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东北的“三大怪”有多怪吗?

会飞的鱼

<h3>儿时,我生长在东北的黑龙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荒”。当年,十万转业官兵进驻荒凉的白山黑水,屯垦戍边,创造了人间一个又一个千古奇迹。我父亲当时作为山东支边的大学生,也来到兵团,参加了这一载入历史史册的辉煌壮举。<br></h3><h3>小时候,在我刚记事儿时,就发现母亲会抽烟,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姐妹们也吸烟。不过,她们抽的都是自己亲手卷成的旱烟。也就是当地人种植的所谓亚布力烟。这种烟叶呈金黄色,用手碾碎后放在一张撕好的小纸条上,卷成烟卷后享用。而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则不同了,他们用的都是旱烟袋。这就是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关东民俗,关内人称之为东北“三大怪”的之一怪:早烟袋!</h3><h3>说起东北三大怪,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闻所未闻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东北的“三大怪”,现今几乎已经绝迹,就是在乡下的农村,也会很少见到了。</h3><h3>那么,什么是东北三大怪呢?</h3><h3>东北的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第三怪:十八岁姑娘叼着大烟袋</h3><h3></h3><h3>所谓的东北三大怪,传说竟是由当地土生土长的满族和蒙古族人留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民俗。<br></h3> <h3>第一大怪:窗户纸糊在外</h3><h3>过去,东北地区红砖很少,居民所住的房屋结构大都是以坯草房为主。家家户户的门窗也都是木制结构的。窗户除边框外,中间则以棱形和三角造形的窗棱为主。由于冬季天气相当的寒冷,为防积雪挂在窗棱上,所以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这本不奇怪。可奇怪的是将纸张全部糊在了外面。</h3><h3>因为东北的冬季长达5、6个月,屋里冬天是要烧火炕和烧火墙取暖的。要是将纸糊在窗棱里面,纸容易被水蒸汽弄湿脱落,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所以早年在没有发明铝合金窗户之前,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的做法。也是百姓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h3><h3></h3> <h3>第二大怪;养个孩子吊起来.</h3><h3>早年,东北的妇女,为了能够腾出片刻时间干点针线活,或上自家后园子摘点菜,为丈夫做顿午饭,或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往往会用摇篮把困了的孩子放在里面。这样,孩子在熟睡翻身的过程中,就不容易从炕上掉在地上,也防止了猫狗等动物的袭扰。既安全又放心。东北的摇篮早期大多都是用桦树皮做成的,样子像个船形,后来改成了木板或皮制品。摇篮通常用绳子吊在火炕上方的房梁上,悠起来很轻,孩子睡在里面也很舒服。</h3><h3>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悠好长时间。这个习俗据说是源于东北最早的游牧民族——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均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当他们整家迁移的时候,经常会把孩子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行走。这就成就了东北的第二大怪。</h3><h3></h3> <h3>第三大怪:姑娘叼个大烟袋.</h3><h3>过去的东北人抽烟是个风俗习惯,人人都抽。为什么东北人有抽烟的习惯呢?这与东北的气候有关。东北是个寒冷的地方,在零度以下的天气大约一年能有半年,而零下三四十度气温也很常见,冬天正常的温度也都在零下二十七八度,即使气候变暖的今天也是很寒冷的。</h3><h3>寒冷的冬天还要经常大雪纷飞,大雪封门是常有的事儿。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东北人就都呆在家里不出屋,什么活都不干了,也什么活都无法干了。东北人习惯将这种季节称之为“猫冬”季节,也就是说与动物冬眠差不多。</h3><h3>但人毕竞不是动物。动物冬眠时可以呼呼睡大觉,人可是要活动的。那么,这么冷的冬天里,人在屋子里都要干些什么呢?那就是说话和抽烟了。当时不像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可以轻松地坐上火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天南地北的去旅游,或走亲访友。家里又没有电视可看,麻将扑克可玩。人们只能近处走动,三五成群地在邻家消遣时光。据说现在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东北的二人转,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中涎生,并练就出来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在互相“吹牛”解闷儿玩耍的同时,也就只有抽烟了。</h3><h3>冬天东北的房子密封很严,烟雾也不容易散去,整天大家在烟雾中生活,因此,老一代东北人患气管炎肺气肿的特别多。一到冬天就咳嗽喘不上来气儿,这种地方病固然与气候有关,但与当地人们的过度吸烟和在烟雾中生活是密不可分的。</h3><h3></h3> <h3>东北通常每家都会有一个烟笸箩,用来装炕上烘好的烟叶,里面还有火柴、卷烟纸。要抽烟就把烟笸箩拿过来卷一只。客人要是来了,首先拿出来招待客人的也是这个烟笸箩。只有比较特殊一点的人才要给倒水什么的,而普通熟悉的街坊邻居来了,就是拿烟笸箩招待。大家边卷烟边闲聊,家长里短的事情就都出来了。</h3><h3>但在三四十年前,纸是比较少见的,用纸卷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最常用的就是烟袋锅子,烟袋锅子是用铜或铁铸的,好一点的还有玉做的。这其中也不乏有今天价格昂贵的上好的和田玉籽料的身影。锅子本身直径大约有半寸左右,安在一个中间是空心的木杆子上,另一头是一个同样的铜或铁铸的烟袋嘴。抽的时候把碎烟叶装到烟袋锅里,用手指按得实实的,然后点着了一口一口地抽。这种烟袋锅子通常是专用的,抽烟的人每人都有一个,自己抽自己的,只是在自己偶尔没有带,才借用别人的抽一锅子。外出也要带上自己的烟袋锅子,随身带的烟袋锅子比较短小,便于携带,在家里用的烟袋锅子就比较长了。烟袋杆子长,可以把一部分烟袋油子挂住,对身体稍微有点好处。</h3><h3></h3> <h3>东北以外的人,都很希奇东北的大姑娘为什么要叼一个大烟袋锅子,其实过去的东北人几乎人人都叼一个烟袋锅子,叼一个烟袋锅子并不是大姑娘的专利。当你看到人人都叼一个烟袋锅子的时候也就感觉不到大姑娘叼一个大烟袋锅子有什么希奇的了。</h3><h3>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东北的第三大怪也是如此。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为了驱除寒气,人们就往往抽上一带旱烟,这根本就不关乎男女的问题,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 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子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h3><h3></h3> <h3>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h3><h3>挖参的人,更离不开烟。每当发现了人参,把头就喊“打火堆”、“点蚊烟”。这时,小打(小伙计)要给把头点上一支烟,让把头叼着边挖边抽。小打在一旁给把头扇扇子。风把烟一刮,烟味飘散在把头的周围,蚊子就不敢来叮咬,把头就会专心地去“抬参(挖人参)了。大山里的花脚蚊子很多又很厉害,用手哄赶都哄不过来,只有用烟来驱赶。</h3><h3></h3> <h3>在东北,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行帮之人常常呆在大车店、把头屋、工棚大房子、地子、地窖子、花子房、跑腿子窝棚等地方“猫冬”。冬夜寒冷又漫长,人们干什么呢?抽烟。</h3><h3>抽烟是一种“营生”。大伙边抽边唠,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关东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h3><h3>行帮外出,狩猎钻山,赶大车的在外,抽烟又可以解除一点寒冷,顺便烤烤手、暖暖嘴。</h3><h3>烟在关东,已遍布家家户户。</h3><h3>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包括上等的“黄烟”,这是促使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据《吉林地志》载:在关东,烟是仅次于木材、大豆的重要物产,在俗称“南山沟”的桦甸和敦化、蛟河、敦化北、额穆等地,出产的烟最多。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内地老百姓的喜爱。明清时关东烟叶就运销内地,年运量有百万斤左右。</h3><h3>其实在东北浩瀚雪原的哺育下造就的又何只是这"三大怪"呢。</h3><h3></h3> <h3>东北的冬天长达5、6个月,严酷的气候环境养成了东北人乐观豪放的性格,有别于南方人的温文儒雅,东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刚烈棱角分明。</h3><h3>所以使东北的女孩虽然美丽娇俏率真可人,却也比江南水乡的妹子火辣了许多。</h3><h3>生存环境的恶劣让东北人更早的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所以千百年来也养成了东北人热情好客的个性。</h3><h3>东北几乎成了冰雪的代称。洁白无瑕的雪,晶莹剃透的冰,养育了这一方白山黑土和一群朴实的东北人。</h3> <h3>书写编文:会飞的鱼——美篇签约作者</h3><h3>参考引用文献:百度百科</h3><h3>图片来源:网络。</h3><h3>作品未经许可,严禁盗用,违者必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