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重排新解》连载之60 《周游篇》之“憧憬”小节/◆尚平子

吴春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游篇</b></div><br> <br><br>【本篇引语】<br><br> 孔子带颜回、仲由、冉求、宰我等亲近弟子,在55岁开始了为期14年的周游列国。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子当时周游了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结果就求官而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但孔子一行并非一无所获,相反收获巨大:一是成功实现了在腐败的季桓子任期内避祸的目标;二是在周游中收了子贡、曾参等著名高才生,解决了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三是他们的周游广泛宣传了仁道治国主张,影响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卫国大夫蘧伯玉、仪封人等。四是师生都在经历万般磨难的基础上,懂得了天命难违,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不通(子路语)。<br><br>  就解读角度看,现在这样将有关周游的条目集中编排,有助于读者看清孔子师生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增进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语的理解。也许,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孔子的这次周游,就没有他如今的历史地位。<br><br>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憧憬·</b></div><br> <br><br>【原文】<br><br>齐人归¹女乐,季桓子²受之,三日不朝³。孔子行⁴。”(《微子篇》18·4)<br><br>【注释】<br><br>1、归:同“馈”,赠送。<br><br>2、季桓子:鲁国上卿(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国),季孙斯(?-前492年),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br><br>3、三日不朝:指君臣三日不上朝,不单指季桓子。<br><br>4、行:指开始周游列国。<br><br>【译文】<br><br>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欣然接受,君臣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br><br><br><br>【解读】<br><br>本条非常清楚地记录了触发孔子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14年的导火索: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歌女到鲁国,季桓子欣然接受,君臣迷恋歌舞女色,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时没有孔子的份,这表明季桓子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br><br>如果细分析,孔子离开鲁国的举动里面也有避祸的考虑:孔子一直以商纣王为暴政的典型,而他正是沉溺于酒色娱乐而亡国的,在亡国前,正直的大臣比干和九侯惨遭杀戳。孔子性格直爽,敢评朝政,继续得罪季桓子是非常可能的。以前,他已经得罪了季桓子:阳货逃走后,季桓子想用当着大司寇的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但是,孔子想的却是削弱“三桓”,提升公室的实力。鲁定公12年,孔子采取了“隳(hui)三都”的措施,派子路率人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此举遭军事反抗而半途而废,孔子与季桓子为首的“三桓”的尖锐矛盾也随之暴露。孔子有名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此时,他肯定非常担心鲁国君臣沉溺于享乐而误国,而季桓子不发祭肉给他,也对“隳(hui)三都”一事给出了明确的报复信号,为避祸考虑,离开而周游列国,显然不是冲动之举,而属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br><br> <br><br>【原文】<br><br>子适¹卫,冉有仆²。子曰:“庶³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篇》13·9)<br><br>【注释】<br><br>1、适:往。<br><br>2、仆:随从。<br><br>3、庶:众多,这里指人口。<br><br>【译文】<br><br>孔子前往卫国,冉有做他的随从。孔子说:“卫国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管理上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施以教育。”<br><br>【解读】<br><br>冉有随孔子前往卫国,就是孔子师生周游列国的开始。在本条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将富裕起来作为办教育的前提,属于远见卓识。显示孔子对到其他诸侯国任职后如何治理国家是有充分准备的。 【原文】<br><br>子曰:“苟¹有用我者,期月²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篇》13·10)<br><br>【注释】<br><br>1、苟:如果、假设。<br><br>2、期月:一年。<br><br>【译文】<br><br>孔子说:“如果有君主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就会达到目标。”<br><br>【解读】<br><br> 孔子刚离开鲁国出游列国时,怀着“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的思想寻找治理国家的机会,极想让所学有用武之地,造福国家与人民。他对自己的仁道学说和施政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内心也对获得某一个合适的诸侯国君主的信任当上要职充满希望和憧憬。不容否认,这句话也有替仁道治国做广告的因素在内。<br><br> <br><br>【原文】<br><br>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¹而藏诸?求善贾²而沽³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罕篇》9·13)<br><br>【注释】<br><br>1、韫匵:音yùn dù,柜子。<br><br>2、善贾:识货的商人。<br><br>3、沽:沽售,即卖出去。<br><br>【译文】<br><br>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br><br>【解读】<br><br>孔子进入卫国后,虽然没有能够任职,但卫灵公给了孔子大夫级的俸禄,师生一行就那里住下来。卫国人子贡听说从鲁国来的孔子学问高深,就拜他为师。他很快发现孔子确实非常不了起,一旦得到重用,国家将得到大治。于是他从内心里的好感转入了崇拜,也对孔子的前程乐观,这些内容最终从话语中流露出来,于是有了上面一段对话。<br><br>同样是称赞老师,颜回和子贡两个高材生,是如此不同:颜回在《子罕篇》9·11中,说孔子循循善诱,以古籍文章丰富他的思想,以礼制约束他的言行,使他学习老师的仁道学说欲罢不能,只能竭尽全力,但想赶上老师,却发现前面总有一道挡路墙,使他难以达到目的,间接地评价老师的道德和学问天下第一,常人难以赶上和超越。而子贡则将老师直接比作一块美玉,并当面去问孔子是藏起来还是卖掉?子贡当然知道老师心中的答案,这样说有讨欢心的意味,却又做得深藏不露,老师果然高兴地参加了互动,含蓄地将自己比作“待贾的美玉”,听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求仕的急迫心理。孔子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仁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所倡导的仁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治,确实就是一块“待贾的美玉”。常言道:“一句话使人笑起来,一句使人跳起来。”本条也说明子贡非常会说话,不仅出口成章,富有文采,而且能够说到点子上,让人高兴,具有进入官场的人必须拥有的本领。就修炼仁德的虔诚和高度来看,他不及颜回。但子贡具有做官者所需要的机灵,也是一块待价而沽的美玉。<br><br>【引用】<br><br>后世将此章节中孔子的话归纳为“待价而沽”,指等待好价钱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行。<br><br> <br><br>【原文】 <br><br>子路曰:“卫君¹待子为政,子将奚²先?”子曰:“必也正名³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⁴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⁵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⁶,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⁷,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⁸而已矣。”(《子路篇》13·3)<br><br>【注释】<br><br> 1、卫君:卫出公,姓姬,名辄,卫国第29代国君,卫灵公的孙子,生于公元前540年,逝于公元前493年;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56年在位。<br><br>2、奚:音xī,什么。<br><br>3、正名:即正名分。担任什么职务参与执政,或以什么名义去办某件事,或“师出有名”攻打某国,都是正名分的表现。这里具体来说,孔子所讲的正名主要是需要先解决担任一个具体职务的问题。否则,因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作指导,他感觉不好参与政事。<br><br>4、迂:迂腐。<br><br>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br><br>6、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不正,若发号施令,言路就不顺畅,即说的话、表的态贯彻不下去。<br><br>7、中:音zhōng,即适中,符合中庸之道,引伸为得当。<br><br>8、苟:苟且,马虎、随便。<br><br><br><br>【译文】 <br><br>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待您去执政,您打算先从哪件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您太迂腐了!有这样做的吗?这名分怎么正呢?”孔子说:“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应该采取保留的态度。参与执政而名分不正,言路就不能顺畅;言路不顺畅,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执政前定下一个名分,这就必定能够将政令阐述透彻,颁发后也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敢马虎对待的。”<br><br>【解读】<br><br>据考证,孔子59岁那年卫灵公逝世,因有学生撮合,接班的卫出公约见孔子,于是有了本条师生途中的对话。子路设想老师能够被卫出公任用,怀着好奇心,打听老师执政头一脚会如何踢?结果孔子根本就不谈该如何办政事,而是解决子路根本没有想到的事项:强调第一步是要求国君明确给一个职位,才考虑下一步的事。否则,空谈执政就会尴尬、可笑、无效。无疑,孔子抓住了事情的关键。以上论述与他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是一致的。遗憾的是,孔子在卫国未能获得职务任命,没有名分,也就没有执政的实践记录了。<br><br>从子路问话中还可以体察出两点:一是孔子对被任用满怀希望,也考虑好了如何施政;二是学生这时对老师名望、能力和被某一国家任用也是信心百倍的。三是子路作为作为孔子的学生,由于性格粗鲁,加上仅比孔子小9岁,说话相当随便。但孔子对其进行了教育,态度仍然是随和的,不像唐僧,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甚至让孙悟空离开取经队伍。<br><br>【引用】<br><br>“名不正,言不顺”后来成为成语流传,用于指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合,说话就缺乏依据,不合理。 【作者简介】吴春安,笔名尚平子、尚笑、吴戈,1963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军校本科毕业,工学士,军油工程师。系原广州军区联勤部油料系统上校军官,二等功臣,广州军区知识竞赛冠军,广州军区后勤部1996年度手枪射击第一名,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2001年退役从事证券投资分析,业余坚持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人生成果横跨军油管理、军事训练、新闻采写、文学创作、谱牒研究与编纂、歌曲创作、书报刊编辑和电视剪辑、股市评论、儒学研究、旅行和命名,著述1000万字,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另类博士。联系作者:微信shangxiao63,qq37585822。<br><br>【吴春安原创抒情歌曲】中华演出网网址:<br>http://m.show160.com/user/7336940/music?from=groupmessage 【欢迎读者久按二维码免费订阅“第一杂家”公众号】/<br><br><br><br> —读后感觉好,请转发到自己的微信圈或群—&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