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琼州海峡到阳朔西街

川东人

<h3>结束了对西沙的旅游,同时也结束了对三亚以及周边地区的游览后,我们从三亚乘长途汽车到广西桂林,全程1086公里,这是一次超长途的旅行。</h3> <h3>从三亚到海口,用了四个多小时,客车一路走一路装人,毕竟从三亚乘汽车到桂林的旅客并不是很多,能多装一个是一个。</h3> <h3>从海口到广东徐闻,不管是汽车还是火车,必须乘轮渡过海,也就是说除了飞机以外,进出海南都必须通过轮渡。</h3> <h3>坐火车不需要下车,人车不分离,随车厢一起进入轮渡底舱。乘汽车就必须下车,人车分离,乘客进入轮船上层座舱或甲板上,汽车进入舱底车库。</h3> <h3>琼州海峡由于没有修建跨海大桥,所以制约了海南岛的发展,来往车辆在海峡两岸大聚会,渡一次海前后要花至少三个多小时,因此成了影响海南发展的瓶颈。</h3> <h3>上了渡船,上面有客舱供乘客乘坐,可是面对舱外的琼州海峡风光,谁也坐不住,大量座椅看不见几个游客。</h3> <h3>站在轮渡甲板上,极目远望,都是城市风光,这就是海口,海南省的省会城市。</h3> <h3>海口,别称“椰城”,海南省省会,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核心城市,地处海南岛北部,东邻文昌,西接澄迈,南毗定安,北濒琼州海峡,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h3> <h3>海口地处热带,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是一座富有海滨自然旖旎风光的南方滨海城市。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h3> <h3>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h3> <h3>“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意为南渡江入海口处的一块浦滩之地。</h3> <h3>海口历史上隶属琼山县,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琼州口等。</h3> <h3>先秦时期,海口属百越诸部之骆越,秦末属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海口地属珠崖郡玳瑁县,由交州刺史管辖,三国时期属广州,西晋属交州,梁朝属崖州。</h3> <h3>隋属扬州,唐属岭南道,后属南汉,宋属广南西路,元时先后属隶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以后隶属广东省。</h3> <h3>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琼,其陆军和海军从长流天尾港登陆,国民党守军抵抗失败,中午海口沦陷。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宣布无条件投降。</h3> <h3>1949年4月1日,国民党当局在海口成立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设海口市市政筹备处。1950年4月23日,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驻岛主力部队,海口市解放,市政筹备处消亡。</h3> <h3>1950年6月1日,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为广东省辖市。198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口市正式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h3> <h3>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并成立海南经济特区,海口市定为海南省省会。</h3> <h3>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30.23万人。</h3> <h3>海口市的常住人口中,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满族、瑶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傣族、侗族、壮族等48个民族,截至2016年,汉族人口占百分之98.6,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1.4。</h3> <h3>站在甲板上遥望远方,琼州海峡在全国地图上只是一段很小的地域,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小段并不小,可以让轮船足足行驶两个小时。</h3> <h3>琼州海峡地处广东省雷州半岛与海南省之间,属于中国内海,也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h3> <h3>海峡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宽度29.5公里。</h3> <h3>站在甲板上回望海口市,犹如海市唇楼一样特别美丽,这座城市成了琼州海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h3> <h3>琼州海峡的划分:东边从广东省徐闻县的山狗吼角与海南省文昌县木栏头连线的中点,向西经海安湾1号灯标与海口湾1号灯标连线的中点,再向西至徐闻县灯楼角灯标与海南临高角连线的中点,以上各点的连线,以北为广东省管辖区域,以南为海南省的管辖区域。</h3> <h3>琼州海峡是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交通咽喉,也是北部湾与南海北部的最佳通道,其南岸有铺前、马村、海口等主要港口。</h3> <h3>琼州海峡海域面积约为23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为114米。</h3> <h3>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技术再一次走上了世界前列,这座全长55公里的桥隧工程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其技术难度和工程规模令世界感到震撼。</h3> <h3>然而在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的海面宽度只有区区19.4公里,为什么国家不在这里修建一座跨海大桥直接沟通广东和海南呢?</h3> <h3>从运输速度上说,空运快于陆运,陆运快于水运;而从运输成本上讲,三者则刚好相反。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经济交流还是文化沟通,铁路交通都是最为便捷,同时也是经济成本最为低廉的一种方式。</h3> <h3>所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在陆地上这些都不是问题,可一旦牵涉到海洋,如何克服辽阔的海面带来的困难就成了工程师们面临的头号难题。</h3> <h3>目前来说,往来于海南和广东之间的火车只能通过轮渡来完成。火车从北方开至雷州半岛后要拆成数节,然后装上轮船,等越过琼州海峡之后再在海南的码头重新组装,最后开往目的地。</h3> <h3>反过来从海南到大陆的也是一样,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昂,为什么不考虑架桥呢?其实我们国家的工程师们并非没有往这方面考虑过,只是风险和难度远远盖过了预期收益,所以至今也没有琼州大桥开工的计划。</h3> <h3>从跨度上说,琼州海域最窄处不超过二十公里,就我们的桥梁技术而言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琼州海峡的平均水深却达到44米,最深处甚至到了114米,这样的深度给施工带来的挑战绝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决的。</h3> <h3>再者,琼州海峡的海水流速举世闻名,台风也时常光临此地,甚至确切地说台风不是一年一次,而是一年两次。</h3> <h3>一条港珠澳大桥从开工到通车整整建设了八年,可以想象难度远高于港珠澳大桥的琼州大桥如果开工建设的话,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避免台风和水流带来的影响?</h3> <h3>从地质角度来说,琼州海峡刚好处于地震频发的地带,桥梁建成之后,不仅要抵御台风的侵袭,还要应对频频发生的地震,这样的维护成本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呢?</h3> <h3>不管琼州海峡上能不能建桥,都不能阻止海南的发展步伐,相反是乘坐轮渡成了琼州海峡的一道风景线。站在甲板上观景反而成了游客们最大的期望了。</h3> <h3>我两次到海南,来回有四次过琼州海峡的经历,第一次直接坐飞机飞过去,然后乘火车返回来。这次是第二次到海南,来去都坐汽车,为的就是想体验一下站在甲板上看琼州海峡美丽风光,好好欣赏一下日落大海的美景。</h3> <h3>尽管船舱里有座椅,可几乎所有游客都拥上了甲板,而且今天的天气非常不错,可以一饱夕阳入海的美景了。</h3> <h3>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驶,轮船已经到了广东徐闻的海域了,和海南岛相比,这里冷落了很多。</h3> <h3>一艘徐闻的海轮正驶往海南岛,而我们也快渐渐靠岸了。</h3> <h3>海面上渐渐暗了起来,大海逐渐安静了下来。</h3> <h3>不过这条繁忙的航线并没有歇了下来,而是与白天一样的繁忙。</h3> <h3>只见一团耀眼的火球正慢慢往下沉。我站在甲板的栏杆边,努力靠在栏杆上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着身体,用镜头如实的记录着这美丽的瞬间,陶醉地欣赏着这美丽的夕阳。</h3> <h3>天上只有很少的一点残云,整个天空都被染红了,走了四次琼州海峡,我终于看见海峡落日了。</h3> <h3>落日的脚下,是波光粼粼的大海,那海水渐渐翻涌起来,被染得红艳艳的,仿佛是被浴血的落日浸染。这是太阳那最后的带血的激情,只有此时此刻正沐浴在落日之下的人,才能够领受这最后的光明。</h3> <h3>虽然天空看似无云,但在即将落入大海的夕阳却出现了一圈光环罩身,这预示着明天有可能有雨,反正不是什么好的天气。</h3> <h3>天色愈来愈黑,已经可以看见广东徐闻的海岸线了。</h3> <h3>暮色之中可以清晰的看见岸边的小树林,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快到站了。</h3> <h3>一声汽笛长鸣,轮船开始进入徐闻港口。</h3> <h3>在汽笛声中,甲板上的旅客都在翘首以待的等待渡轮的靠岸。</h3> <h3>这就是徐闻码头,这就是连接大陆与海南岛的交通纽带。</h3> <h3>轮船终于靠岸了,我们依次排队下船,拥挤的人群足足在船上下了四十多分钟,然后在码头上寻找自己乘坐的客车,然后继续前进的路程。</h3> <h3>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我终于到了桂林,下了车我们又马不停蹄的乘坐桂林到阳朔的客车,立即赶往世界著名的仙境——阳朔县城。</h3> <h3>到了阳朔后,我找到了网上预订的旅馆,放下行李就直奔阳朔西街。天气不是很好,下着毛毛细雨,但这并不能阻扰游客前往游览,相反人还很多。</h3> <h3>阳朔西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的一条步行街,位于阳朔古镇中心,宽约8米,长近800米,略呈东西走向,东到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汇。</h3> <h3>西街历经1400多年,是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也是阳朔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明城墙、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纪念馆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皆较完整。</h3> <h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h3> <h3>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规模庞大的“外语角”。</h3> <h3>西街,曾是孙中山先生演讲的地方,艺术大师徐悲鸿也曾居于此,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此留下足迹。</h3> <h3>西街是阳朔县城内最古老的街道,有1400多年的历史。590年(隋开皇十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已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5米的街道。当时街上只有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居民大部分是农民。</h3> <h3>西街真正始建于1674年。早期的西街不长,得名缘于其地理位置。阳朔县城在元代至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h3> <h3>往南至碧莲峰下一段则为小巷,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与南街相接,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长则叫西街。</h3> <h3>当年的十字街部分是县城繁华的商业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这里有经营日杂烟酒的万利祥,有经营南货土产出名的陈公兴,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号,都是实力雄厚的粤商。另外本地商家刘来兴等,他们对阳朔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h3> <h3>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还有下一句叫做“阳朔山水甲桂林”。</h3> <h3>桂林的主要风光都在阳朔,阳朔才是桂林风光真正的精华所在地。</h3> <h3>阳朔有两条著名的江河,一条是眼前的漓江,另一条就是号称“小漓江”的遇龙河。</h3> <h3>阳朔风光旖旎多姿的原因都与这两条江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所有的景点都在这两条河边。</h3> <h3>这里是洋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到1998年,发展到每天竟有1000多人在此逗留。其中外国人在此开店就有20多家,因此西街又被称为“洋人街”。</h3> <h3>由于西街男女老少都能说外语,故又把西街喻为“地球村”,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50万人次之多。</h3> <h3>中西文化的融合在阳朔有着历史渊源。</h3> <h3>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1917年左右基督教传入阳朔,由李绍庚夫妇主持传教,地点在西街东段一带租一间民房进行,有数十人入教。</h3> <h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也南迁到达阳朔,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继续从事研究工作。</h3> <h3>另一南迁到达阳朔的群体是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日、俄五个语种。</h3> <h3>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外语班在阳朔开办半年,后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h3> <h3>除此之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他们是德、日、意等国侨民。驻桂林的美英盟军人员也经常到阳朔来,西街成了多国人员的集散地。</h3> <h3>当时的阳朔县城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h3> <h3>解放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h3> <h3>从50年代至今,将近有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还骑自行车在西街观光。</h3> <h3>阳朔西街是一条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这里还是是孙中山演讲的地方,克林顿、尼克松、基辛格、撒切尔夫人、胡志明、西哈努克等许多名人在此都留下过足迹。</h3> <h3>“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就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h3> <h3>历史上的西街除了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数是农民,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h3> <h3>西街,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街中有众多的工艺品店、书画店、旅馆、咖啡厅、酒吧、中国功夫馆。但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h3> <h3>“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h3><h3><br></h3> <h3>阳朔属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内共有各种奇特的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构成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250多处;总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天下四绝。</h3> <h3>走在大街上,到处都可以见到老外,阳朔当地人已经见怪不怪了。</h3> <h3>常言道:“不逛洋人街,等于没到阳朔来。”“不住地球村,游人兴趣减三分。”如今的阳朔西街已经不是一条单纯意义上的旅游街,而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h3> <h3>别小看这长1180米,宽仅8米的街道,它的名气并不亚于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唐宁街、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或者是北京的东西长安街、王府井大街,以其独特的风情、无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宾客。</h3> <h3>在西街,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音的老外,或携手挽臂,或背着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来。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h3> <h3>在酒吧饮啤酒,在网吧找信息,在街头亲切交谈,在小商店讨价还价买中意的中国货。所有酒吧、餐厅、旅店的格局几乎都各不相同,充满异域情调。</h3> <h3>许多洋人是来“留学”的,向阳朔人学中文;有的是来休闲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还有的是来“打工”的,帮老板做事,学做中式饭菜。每年数十万老外来来往往,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h3> <h3>西街 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此融合、交流、珠联璧合。</h3> <h3>这里是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的理想课堂。西街有几十家外语学校、培训中心、口语训练营及电脑培训班。</h3> <h3>那些临街的酒吧、餐厅提供的不单单是餐饮,更大的作用在于让中外友人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切磋中西文化。</h3> <h3>只要你会说“Hello”“Good morning”“Good night”或汉语的礼貌用语,就会很快找到知音。人云阳朔是“中国英语第一县”“地球英语角”,名副其实。</h3> <h3>尽管阳朔已经是名气很大的“国际小都市”了,但是还是没有忘本自己是一个中国小城镇,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阳朔依然在很多地方尽显中华民族元素。</h3> <h3>阳朔的县城不大,但是到处都充满韵味,既有现代的时尚,也有古老的传承。</h3> <h3>阳朔是一个融贯中西文化传承古今精华的典型中国小镇,在这里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回已经失去的记忆。</h3> <h3>在阳朔转了一圈,大致对阳朔有一点的了解,对于后面的行程有了一个安排,明天打算在县城租部自行车,去畅游“小漓江”遇龙河风光。今天就讲到这里,这是我住的一家小旅馆,早点休息,明天我们遇龙河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