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15(5/19)</h3><h3>郎木寺(地名,不是一个叫“郎木”的寺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处在四川、甘肃的交界线上,郎木寺小镇被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溪(白龙江)划分成两个部分,北面属于甘肃碌曲县管辖,南面属于四川若尔盖县管辖。</h3><h3>位于四川境内的郎木寺景区,是由格尔底寺、白龙江源头、神居大峡谷、老虎洞、吉祥天母洞、真身舍利塔等景观组成。格尔底寺是一座名扬川西北高原的著名古刹,始建于1413年,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弟子之一的格尔底活佛建立,寺内供奉着圆寂后的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听当地人介绍活佛肉身己有数百年以上,头上还有新发长出,着实令人称奇不已)。<br></h3><h3></h3><h3>关于五世格尔登的肉身灵体一一五世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74年。文革期间灵体被运到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群众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肌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至今供于该寺金殿之中。民改前肉身灵体曾自然生长头发,寺内高僧大德们为其理发一次,从此再未生长。金粉抹面的肉体真身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栩栩如生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人的生命现象,是普天下最为神秘且难以想像的现象,五世的肉身法体让多少追求科学与生命的人敬仰、膜拜(摘自网络)。</h3> <h3>爬上格尔底寺对面的山岗上,可以俯瞰格尔底寺整个寺庙的全景。在群山环绕之中,恢弘肃穆,巍巍壮观,其间混杂着由藏民、汉人和回民建造的民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h3> <h3>郎木寺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同时也是藏传佛教相对发达的地方。</h3><h3>郎木寺由藏语地名“达仓郎木”演化而来。“达仓”是藏语音译,有“虎穴”之意,“郎木”为藏语音译,有“吉祥天母”、“仙女”之意。因而郎木寺以前固有的藏语地名全称为“达仓郎木”。</h3> <h3>在郎木寺甘肃省界内有个“达仓郎木赛赤寺院”,简称“赛赤寺”。</h3> <h3>赛赤寺四面群山环绕,林木茂密,风景十分优美,有“东方瑞士”的美誉。它建于1748年,由格鲁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它的规模和名气虽没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声望却出奇的大,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h3><h3>坐落在山坳里的赛赤寺,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h3> <h3>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h3> <h3>从赛赤寺旁边循着小道绕过一座山头,便可到达天葬台,小道很窄又隐蔽,且岔路较多,经当地藏民多次指点,才慢慢走到天葬台。因不諳藏民风俗,怕有忌讳,所以就站在远处观看。那是逝去的人在等着圣鸟将灵魂带往天堂的地方。</h3><h3>上图:天葬台远景。</h3><h3>中图:从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步行小路(左)和车道(右)。</h3> <h3>郎木寺镇:大概正处旅游淡季,整个郎木寺镇街上行人稀少,人气不旺,由于天气阴冷,不见阳光,行走街上,只觉阴气逼人,只得匆匆而过,不敢停留。然鹅就是这么个小镇,为何名气那么大,并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h3><h3>1925年,美国传教士詹姆斯和他的夫人来到郎木寺,1957年离开。在这十几年中,他将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记录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版《Tibetlife》,在美国出版后,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郎木寺正因为《Tibetlife》的影响,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并扬名四海。</h3> <h3>白龙江大峡谷</h3><h3>位于格尔底寺(四川省境内)后山的神居大峡谷,也叫郎木寺大峡谷或白龙江大峡谷,峡谷内怪石林立,风景绝美,游人罕至,如果到郎木寺旅游,只去寺庙而不去领略大峡谷风光,就错过了郎木寺最美的风景。</h3><h3><br></h3> <h3>顺着寺庙旁边的白龙江(此处的白龙江看上去只不过是一条小小的溪流而已)沿河而上,深处就是峡谷入口,进入这条峡谷的游客很少,据说平时只有当地的藏民转山和马帮进去,所以入口比较难找,入口处白龙江水流湍急,两边悬崖峭立,岩石突兀,林木丛生,水边石崖下有传说的仙女洞,洞口挂满经幡,在清晨的时候峡谷入口雾气缭绕,仿佛里面藏着神秘的仙境。<br></h3> <h3>白龙江源头:涓涓细流从山脚下的缝隙中源源不断地向地表溢出,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潭,泉水清澈透明,不含丝毫杂质,周边放有不少的经幡哈达,还有一块石碑上用不规则的汉字刻有“白龙江源头。”事实上这眼小泉充其量也祗能算是众多白龙江源头的其中之一。</h3> <h3>D16(5/20)今天安排的行程是游览花湖和九曲黄河第一湾。</h3><h3>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热尔大坝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h3> <h3>大巴到达花湖为时尚早,除了我们几乎沒有其他团队,但是气温极低,风力很大,凛冽的寒风吹散了身上所有的热量,走在毫无遮掩的栈道上,冷得瑟瑟发抖,此时阴云密布,天色晦暗,水色平淡,尽管南方己是春暖花开,这里的冬姑娘却赖着不肯走,湖中不见花,湖里的草也刚刚冒绿,此时的花湖洗尽铅华、不施粉黛,虽说也欣赏到花湖的辽扩湖面,但多少有点失望。</h3><h3>中午时分,太阳的光芒好不容易从厚厚的云层中挤了出来,给人带来了一丝丝温度,更可喜的是她把花湖难以言状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湖水透彻的蓝,是那种无法形容的纯净;缱绻在水天之间的云彩,有着魔力般妖艳。令人想越过栈道一直走到湖中心去,或许那里,会有更令人惊艳的发现。</h3> <h3>九曲黄河风景区</h3><h3>午后从花湖出发前往诺尔盖,抵达唐克乡后,就到了黄河第一湾景区。景区很大,还有几个小的寺庙,比如索克藏寺。要想看到九曲黄河全景,需要爬上观景台,一共812个台阶,爬起来并不轻松,但到顶上看到眼前的景色,会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只见草原铺展开来,蛇形水域自天际蜿蜒远去。在辽阔原野间,带上高原的纯净,蓄起史诗的力量,回首向北,悄然远去。</h3> <h3>黄河九曲第一湾位于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图左中)前。距县城68公里,距唐克镇8公里,至九寨沟248公里。<br></h3> <h3>被誉为“宇宙中庄严幻影”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清澈的河流水势平缓,宛如银色缎带,蓝天白云,绿草繁花,帐篷炊烟,牛羊骏马,盘旋的雄鹰,如诗如画,气象万千。站在山巅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阳光下的河水波鳞片片极其壮观,使人顿生超凡脱俗之意,在这里你会对人和自然有新的感悟。</h3> <h3>下了观景台,穿过公路,就是黄河栈道,在栈道上漫步,在黄河边走一走,和观景台上看到的景色与感受全然不同,时值下午再晚些时,斜阳穿透云层,射出迷人的光芒,远处的群山在云雾的缠绕中若隐若现,此时穿行在哺育中华大地的母亲河边,边品味历史的厚重边欣赏现实的旑旎山水风光,悠悠慢步,细细品咂,自有一番神仙般的逍遥。</h3> <h3>D17(5/21)</h3><h3>今天我们将去的目的地是120公里外的迭部县,早上7:30出发,大巴在G213国道上行驶不久,便因修建公路而遭遇封路,并被告知要等到午后两点才能通车,为打发等候时间,驴友们下车在若尔盖大草原上尽情玩耍拍美照,在雪山的环拥下,草原像一副碧绿的大地毯,牛羊在草地上悠然自得的漫步,远处牧民的帐篷升起袅袅炊烟。草原依山而存,微风徐徐拂面,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驱走寒意,瓦兰的天空飘逸着朵朵白云,你简直可以躺在草地上直接与青山、雪峰、白云、蓝天亲近,进入心灵的对话。</h3><h3>图 左中为我团四位70后和80后的勇敢骑士,他们曾踩着自行车周游全国各地,甚至西藏的布达拉宫!非常值得敬佩和尊重!</h3> <h3>降扎温泉:</h3><h3>沿着G213线去甘肃省迭部县途中,须经过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温泉,那就是降扎温泉,“降扎”是藏语发音,意思为红柳树多的意思。</h3><h3>降扎乡依山傍水,松柏参天,交通方便(紧靠213国道),景色优美。温泉四周群山环抱,河两岸的山崖有大小50多处泉眼,泉水清澈如镜,水从山上流下,当地人在几处泉眼上依山势修修建了具有藏族特色和汉族特色相融合的半遮蔽式凉亭(免费),于山光水色里倒也有恰到好处的自然韵味。降扎温泉在川、甘、青藏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历来有“神圣吉祥”之地的美称。温泉含有氡和其它微量元素,经上百年的实践证明,降扎温泉对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癌症、胃病等有显著疗效。</h3><h3>走过路过,洗温泉不能错过,领导陈队早有攻略,在行程中安排了洗温泉(小间高配38元/人;双人间低配18元/人),满足了大家的意愿。<br></h3><h3>图上:驴友与降扎乡藏民在草地上相谈甚欢。</h3><h3>图中:被群山和森林环抱的降扎乡民居。</h3> <h3>当晚宿迭部县,从酒店的后窗就可以看到高耸的虎头山,山顶的积雪尚未溶化,呈月牙形展现在人们眼前(左上)。</h3><h3>迭部县县城广场,虽然迭部县不大但是广场上的“毛主席在迭部”的大型雕塑已经成为了迭部县标志性的红色旅游之地,这一雕塑形象的展示了迭部曾经的那段红色革命历史(右上)。</h3> <h3>在广场上,藏民和汉民一起跳着藏族广场舞,妙蔓的身姿,优雅的舞姿,令人忘却挪步。</h3> <h3>D18(5/22)扎尕那</h3><h3></h3><h3>扎尕那,在藏语里是石匣子的意思,传说是神仙用大拇指摁开的地方。</h3><h3>还未进入景区,沿途的风景己经美不胜收,驴友纷纷下车,边欣赏边取景,不知是被画面感染,还是被仙境陶醉,一行人手舞足蹈,边走边舞。</h3> <h3>景区入口处的老虎嘴及一线天。</h3> <h3>左上是景交车下客站一线天站,所有游客均在此下车后自行上山,顺着山路慢慢进山,今天运气不错,天气晴朗,空气透明度高,兰天白云下,山势拔地而起,巍峨壮观,峰奇石怪、谷深险峻,青崖如点黛,赤壁如朝霞。</h3><h3>虽时值五月,山上气温不高,图左中的山洞口尚有大块的雪块没有溶化。</h3> <h3>乱石嶙峋的小路往峡谷深处延伸,两侧则是突兀的峭壁直指苍穹。高山积雪,云横天际,群山叠嶂,放眼展望,浩瀚的崇山峻岭,犹如盘龙巨蟒横卧天际,巍峨壮观。碧空晴日映衬之下,千里雪岭如银,透射出清澈绝伦的雪山神韵</h3> <h3>扎尕那神王庙</h3><h3>神王庙是游览扎尕那必到的打卡景点,神王庙不是大家常见的庙宇大殿,只有用石块堆起的“尼玛堆”。尼玛堆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们用大小不一的石头、石板和卵石垒成的“祭坛”,也被称为“神堆”。插在尼玛堆上的彩旗叫经幡或者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飘舞的经幡(是山神)保护着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h3><h3>在山神庙的空地上约有60人组成的徒步团正在集合列队,准备出发下山,据说他们昨天在扎尕那山里露营一宿。</h3><h3>通往石林的小路口立有一块警示牌,大意为山路危险,沒有信号,进入深山后无法与外界联络,营救也非常困难,望着警示牌沉思良久,经不住“石林”的诱惑,还是决定闯一闯。</h3> <h3>过神王庙不远,抬头可见高耸的崖头上有一个人正在专心致志的伏案阅读,怎么看都像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h3> <h3>通往石林的山路己不如刚才的路好走,景色却越来越好,山路蜿蜒曲折,悬崖直入云霄,千峰竞秀,万峰叠翠,苍松泼墨,郁郁葱葱,裸露的岩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异彩,行走于山川之间,神奇而壮美。</h3><h3>左上:小瀑布:瀑布出口处的岩石与其产山体的颜色不同,呈红色,特别醒目,这是红色砂砾岩,小瀑布前有一块不大的草地,有藏民垒的尼玛堆和挂着的经幡,从草地旁成堆的丢弃物可以知道这里是游人休息或集散的地方。</h3> <h3>一直前行,越往里走道路越是难走,很多地方都是直接跨越河沟,或是踩着石头过河,但是风景却越来越美,奇峰耸峙,群山争高,绝壁千仞,逶迤延绵,竞秀轩邈,气势恢宏,摄人心魄!</h3> <h3>又走了半个多小时,越过一条约10米宽的小溪,迎面走来一群由牦牛和马组成的“马帮”,牠们身上驮着大大的包袱,由几个藏民赶着,悄无声息的走在碎石道上,慢慢从身边走过,恰遇一汉族雇主随在队尾,打招呼后竟是上海老乡,他是前面60人徒步穿越的后勤,通过他询问藏民后得知,石林就在“前面拐弯不远”,信心陡增,脚下不由的加快了步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不远的拐弯竟然耗去我几个小时。</h3> <h3>顺着崎岖的山谷小路前行,路面是人和马匹共行的碎石路,沒有路标提示,也不知石林在何方,唯一的选择只能沿着遍布马粪的“路”走,虽无奈却别无选择。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常有游客出钱骑马去石林,马的“方便”让游人认路也方便。</h3> <h3>碧空晴日映衬之下,峰林雪冠如银,透射出清澈绝伦的雪山神韵。在一片鬼斧神工、亦幻亦真、若临仙境一般的游历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和对于人类的永恒诱惑。<br></h3> <h3>“山路”两侧岩壁陡峭,山势险峻,悬崖千丈,高耸入云,苍鹰盘旋于脚下,举目环视,危崖嵯峨,雪峰与目平齐,白云伸手可摘,山风啸啸,不闻鸟鸣,人站崖下,无比渺小,茂密的山林己被低矮的灌木丛所替代,深山荒野,孤身一人,陡生几分孤独感!然而千般跋涉,万种探寻,追求的就是大自然惊艳瞬间,享受过程,心怀阳光,眼前的一切,都是美景!<br></h3><h3><br></h3> <h3>再往里走已无路可寻,这里的山峰被白雪覆盖,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站在雪山前,环顾四周,在蓝天映衬下,洁白的雪山和微綠的草地,在这高山峡谷之间,景色十分养眼。这里的海拔是3800米左右。<br></h3><h3>虽己进入石林景区,却不知自己看到的是否石林,真是“身在石林不见“林”,只缘此身在‘林'中”。</h3><h3>此时约下午一点,己连续登山接近4小时,考虑回程至少2.5一3个小时,怕不能按时赶到集合地点,于是决定掉头下山。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顺着山坡向下确实能省点力,但是碎石和砂砾组成的坡路非常陡,削弱了鞋底的抓地力,一边走一边打滑,跌跌撞撞步履蹒跚,虽小心倍加还是摔了五跤,以致脚趾受伤影响到以后的活动。下山途中已不见任何游人,一个人匆匆赶到一线天,正巧有景交车准备启动(也许是末班车),正巧还有一个空位!赶紧上车,嘿!运气不错!要知道错过这一班不知后面是否还有班车?因为一路下山并没有看到有人进山。</h3> <h3>仙女滩:趁着还有一点时间,便让景交车司机在通往仙女湖的栈道口停下,下车后沿着山路栈道上山约15一20分钟便到。仙女滩是一片草地,有当地人在此经营骑马生意,在草地高处有休息亭,上可以远眺扎尕那众山雄姿,下可以俯瞰藏在山坳里东哇村的全景。去过花湖,去过桑科草原,这里的草坪己不能引起心跳,再去仙女湖时间己不够,即随大伙寻路下山,去藏民民居东哇村参观。</h3> <h3>东哇村</h3><h3>村寨被三面秀峰环拱,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犹如高峻浑厚、坚不可摧的城墙,把四村一寺围在城中。半山坡上的藏族村落、 藏式榻板木屋,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嘛呢经幡迎风飘扬。东哇村和拉桑寺院正好坐落在石城中央。这是一个尚未开发的自然村,原汁原味,值得一游。</h3> <h3>D19(5/23)蜡子口</h3><h3>“腊子口”为藏汉合音,腊子藏语为山青之意,藏汉合意为山青上的口子。</h3><h3>腊子口是甘川古道上一处地势极为险要的峡谷隘口,它因著名的腊子口战役而闻名天下。当年的中央红军正是在突破腊子口天险之后,才踏上了进军陕北的道路。</h3><h3>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年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脂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h3> <h3>鹅嫚沟</h3><h3>鹅嫚沟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西南1公里处,是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但与众所周知的“小九寨”官鹅沟不同之处是鹅嫚沟主要以水为主景,而官鹅沟则是以瀑布和峡谷为主。</h3><h3>在停车场,还未进入景点,就见一泓碧水被群山围绕,湖边的垂杨柳随风飘逸,妸娜多姿,一条木栈道围湖而建直通峡谷,湖面映出天空的澄兰,朵朵白云融化在湖里,远山的倒影在湖面延绵,还沒有进入鹅嫚沟,眼前的景色己令人惊艳不己!</h3><h3><br></h3> <h3>鹅嫚沟最突出的是她的山和水,碧水如镜,峰峦遮天,奇石卧波,坐观云起,两侧青山对峙,脚下清流潺潺,水中倒影翩翩,峡谷景色犹如百里画廊,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组成了最美的风景。</h3> <h3>鹅嫚沟瀑布:景观道沿河而建,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绝壁挂瀑飞潄其间,水或从崖上喷涌而下,或从山腰飞泻,它们有如白龙飞舞,声如鸣鼓,其势不可挡,或有如素练倒挂,随风飘散,洋洋洒洒,云雾缭绕漾如青烟,造化神奇,摄人魂魄。</h3> <h3>旖旎的湖光山色,美景天成,远山如黛,丛峦叠嶂,近水微澜,湖光潋滟,两岸秀木成林,浓荫密匝,置身其间,有如仙境。</h3> <h3>飞仙关:</h3><h3>飞仙关谷幽涧深,怪石巉岩,天降巨石,摇摇欲坠!流泉飞瀑,水气濛濛,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谷顶狭窄,只见一线天空,三、五巨石悬空卡在两侧谷壁之上,势如坠卵,令人毛骨悚然。谷底有一瀑布喷涌而出,其声如雷,</h3> <h3>鹅嫚沟的水绿,绿得纯净,像一块无瑕旳翡翠晶莹剔透,湖面像一幅巨大的绿锦缎铺展在山谷里,水波不兴,澄碧透明,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小船静静的卧在水面上,随微风轻轻摇摆,此时的山、水、树、舟己成一幅凝固的图画,美得撩人心醉。</h3> <h3>湖心小岛亭台如画,倒影入湖,形如舞姿,似瑶台落凡间,栈道曲弧妩媚,凌水逶迤延伸,疑似霓虹飞架,亲水湖石,点缀其间,拍照取景,皆成大片。</h3> <h3>和风杨柳岸,翠竹池塘边,空谷花正艳,淡妆迷人眼!身置诗画中,何须觅仙界?</h3><h3><br></h3> <h3>湖上水波微澜,粼粼涟漪,像丝绸上的细纹,光滑嫩绿。往远处望,颜色渐浓,渐渐变成了深绿。湖面上白鹅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星星点点,像是在一块巨大的綠宝石上镶嵌了无数的白玉,一叶小舟,悠闲的穿梭在鹅群之中,仰望天空,云朵悠然地在移动,俯视湖心,只见云影徘徊,两岸峰峦倒立。X</h3> <h3>D20(5/24)参观红军长征哈达铺“红军街”。重温“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的红军精神!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筹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除右上图外其余四幅图片为毛泽东、张闻天的住宅(即“义和昌药铺)。</h3> <h3>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h3><h3>图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张家大院)。</h3> <h3>官鹅沟:</h3><h3>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总面积4.2万公顷。2003年被确立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br></h3><h3>明神宗万历年间称官鹅沟"关恶"。"关恶"一词系羌语,汉译为"峡谷"之意。1950年1月,该地设立乡政府时因"关恶"一词带有贬义,遂改"关恶"为官鹅。另有一民间传说叙述的是当地一对叫官珠和鹅嫚的恋人为爱情而付出了生命,羌人和氏人为纪念他们,各取名中的一字即“官”、“鵝”来命名现在的官鹅沟。</h3><h3>官鹅沟不是一条沟,是官珠沟和鹅嫚沟的合称,两沟口相距几公里(这个说法靠谱)。</h3><h3>官鹅沟风景区内有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盘龙峡内山岭重叠,幽谷纵横,青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飞溅,湖泊激流,古木参天,沟两边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岩石构造,被专家誉为最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h3> <h3>官鹅沟的山,灵秀中透着刚劲质朴,官鹅沟的水,清澈之中蕴涵着甜蜜,溪水边,山丘上,大地中,苍穹内处处可见的是大自然的热情与活力,更多的表现一种原始情趣,幽静深邃的境界和氛围。</h3> <h3>官鹅沟以瀑布而著称,从山顶悬崖上直泻而下的溪水,生成了无数瀑布群,瀑布从山上泻下,落在巨石上,溅起阵阵浪花,山风吹来,化为云烟,随风飘散。</h3><h3>图左上:虎啸瀑;</h3><h3>图右上:琴韵三叠瀑一一瀑布自山谷高处层层跌落,与岩石撞击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高低错落的旋律与连绵柔和的音韵融为一体,沁人肺腑,恰似“高山流水”在山谷中回旋荡。</h3><h3>中:虎口瀑;</h3><h3>左下右下:官鹅天瀑一一这条瀑布是官鹅沟最后一道也是最壮观的景观,山峰拔地而起,峰顶森林密布,山岩如刀削斧劈,一条洁白清澈的巨大水柱从峭壁崖洞中骤然喷出,飞流直下,恢宏壮观,幽谷飞瀑,浪花簇拥,让人惊叹不已。</h3><h3><br></h3><h3><br></h3> <h3>当晚宿宕昌县,图为宕昌县城内时代广场。</h3> <h3>昭化古城:</h3><h3>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h3><h3>顺着台阶上到城墙,用今日眼光穿越古城,蜿蜒的古城墙外,战旗飘飘,狼烟四起,战鼓如雷,杀声一片,仿佛听到城外千军万马的鏖战。</h3> <h3>葭萌坊:整个牌坊雕刻技术精湛,图饰古朴典雅。葭萌坊上雕有一幅柱联“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昭化是一座古代文化的传承之城,尤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从刘备入主葭萌(公元211年)到蜀汉灭亡(公元263年)短短的52年历史,将昭化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国文化成为众多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环。史载了刘备、诸葛亮等众多三国英雄人物曾在昭化运筹帷幄、厉兵秣马、跃马扬戈,留下了大量的三国蜀汉遗迹:葭萌古关、桔柏古渡、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等等,所以被誉为“蜀道三国重镇”。绕城而过的嘉陵江被前方的笔架山和后方的翼山分割后形成了一道呈反“S型”、酷似道教的阴阳太极图。昭化古城正好位于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之上,故而称之谓 “太极天成”。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如此气势宏大的山水太极图在国内尚属罕见,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太极”。</h3><h3>右上为葭萌坊正面;</h3><h3>左上为葭萌坊背面。</h3> <h3>昭化县县署选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的至高无上,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昭化县衙坐北朝南,衙门朝南开。昭化县署始建于唐,多次毁于战乱,文革后 2008年再次复建。</h3><h3>县衙大堂又叫公堂,也叫“亲民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h3><h3>明镜高悬又名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办事公正无私。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h3><h3><br></h3><h3><br></h3> <h3>科举考棚:</h3><h3>考棚就是考场,是封建时代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考棚在有些地方又称“贡院”,只有考举人以上的考场才能称“贡院”。)而昭化考棚最高只能考“秀才”,因此只能叫“考棚”。</h3><h3>昭化考棚建于道光18年(公元1838年),设考位332个。日常为学子就读学院。</h3><h3>考院布局为南北中轴线阶梯状上升,意寓步步高升。考生考试期间均住在考舍,不得离开。<br></h3><h3>图为考内院场景及各“办公室”和考号(即一房一考生)。</h3> <h3>文庙:文庙为祭孔而立,</h3><h3>昭化古城文庙建于宋代,历史上曾经历过七次扩建和维修。后来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h3><h3>图为庙中牌坊和壁照。</h3> <h3>大成门。</h3> <h3>城隍庙(上):位于昭化古城衙门巷与太守街交汇处。 古时,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管领阴间亡魂。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br></h3><h3>剑刀坝君臣园(下):公元221年,刘备入驻葭萌,他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广泛招兵买马,屯集粮草,为建立蜀汉政权作准备。剑刀坝就是当时刘备操练士兵的地方,由于这里每天剑飞刀舞,当时人们就叫它“剑刀坝”。</h3> <h3>剑刀坝君臣园是以三国时期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人物为素材,用石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蜀汉人物园林,其目的是反映那段历史,同时用其突出昭化古城的三国文化主题。园内的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各位看官有沒有注意到,这些石雕像里少了“三结义”中的关羽?因为历史上关羽沒有到过葭萌。</h3> <h3>八卦井:建于明代,井水甘甜可口,是古城内现存完整古井之一,为祈井水丰满,井壁井底皆为八卦状,故称“八卦井”。井边大小深浅不同的石坑是古时人们放置铜钱经年累月而形成的</h3> <h3>D22(5/26)</h3><h3>广元市利州区车拍</h3> <h3>皇泽寺:</h3><h3>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现广元(古称利州)城北附近的东坝乡莲花村,是武则天的诞生地。</h3><h3>皇泽寺是武则天将乌奴寺(尼姑庙,武本人做过尼姑)改建而成,有皇恩浩泽之意。</h3> <h3>皇泽寺中心是则天殿(图右上),殿正中石窟内有一米高的武则天石刻坐像,还有一块明代初的大理石碑,上刻武则天像:头戴皇冠,身着宫装,扬起水袖翩翩起舞。殿内右侧有一块后蜀广政二十二年的细砂石碑,约856厘米见方,碑文:“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不备书,贞观时,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州,始生后焉。”是一件珍贵文物。</h3> <h3>剑门关:</h3><h3>剑门关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小剑山中段处,峰峦似剑,关隘宽50多米,长约500米,两旁断崖峭壁高达二三百米,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h3><h3>图中牌坊为剑门关景区大山门。</h3> <h3>剑门关关楼 </h3><h3>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均毁于战火,明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1992年重修的关楼位于大家看到的新关楼对面,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使关楼严重受损,2009年,剑阁县决定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关楼,关楼是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关楼宽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h3> <h3>剑门关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和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为四川省四大景观,剑门关当首屈一指。</h3><h3>左上:第一关碑一一此碑为雍正十二年果毅亲王允礼奉召护送六世达赖喇嘛还藏,沿途巡视路过剑门时,被剑门关的雄险深深折服所留墨宝。</h3><h3>左下:金牛桥一一据说五丁开道迎金牛到此,有金牛趁夜色逃进金牛峡,并给百姓作伴送祥,剑门人为让金牛出入方便,便在此架木栈以通关外,后改成石桥,并命之金牛桥。</h3><h3>右上:姜维泉一一因剑门关十年九旱,当初姜维镇守剑门关时饮水非常困难,他亲自带领将士掘泉取水,石錾下去,突然一道金光,泉水涌出,以后无论多旱,从不枯竭,后人称其为“姜维泉”。</h3><h3>右下:金牛栈道一一关于金牛道的传说一一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剑门风光,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h3> <h3>刘备过关像(图中)一一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即昭化)、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祁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就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h3><h3>姜维守关(图上)一一三国时期,蜀汉景耀六年九月,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撤兵,与廖化、张翼、董厥退守剑门关,守险三月,以三万之師拒魏将钟会十三万大军。故剑门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h3><h3>孔明立关(图下)一一诸葛亮率兵北伐曹魏,在剑门关处垒石为,驻尉守险,从此剑门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h3><h3><br></h3> <h3>姜维神像 </h3><h3>在关楼西侧的在关口的峭壁上,矗立着一块人头形状巨石,当地人称为姜维神像, 又称为武士头像。神像戴着头盔,在神像的右下方,还蹲着一只灵猴,灵猴面向雄关隘口,石像,传说是五丁开山时留下来镇守剑门雄关的神将,也有说是姜维死后的化身。传说石猴是剑门山上的猴王。</h3> <h3>左上:雷鸣桥一一是一座吊桥,吊桥挺高,走上去晃晃悠悠。桥底是溪流与乱石,且能听到流水声。雷鸣桥得名于李白《蜀道难》里的那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我们去时水量不丰,不能感觉到剑门 关山 中的水声如雷,若在雨季山洪奔泻之时,应该能有此感吧。</h3><h3>左下:绝壁廊一一九十度的山壁直插云端,必须仰视才能看其全貌,传说有诸葛亮的兵书藏于此,绝壁之上便是著名的鸟道。</h3> <h3>上图石笋峰</h3><h3>石笋峰 在剑门关绝壁中部,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当地人根据其自然长成的形状称其为竹笋峰,又名石笋峰。竹笋峰高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竹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剑门雄关。</h3><h3>下图:一线天一一一线天的形成是因为剑门绝壁前缘的岩石受重力崩塌残留下来的柱状砾岩与绝壁之间形成的缝隙,缝隙之间相距1米左右,人行其间仅见一线天。</h3> <h3>剑门古镇</h3><h3>剑门关古镇离景区不远,从景区南门跨过剑门天桥便到。古镇不大,路两旁都是些客栈、饭店或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且每个饭店都有剑门豆腐宴,那可以算是剑门关古镇独有的招牌菜了,正宗的剑门豆腐宴是只能在剑门关古镇才能品尝到的。</h3> <h3>D23(5/27)千佛崖:</h3><h3>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密如同蜂房。</h3><h3>千佛崖的这座大云寺(下图)建于北魏晚期,初名柏堂寺。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改称大云寺。现存大云寺佛殿修建于清乾隆十九年。</h3><h3>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要当皇上,需要理论依据,在儒家经典和道家典籍中都没有女人可以当皇帝的理论依据,但在《佛经》中有一部经书叫《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简称《大云经》。《大云经》中记载了净光天女下凡以女人之身当国王的故事,于是武则天诏令全国各地广建大云寺,传播《大云经》,为武则天当皇帝大造與论。</h3> <h3>宛如蜂巢的石窟。</h3> <h3>大云洞(图中)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h3><h3>金牛古道(图左上)就在千佛崖下面通过。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是二千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h3><h3>这条坑坑洼洼的石板路,是巴蜀与中原交流的重要孔道。可以说它是中国延用时间最长的国道。1936年修通的川陕公路就是沿金牛道修建的。</h3> <h3>千佛崖历史陈列馆内展示了许多因修路和地震被毁坏的佛像和文物。</h3> <h3>姿态各异的佛像雕塑。</h3> <p class="ql-block">广元街拍(广元利州区)。</p><p class="ql-block">图上是被誉为川北第一楼的凤凰楼,远远望去,山是凤身,楼体则是凤颈凤头,朝北楼层的围栏恰似凤羽,色彩金黄光亮,合起来象似一只既往北飞又回首南望的凤凰,给人以灵动飘逸的感觉。作为武则天的出生之地,广元凤凰楼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建,武则天14岁入宫,因此凤凰楼只造了14层,她执掌朝政42年,所以凤凰楼高42米,而凤头回往南方象征武则天向往家乡之情。凤凰楼既有古代建筑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建筑的富丽华贵的风格,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凤凰楼不愧为宏伟壮观的天下名楼。</p><p class="ql-block"><br></p> <h3>明月峡:</h3><h3>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古栈道遗址所在的明月峡,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栈道、宝成铁道、纤夫道、108国道、金牛驿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中国道路交通的“活化石”。</h3><h3>闻名于世的古栈道与长城、运河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杰出建筑,明月峡古栈道是迄今全国所有栈道中,地理位置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一处。</h3> <h3>关于明月峡古栈道,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栈道建于嘉陵江明月峡临江的悬崖绝壁之上,栈道在远处观看有如空中楼阁,所以又称“飞阁”或者“阁道”,栈道分为三层:上置遮蓬防雨水和落石,中铺木板走行人,下设支撑承载重量,结构科学,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栈道。它是整个古金牛道上最险要的路段,因其险要被称为“蜀道咽喉”。<br></h3> <h3>古蜀道全长50余公里,苑如绿色苍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古蜀道两旁翠云廊,形成了一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绿色长廊。</h3> <h3>嘉陵江的水路也是入蜀的通道,景区的说明牌介绍有纤道脚印和纤绳石,站在江滩边看了许久,也没辨别出铭牌上所说的那些石头。</h3><h3>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全长1119公里。是川江的重要的水上航线。</h3><h3>唯觉江水本身也是一景</h3> <h3>宝成铁路:</h3><h3>在嘉陵江对面是建成于1956年的宝成铁路,陕西宝鸡通往四川成都,全长668.2公里,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成为沟通西北到西南第一条铁路干线。</h3><h3>下图宝成线上有一列蓝皮车正由西向东穿越墜道。</h3> <h3>老虎嘴</h3><h3>这是一条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其中一段,公路建成于1936年6月,起于成都,止于七盘关,与陕西相通,明月峡绝壁用开山机开凿成4至5米的半隧道864米,是川陕公路上最险绝的地段,因其形如老虎张开大口之状,称老虎嘴。</h3> <h3>在老虎嘴上方的崖壁上,有许多凸出岩表的水泥锥体,这些现代人开凿的水泥锥体即“锚杆”(图左上)。</h3><h3>受2008年5.12特大地震影响,明月峡部分山体石头出现松动、散落,当地政府对有安全隐患的山体进行锚杆牵引加固的施工,根据危岩裂痕或松动岩体的深度,用钻头在危石上开凿孔眼,孔眼深度超过危岩裂缝或松动岩体约深度,孔洞最深达20米,最浅也有15米,洞口直径最大18公分,最小12公分,然后将钢质锚杆植入孔眼并用混凝土填满,待混凝土固化后外面用钢板将孔眼封掉(露出锚杆螺纹部分),再用螺母拧紧锚杆,最后用混凝土密封,确保锚杆防止雨水侵蚀以延长寿命。</h3> <h3>在栈道上方平行而建的是川陕公路。</h3> <h3>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北伐曹魏,进驻汉中,明月峡栈道是补充军需的必经之路,诸葛亮对此处进行了精心维修,相传“栓眼”、“水槽”均为他发明。</h3><h3>古栈道孔眼:孔洞深约75厘米,孔口45厘米见方,向岩壁内下斜,插入木樑后稍稍向上。底部有插入横樑的栓眼,防止横樑滑脱,现存历代开凿的石孔400多个。</h3><h3><br></h3> <h3>诸葛亮石雕座像,身后石刻的是诸葛亮的"出師表"。</h3> <h3>神仙洞</h3> <h3>石牛粪金</h3><h3>据传秦惠王欲伐蜀,却不知道通向蜀的路,于是令人做了五头石牛,将金元宝放在石牛尾下,言能屙金,蜀王令五丁(五支队伍)将石牛引至蜀中,遂成道,秦王遣张仪、司马错循路灭蜀,此路因此称为“石牛道”(亦称金牛道,此故事与釗门关“金牛道”传说同出一源,内容相同)。</h3> <h3>当晚宿汉中市宁强县,图为宁强县永惠桥。</h3><h3>永惠桥俗称北关桥。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历经1591年、1838年多次维修。现存永惠桥及附属文物五龙庙山门、正殿、乐楼。</h3><h3>拱券两侧正中龙门石上采用深、浅浮雕手法各雕“四爪升龙”三条。桥面两侧有望柱、栏杆、石栏板装饰。栏板雕刻春秋花卉、人物故事等,背面刻花纹。</h3><h3>图右下是永强县书画长廊,图左下为长廊外观。</h3> <h3>永惠门(右上);</h3><h3>永惠门全景(下)。</h3> <h3>当晚住宿新野,准备明日去游览火烧新野遗址,该遗址是国家级三国旅游线主要景点之一。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描绘而在我国及至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火烧新野遗址处于新野古城区,约1.2平方公里。</h3> <h3>D25(5/28)</h3><h3> 火烧新野遗址</h3><h3>火烧新野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诸葛亮在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征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放弃新野,然后在曹操的军队入驻新野的那一天的三更时分,命士兵用火箭射入城内早就准备好了的易燃物上,导致曹操军队损失大半,重创了曹操一行。而火烧新野遗址也因为这个故事描写的惊心动魄,而成了国家级旅游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景点。</h3><h3>令人扫兴的是火烧新野遗址正在整修中,不对外开放,只能改去新野白河滩湿地公园了。公园位于河南省新野县的西边 。这里已成为新野县一个很好的旅游休闲去处。这里的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 一条白河波光粼粼,好似一条银练素带,从天上而来 又奔流到西。青青的草坪 绿色的林柳,相互协调 相映成趣,形成天水一色上下融通的绝佳美景,这里有独具 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新野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h3> <h3>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街拍</h3><h3>晚餐后漫步,沿青莲西路向西,有一“青莲路桥”,桥下有一条无名河,住宅小区沿河而建,并铺设了健身步道,河对面的高层小区群楼密布,间杂一些商业店铺,霓虹闪烁,晚霞映辉,竟也勾肋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h3> <h3>虽是无名河,但被当涂人维护得非常好,河水清澈见底,鱼翔其中,两岸绿树成荫,市民或憇息林下,欣赏河景,或在健身步道快步如飞,一派安然祥和的悠闲生活。</h3><h3>图右下即青莲路桥。</h3> <h3>D26(5/29)今日唯一的行程就是赶路,目标一一上海。出外旅游,最终的期盼是回家,最舒坦的感觉是到家了!</h3><h3>谢谢欣赏</h3><h3>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