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思忖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因前面与大家一起学习了龚芳坊主和名师——刘莉老师、杨军老师的讲座,我站在地平线上仰望她们三人竖起的一座座高峰,越发惶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渴望同行不吝赐教,指点迷津。</h3><h3>关于作文的指导,以前常常是技巧套路说了一火车,课堂上能够掌握的不到80%,过了不到一周还记得的不超过50%,听进去之后能够愿意实践的不超过30%,考试时候能够用上来的估计不到10%了。</h3><h3>在写作方法分析得面面俱到后,学生仍处于漫游状态,效果甚微。也许是自己给的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脚疼医脚,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思路打不开,道道说得再多也枉然。</h3> <h3>因此,我想把自己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给机会让他们去说,去发现,去尝试,去突破。日积月累,也许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尽量的让学生去对比,去探索方法,找到规律。</h3><h3>1、在导入中,我设想通过一张图片一只海鸟,看学生想到什么,现在的学生一般想到的可能是自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都好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有的可能想到的是拼搏,“鹰击长空,鱼翔潜底,”希望自己能够像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同时推荐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他们对比一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在想什么呢。20世纪初前苏联的高尔基,他眼中的海燕又具有怎样的形象,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你所选择的材料,都是为了中心主题服务的,可能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h3><h3><br></h3> <h3><br></h3><h3>2、第二个环节就是一棵树。在学生的眼中,由树可能想到什么,我们现在学生可能想到的是成长,因为人们经常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树,经历风雨,成为栋梁之才。有的可能想到的是坚强或者是奉献。那么,三毛的眼中,那棵树象征的是什么呢,他们自己思考,可以归纳出来,应该是作者渴望的独立自主的精神,而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礼赞》中那棵杨树,更是象征20世纪初西北人民身上的那一种紧紧团结,力求上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经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你想写什么,怎么写,应该根据你的中心思想选择。</h3><h3><br></h3> <h3>由点及面,我们学过哪些托物寓意的文章?如何运用这种写作手法?</h3> <h3>3.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间有哪些熟悉的物体能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呢?它不仅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小动物,希望学生能够联想得更宽,更广,更好。可以是传统文化中的梅兰竹菊,岁寒三友之类的,也可以是生活中间我们经常赋予象征意义的:像荷花,玫瑰等。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如粉笔,蜡烛。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细微的,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物,例如青苔,因为有一首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嘛。确定了写作对象,然后进一步指导,这一类文章结构一般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所以简单的说了一下。<br></h3><h3><br></h3> <h3>确定了写作的中心和对象,如何把握托物寓意中的“意”,如何把“物”写得具体生动可感呢?</h3> <h3><br></h3><h3>4、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写。确定了写作的结构,关键是托物寓意的“物”如何写得生动具体。我的想法是,先让他们尝试写一下,根据课内外的范文,自己去合理的取舍。写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点评,互相修改,找出修改的方法或者写得好的文章一起欣赏。然后小组内归纳写作的方法,最后总结。</h3><h3>经过几轮的反复修改之后,修改之后的作文就如同美女的精雕细刻的妆容,肯定比素颜更美更好。</h3><h3><br></h3> <h3>接受讲座任务的原因,想借此机会和同行们探讨的三个问题:<br></h3><h3>第一个困惑,学生可能启而不发,或者是他不按套路出牌,转来转去仍然是预设。关于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没有预设的课堂可能一盘散沙,无的放矢。过多的预设如同一路的陷阱。课堂上的精彩往往源于生成,如何把握这个“度”?</h3><h3>第二、“象征”与“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那么关于这几者之间的区别要不要讲,怎么讲?</h3><h3>第三,我个人认为作文指导课要出实效,就要让学生有构思——草稿——修改——定稿的一个过程,让集体有病文讨论——加工提高的一个过程,文章的进步应该在阅读中积累,在课堂上提高,时间上就远远不够,怎么办?</h3> <h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在讨论时区,看到老师们的精彩发言,再次为工作坊里大咖们的才华折服。在坊主龚芳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诗兴大发,以诗作评,高山仰止,令我汗颜。</h3> <h3>杨军老师针对我提出来的三个困惑,条文缕析,深入浅出的答疑解难,让人茅塞顿开,我反复品味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理解:<br></h3><h3>1、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我之愚见:预设只是预设,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没预设的,但也许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此时正是精讲点拨的好机会,我认为不要被一堂课的其它任务完不成而束缚了。因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及时解决,这也正是根据学情而定教吧。2、比喻和托物言志及象征如何区分。我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大体能区分出来即可,理论不要讲那么深。我们教学的重点是阅读理解与写作,而不是研究理论。3、作文写作构思、起草、修改、定稿,文章要靠课堂提高远远不够等问题。问题确实是这样的。反过来思考,如果我们每一期能指导学生写好四篇文章。那么初中过程就能写好24篇好文章了。这24篇文章应付中考肯定不成问题了。如此这样,我们不应只练数量,而应重在练质量。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初作——学生互评互改——再作——学生互评互改——复作——师生评改——定稿”,一个月能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有收获。</h3><h3>杨老师的真知灼见拨云见日,让人豁然开朗。所以在此再次表达感谢,粘贴出来与朋友共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