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篆臨寫的是謙卦碑。除了體會空間的對稱、均勻及曲線的鼓蕩之氣等,著重去感受筆畫的方圓匹配,字型整體的空間感非常現代,形式感很強。臨寫時刻意注重了筆畫起收的有藏有露,行筆稍加提按,盡量做到一筆內微妙的起伏變化、粗細變化,力爭自然流暢線條綿長。</h3> <h3>臨寫的清代吳讓之的篆書,筆畫稍微粗了些,多以折筆表現轉,行筆中轉與折自然互換,進一步加深對折筆的認識和運用。因為臨寫的量少,筆法沒有能熟練的做到自然與流暢,包括側鋒筆法的運用和體會也較少些。</h3> <h3>隸書臨寫的是禮器碑。由篆書的中鋒用筆,轉變為中側轉換的筆法,用筆更為豐富了。學習方造型的豐富多姿及側鋒的大量使用練習是為要點。弄清楚方折如何搭接,也將影響到書體的整體格調。之所以選擇禮器碑臨寫,也是因為它是典型的“八分書“,講究對稱、規矩,字體扁方造型居多而又整體秀美舒展,是我喜歡的風格。只是因為時間有限,量的練習依然不足,方筆的起筆做不好。</h3> <h3>隸書的雛形源自漢簡,所以清人中選了金農的隸書來臨寫。很喜歡漢簡自由爛漫的書寫風格,加之金農的書法點畫似隸似楷,篆書的筆意、隸書的筆勢融進去,自成一體,別具一格;亦行亦草,即蒼勁又靈秀。苦於臨寫的功夫差了不少,臨寫的效果不及其萬一。</h3> <h3>臨寫的魏碑是爨龍顏碑。字體介於隸楷之間,隸書的意味減少,楷書的特點加強了。整體樸茂渾厚,生動古雅。字體雖然仍舊是隸書的空間,但由於筆畫產生了變化,空間與結構也隨之變化。所以在寫好隸書的基礎上,學會用筆去轉換和表現。如:點,鈎,橫,豎,撇,捺等,從最初篆書的一條線,感受和體會如何華麗的逐步演化成多樣的筆畫姿態。</h3><h3>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深深體會到,若要寫好書法,篆隸始終是重要的基礎,隸書尤其是重中之重。學習應盡善盡美,每個學習階段都需梳理得失做好小節,才能溫故以知新。大道合乎自然,別人的經驗可以去借鑒,但是真正要了解要懂得的,始終是自己。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該有所堅持。</h3><h3>僅與自己共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