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印象馆

中国红色文化游

<h3>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江桥路公园内的《中东铁路印象馆》。</h3> <h3>  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修建破土动工,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h3><h3> 哈尔滨地处中东铁路干线支线交汇点。干支线全长2489.2公里,呈“T”形,干线满洲里_哈尔滨_绥芬河长1514.3公里,支线哈尔滨_大连974.9公里。初建时沿线共设174个车站,东西两端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接,并入第一欧亚大陆桥;南端可联通渤海海运,接连太平洋,大西洋。</h3><h3> 随着中东铁路通车运营,逐渐发展成为东北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因江而生,因铁路而兴的哈尔滨被誉为“东方莫斯科”。</h3> <h3>  哈尔滨市道里区江桥路铁路公园。</h3> <h3>  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哈尔滨人习惯叫它“老江桥”,始建于1900年5月17日,于1901年10月2日建成通车。大桥设计师科尔别滋,施工总监连铎斯基工程师。</h3><h3> 哈尔滨松花江铁路江桥在经历114年的历史风云后,在人们的依依不舍中光荣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以国家级文化遗产的珍贵身份现以成为《中东铁路印象馆》的镇馆之宝。</h3><h3> </h3> <h3>  中东铁路公园展出的《黄继光号》机车。</h3><h3>《黄继光号》机车前身是解放型1008号蒸汽机车,曾经为毛主席访苏专列担当过牵引任务,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支前活动,立下赫赫战功。1956年5月4日,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命名哈尔滨市铁路局“黄继光号”机车组称号。</h3><h3> </h3> <h3>  位于哈尔滨市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西侧的《中东铁路塔楼》。</h3> <h3>十九世纪末,俄国政府多次派出考察队到中国东北测量和勘察。</h3> <h3>1896年8月起到1898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阿涅尔特等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进行地质考察,该考察队走遍松花江上游直至黑龙江口的沿岸地带。</h3> <h3>1897年,伯都纳副都统柏英会见东清铁路总工程师尤格维奇。</h3> <h3>中东铁路勘测队的中国护卫队。</h3> <h3>中东铁路工程局人员最初在哈尔滨落脚的简易驻地。</h3> <h3>东清铁路工程局以哈尔滨为总埠,东,西,南三面延伸,与格罗捷格沃,后贝加尔,旅顺口相向开工筑路。图为奠基仪式。</h3> <h3>中国筑路工人风餐露宿,日亟劳瘁,备尝艰辛。</h3> <h3>1391俄里(距满洲里约1484公里)处的峭壁及干打垒式砌筑的挡土墙。</h3> <h3>铁路涵洞的砌筑拱门安设拱架的施工场景。</h3> <h3>穿过小绥芬河的五孔石拱桥竣工落成。</h3> <h3>修筑第二松花江大桥的中国工人在锯木。</h3> 在第二松花江大桥通往哈尔滨方向段下置石制沉箱。<h3><br></h3> <h3>铁路桥梁路基被大水冲毁破坏,开始进行修复工作。</h3> <h3>石头河子车站附近的中国工人在修筑临时轨道。</h3> <h3>穿着铁路号服的中国板道工和列车仆役。</h3> <h3>美国巴尔特文车辆厂生产的机车。</h3> <h3>中东铁路列车上的餐车。</h3> <h3>秦家岗火车站内的给水塔。</h3> <h3>20世纪初的松花江风景。</h3> <h3>伴随中东铁路第一大桥的开通,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开始了历史的跨越。</h3> <h3>哈尔滨中央大街最早叫中国大街,这是哈尔滨最早的中国大街。</h3> <h3>1932年8月8日,洪水从顾乡屯浸入道里区,往日车水马龙的中央大街只能靠舟楫出行。</h3> <h3>有轨电车行驶在新城大街上(今尚志大街)</h3> <h3>市立公园也曾叫董事会公园,道里公园,建于20世纪。夏日里绿荫如盖,小桥流水。(今兆麟公园)。</h3> <h3>19世纪末的老哈尔滨公园,(今香坊公园),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h3> <h3>霁虹桥是埠头区通往新市街(今南岗区)的交通要道。</h3> <h3>以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为中心,六条大街呈放射型散开,四通八达。</h3> <h3>由秦家岗屋脊远眺傅家甸。</h3> <h3>冬季里的马拉雪橇在中国的其它城市是难得一见的。</h3> <h3>大汽车也是多的,除了到四乡去的之外,从道里到道外,南岗,马家沟都有这样的车。</h3><h3> ___中国现代作家靳以。</h3> <h3>俄式四轮马车在哈尔滨街随处可见。</h3> <h3>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今南岗区红军街85号,1902年始建,1903年2月落成,中东铁路副总工程师C·B·依格纳齐乌斯设计,技术员柳罗组织施工。曾先后临时野战红十字会医院,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军官俱乐部,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东省铁路公司理会,大和旅馆等所在地。</h3> <h3>哈尔滨老火车站,秦家岗火车站,1903年始建,1904年落成。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代表作。建筑设计师基特维奇。</h3> <h3>马迭尔宾馆,今道里区中央大街89号。1913年落成,是俄籍犹太人伊·阿·卡斯普创办的集宾馆,影剧院,咖啡厅,珠宝店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建筑设计师俄国斯·阿·维萨恩。</h3> <h3>中东铁路理事公馆,今南岗区红军街38号,建于1908年,曾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官邸等所在地。</h3> <h3>圣索菲亚教堂,今道里区透笼街88号,东正教教堂。该建筑为1923年10月14日第三次修建,1932年11月25日落成。建筑设计师俄国米·马·沃斯科尔克夫。</h3> <h3>圣母报喜教堂,又译圣母领报教堂,东正教教堂,原址友谊路与中央大街交口。该建筑为1930年9月14日第三次修建,1941年9月14日竣工。建筑设计师俄国鲍·马·图斯塔诺夫斯基。</h3> <h3>圣母帡幪教堂,又译圣母守护教堂,今南岗区东大直街54号,现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所在地。建于1930年。建筑设计师俄国尤·彼·日丹诺夫。</h3> <h3>日满文化协会,今南岗区一曼街247号,建于1933年,建筑设计师俄国尤·彼·日丹诺夫。</h3> <h3>圣伊维尔教堂,今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7_4号,建成于1907年,为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军用东正教教堂。建筑师俄国K·X·杰尼索夫。</h3> <h3>太阳岛米尼阿久尔咖啡茶食店,原址松花江北岸浴场,建于1931年,全木结构,形似游轮。</h3> <h3>江畔公园餐厅,今斯大林公园餐厅。建成于1938年,俄罗斯建筑风格。设计师日本大谷周造。</h3> <h3>秋林公司,今南岗区东大直街297号。1904年10月20日始建,1908年9月竣工,为富有巴洛克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1910年,1915年,1927年又三次扩建。</h3> <h3>A·n·奥昆大楼,今道里区中央大街73号。建于1917年,犹太人A·n·奥昆兴建。曾为协和银行,哈尔滨之光服装店,佛拉谢夫成衣店等所在地。</h3> <h3>东省特别区区立图书馆,今南岗区一曼街241号。1928年6月1日动工修建,1931年竣工。古典主义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建筑师俄国尤·彼·日丹诺夫。曾为伪满哈尔滨警察厅,现《东北烈士纪念馆》</h3> <h3>圣尼古拉大教堂,哥特式建筑,原址今南岗区红博广场。东正教教堂,又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1899年10月13日始建,1900年12月18日竣工。并干式结构,以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建筑设计师俄国伊·符·波德列夫斯基。</h3> <h3>马忠骏公馆,中世纪寨堡式建筑,今南岗区中山路171号。建于1914年,设计师多安里。时为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马忠骏公馆。</h3> <h3>犹太教会总堂,犹太式建筑,今道里区通江街82号。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竣工。1931年6月火灾后,修复扩建。建筑设计师H·A·卡兹-吉列。</h3> <h3>土耳其清真寺,伊斯兰建筑,又称鞑靼清真寺,今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初建于1906年,1922年重建,1937年竣工。设计师俄国人尤·彼·日丹诺夫。</h3> <h3>日本神社,日本式建筑,原址位于红军街华融饭店,1935年3月10日落成,日本古典风格。</h3> <h3>极乐寺,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今南岗区东大直街5号。1923年始建,1924年竣工。</h3> <h3>文庙,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今南岗区文庙街25号。1926年10月动工,1929年11月落成。</h3> <h1> 音乐之都</h1><h3> 1899年1月6日,哈尔滨的第一架钢琴出现于尚处在两间草房的中东铁路俱乐部。同年5月,哈尔滨首次室内音乐会由捷克人爱尔米家庭小乐队奏响……沿着中东铁路来自西方的音乐,开始注入这座城市的灵魂。</h3><h3> 十月革命后,一批批优秀侨民音乐家来到松花江畔,哈尔滨迎来西乐东渐的高峰,从组建享誉远东的交响乐团到创办中国第一批音乐学校;从金碧辉煌的剧院到夏日花园里的贝壳剧场,从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到爵士乐,华尔兹……哈尔滨处处奏响着西方音乐传播中国的先声。</h3><h3> 20世纪上半叶,远来的音乐如汩汩清泉,滋润着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心灵,催生了一座百年音乐之城_哈尔滨,更汇成一江永不枯竭的奔流,涌向大江南北,世界各地……</h3><h3> </h3> <h3>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1921年5月,由N·H·马申等4名俄侨音乐家在中东铁路商务学堂内创办。学制6年,是中国最早的西方音乐学校。图为二十年代末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艺术委员会成员合影。</h3> <h3>A·r·卡尔波娃,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首届艺术委员会主席,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20年侨居哈尔滨,1948年辞世于哈尔滨。</h3> <h3>E·n·德鲁任尼斯卡娅,钢琴家,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创办人之一。1921年侨居哈尔滨,五十年代末赴香港定居。</h3> <h3>V·L·格尔施戈林娜,犹太天才钢琴家,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校长。其童年即随父母侨居哈尔滨,先后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和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曾荣获意大利皇家钢琴音乐学院钢琴大赛“钢琴大师”称号。1936年返回哈尔滨,四十年代末赴美国定居。图为她在哈尔滨给学生马克·戈里德贝格上课。</h3> <h3>V·D·特拉赫金伯尔格曾任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艺委会主席。图为他分别与得意弟子托利亚·卡缅斯基(左)和加里·布罗温斯基(右图)。</h3> <h3>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彼得·别尔施捷因(后名彼得·伯尔顿),1928年随父母迁居哈尔滨,1935年进入第一音乐学校,为V·D·特拉赫金伯尔格得意弟子,曾是赫尔穆特·斯特恩和加里·布罗温斯基的辅导教师。四十年代末赴美国定居。图为彼得·别尔施捷因及1940年演出节目单。</h3> <h3>赫尔穆特·斯特恩,德国柏林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1938年10岁的斯特恩随同父母一家迁居哈尔滨。1949年离开哈尔滨。图为斯特恩(2002年)和1939年斯特恩在哈尔滨。</h3> <h3>大卫·古特曼,犹太钢琴家,出生于哈尔滨,1946年毕业于第一音乐学校,师从格尔施戈林娜。图为大卫·古特曼与他的中国学生杨牧云(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等合影。</h3> <h3>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7月1日,由莫斯科夏里亚宾音乐学校创始人,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y·M·戈里德施京和夫人钢琴家B·N·迪龙创办。1936年,戈里德施京夫妇迁居欧洲。图为小提琴家y·M·戈里德施京及其夫人钢琴家B·N迪龙。</h3> <h3>B·N迪龙和她的学生,天才钢琴神童托利亚·维杰尔尼科夫。</h3> <h3>白高山,朝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自幼在哈尔滨师从V·D特拉赫金伯尔格等。6岁即在哈尔滨登台演出独奏。1948年回到朝鲜,参加组建平壤国立交响乐团并出任小提琴首席。</h3> <h3>B·R苏石林,俄罗斯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曾是原苏联“世界歌王”夏里亚宾的艺术搭档。1924年来到哈尔滨,任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声乐教师,五十年代末返回苏联。因其在哈尔滨及上海的30余年音乐教育活动,被贺绿汀先生誉为“中国声乐的奠基人”。图为苏石林及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的合影。</h3> <h3>R·R鲍斯特列姆,大提琴家,少年时代随父母侨居哈尔滨,1931年毕业于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曾任职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音乐学校。1955年回到苏联。</h3> <h3>哈尔滨音乐训练班,1927年10月,由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主教季米特里和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的自由艺术家r·r巴拉诺娃_波波娃发起,附属于圣伊维尔教堂。图为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师生合影。</h3> <h3>哈尔滨奥克萨科夫斯基音乐学校师生合影。该校后并入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h3> <h3>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教师合影。(1948年)前排中间者为继任校长E·奥克萨科夫斯基。</h3> <h3>1920年底,被誉为“夏里亚宾第二”的圣彼得堡歌剧院著名男低音歌唱家R·C卢金来哈尔滨巡演,演出了《鲍里斯·戈都诺夫》等名剧,轰动一时,图为R·C卢金剧照。</h3> <h3>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成立于1947年3月,由原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与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合并创办组成。校址位于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官邸内(今果戈里大街298号)。V·D特拉赫金伯尔格为首任校长。图为V·D特拉赫金伯尔格在指导中国学生。</h3> <h3>1938年德国犹太难民,钢琴教师契斯恰科夫卡娅(左四钢琴前坐)在教学生弹钢琴。</h3> <h3>1938年10月,奥地利维也纳著名钢琴家,指挥家维里莫施·津格尔带其乐队及家属一行19名犹太难民,由意大利经上海辗转来到哈尔滨,与“卡姆勃利奴斯”西餐厅签约演出。图为维里莫施·津格尔和他的乐队。</h3> <h3>道里“凡塔吉娅”夜总会轻音乐队久负盛名。</h3> <h3>俄侨艺术家在哈尔滨演出歌剧《蝴蝶夫人》。</h3> <h3>1943年初,隆斯特列姆爵士乐队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玫瑰舞会》上一鸣惊人。随后到上海,青岛等地巡演。创办人0·n隆斯特列姆。1921年随父母迁居哈尔滨,1947年返回苏联。因其连续60年作为爵士乐队领导人而被列入吉尼斯纪录。图为隆斯特列姆及他的爵士乐队。</h3> <h3>1930年5月,由著名歌唱家安娜·德阿伊巴等组成的意大利歌剧团莅临哈尔滨,进行巡回演出。</h3> <h3>1930年11月24日,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叶甫列姆·津巴利斯特莅临哈尔滨,举办巡回演出,轰动一时。</h3> <h3>1935年,俄罗斯著名歌唱家A·H维尔金斯基由美国来哈尔滨巡回演出,在中东铁路俱乐部和马迭尔剧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h3> <h3>尼娜·克热芙尼科娃是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培育的一颗耀眼的芭蕾舞新星。40年代受聘于上海,红极一时,1954年移居澳大利亚。</h3> <h3>1921年2月,莫斯科歌剧院著名女演员姆·马莫诺娃在哈尔滨演出歌剧。</h3> <h3>1930年9月1日,A·H·安德烈耶娃芭蕾舞学校在哈尔滨开办,培养了一批批芭蕾舞人才,学校因此闻名遐迩。图为安德烈耶娃芭蕾舞学校学生在练功。</h3> <h3>1926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米沙·艾尔曼来哈尔滨举办独奏音乐会。他演奏的音色有“艾尔曼音”之美称,一度曾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h3> <h3>天才芭蕾舞演员尼娜·安塔列斯在《泰尔普西克拉》中的表演赢得了普遍赞誉。</h3> <h3>1936年3月16日,有世界男低音之王之称的俄罗斯著名歌唱家N·夏里亚宾莅临哈尔滨。已年逾60岁的他在哈尔滨举办了三场引起全城轰动。</h3> <h3>上世纪20年代,芭蕾舞演员雅娜维尔在《遮阳伞》中的独舞倾倒了无数观众。</h3> <h3>1930年7月1日,苏联著名芭蕾舞剧编导A·N格拉甫佐夫来哈尔滨,拟创办芭蕾舞艺术学校。图为A·N格拉甫佐夫(中间坐者)。</h3> <h3>1921年,俄罗斯皇家大剧院著名芭蕾舞演员伊丽莎白·瓦西里耶夫娜·克维娅特科夫斯卡娅(1920年来哈)在哈尔滨创办芭蕾舞学校,是为中国最早的芭蕾舞学校。</h3> <h3>1931年1月,哈尔滨著名芭蕾舞演员E·普列奥布拉任斯卡雅和B·伊热夫斯基赴日本巡回演出三个月,载誉归来。</h3> <h3>  《中东铁路印象馆》反映了中国东北“丅”字形铁路路段的建设发展和历史沿革。中东铁路的开通对哈尔滨城市变迁的影响以及对外交流,交往的进程,再现了沧桑厚重的历史,启迪激励人们更加智慧,勇敢的开拓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