海的投资家们聚会的私人会所,1924年变成孙传芳手下浙军旅长颜景崇的公馆,1927年划归国民政府军营,1949年解放前归空军所属,大部时间为空军飞行员公寓并命“江宁公寓”,1964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入驻。</b></h1><p><br></p> <h1><br></h1><h1><b>洛克菲勒公馆内部装修极其考究,现在已是一家餐馆,里面有一些作为装饰的老物件。如留声机、老式英文打字机、壁炉、老式红木家具等等,无一不秉承并散发着老上海的悠久文化底蕴,深具英伦老洋房特色。</b></h1><p><br></p> <h1><br></h1><h1><b>这是从餐厅内部望向窗外。</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院子内休闲的游客。</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仿古石雕。</b></h1><p><br></p> <h1><br></h1><h1><b>这尊石雕非常精美。</b></h1><p><br></p> <h1><br></h1><h1><b>这组建筑除去洛克菲勒公馆,还有江宁公寓。建成之初,江宁公寓被用来当作国民政府空军飞行员的公寓。而在解放之后,江宁公寓成为了上海警备区后勤装备的办公场所。所以说,江宁公寓也是一栋充满故事的历史遗珠。</b></h1><p><br></p> <h1><br></h1><h1><b>这就是江宁公寓,由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折衷主义风格。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江宁公寓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公寓建筑之一。</b></h1><p><br></p><h1><b>借助西班牙风格的装饰物,整体呈现现代风格的江宁公寓,可以说是753号建筑群里,最有历史和未来感的优秀建筑。</b></h1><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愚园路749弄,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弄堂原来却是老上海三大特务的老巢。</b></p><p><br></p><h1><b>沿主弄走进深处,就会发现这里除了侧弄堂,还有众多小侧弄堂,交错蜿蜒,有如迷宫 。日伪时期,这里住过臭名昭著的汉奸头目李士群,周佛海和吴四宝。因为时刻担心被刺杀的危险,他们选择住在这个弄堂,确保随时可以抽身逃跑,这里可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特务老巢。</b></h1><p><br></p> <h1><br></h1><h1><b>63号是李士群旧居。</b></h1><p><br></p><h1><b>李士群(1905—1943)民国十大汉奸之一。浙江遂昌人,毕业于上海大学。早年曾参加群众革命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叛投中国国民党,又在抗战期间投靠日本侵略者,组建76号特务组织,残酷迫害抗日军民,仅在1939年至1943年不足四年时间内,76号即制造了三千多起血案。</b></h1><p><br></p><h1><b>1943年,军统局长戴笠下令已被策反的汪伪政府三号人物周佛海设计利用日本特高课将李士群毒死,终年38岁。</b></h1><p><br></p> <h1><br></h1><h1><b>63号拐过来还有一个门,狡兔三窟,果然做特务的都很鬼。</b></h1><p><br></p> <h1><br></h1><h1><b>我看门虚掩着,遂推开拍了一张。</b></h1><p><br></p> <h1><br></h1><h1><b>65号为周佛海旧居。</b></h1><p><br></p><h1><b>周佛海(1897-1948)祖籍湖南省沅陵县,曾留学日本,是中共一大代表,早期创始人之一。“一大”后,周佛海脱党而去,成为蒋介石国民党中委。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b></h1><p><br></p> <h1><br></h1><h1><b>周佛海于1946年11月被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死刑,次年经蒋介石因其抗战中期有功签署特赦,改判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因心脏病死于狱中。</b></h1><p><br></p> <h1><br></h1><h1><b>67号为吴四宝旧居。</b></h1><p><br></p><h1><b>吴四宝又名吴世宝、吴云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著名黑社会人物。1939年,吴四宝参加伪76号特工总部,从事暗杀、贩毒、绑架、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1942年被毒死。</b></h1><p><br></p> <h1><br></h1><h1><b>我在749弄里还发现了一些很漂亮的宅子。这座宅子的主人见我在拍摄,热情的打开铁门将我让进去指点我最好的角度让我去拍,令我很感动。</b></h1><p><br></p> <h1><br></h1><h1><b>这座建筑跟其他建筑比更加摩登前卫。</b></h1><p><br></p> <h1><br></h1><h1><b>就在这条弄堂内的31号,抗争胜利后的1946年2月20日,中国民主同盟在沪的中央委员和部分盟员,在此举行茶会,民盟中央常委黄炎培在此宣布成立民盟上海市支部筹备委员会。</b></h1><p><br></p> <h1><br></h1><h1><b>我从愚园路拐到江苏路不远,就看到了一个牌坊“安定坊”。安定坊也是一条花园弄堂,如它的名称一样显得清净整洁。大门很像高档小区的入口,西式的柱头高耸,装饰派的花纹里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个老住宅区。</b></h1><p><br></p> <h1><br></h1><h1><b>弄内一幢幢西班牙式假三层的花园洋房,共5幢18个单元联排式分组建筑,建造时每户都有一个小花园,呈现出20世纪30年代上海居住建筑的风貌。建筑外墙面用干粘鹅卵石作面层,斜屋顶,门窗略带弧形,从外观上看显然也是当时沪上白领和中上层知识分子居住的地方。</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铁门紧锁,我只能踮起脚,将相机从高高的缝隙伸进去,凭经验“盲拍”一张。</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位于江苏路的中西女中旧址,现在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中西女中的前身是中西女塾,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于1892年,旧址设在今黄浦区汉口路西藏中路口。中西女塾的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b></h1><p><br></p> <h1><br></h1><h1><b>中西女中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00年进中西女中读书,她的同胞姐妹霭龄和美龄也就读此校。1912年开设特别班,招收已婚妇女。前6任校长均为美国人。早期教材除了语文外均用英文教科书,学科中强调英文、算学、音乐、家政等,其中家政教育在上海最为出名。学制10年,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入学。</b></h1><p><br></p> <h1><br></h1><h1><b>我经过中西女中旧址继续前行。不久就到了武进西路的路口。往右拐就看到了“上海爱乐乐团”的大院。</b></h1><p><br></p> <h1><br></h1><h1><b>这个大院在武定西路1498号,原为潘氏住宅,砖混结构,1912~1936年建,古典式花园住宅,主立面横纵三段划分明确,中央部分采用简化的爱奥尼克柱式,贯通两层,行成开敞门廊和二层平台。</b></h1><p><br></p> <h1><br></h1><h1><b>该旧居的所谓潘氏实为汉奸潘三省,因在日本人庇护下与多家赌场参股而暴富。此花园住宅是潘三省与交际花王吉结婚时购置的两处豪宅之一(另一处在今安福路201号 吴国桢旧宅),此宅在王吉的建议下开设为“兆丰总会”(高级赌场),兆丰总会采用会员制,会员大多是汪伪政权中的“新贵”和上海的有钱人。</b></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总会内部装饰奢华,吃喝娱乐功能俱全,底层两间大厅里摆设着各种赌台,赌场后面是餐厅,中餐、西餐各一间。总会设有附属车库和门房,门前朝南的花园气派开敞,朝东则有一西洋古典圆形喷泉雕塑。</b></p><p><br></p> <h1><br></h1><h1><b>爱乐乐团的对面是一家装修得颇有特色的餐厅。</b></h1><p><br></p> <h1><br></h1><h1><b>往前走,一路蜿蜒曲折的武进西路景色非常漂亮,宁静而隽美,真像凝固了的音符。</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拐过弯来是一家老公寓楼。这就是开纳公寓,是张爱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b></h1><p><br></p> <h1><br></h1><h1><b>位于武定西路1375号的开纳公寓,是由新亨营造厂于1932年投资建造的,以英商“汪记洋行”大班开纳命名。大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清水墙面,采用西方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建造。</b></h1><p><br></p> <h1><br></h1><h1><b>楼内一梯两户,门上装有玻璃,类似现在的猫眼,可以很方便地看清来客。房间墙壁周边有柚木墙裙,置有壁炉。厨房和卫生间均有热水供应,建造时的卫生洁具都是从英国进口。客厅有大面积的钢玻璃窗,卧室内还有柚木制作的嵌入式四开大壁橱,内有落地长衣橱,也有分隔式抽屉。公寓屋顶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风格,有露台和方柱构成的回廊。屋顶安装了避雷针。公寓还为每户设计了一个独立的车库,可谓领当年风气之先,也是沪上最气派的公寓建筑。大楼落成后,由元昌经租公司分套出租,租借的一般都是达人显贵。如洋行的经理,百乐门的红舞星等。张爱玲的母亲和姑母都是留过洋的新式女性,对住处自然也是比较挑剔的。她们在开纳公寓三楼租了一个朝南的大套房。</b></h1><p><br></p> <h1><br></h1><h1><b>再往前走就是史良的旧居了。我决定往回走。</b></h1><p><br></p> <h1><br></h1><h1><b>转天我去了愚园路最东头的百乐门。</b></h1><p><br></p><h1><b>百乐门是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1929年,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 的上海西区,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 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1933年开张典礼上,时任上海市长的吴铁城亲自出席并发表祝词,盛况空前。</b></h1><p><br></p> <h1><br></h1><h1><b>这是百乐门的老照片,看来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近年重新装修后的效果。</b></h1><p><br></p>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楼梯的走向与原来也有了很大区别。</b></h1><p><br></p> <h1><br></h1><h1><b>进门大厅展示了几样老物件。这是留声机。</b></h1><p><br></p> <h1><br></h1><h1><b>这是仿制的当年的人力车。武康路文化中心前厅也摆了这么一辆。</b></h1><p><br></p> <h1><br></h1><h1><b>我站在百乐门的前厅,透过铁艺玻璃门望向外面五彩滨纷的世界。</b></h1><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的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它的对标是东京。或许有一天,上海所创造出的GDP会超越东京。但我想,作为城市的记忆,上海上只角的老洋房作为沪派文化的一部分会保留下去。这也许就是大上海的包容。海纳百川,走向辉煌。</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