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触摸新教育温度,感悟新人文情怀。7月13日—14日,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九届研讨会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相聚激情三水,共话人文教育”。诸城市新教育实验区代表团参加本次盛会。</h3> <h3>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著名作家梁晓声等国内外众多学者、领导和全国100多个实验区、1000余所实验学校,共计2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通过新教育叙事、专家点评、论坛交流、现场教学、实验学校现场考察等形式,分享姜堰区人文教育实践经验和成果。</h3> <h3> 13日上午8点半,开幕式正式开始。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卢志文主持开幕式,朱永新教授,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麻建国,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靖宇,姜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方针致开场辞。</h3> <h3> 隆重的开幕式后,观看了姜堰新教育行动研究专题片《堰上花开》。姜堰区教育局林忠玲局长以《唱一首“乐学”的歌》为题作新人文教育叙事报告,分享了姜堰实验区新教育故事,重点介绍了姜堰实验区人文教育方面的举措。</h3> <h3> 姜堰叙事以书香校园叙事《忆城南》、聆听窗外叙事《行走的歌谣》、完美教室叙事《难忘那片海》、新父母学校叙事《萤火虫闪闪》、师生共写叙事《读写的力量》以及歌舞表演《乐学歌》6个版块为参会代表们呈现了新教育实验带给姜堰区师生的教育硕果。</h3> <h3> 下午,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7位教师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新教育中的感人故事。</h3> <h3> 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陆锦华老师作了《人文之光照亮幸福童年》的生命叙事,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朝向卓越,培塑仁爱专业的人文教师;学为中心,建设生长智慧的人文课堂;顺应差异,研发唤醒潜能的人文课程;立足童年,打造和谐共进的人文班级;汇聚美好,构筑润泽心灵的人文环境;多元领导,践行解放生命的人文治理。</h3> <h3> 山东莱芜区汶源中学的朱荣梅老师《把世界带进教室》。她的沃德教室是一间制度不断完善,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不断更新,故事不断丰盈,不断长大的完美教室。</h3> <h3>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教师蒋艳丽作题为《擦亮心中希望的魔盒》基于共读共写的新人文教育行动叙事。蒋老师从自己所带的天使微笑班携手小水滴班开展的“潘多拉故事盒”为契机,以相遇、牵手、坚持、传承四个方面讲述了开展共读共写中最温暖的故事。</h3> <h3> 山东省枣庄市建设路小学的种道法老师通过解读雷锋研发雷锋课程、营造环境宣传雷锋事迹、组织活动践行雷锋精神三方面《研发雷锋课程,推进人文教育》。</h3> <h3> 甘肃省庆阳市第五中学曹雄老师从课程缘起、课程实践、两方面作了《乡土精神筑魂育人》的主题叙事,他说教育就像农业,教育者在耕种人生</h3> <h3> 四川宜宾叙府实验小学牟正香老师作了《厚重热土,育人宜宾》人文叙事。通过读馆藏,追寻文化之源;游山水,彰显文化之彩;品酒水,学习文化之技;学榜样,铸就文化之魂四条路径,让学生在千年古道、曲水流觞与抗日文化中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奠定学生家国情怀的底色,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h3> <h3> 14日上午,我们兵分两路走进姜堰区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桥头中心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三水校区、溱潼中心小学,实地感受姜堰区新教育实验的成果。</h3><h3><br></h3><h3> 走进这几所学校,犹如走进教育桃花源,每一所学校的每一处位置都蕴含了教育人的苦心智慧,每一件作品的呈现,每一个理念的提出都是对新教育的深入解析。</h3> <h3> 姜堰区实验小学城南校区——“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h3> <h3> 姜堰实小城南校区创办四年多来,坚守让孩子“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的办学愿景,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生态园、图书馆、欢乐谷和梦工厂。学校还坚持研发特色课程,“手指上的阅读”系列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城南“诗词大会”魅力无限,孩子们的精彩让我们叹服,徜徉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惟愿时光静止。</h3> <h3> 姜堰区桥头中心小学——“做最好的自己”</h3> <h3> 桥头小学创建于1939年,地处素有“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之称的刘氏状元故里。学校以“润泽师生生命成长”为愿景,以“状元品质、卓越追求”为办学理念,构建以“卓越”为核心的状元文化体系。</h3><h3><br></h3><h3> 染课程、悦读课程、足球课程、英语课本剧课程建设令人眼前一亮,值得借鉴。足球操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桥头中心小学师生的活力,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之光。</h3> <h3> 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三水校区——“德润三水 汇聚美好”</h3> <h3> 三水校区着力构建并彰显“五动文化”,即“走动式管理文化”“互动式教研文化”“能动式教师发展文化”“活动式学生成长文化”“生动式环境文化”,形成了三水风足球队、三水谣文学社等标识性校园文化项目。在参观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欣赏了他们题为《明亮的成长》“我的成长书”主题叙事。</h3> <h3> 姜堰区溱潼中心小学——“涂亮儿童生命的底色”</h3> <h3> 溱潼中心小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西隅,毗邻国家5A级溱湖湿地公园。优美的环境让学校树立了“崇德尚美”的精神标识。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开发了《溱湖人家》、《版画溱湖》等四十多种校本教材,并多次在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奖。</h3><h3><br></h3><h3> 这是一所地方特色文化很浓的学校,学校的特色课程——“印象溱湖”少儿版画,充满人文底蕴。妙手绘丹青,孩子们用自己的笔述说着溱潼文化,他们那种享受课程的状态深深吸引着参观学习的老师们。这样一所坚持特色、不失传统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真正热爱家乡文化,一定会自觉地传承地方特色文化。</h3> <h3> 四所学校多样态、优质化的发展,折射出了姜堰区推进新教育实验结出的硕果。“一书一世界、一人一博客、一周一行走、一班一风景、一课一风格、一人一平板、一人一课表、一月一主题、一生一舞台、一校一时空”,这“十个一”的姜堰行动举措,让“新教育”在姜堰的土地上生长出自己的模样。</h3> <h3> 14日下午,我们认真聆听了朱永新教授《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朱教授向参会老师们解读了何为人文、人文教育与新人文教育,新人文教育对当下教育的意义及新人文教育的原则、方法与路径,并要求新教育人要以行动代替语言,推进新人文教育的切实开展。</h3> <h3> 相遇姜堰,收获美好。12个小时来回奔波,因新人文教育的激情不再疲劳,一千多公里的往返距离,因新人文教育的召唤而不再遥远。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九届研讨会的圆满召开,为新教育人指明了方向,照亮了远方。在新教育实验的路上,诸城教育人必定会走得更自信,更从容,走得花开满路、芬芳四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