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上话古树

人品如玉

<h3>古树是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杜甫《古柏行》写到:“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h3> <h3>据我馆专业人士统计,在南阳武侯祠园林中生长着百岁古树名木共有178株,其中有173株是饱经沧桑的古柏树,4株古楸树,1株古银杏树,600年至800年树龄15株,300年至500年60株,200年以上树龄28株,121年以上树龄69株。古柏树龄最长的已经一千多年,历经数个朝代。</h3> <h3>在南阳卧龙岗上生长有一万余株的树木中,要数在南阳武侯祠大拜殿前的两棵古树,古柏树和古楸树格外引人注目,不管是因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树干造型奇特,这两棵古树已经有一千二百年多的历史了。虽是树老中空,但依然枝叶繁茂。很多游客和观众好奇问道:在大殿前种这两棵古树是什么含义?</h3> <h3>南阳武侯祠大拜殿是后人纪念诸葛亮的主要场所和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地方。人们在祭拜诸葛亮的同时,借用古树象征诸葛亮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代代相传,借楸树和柏树的谐音,寓意诸葛亮这种精神千秋万代,万世敬仰。</h3> <h3>楸树也叫梓桐,原产于黄河中下游,是河南的乡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分布广泛,在我国20多个省份都有种植。每年4月中下旬,繁花似锦,开满了粉紫色的花,淡淡的花香飘满院落。花落以后,会结一种长长的、细细的果子,远远望去,就像满树挂满了长长的挂面,所以“楸树”又有“面条树”之昵称。</h3><h3>由于楸树木材质地致密,耐湿,可造船,也可做器具。我们常见的枪托上的木实、还有船的桅杆用的也是楸木。在1910年,毛主席出韶山时还写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激励诗句。所以,楸树还可以作为高档的棺木。它虽属于黄河以北地区的树种,但由于南阳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所以是北方的苹果、南方的柑橘可以在南阳共同生长;树种也是如此,南北兼融。</h3> <h3>在大拜殿的左侧还生长着一株茂盛的银杏树也叫白果树、公孙树,为落叶乔木,叶子呈扇形。种子呈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生长缓慢,寿命极长,银杏出现在早二叠世,经三叠纪到侏罗纪成为地球上显赫一时的植物,进入新生代以后,数量锐减,目前在我国一些庙宇庭院栽种的银杏,就是一、二亿年前的银杏类的孑遗植物,成为活化石。</h3><h3>八十年代,我国将银杏树定为“国树”。银杏的生殖器官也着生在短枝上;孢子叶穗是单性的雌雄异株;大小孢子叶逐渐退化,大孢子叶丛有几个胚珠退化到只有两个胚珠,而且只有一个种子成熟。</h3> <h3>南阳武侯祠内的这棵白果树,雌雄同株,俗称“夫妻”合抱树。它们今年已经三百三十多岁了,依然枝叶繁茂,每年都硕果累累,象征着夫妻百年好合、多子多孙的意思,对我们今天研究中生代时期的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价值。</h3> <h3>由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园林内的树木群在大的生态环境影响下,城市生态发展受到破坏,地下土壤结构差,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透气、透水性差,不利于树木生长,常年缺乏营养,再加上古建筑白蚁噬根,天牛侵脉等病虫害的侵扰,卧龙岗上的大部分古树出现了严重的叶子发黄、落叶现象,严重地威胁了古树名木的生长和它的观赏价值,甚至发生过百年古树枯死现象。</h3> <h3>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世间风云,经历了沧桑巨变,抬头仰望着百年古树,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以其特有的风姿,体现了南阳悠久历史,以其丰厚的内涵展示了古都南阳灿烂的文化。</h3><h3>为了保护好古树名木这珍贵的历史“活标本”,我馆领导采取行动,邀请并聘请省内外的林业专家、植物病虫害防治专家和对古树保护有研究的学者前来为古树看病,针对古树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古树生长的特点,对古柏复壮保护抢救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采取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方针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林业保护方针为指导,比如,我们根据专家的处方,进行了改良土壤、药物喷洒,科学施肥,输液等治病保养等措施。</h3> <h3>由于治病、护养需要大量经费和资金,大家集思广益,在南阳卧龙岗院内举行“关爱古树名木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号召南阳市民献爱心、认养古树等有益的公益活动;古树认养一年从300元到3000元不等,资金全部用在古树的治病、保养等上面,从而弥补了经费不足的问题。</h3> <h3>当时我市主抓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冯晓仙率先拿出3000元,认养了武侯祠大殿前千年的古楸树,并提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活文物”,这既是南阳武侯祠的职责,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h3> <h3>目前,祠内多棵古树已经找到了认养人。为古树养护募集到了第一桶金。我馆还利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纪念日扩大宣传,开展爱心认养和志愿者爱心活动;举行“博物馆之友”爱心认养古树名木活动等等,古树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呵护和关爱下将延续百年青翠,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南阳卧龙岗千年不变的一道满眼绿色的靓丽风景线。</h3> <h3>作者简介:刘红玉,中共党员,南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著作有《解读卧龙岗》等,本文摘自《解读卧龙岗》一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