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往事:我的一九七七年高考

竹林散人

<h3><br></h3><h3><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江红 高考<br></h3><h3><br></h3><h3> 弱冠何及?十一载、学归田畔。披星月,冬送肥冷,夏耘透汗。春种黄沙遮蔽日,秋收白露寒同伴。八百天、苦累有谁知?朝天怨。 </h3><h3> 高考事,多年断,黑夜退,曙光现。一个月太久,十天勤勉。希望渺茫踏雪去,心情忐忑迎风返。即使为、一枕梦黄粱,望星盼。</h3><h3>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初,有感于自己参加高考四十周年,填了此词。它说明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和高考心态。今日,重读此词,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连连。四十年前参加高考的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h3><h3> 记得,一九七七年十月底的一天,一条消息从大队的大喇叭中播出:国家恢复高考了。</h3><h3> “真的恢复高考了?上大学不用推荐了?”我问自己。两个月前,远在太原工作的父亲来信说,国家要恢复高考了,我没有信。一个月前,在大队下乡的锦州知识青年全部回去了,说是准备高考,我半信半疑。现在看来,这是真的了。</h3><h3> 这一消息,在故乡-辽河平原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子里引起了不小震动,在全国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消息,对未满二十岁、对高考懵懂的我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对是否参加高考还是举棋不定。尽管自己在校时学习不错,名列前茅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尽管村上不少人都对自己说过:你要考不上,咱村里谁也考不上。但自己还是没有信心,毕竟是十届考生下考场,那得多少人啊?自己能考上吗?</h3> <h3>  “我在公社给你报名了,你准备参加考试吧。”记得十一月初的一天,大队团总支书记告诉我说,因为我是生产队团支部书记,和大队团总支书记是上下级关系,她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给我报了名。既然名都报了,那就复习吧。</h3><h3> 说到复习,那是谈何容易。</h3><h3> 一是复习内容。学习的时候,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因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农村孩子回乡务农,城里孩子上山下乡,因为根本没有考大学这个事。到了复习时,就不知从何下手,因为根本不知道高考考什么。数学看什么?语文看什么?一切都不知道。没办法,只能东看一眼,西背一段。记得当时自己最下力气的是背诵毛主席诗词,自己认为毛主席诗词应该是语文考试内容。五十多首,都背下来了,结果考试时一首也没有。白白浪费时间了。</h3><h3> 二是课本。复习没有课本怎么能行?可是复习时就没有找到几本课本。我读书时正是文革期间,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课本都是油印的,一学期下来就已经坏的不行了,根本没有留下来。高中时课本是铅印本了,可是学工开始了,没有人好好学习了,更没人拿课本当回事,等到高考复习时,课本就找不到几本了。</h3> <h3>  三是照明。在那个时候,农村电力供应非常紧张,拉闸限电非常普遍,还美其名曰躲高峰。什么是躲高峰呢?就是老百姓最需要电灯照明的时候不给电,等老百姓睡觉了,再给送电。晚上复习时,就只好点煤油灯,条件好一点就点蜡烛。但不管用什么,在没电的情况下,照明都是问题。</h3><h3> 四是时间。这个问题是高考复习的最大问题。那时候,不知生产队的活儿咋就那么多,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总有干不完的活。高考复习时,正是秋收和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大队领导为了在公社领导那里弄个好名声,提出“早晨四点半,中间两顿饭,晚上看不见,饭后搞夜战”的口号,起早贪黑地干活,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大约都在九点钟左右,看不了多长时间的书,就困乏的不得了,有时候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h3><h3> 就这样,在冰冷的房屋中,托着疲惫的身子,就着昏暗的灯光,漫无目标地复习着,复习着。这一复习就近二十天,还有十天就要高考了。我一看再去生产队劳动,恐怕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于是,请了十天假,在家全天候复习,情况有所改善了。</h3> <h3>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一日,高考的日子到来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了考场。经过两天紧张考试,自己的第一次高考也是唯一的一次高考结束了。</h3><h3> 凡事都是这样,有希望就有惦记,有惦记就有盼望。自打考完后,我就盼望着、盼望着。在盼望中接到了体检通知书。在盼望中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没有我,我很沮丧,但还有希望,中专通知书还没有下来呢。七七年恢复高考,大中专一张卷,大学录取后,开始录取中专。在盼望中中专通知书下来了,我被辽宁省林业学校录取了。</h3><h3> 我高兴、我喜悦,我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中专生。</h3> <h3>  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后,我成为了一名务林人,直至退休。</h3><h3> 多少年后,我回到位于清原县南口前乡海洋村北岔沟的母校故址(学校早已经迁回沈阳了),看到的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不禁感慨万千。回忆当年情景,填了一首小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半儿 林校</h3><h3> 山环水绕舍高低,灯火三更学不离,枕畔闲书入梦题。故乡归,一半儿欣慰一半儿悔。</h3><h3> 是的,我考上林校,真的是一半儿欣慰一半儿悔。</h3><h3> 我欣慰,在全国一亿多适龄人员、一千二百多万人报名、五百六十多万人参加考试、最后录取大中专四十万左右的情况下,我成为一名中专生,我感到欣慰。在我读书的大虎山铁路中学,七五届毕业生五百多人,一共考上五人,我是其中一员,这是真正的百里挑一,我感到欣慰。</h3><h3> 我欣慰,毕业当年,我考上了第一届全部免费的东北林业大学函授生,通过五年学习,获得了函授本科毕业证书。以后,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研究生学历证书。如果没有参加高考,如果没有考上林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学历。二零零一年,我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成为全市第一个林业系统正高级工程师。没有高考,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感到欣慰。</h3> <h3>  我后悔。我为什么没有听父亲的话,早早复习呢。父亲在高考报名前两个月就来信告诉我要高考了,我一点都没有往心里去,仍然天天去劳动,仍然看小说看杂书,就是不看语文数学。如果我能复习三个月,那成绩将是多少呢?我后悔呀!</h3><h3> 我后悔。报名后我为什么还去生产队劳动。别人都在家复习,我却天天去劳动,一天下来,累得连复习的心情都没有,劳动二十天后,才请假复习十天,但已经晚了。那一年,我考了161分,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是168分,只差7分。我复习十天,考了161分,复习二十天呢?复习三十天呢?我后悔呀!</h3><h3><br></h3> <h3>  欣慰也好,后悔也罢,我还是老老实实学完了林校全部课程,成为恢复高考后的一名中专生,成为一名务林人。现在我退休了,我仍然忘不了那次决定我一生命运的高考-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我仍然会永远记住它-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因为,它是那样令我刻骨铭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