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同学情

倪觉民

<h3></h3><h3> 2019年季夏时节,有一群六七十岁的痴情老者,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冒着酷暑,从全国各地赶回宝鸡,来到渭河北岸的凤林庄园,参加永红中学初六九级同学大聚会。 </h3><h3> 永红中学的前身是新秦公司下属:纺织厂、机器厂、面粉厂、造纸厂、发电厂、医院等企业共办的新秦子弟中学。一场“文化大革命”把好端端的学校搞得四分五裂,东分小校归新秦造纸厂管理,取名新秦小学。西分小校和山坡上的中学归陕棉十二厂管理,取名陕棉十二厂子弟小学和中学。长乐塬上的学校归永红运输机械厂管理,取名永红机械厂子弟中学。我们初六九级的同学就成了该校第一届学生,复课闹革命的时间应该是1968年11月初。</h3> <h3>  当年的教室,焦珂玲同学拍照留念</h3><h3><br></h3><h3> 现在回想起五十多年的往事,仍然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初冬11月的一天,我们同学结伴来到学校,校园内枯萎的树叶飘落一地,了无生机,死气沉沉。教室没有几间,其他的辅助设施还没有完善,教课的老师也没有到位。我们的校领导是厂派进驻的工宣队,一切听从工宣队的安排。在没有接到新教材的时候,临时安排的负责人就把我们组织起来,搞一些课外活动和校园的基础建设。因此在新学期开学的一段时间里,建设新校区成了我们的大课堂,砌围墙、拉砖、和水泥成了我们的主要课程。</h3> <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当年的宣传队女生在校门前合影</span><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校在分班的时候按照部队的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年级组建为一个连,一个班是一个排,小组为班。记得上的第一节课就是队列练习齐步走,冬季操场上冰冷的天气,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有种刺痛的感觉,身体还真有点吃不消,但想到这是走进学校上的第一课,也是想给人们证明些什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枯燥无味的动作却也走出了不一样的效果。</h3><h3> </h3> <h3>  学校广播室楼下张翠英、黄秋香、范永琴、倪秀珍留影纪念(照片由范永琴提供)</h3> <h3><h3>  我们的班主任是史宗礼老师,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中等身材,戴着一副看上去有好多圈圈的高度近视眼镜,一看就是一位资励深厚、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厚厚的嘴唇,说起普通话来带着浓重的陕西口音。他原本在一所大学任教,因说了几句实在话被下放到中学。他平日里总是低着个头,人很随和,性格内敛不爱张扬,一点儿也没有老师的架子。但教起课来却有一种执着的精神,逻辑思维性强,总是能把抽象的数字讲得生动而易懂。对待学生的提问也总是认真而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h3></h3> <h3>  记得有一节数学课,他左手拿着圆规,右手拿着粉笔,胳膊肘夹着教案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讲了一会儿,在黑板上点了三个点,便转身对我们说:“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点了三个点,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利用直尺和圆规画一个圆,使它同时经过这三个点?”这时我已经在本子上画好了一个圆,就举手说:“老师我会画。”老师很开心便叫我上去。于是我拿着圆规,一边将圆心放到三个点的内侧且尽量居中的位置,一边移动圆规的另一侧,使它在保持圆心不动的情况下,刚好都经过了这三个点,圆规一转,一个漂亮的圆便画好了。我得意地转身跑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史老师看着黑板上我画的圆,强忍住笑说:“倪觉民同学的这种方法虽然画了圆,但是,图画得不准确。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让你到外面球场上给你三个点,你还能把圆心找到吗?这种方法恐怕就不行了。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利用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定理……”接着就娓娓道来。</h3><h3> 看着老师耐心严谨细致的求知态度,听着一步步解析方法,我才豁然开朗,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这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印象,改变了我浮躁的学习态度,自己也在老师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得到了提高。可是好景不长,那个时代就没有给我们学习文化的机会。</h3> <h3>  接下来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大背景下,我们这些刚开始渴望接受文化教育的学子,在1970年7月带着很多迷茫和无知,匆匆地结束了学业,算起来在校时间才一年多。</h3><h3> 可以说,复课后我们没有接受过一天正规的初中文化课学习。开始是帮助建设校园,接下来学工、学农、学军和搞政治运动。当坐在教室开始接受教育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理想的学习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营造起来,学不学都一样。取消了考试制度,初中阶段教育形同虚设,老师也不敢言传身教要求学生,他们的素养和内涵对学生也产生不了作用。在本应专心学习掌握知识认真修炼的重要阶段,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彻底扭曲,人生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极坏的影响。当时的年龄也是最容易被误导的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也就偏离了方向,做出了许许多多在性格和情绪上偏激的行为。有的同学因打、砸、抢被判刑,成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牺牲品;有的同学因吸毒犯罪而不知所终;有的同学因不好好工作而被单位除名;等等。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只能怀着复杂的心情和无限的遗憾,走出校门,走进社会。</h3><h3><br></h3> <h3>  在同学们进入社会事隔多年的2016年植树节那天,又一次结伴来到学校,校园里一片荒芜,让人无法理解。前排左起赵宝桂、倪秀珍,后排左起付喜珍、魏庆华、丁春娣、范永琴同学集聚在当年教室的遗址前,百感交集,真是有说不完的话,发不完的感叹。</h3> <h3>  2018年春节,王桂生、倪秀珍、王武生同学去家里探望李鸿斌老师</h3> <h3>  1975年5月1日,二排部分同学们在曙光照相馆的合影</h3> <h3> 初六九级同学毕业五十周年大聚会现场由赵宝珍和白铉同学主持,因老师们身体健康原因末能前来师生同庆,有点遗憾</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聚会是由魏庆华、王桂生、白铉、赵宝珍等同学不辞辛劳,精心准备的。前期他们联系场地, 安排时间,提前通知远方的同学返宝。</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防止发生意外,魏庆华同学还特拟承诺书一份,要求参会同学签名。</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内容如下:我一一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我会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慎重选择参加同学聚会。</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如果我突发疾病,那是我自己身体有病,与参加同学聚会的同学没有任何关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三,如果我不幸受伤,那是我自己不小心,与参加同学聚会的同学没有任何关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四,如果我饮酒过量,那是我自己要喝的,与带酒的同学及参加同学聚会的同学没有任何关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五,如果我搭乘了同学驾驶的车辆发生意外,那是我自己要求搭乘的,没有人邀请我,车辆的驾驶人和所有者已经事先向我说明了,如果我受到了车祸伤害,我表示甘冒凤险,责任自负。</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已经向我的法定继承人告知了我的如上承诺,他们表示理解和认可我的如上承诺,若有意外事件,他们必须尊重我的承诺,我要求我的法定继承人和亲友履行对我的承诺予以认可,不得向参与同学聚会的任何人提出任何要求,不得打扰我的同学们的平静生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承诺人:</h3> <h3>   同学们排练节目现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为了办好这次聚会,组委会赵宝珍同学不辞辛苦,反复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计算时间和路程,为同学们规划更佳的交通路线。范永琴同学不怕麻烦,教舞蹈,借服装,找道具,印歌词。魏庆华、白铉同学联系采购聚会所需要的用品,并找地方提前安排同学们排练节目。张翠英、黄秋香不顾路途劳累,立即加入排练。王桂生同学既要负责大合唱的伴奏任务,还要练习手风琴独奏歌曲,十几斤重的手风琴掛在身体,一拉就是一下午,错了再唱,唱了再拉,百拉不厌。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大聚会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h3> <h3> 凤林庄园周边环境</h3><h3><br></h3><h3> 张新英同学还在群里向同学们提供了聚会乘车信息:离聚会地点最近的车站是福谭大桥北招呼站 25路和41路在这里停靠,下车向南走约50米,右拐顺河堤路向西约300多米路北就到了。十里铺的同学可乘9路到汽车西站或炎帝园站换乘25路即可。</h3> <h3>   女同学表演舞蹈节目</h3> <h3>   舞蹈中的造型</h3> <h3>   尚宝成同学表演玩空竹 </h3> <h3>   尚宝成同学表演吹葫芦丝</h3> <h3>   丁天丽同学演唱京剧红灯记选段</h3> <h3>   魏庆华等女同学演出女生小合唱</h3> <h3>  冯先民、魏庆华同学诗朗诵,由范永琴提供</h3><h3> </h3><h3><br></h3><h3> 《变老了的时候》</h3><h3>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h3><h3>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h3><h3> 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h3><h3>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h3><h3> 最后的香与爱意,</h3><h3> 最后的,竭尽全力。</h3><h3> 变老的时候,需要平静,</h3><h3> 犹如江河入海,犹如老树腰身苍劲,</h3><h3> 回望来路,一切已是心平气和,</h3><h3> 一切已选择完毕。</h3><h3> 再无长吁短叹,双手摊开,</h3><h3> 左手经验丛生,右手教训纵横。</h3><h3> 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h3><h3> 身子谦和自信在心,</h3><h3> 眼角眉梢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h3><h3> 幕帷垂落丝竹声远。</h3><h3> 一切已是过眼云烟,</h3><h3> 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h3><h3> 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h3><h3> 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h3><h3> 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h3><h3> 我们已经变老,</h3><h3> 而世界依然年轻貌美。</h3><h3> 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婴儿在啼哭,</h3><h3> 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h3><h3> 又一场轮回正在声色里进行!</h3> <h3> 赵宝珍同学演唱歌曲</h3> <h3>   王桂生同学手风琴独奏</h3> <h3>   由赵宝珍同学指挥的集体大合唱</h3> <h3>   黄秋香同学表演舞蹈</h3> <h3>   白铉和赵宝珍同学诗朗诵</h3><h3><br></h3><h3> 合 :亲爱的老同学们:大家上午好!</h3><h3> 时光流逝,岁月催人,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亲爱的同学你们好吗?</h3><h3> 女:日月穿梭,春夏秋冬。一湾浅笑,笑醉多少柔情。一抹清愁,送走多少年少过往。我亲爱的同学你们过得幸福吗?</h3><h3> 男:无数次,我徜徉梦里,希望再次聆听那久违的声音,凝视久别的面孔,打开封尘的记忆,回到美丽的青春。</h3><h3> 女:无数次,我总是重温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在梦里见到你们,心扉里一直有个愿望,期待着可以看到当年的那个同窗,看看他们现在的样子,这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h3><h3> 男:五十年的翘首期盼,终于化成了今天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你我的心潮澎湃。</h3><h3> 女:五十年的怀念与牵绊,终于凝成了今天的幸福时光,汇成了你我的欢乐海洋。</h3><h3> 合:今天,我们相聚了!</h3><h3> 男:尽管路途遥远,同学们还是从全国各地赶来,怀着满腔的热枕,带着久别重逢的渴望。</h3><h3> 女:多少次的心灵呼唤,多少次的深切叮咛,今天我们相聚了。欢聚在这鲜花簇拥喜庆浓郁的宴会大厅,共同回首那段被青春燃烧的岁月。</h3><h3> 合:我们相信同学聚会的成功举办, 将对全体同学坚定生活信心,激励追求斗志,充实人生价值,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更能让我们再次留下人生中最值得永远珍惜的美好回忆。</h3> <h3>   魏庆华同学留影纪念</h3> <h3>   同学们集体合影</h3><h3><br></h3><h3> 前排左起:杨新秦、康随明、余俊花、王秀莲、高秋云、汪敏雯、谷培茹、张宝玲、蒋秀娥、张纪堂</h3><h3> 后排左起:赵金宝、张维佳、许民忠、张文选、焦桂森、陈和平、陈德敏、杨顺安、詹宝贵、王二庆、余志刚、江东新、陈玉民</h3> <h3>  同学们集体合影</h3><h3><br></h3><h3> 前排左起:赵玉宝、丁春娣、张秋香、侯西云、魏庆华、倪秀珍、黄秋香、范永琴、徐金花、张凤珍、刘春香、仲惠枝、张新英</h3><h3> 后排左起:郭春娥、田宝玲、张宝林、吴宝华、王有元、陈桂林、刘宝勇、刘金海、白铉、冯先民、倪觉民、赵宝贵、张翠英、焦珂玲、付喜珍</h3> <h3>   同学们集体合影</h3><h3><br></h3><h3> 前排左起:刘敏、顾燕、丁天丽、赵宝珍、姬文荣、秦新华、刘淑娟、董素文、谢月梅、韩玉玲、马玉珍</h3><h3> 后排左起:廖西林、乔国治、张宝庆、张万营、梁平均、张平安、尚宝成、孔令强、王宝祥、李金旺、刘西安、刘炎超、黄庭茂、冯合法、马西平、解宝春、王桂生</h3> <h3>  校腰鼓队、宣传队的同学集体合影</h3> <h3>  留校继续深造的同学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继续留校学习的好闺密,焦珂玲、王秀莲、仲惠枝在一起合影纪念</h3> <h3>  新秦小学六年级八班的同学合影留念</h3> <h3> 新秦小学六年级十一班的同学合影留念</h3> <h3>   家住长乐塬同学集体合影</h3> <h3>   家住东新村工房的同学集体合影</h3> <h3>   家住票房后的同学集体合影</h3> <h3> 分配到石油机械厂工作的同学合影留念</h3> <h3> 分配到永红机厂工作的同学合影留念</h3> <h3>  倪觉民、荆自安、刘春香、赵宝桂、杨新秦同学合影留念</h3> <h3>  张秋香、刘春香、张凤珍、郭春娥同学合影留念</h3> <h3>  倪家姐弟俩与同学仲惠枝小姑在一起(父辈是师徒关系)</h3> <h3>  赵宝珍、谢月梅、解宝春、刘敏、李金旺、韩玉玲、董素文同学共同举杯庆贺</h3> <h3>  赵玉宝与同学付喜珍、倪秀珍、丁春娣、仲惠枝、侯西云一起合影留念</h3> <h3>  焦珂玲、仲惠枝、张新英同学合影留念</h3> <h3>  张宝林、田宝玲、黄庭茂同学合影留念</h3> <h3>  王秀莲、许民忠、杨顺安、汪敏雯与同学们共同举杯祝贺</h3> <h3>  焦珂玲、丁春娣、付喜珍、侯西云、仲惠枝、倪秀珍同学在大厅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同桌的仲惠枝和白铉在一起</h3> <h3>  刘宝勇、倪觉民、冯先民、杨顺安、张维佳同学一起合影留念</h3> <h3> 郭春娥、仲惠枝、焦珂玲同学合影留念</h3> <h3>  高秋云、刘金海、荆自安、詹宝贵、陈德敏在一起交流</h3> <h3>   晚上同学们继续在一起</h3> <h3>  前排左起赵玉宝、白铉、刘金海、吴宝华。 后排左起王有元、冯先民、刘宝勇、倪觉民同学在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小姑赵宝桂与吴宝华同学举杯庆贺(父辈是师徒关系)</h3> <h3>   同学们举杯祝福</h3> <h3>   同学们欢聚一堂</h3> <h3>  吴宝华和同桌的她黄秋香举杯祝福</h3> <h3>  仲惠枝、倪秀珍、范永琴、张翠英同学在一起交流</h3> <h3>  王桂生在向同学讲述他艰难创业的下海经历,终于在叉车行业成就了一片天地。其中值得受人敬佩的是,他始终不忘老师的教育之恩,只要回宝鸡都去老师家里探望</h3> <h3>  侯西云同学介绍她自己的经历,从工农兵学员走进浙江大学那一刻起,她就深深感觉到一个小学毕业生与大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她的不懈努力,最终迎来收获,留校任教,现为大学副教授,在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搞科研</h3><h3><br></h3> <h3>  焦珂玲与同桌的王有元开心交谈</h3> <h3>   焦珂玲网名《山岚》提供的美照</h3><h3><br></h3><h3> 她结束聚会以后的同学群里,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这次举办的庆祝永红中学六九级毕业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使阔别多年的老同学终于欢聚一堂。相见时那含泪的拥抱,那久别重逢的手又紧紧握在一起,激动的心情真的难以形容,想说的话太多却一时不知从那儿说起。此刻只有一句话,好久不见真的好想念您!在酒席间,在娱乐时,同学们也不放过这难得的相聚时光,谈笑风生,频频举杯,互道珍重,追忆着曾经一同走过的学生时代,叙说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叹。相聚的时光虽然短暂,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互道珍重便各奔东西,但同学的情谊是永存的,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重逢。</h3> <h3>  魏庆华、张秋香、刘春香在一起交流</h3> <h3>  范永琴、倪秀珍、张翠英、黄秋香同学相互问候</h3> <h3>  班里学习尖子侯西云、冯先民、丁春娣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和生活、工作近况</h3> <h3>   二排女同学餐后留影纪念</h3> <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老同学们从全国各地回到宝鸡,成就了这弥足珍贵的五十年同学聚会,令大家感慨万千。18200多个日夜,多么漫长的岁月,昔日英俊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斑白。回想起这半个世纪的岁月,我们经历了人生中太多太多的风风雨雨和生活的坎坷磨难……</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短短的聚会时间里,同学们坦诚相见,真心面对,说说心里话。尤其是张秋香同学用她真挚的语言表达此刻心情时,感动了好多同学在默默流泪,场面感人肺腑。同学们抛开了种种顾虑,放下所有的包袱,倾情交谈,共诉衷肠,传递真诚,共叙友情。大家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然是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h3><h3>&nbsp;&nbsp;&nbsp;&nbsp; 五十年的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但是带不走同学们之间的情谊。如今我们虽然已步入老年,身体条件有可能会影响我们再聚会的次数,但阻碍不了我们相聚相见的情愫。愿老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开心生活,保重身体。祝大家幸福安康吉祥如意,我们来年再聚!</h3><h3><br></h3><h3> 感谢同学们提供的素材</h3><h3> </h3><h3><br></h3><h3> 2019年7月18日写于宝鸡<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