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宝箧一一近现代名贤书札系列管窥之四

祖荣 51396962

<h3>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流派的代表作一一刘半农辑《初期白话诗稿》</h3><h3><br></h3><h3><br></h3><h3>1933年 北平星云堂书店影印本 刘半农辑《初期白话诗稿》线装一册(新文学善本,有“新诗的鸿爪,先行者的足迹”之誉) </h3><h3><br></h3><h3>本书影印了民国初年八位白话诗人在1917年至1919年间创作的诗稿原件26篇,121页,彩色精印。除了鲁迅的《他们的花园》是由周作人代抄、鲁迅签了唐俟的名字以外,其余都是作者的原稿,是新诗草创时期的重要史料。编者刘半农用当年保留的《新青年》稿纸写了序言,详细描述了辑印本书的意义和经过。</h3><h3><br></h3><h3>【《初期白话诗稿》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刘半农</h3><h3>这些稿子,都是我在民国六年至八年之间搜集起来的。当时所以搜集,只是为着好玩,并没有什么目的,更没有想到过了若干年后可以变成古董。然而到了现在,竟有些像起古董来了。那一个时期中的事,在我们身当其境的人看去似乎还近在眼前,至于年纪轻一点的人,有如民国元二年出世,而现在在高中或大学初年级读书的,就不免有些渺茫。这也无怪他们,正如甲午戊戌,庚子诸大事故,都发生于我们出世以后的几年之中,我们现在回想,也不免有些渺茫。所以有一天,我看……&nbsp; (后略)】</h3><h3><br></h3><h3>&nbsp;作者有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鲁迅、陈独秀等八人。内收李大钊诗一首,沈尹默九首,沈兼士六首,周作人一首,胡适五首,陈衡哲一首,陈独秀一首,鲁迅二首。(《鲁迅日记》1933年3月1日提及此书)。</h3><h3><br></h3><h3>刘半农是我国新诗发展期的功臣。他一手抓创作,一手抓理论。新诗从一九一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夕,一般称为白话诗。刘半农是最早整理白话诗的人,他选的《初期白话诗稿》,宣布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流派的出现。</h3><h3><br></h3><h3>“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1891—1934)即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同人,他的名字是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撰文“骂”倒“王敬轩”,他是初期白话诗歌创作的播种者,他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字,他又是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他在杂文写作、倡导民俗学研究、译介外国文学和推广摄影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开创性的。这一切,都早已载入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史册。</h3><h3><br></h3><h3>同时,刘半农又是一位具有开放意识的读书人,喜好藏书,是北京琉璃厂的常客,又不为陈见所囿,人弃我取,爱收冷僻的孤本零册。</h3><h3>此书被新文学史料研究专家朱金顺先生纳入新文学善本书列,现代新文学绝版书收藏家胡从径先生曾多次撰文描述此书,并将它誉之为“新诗的鸿爪,先行者的足迹”(见胡从径《柘园草》),可见它受世人的重视和赏识。</h3><h3> 祖荣综合整理 </h3><h3> 2019.7.16</h3><h3><br></h3><h3> 刘半农简介</h3><h3>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h3><h3>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h3> <h3>新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