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州(四)——逛姑苏老城,品苏州古韵

老叟童心

<h1><font color="#ed2308">   策划: 汪新华</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摄影: 夏祖生,吴体敏,凌玉国。</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创作: 郎中六八届初中美篇小组</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执笔: 老叟童心</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娄门古城楼图片源自网络</font></h1><h1> </h1><h1> </h1><h1> </h1> <h1>五号早晨,当我们一行五位同学来到苏州护城河边的古城门时,眼前的景致忽然使我想到了唐代"花间派"代表韦庄的一阙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日,天气晴好,我们无法享受到"画船听雨眠"的惬意。然而,飘浮白云的蓝天,迎风摇曳的垂柳,缓缓流淌的碧水,蜿蜒曲折的小路,高大古朴的城门,绿树掩映的亭阁,这些古护城河边秀色可餐的风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韦庄词中"江南好"的意境,更神往在这美丽的水乡慢慢老去。</h1><h1> 护城河边高高耸立娄门上方悬挂着一方"江海扬华″的匾额,城楼上四角对称的飞檐给人以动感之美。远远看去,娄门不失古朴与典雅,但近距离地观察,却找不到斑驳陆离的痕迹,也感受不到厚重的历史沧桑。眼前这座古城门是二0一三年苏州市政府本着还原历史的原则在原址上重建的,尽管在施工过程中贯彻了修旧如旧的方针,却依然无法复原古娄门的历史原貌,让游人感叹之余,难免为之惋惜。</h1> <h1>  古娄门,相传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开八门,东北边的门名为"疁门″,到汉代王莽时期改称为"娄门"。娄门经历了漫长时代变迁与风雨剥蚀,到清初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重建,并题有"江海扬华”的匾额(上图就是娄门清初重建时的原貌)。古娄门分外、中、内三重,内城筑有城楼。三重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城楼翹角,舟船熙攘,三重陆门,三重水门,是典型的苏州水城风格的城门。当时的娄门是古苏州重要的商品货物集散地。娄门内货船,米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人声鼎沸,一派繁荣富庶的江南水乡景象。</h1><h1><font color="#010101"> 古娄门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被誉为"南宋四大家"的著名诗人范大成游娄门时吟颂的一首七绝: "柱杖无边处处过,粉围红绕春奈何。阊门昨日看不足,今日娄门花更多"的诗句,至今仍为人传诵。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经过娄门时也写下了"阻风无酒倍消魂,况是残秋岸柳髡。赖有阿咸情话好,一帆冷雨过娄门。”的诗句。</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然而,就是这座历史悠久,集商业繁华与文化底蕴于一身的古娄门,却因为种种原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只剩下断壁残垣一片废墟,一九五三年时被拆除。其实,苏州众多的古城门几乎与娄门有着相似命运。据记载,苏州古城门曾达十五座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州古城"八门",即: 破楚门(阊门)、姑胥门、蛇门、疁门(娄门)、蟠门、干将门、巫门、望齐门。这些古城门,每一座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与身影;都蕴含着极具内涵的典故与传说;都承载着铅华褪尽的历史风雨与沧桑;都是吴越文化的见证与诠释;都值得我们珍惜与敬畏。而今,这些古老的城门全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有的我们甚至找不到它的遗址与踪迹,只能从现存的资料和残留的照片中寻觅与窥视它们留下的印记,难免使人扼腕叹息,深深遗憾。</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所幸的是,近年来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门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先后修复和重建了阊门、相门、平门、娄门、齐门等五座古城门及相关的部分城墙,并于二0一三年向公众开放了古城博物馆,再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生动的历史感和丰厚的古文化底蕴。</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 </h3> <h1>  沿着护城河边的景观大道前行,我们五位同学心情愉悦,一路聊天,一边观景。道路旁错落着一些仿古的茶肆酒楼,大都带有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装饰典雅,古香古色。</h1><h1> 早晨的景区游客很少,茶肆酒楼也鲜有食客,整个景区似乎从沉睡中刚刚醒来,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游客的喧闹,呈现了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不过这种氛围倒挺适合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为我们平添了几分悠然自得的情趣,让我们游览过程变得从容而轻松。</h1> <h1>  沿途,我们还看到了很多雕塑群,这些雕塑制作精美,人物刻划的栩栩如生,是反映苏州古城民俗风情与生活场景的作品,它们散发出浓郁的老苏州味道,是护城河景区一道靓丽的景观,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每到一处雕塑前,我们都驻足鉴赏,细细品味。</h1><h1> 在一处雕塑前,玉国兄端坐在理发椅上,新华兄则充当起理发师,唯妙唯肖地演示着理发的场景。瞧!玉国兄理发后,光头锃亮,光彩照人;惹得在一旁观看的我心里痒痒的,也想请这位理发大师为自己理一次发,剃掉头顶上溜冰场四周的铁丝网,做个聪明绝顶的人。</h1> <h1>  祖生兄象刚从饭店用餐出来,来到黄包车前问,"喂!师付,去藕园几枚铜板?”</h1> <h1>  公子,你就专心作文吧!功名要紧,磨墨的事,交给老夫。</h1> <h1>  我们一路谈笑风生,不经意间与耦园相遇。藕园又名涉园,为清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所建,取陶渊明《归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透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耦园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苏州著名园林之一。如此美景,让我们心动不已,伫立在耦园门口,久久不愿离。然而,当天的游览行程实在是太紧了,不得已我们只能带着遗憾过门而不入。</h1><h1><br></h1> <h1>  离开耦园,我们下一站的游览景点是位于苏州老城区平江路张家巷的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我们一面循着护城河边的健身步道向目的地行进,一面领略健身步道曼妙的风光。</h1><h1> 护城河健身步道,是苏州市政府近年来修建的一项惠民工程,步道全长约十六公里,它将耦园、盘门等十几处景点串连在一起,构筑了一条溶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徜徉其中,饱览沿途的风光绮丽的美景,品味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悟江南水乡的独特的韵味,不仅身心愉悦,也让我们感知和体验了苏式的慢生活。</h1> <h1>  走出护城河景区,穿过一条马路,便进入苏州老城区了。平江路是老城区最负盛名的一条街,苏州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均座落其中,这是一条古老的文化街区,也是老苏州的一个缩影。它沿河而筑,平江河伴随着它缓缓流淌。路边排列并延伸一幢幢苏式旧民居,这些旧民居整体造型与设计蕴含着徽派建筑的味道,粉墙黛瓦,坡顶翘檐,马头墙装饰,无一不显现出徽派建筑的风格。历经风雨的剥蚀与历史的沧桑,这些旧民居被刻上了水浸的痕迹和岁月的斑驳,但仍不失婥约的风姿与婉约的风情,依然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当年老苏州的风华。</h1><h1> 漫步在平江路上,让人感触与联想最多的莫过于平江河上的桥了,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横跨沿河两岸,不仅便利了沿河居民的生活,还绘就了一幅秀美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尽显了“人家尽枕河”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h1> <h1>  昆曲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着“百戏之祖”的美誉;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它诞生于苏州昆山,盛行于明清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称号,并荣膺榜首。</h1><h1> 中国昆曲博物馆就座落在平江路张家巷全晋会馆内。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展演、陈列、收藏、研究和推广昆曲为主要工作内容。馆内每星期定期举办专场昆曲演出,只是我们参观游览时无缘遇见,没有机会目睹昆曲的精彩。</h1><h1> 馆内陈列着许多有关昆曲的文字资料、图文照片,珍藏了不少不同时期的多种昆曲版本、以及昆曲大师们的剧照,手迹,遗物。还展出了许多戏曲实物,包括各类乐器、脸谱、道具、各行当服饰等,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可馆内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是一座镶玉嵌宝的小木屋,名曰“镶玉堂名灯担”这也是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以优质硬木精心镂刻而成。可拆卸后分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堂名”是老苏州民间艺人演唱昆曲的一种形式。旧时苏州大户人家做婚庆寿诞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来唱堂会,并以此为荣耀与时尚。这当然有炫耀的成份,但可以从中窥见当时苏州上流社会的奢华和江南水乡的富庶。</h1><h3><br></h3><h3><br></h3><h3><br></h3> <h1>  昆曲博物馆内的古戏楼无疑是馆內最亮的看点了,这座被著名建筑大师贝津铭先生赞赏有加的古建筑,是古代声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范;戏楼飞檐翘角,精美绝伦。在古戏楼前,同行的学友,有的忙于拍摄,有的驻足观赏;而我则独自坐在戏楼庭院一侧的石凳上,凝神地注视着古戏楼的舞台中央,忽然脑海中浮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幻象,霎时间,戏楼内飘荡起婉约绕梁的音乐,楼台中传来了千转百回的清丽唱腔,舞台上杜丽娘正舞动双袖,唯美灵动地演绎着《牡丹亭》中凄美的爱情故事……</h1> <h1>  昆曲博物馆与评弹博物馆同在平江路张家巷内,步行几分钟我们就来到评弹博物馆。</h1><h1> 博物馆内陈列了苏州评弹各个时期的史料实物,音像资料;包括一些的古籍善本,手稿等珍贵的史料;同时展示了苏州评弹演变发展的脉络,各家艺术流派艺术特色的相关文字与图片。</h1><h1> 苏州评弹是平话与弹词的总称,发源于苏州,历史悠久,吴侬软语的环境是滋生评弹的温床。它集妙趣横生的说白、余音绕梁的演唱、悦耳动听的弹奏、优雅细腻的表演于一体;在江浙沪等地广为盛行;是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h1><h1> 进入馆内,我们五位同学兴致勃勃地游走在各个展厅,细细品味与鉴赏着馆藏的各类展品。那些发黄的剧本与手稿、精美的服饰与道具,评弹大师们的肖像与剧照,栩栩如生的雕塑;每一件都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弹奏着一曲婉约动听的乐曲;让我们流连忘返,遐思冥想……</h1><h1> 走出评弹博物馆,已经是午后一点多钟了,这时,大家都感到饥肠辘辘了,在久负盛名的"哑巴生煎"大快朵颐地饱餐了一顿美食后,我们一行五人继续当天的游览行程,奔向苏州新区;去感受与老城区古典美风格迥异的现代美。</h1><h1> 请看由新华兄撰写的下篇: 《走进苏州(五)—— 腾飞的新苏州》</h1><h3> </h3><h1> 二0一九年七月十六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