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罘刻石》集字

东野牧者

<h1><b>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出巡共有刻石九块,分别是:<br></b><b>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立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首块《芝罘刻石》、《琅琊台刻石》;<br></b><b>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所立的第二块《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br></b><b>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所立的《碣石门刻石》;<br></b><b>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所立的《东海上朐界刻石》;<br></b><b>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所立的《会稽山刻石》</b><b><br></b><b>其中芝罘刻石有两块,分别是前219年和前218年所立。前219年的刻石没有碑文记载,前218年的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现录如下:</b><b><br></b><b>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br></b><b>  登之罘,刻石。其辞曰:<br></b><b>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其东观曰:<br></b><b>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武威旁暢,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b></h1><h1><b><br></b></h1><h1><b></b><b><br></b><b>后半段所谓的“其东观曰”具体何意?是指芝罘刻石的“东观”,但此东观具体为何,已不可考,多认为是“东观刻石”,若以此为解,则可认为是芝罘刻石之附属,并非独立存在,而且其与芝罘刻石相距不远才对,但是却有东观刻石在现今威海荣成之说,似与《史记》所载不符。具体为何,难以推断。我个人认为:“其东观曰”是刻石没错,但此刻石仍应归属芝罘所有,且离芝罘刻石不远。</b><b><br></b><b>鉴于原刻石已失,且拓片也没有任何留存,现只能以秦篆风格将原刻石内容集字如下,优先选用斯篆风格的文字,若斯篆中所无,则从历代小篆中择选最接近斯篆风格的篆书以补充,现集字如下:</b></h1><h3></h3> <h3>接下来的学习是遴选非斯篆风格的字做相应的考证,毕竟有很多篆书的写法与秦时略有差异,要用纯正的秦篆表现,需要对这部分非斯篆风格的篆字做一番考究。况且,有些选字尚不太严谨,需再仔细推敲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