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我从战场走来

<h3>第三野战军第35军解放南京始末</h3><h3>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攻占国民党政权首都南京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支在解放战争后期刚刚组建的部队,第三野战军第35军率先攻入南京,是刻意安排,还是历史巧合?这值得研究。</h3><h3>总前委料敌从严,</h3><h3>拟以二野4兵团主攻南京</h3><h3>早在1947年,毛泽东就向全军发出指示,确定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地方是歼敌有生力量的结果”[1]。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h3><h3>在制定渡江战役作战计划时,总前委贯彻的方针也是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1949年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部分兵力钳制白崇禧集团,以主要兵力首歼汤恩伯集团,“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2]。由此可见,总前委对于夺取国民党的政府政治中心南京,是高度重视的。</h3><h3>总前委对于渡江战役发起后国民党可能采取的行动做了5种情况的估计:</h3><h3>(一)在我东西两军相距尚远之际,集中兵力与我突进至京沪线上之东线兵团实行决战;</h3><h3>(二)收缩兵力,确保南京、芜湖两要点,并求得割裂我东西两军之联系,然后再视情况,或在京、沪、杭三角地带与我决战,或退在浙赣线上与我决战;</h3><h3>(三)放弃沿江一线阵地,退守浙赣线和上海、杭州沿海地带进行顽抗,或作有秩序的撤退;</h3><h3>(四)在退路被切断无法撤退时,分别固守京、沪、杭诸点,以图顽抗;</h3><h3>(五)敌人完全混乱。[3]</h3><h3>针对可能出现的敌情变化,《纲要》规定:</h3><h3>如敌实行第一方案,第三野战军则全力于宁沪线上同敌进行决战,第二野战军以一个兵团进至衢州附近,截断浙赣线,其主力沿江东下,攻取芜湖、南京;</h3><h3>如敌实施第二方案,则改第二野战军主力出浙赣线,余同第一方案;</h3><h3>如敌实行第三方案,第二野战军以一部接替南京警备,主力解决浙赣线上之敌,第三野战军全力负责解决无锡、上海、杭州地区之敌;</h3><h3>如敌实行第四方案,则以第二野战军攻取南京,第三野战军攻取杭州、上海;</h3><h3>如敌完全混乱,则以实际情况临机处置。[4]</h3><h3>从《纲要》对5种情况的处置来看,前4种情况,总前委都是确定由第二野战军来攻占南京。</h3><h3>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判断:“在我军展开战略追击中,对于国民党的一些杂牌军队,争取局部或地区性的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对于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经济中心的上海来说,对于像汤恩伯集团这样的蒋介石嫡系军队来说,这种可能性极小……对三野面前解放南京、上海的任务,应着眼于战斗来解决问题。”[5]渡江战役前,粟裕考虑,国民党可能在南京组织较为顽固的抵抗,因此,在南京的正面,解放军只作牵制而不是强攻,将主力向南京外围展开,形成钳形攻势,随后解放南京。</h3><h3>正是基于南京当面敌人较强抵抗可能性的考虑,总前委决定加强攻击力量,力求一举拿下南京。因此,总前委计划由战斗力强大的陈赓所部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登岸后,准备以一部沿江东进,接替中集团攻歼芜湖守敌任务,并准备夺取南京”[6]。</h3><h3>国民党军狼狈逃窜,</h3><h3>第35军意外成为攻占南京的部队</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改编自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吴化文所部,虽然是起义部队,但在我军政工人员悉心教育下,该部军事素质和政治面貌焕然一新,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h3><h3>淮海战役后,第35军开赴邳县一带整编,与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归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吴化文仍为该军军长。由于有了能征善战的鲁中南纵队的加入,第35军战斗力极大增强,为迎接新的战斗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h3><h3>不过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第一个将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h3><h3>渡江战役前夕,第35军配属第8兵团作战。1949年4月8日,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电令第8兵团:为求主攻方向之强渡顺利,决定八兵团以积极动作钳制镇江、扬中段之敌。粟裕电令第35军:“保持与两浦之敌接触,在我军发起渡江作战时,同时攻占江浦,尔后各个逐次歼灭浦口外围之敌,从正面钳制南京守敌。该军何时南渡,尔后视机决定令行。”[7]4月11日,第8兵团给第35军下达作战命令:“三十五军附野炮一个连应于渡江战役发起时(14日晚)以全力攻占江浦城,尔后逐次歼灭浦口外围之敌,进逼浦口,威胁钳制南京之敌。”[8]由于暂时没有渡江任务,因此当时没有为第35军准备渡船。而同在第8兵团的第20军配备了367只渡船,第26军也配备了280只渡船[9]。至4月16日,第20军有船426只,第26军有船130只[10]。没有配备船只,表明第35军不在渡江作战的主力之列。</h3><h3>第35军的主要任务是钳制当面之敌。1949年4月初,第三野战军前委泰州会议上,决定由“第三十五军在第八兵团的统一指挥下,配置在津浦铁路两侧全椒、滁县、乌衣地区,任务是采取积极动作,封锁江面,钳制南京敌人不使逃跑,以配合我各路大军渡江包抄和消灭敌人”,“为了把国民党二十八军牵制在长江北岸,总前委指示三十五军,不要立即攻占‘三浦’和炮击南京”[11]。由此可见,这次会议明确了第35军的主要任务不是解放南京,而是牵制长江北岸的敌28军。</h3><h3>4月21日,第35军103师全歼江浦的国民党军。粟裕对第35军下达命令:“三十五军今晨已攻占江浦,并以一部控制新河口封锁江面,主力本晚向浦口外围攻击,该军尔后行动,依战况发展另定。”[12]直到此时,解放南京的任务仍然没有交给第35军,该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消灭“三浦之敌”,后续行动待定。第35军经一昼夜激战,于22日清晨,攻克浦镇。</h3><h3>至22日晨,解放军中、东、西三个集团百万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军的千里江防全线崩溃。22日中午,蒋介石决定放弃南京,全线撤退。由于原定接管南京至芜湖的二野第4兵团尚在江西湖口至安徽皖江地段,转到南京尚需十余日,因此,邓小平与刘伯承商定取消第4兵团接管南京的城防任务。而第35军经激战,全面占领“三浦”,具备了进军南京的最佳出发位置。解放南京的光荣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刚成立不久的第35军身上。</h3><h3>第35军云集浦口之际,接到总前委来电:“据悉,蒋介石可能已放弃首都南逃,望你军立即探实情况,并伺机占领南京。”[13]粟裕电令第8兵团:“如南京之敌逃窜,则三十五军应即渡江进占南京,维持秩序,保护敌人遗弃之一切公私财产,该军应特别注意遵守政策,严肃城市纪律。”[14]随即,第8兵团电令第35军:“如发现敌已确实撤退,你们应不失时机,立即向南京正面强渡,进驻南京(因其他部队赶不及),切实维持治安秩序,看管大小工厂、仓库、电台及一切建筑物。如敌之一部据隅顽抗,应予以消灭。”[15]22日下午,第35军首脑机关在浦口火车站开会,制定了“迅速渡江、占领南京”的作战方案。方案决定:为了解决渡江用船极其缺少的困难,号召全军指战员都要投入寻找船只的任务。</h3><h3>23日上午,第35军各部相继到达浦口,准备渡江。但第35军原无近期渡江作战任务,没有渡江作战计划,手中没有一艘渡船。傍晚,第35军103师侦察部队从南岸带来了一艘小火轮和几条民船。军部决定,103师侦察队首先进城侦察情况,然后104师分批过江。午夜时分,已过江的战士又在南岸的三岔河里找来一只大柴油船。很快,经一夜的运输,第35军全部抵达南京城。</h3><h3>第35军原定渡江后的作战部署是:由先头部队首先控制南京外围阵地、山峰,然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围歼南京守敌[16]。但由于守敌大部逃走,原定的作战计划变成了接收南京城。陈赓的第4兵团此时正由南京上游强渡长江,当得知第35军已进入南京,陈赓所部向南直接攻击浙赣线之敌,陈赓日记中写道:“原定我们攻占南京的任务已不需要我们了。”[17]</h3><h3>24日,104师312团特务连占领国民党的总统府,105师从浦口渡江后直插南京中心,315团进入总统府,在总统府门楼上升起了鲜艳的红旗。至此,吴化文和何克希率领的第35军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解放南京的光荣任务。</h3><h3>虽然进入南京市颇为顺利,但残留在南京周边的部分国民党军队,仍企图垂死挣扎。当时沿京杭公路南逃的国民党暂编第4师,逃至江宁县的汤山地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要求与解放军谈判。第35军军部根据上级指示,将解决这股残敌的任务交给了105师。105师党委经过慎重分析,认为要让敌人放下武器,必须“智取结合强攻”。105师的两个团和一个加强营事先占领了周围的有利地形,对敌人的3个团和直属部队形成分割包围之势,并立即展开针锋相对的谈判,但国民党军试图持枪反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105师警卫连迅速包围了谈判会场。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国民党军排长以上的军官全部被擒。其3个团4000余人也被我军分割包围,一枪未放,全部缴械投降。</h3><h3>解放南京,占领蒋介石的总统府,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彻底胜利的标志,也是蒋家王朝覆灭的标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解放南京的殊荣,落在了第35军肩上,这也是第35军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第35军政委何克希后来回忆:“能够在兄弟部队作战的配合下圆满地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这是我们三十五军的最大光荣!”[18]</h3><h3>南京解放以后,由第35军担任南京卫戍部队,所辖3个师分别担任南京3个警备区的警备任务。1949年4月29日,粟裕电令第35军:“二十四军径开南京,并接替三十五军之警备任务,三十五军交防后沿京杭公路开杭州归建。”[19]紧接着,第35军归建第7兵团,参与对南线敌军的千里大追歼,于5月3日解放杭州。随后,第35军执行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剿匪的任务[20]。</h3><h3>1949年7月,第35军103、104、105师分别改为浙江军区第3军分区、第10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1950年1月,第35军军部调归华东军区海军,第35军番号撤销。吴化文因病提出申请,要求从部队转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了吴化文的请求。吴化文从军队转业之后,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交通厅厅长,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根据吴化文率部起义在济南战役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他率第35军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立下的光辉战绩,吴化文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殊荣。</h3><h3>第35军从成立到撤销番号,为时不到一年,成为解放军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军。但其解放南京和占领总统府的光荣历史,无疑是解放战争史上的标志性事件。</h3> <h3>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h3><h3>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h3><h3>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h3><h3>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h3> <h3><br></h3><h3>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h3> <h3>首联写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是倒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促成了“钟山风雨起苍故”。它们是全诗的总起,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强渡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解放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正当敌人还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解放军已浩浩荡荡渡过了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人巢穴。在解放军压境的隆隆炮火声中,南京反动政府犹如黄叶惊飞鸟兽走散。全诗开头异峰突起,气魄不凡,有如泰山压顶,雷霆万钧。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苍黄”两宇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雄师”两字生动地刻画出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英姿。“过大江”三字生动地描述了解放军强渡长江那种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浩浩荡荡的生动场面。</h3><h3>颔联讴歌南京的解放。这里的“今胜昔”三字,凝结着爱与恨的深邃感情,想着过去百孔千疮的“帝王州”,人们对反动统治极端的仇恨;南京在军事上自古就是形势险要,今天已经掌握在人民解放军的手里,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在政治上,过去这里是反动统治者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换了人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显示出其雄姿秀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英姿勃发。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渴望胜利的全国军民都在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天翻地覆”这成语既写出变化的巨大,又显出事件意义的伟大。“慨而慷”一方面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一方面表达举旧欢腾闻风而起的豪情。这些语言刚健有力,豪情奔放。</h3><h3>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h3><h3>颈联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毛泽东一反《孙子》中所提“穷寇勿追”的旧说,进一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角,一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用“剩勇”而不用”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歼“穷寇”。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h3><h3>尾联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h3><h3>后面这四句是议论说理,但不是概念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h3><h3>这首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h3> <h3><br></h3><h3>第三野战军第35军解放南京始末</h3><h3>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攻占国民党政权首都南京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支在解放战争后期刚刚组建的部队,第三野战军第35军率先攻入南京,是刻意安排,还是历史巧合?这值得研究。</h3><h3>总前委料敌从严,</h3><h3>拟以二野4兵团主攻南京</h3><h3>早在1947年,毛泽东就向全军发出指示,确定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地方是歼敌有生力量的结果”[1]。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h3><h3>在制定渡江战役作战计划时,总前委贯彻的方针也是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1949年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部分兵力钳制白崇禧集团,以主要兵力首歼汤恩伯集团,“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2]。由此可见,总前委对于夺取国民党的政府政治中心南京,是高度重视的。</h3><h3>总前委对于渡江战役发起后国民党可能采取的行动做了5种情况的估计:</h3><h3>(一)在我东西两军相距尚远之际,集中兵力与我突进至京沪线上之东线兵团实行决战;</h3><h3>(二)收缩兵力,确保南京、芜湖两要点,并求得割裂我东西两军之联系,然后再视情况,或在京、沪、杭三角地带与我决战,或退在浙赣线上与我决战;</h3><h3>(三)放弃沿江一线阵地,退守浙赣线和上海、杭州沿海地带进行顽抗,或作有秩序的撤退;</h3><h3>(四)在退路被切断无法撤退时,分别固守京、沪、杭诸点,以图顽抗;</h3><h3>(五)敌人完全混乱。[3]</h3><h3>针对可能出现的敌情变化,《纲要》规定:</h3><h3>如敌实行第一方案,第三野战军则全力于宁沪线上同敌进行决战,第二野战军以一个兵团进至衢州附近,截断浙赣线,其主力沿江东下,攻取芜湖、南京;</h3><h3>如敌实施第二方案,则改第二野战军主力出浙赣线,余同第一方案;</h3><h3>如敌实行第三方案,第二野战军以一部接替南京警备,主力解决浙赣线上之敌,第三野战军全力负责解决无锡、上海、杭州地区之敌;</h3><h3>如敌实行第四方案,则以第二野战军攻取南京,第三野战军攻取杭州、上海;</h3><h3>如敌完全混乱,则以实际情况临机处置。[4]</h3><h3>从《纲要》对5种情况的处置来看,前4种情况,总前委都是确定由第二野战军来攻占南京。</h3><h3>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判断:“在我军展开战略追击中,对于国民党的一些杂牌军队,争取局部或地区性的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对于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经济中心的上海来说,对于像汤恩伯集团这样的蒋介石嫡系军队来说,这种可能性极小……对三野面前解放南京、上海的任务,应着眼于战斗来解决问题。”[5]渡江战役前,粟裕考虑,国民党可能在南京组织较为顽固的抵抗,因此,在南京的正面,解放军只作牵制而不是强攻,将主力向南京外围展开,形成钳形攻势,随后解放南京。</h3><h3>正是基于南京当面敌人较强抵抗可能性的考虑,总前委决定加强攻击力量,力求一举拿下南京。因此,总前委计划由战斗力强大的陈赓所部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登岸后,准备以一部沿江东进,接替中集团攻歼芜湖守敌任务,并准备夺取南京”[6]。</h3><h3>国民党军狼狈逃窜,</h3><h3>第35军意外成为攻占南京的部队</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改编自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吴化文所部,虽然是起义部队,但在我军政工人员悉心教育下,该部军事素质和政治面貌焕然一新,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h3><h3>淮海战役后,第35军开赴邳县一带整编,与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归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吴化文仍为该军军长。由于有了能征善战的鲁中南纵队的加入,第35军战斗力极大增强,为迎接新的战斗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h3><h3>不过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第一个将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h3><h3>渡江战役前夕,第35军配属第8兵团作战。1949年4月8日,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电令第8兵团:为求主攻方向之强渡顺利,决定八兵团以积极动作钳制镇江、扬中段之敌。粟裕电令第35军:“保持与两浦之敌接触,在我军发起渡江作战时,同时攻占江浦,尔后各个逐次歼灭浦口外围之敌,从正面钳制南京守敌。该军何时南渡,尔后视机决定令行。”[7]4月11日,第8兵团给第35军下达作战命令:“三十五军附野炮一个连应于渡江战役发起时(14日晚)以全力攻占江浦城,尔后逐次歼灭浦口外围之敌,进逼浦口,威胁钳制南京之敌。”[8]由于暂时没有渡江任务,因此当时没有为第35军准备渡船。而同在第8兵团的第20军配备了367只渡船,第26军也配备了280只渡船[9]。至4月16日,第20军有船426只,第26军有船130只[10]。没有配备船只,表明第35军不在渡江作战的主力之列。</h3><h3>第35军的主要任务是钳制当面之敌。1949年4月初,第三野战军前委泰州会议上,决定由“第三十五军在第八兵团的统一指挥下,配置在津浦铁路两侧全椒、滁县、乌衣地区,任务是采取积极动作,封锁江面,钳制南京敌人不使逃跑,以配合我各路大军渡江包抄和消灭敌人”,“为了把国民党二十八军牵制在长江北岸,总前委指示三十五军,不要立即攻占‘三浦’和炮击南京”[11]。由此可见,这次会议明确了第35军的主要任务不是解放南京,而是牵制长江北岸的敌28军。</h3><h3>4月21日,第35军103师全歼江浦的国民党军。粟裕对第35军下达命令:“三十五军今晨已攻占江浦,并以一部控制新河口封锁江面,主力本晚向浦口外围攻击,该军尔后行动,依战况发展另定。”[12]直到此时,解放南京的任务仍然没有交给第35军,该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消灭“三浦之敌”,后续行动待定。第35军经一昼夜激战,于22日清晨,攻克浦镇。</h3><h3>至22日晨,解放军中、东、西三个集团百万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军的千里江防全线崩溃。22日中午,蒋介石决定放弃南京,全线撤退。由于原定接管南京至芜湖的二野第4兵团尚在江西湖口至安徽皖江地段,转到南京尚需十余日,因此,邓小平与刘伯承商定取消第4兵团接管南京的城防任务。而第35军经激战,全面占领“三浦”,具备了进军南京的最佳出发位置。解放南京的光荣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刚成立不久的第35军身上。</h3><h3>第35军云集浦口之际,接到总前委来电:“据悉,蒋介石可能已放弃首都南逃,望你军立即探实情况,并伺机占领南京。”[13]粟裕电令第8兵团:“如南京之敌逃窜,则三十五军应即渡江进占南京,维持秩序,保护敌人遗弃之一切公私财产,该军应特别注意遵守政策,严肃城市纪律。”[14]随即,第8兵团电令第35军:“如发现敌已确实撤退,你们应不失时机,立即向南京正面强渡,进驻南京(因其他部队赶不及),切实维持治安秩序,看管大小工厂、仓库、电台及一切建筑物。如敌之一部据隅顽抗,应予以消灭。”[15]22日下午,第35军首脑机关在浦口火车站开会,制定了“迅速渡江、占领南京”的作战方案。方案决定:为了解决渡江用船极其缺少的困难,号召全军指战员都要投入寻找船只的任务。</h3><h3>23日上午,第35军各部相继到达浦口,准备渡江。但第35军原无近期渡江作战任务,没有渡江作战计划,手中没有一艘渡船。傍晚,第35军103师侦察部队从南岸带来了一艘小火轮和几条民船。军部决定,103师侦察队首先进城侦察情况,然后104师分批过江。午夜时分,已过江的战士又在南岸的三岔河里找来一只大柴油船。很快,经一夜的运输,第35军全部抵达南京城。</h3><h3>第35军原定渡江后的作战部署是:由先头部队首先控制南京外围阵地、山峰,然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围歼南京守敌[16]。但由于守敌大部逃走,原定的作战计划变成了接收南京城。陈赓的第4兵团此时正由南京上游强渡长江,当得知第35军已进入南京,陈赓所部向南直接攻击浙赣线之敌,陈赓日记中写道:“原定我们攻占南京的任务已不需要我们了。”[17]</h3><h3>24日,104师312团特务连占领国民党的总统府,105师从浦口渡江后直插南京中心,315团进入总统府,在总统府门楼上升起了鲜艳的红旗。至此,吴化文和何克希率领的第35军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解放南京的光荣任务。</h3><h3>虽然进入南京市颇为顺利,但残留在南京周边的部分国民党军队,仍企图垂死挣扎。当时沿京杭公路南逃的国民党暂编第4师,逃至江宁县的汤山地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要求与解放军谈判。第35军军部根据上级指示,将解决这股残敌的任务交给了105师。105师党委经过慎重分析,认为要让敌人放下武器,必须“智取结合强攻”。105师的两个团和一个加强营事先占领了周围的有利地形,对敌人的3个团和直属部队形成分割包围之势,并立即展开针锋相对的谈判,但国民党军试图持枪反抗。就在千钧一发之际,105师警卫连迅速包围了谈判会场。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国民党军排长以上的军官全部被擒。其3个团4000余人也被我军分割包围,一枪未放,全部缴械投降。</h3><h3>解放南京,占领蒋介石的总统府,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彻底胜利的标志,也是蒋家王朝覆灭的标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解放南京的殊荣,落在了第35军肩上,这也是第35军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第35军政委何克希后来回忆:“能够在兄弟部队作战的配合下圆满地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这是我们三十五军的最大光荣!”[18]</h3><h3>南京解放以后,由第35军担任南京卫戍部队,所辖3个师分别担任南京3个警备区的警备任务。1949年4月29日,粟裕电令第35军:“二十四军径开南京,并接替三十五军之警备任务,三十五军交防后沿京杭公路开杭州归建。”[19]紧接着,第35军归建第7兵团,参与对南线敌军的千里大追歼,于5月3日解放杭州。随后,第35军执行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剿匪的任务[20]。</h3><h3>1949年7月,第35军103、104、105师分别改为浙江军区第3军分区、第10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1950年1月,第35军军部调归华东军区海军,第35军番号撤销。吴化文因病提出申请,要求从部队转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了吴化文的请求。吴化文从军队转业之后,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交通厅厅长,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根据吴化文率部起义在济南战役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他率第35军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立下的光辉战绩,吴化文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殊荣。</h3><h3>第35军从成立到撤销番号,为时不到一年,成为解放军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军。但其解放南京和占领总统府的光荣历史,无疑是解放战争史上的标志性事件。</h3><h3>注释:</h3><h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2页。</h3><h3>[2][3][4]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页,第326页,第327页。</h3><h3>[5]《粟裕年谱》编写组:《粟裕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页。</h3><h3>[6]政治学院第一军事教研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例选编(四)》,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h3><h3>[7][9][10][20]《粟裕文选》编辑组:《粟裕文选》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2页,第778页,第778页,第871页。</h3><h3>[8][15]南京市档案馆:《解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第99页。</h3><h3>[11][16]《渡江和解放南京》编写组:《渡江和解放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第81页。</h3><h3>[12][14][19]《粟裕军事文集》编辑组:《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页,第473页,第477页。</h3><h3>[1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局:《渡江战役史事新探》,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委编纂出版处1989年版,第108页。</h3><h3>[17]陈赓:《陈赓日记》,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h3><h3>[18]何克希:《打过长江,解放南京》,《解放军文艺》1959年4月号。</h3> <h3>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