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读《活着》有感

胡桃夹子

<h3> </h3> <h3>  《活着》结尾处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夕阳下的背影留给我们太多遐想。</h3><h3> 这是老人在空旷田野里的唱词,也是他对一生的总结。这句话是全文的灵魂和点睛之笔,我想也暗含了作者了情感。</h3><h3> 余华曾说他想当一名童话作家,或是做一名真正作品的拥有者。《活着》里的“我”与福贵有过交集,却不会打扰这位老人的生活或是说他的人生轨迹。我感受到的是余华的冷,冷眼观察人物,冷眼看待世界。其笔触犀利深刻,不会有太多主观臆断,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讲述一段故事。三言两语可以直白到位地勾勒人物形象,让读者游走在自己和人物两个世界里。</h3> <h3>  真正值得感叹的是一段揪心、凄凉的苦难,作者运用朴实粗粝的文字叙述出来,仿佛水墨画的边界留足了空白,值得回味。纯朴的语言里弥漫着乡村的味道,令人动容。我们会有空隙停下来思考活着之于活着,究竟如何诠释。</h3><h3> 福贵从吃喝嫖赌到中年反省再到晚年的默默承受。仿佛是昆德拉笔下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福贵在漫长人生里学会从轻逸走向沉重,于他而言,沉重的是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承受生活中的压力琐事。有时会想,是什么改变了他?让一个纨绔,沉醉于纸醉金迷的败家子弟走向了沧桑垂老。这样一个人物是值得心疼的,心疼他在于不论是年少还是垂垂老矣的福贵,终其一生都是碌碌无为的。</h3> <h3>  摘录原文这样一句“家珍死得很好”。饱经沧桑后的福贵接受了太多的现实。在那样一个年代,生老病死都是不能够掌控的事实,而活着就是人们最基本的期盼。</h3><h3> “死得很好”中无意透露苦涩,陪伴自己度过余生的那个人死去了,“我”已经哭不出来,最好的方式也只剩下聊以自慰了吧。</h3><h3> 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水火中沉浮,在社会和自然下,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不堪。我们无力与现实做对抗,那剩下的呢,只有接受。</h3><h3> 承受这些不完美,无奈地接受苍老的现实。</h3><h3> 只是到最后,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直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麻木了。“苦根死了”,简单的陈述,泛不出更多的情感。余华为我们展现了公社化、大跃进时期,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他是一个悲剧的书写者,将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爱情、亲情、邻里......,逐一毁灭给人看。我们见证着人物的巅峰低谷,见证着他们的苦难。而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h3> <h3>  而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以这样一句结束:“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那时人们的思想哲学,当然是否适用于当今时代还是有待思量的。</h3><h3>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佩服福贵在苦经磨难后能诉说这样一番话,承认自己的过往,和那些未经世事素昧洁白的勇气。</h3><h3> 我想感谢《活着》这本书,给予我第一部小说以灵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