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当过货郎,父亲说这是我爷爷做货郎箱和颜色罐。爷爷贩卖过布,这一带的老年人都知道他叫刘布客。</h3> <h3>从我记事起,爷爷主要种旱烟,每到种田逢集,都到街上卖旱烟。这种状况一直到我初中念书,爷爷曾亲口对我说,他到种田卖旱烟有着更深的心思。天阴下雨,他就在家里面用席笈编箩筐,他的儿女家的箩筐都是他亲手编的,爷爷虽然去世20多年了,但他编的箩筐我们几家一直都还在留用。</h3> <h3>这是我们家的旧院,这院子里面有三座窑,前几年,父亲用小推车把三座窑的土全部垫到前面园子里。把旧院整理成了一个菜园果园。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父亲还是完成了,真佩服他愚公移山的精神。</h3> <h3>这个园子,一半高一半低,落差有半人高。经过父亲两年的平整,形成了一个果园。父亲年近80,一年中有半年时间独自一人生活在农村,我们也担心。但看到他自在生活,劳作规律,身体康健,一年四季不吃药。我们也只有顺着他这样方式生活。</h3> <h3>这样的房子建于1992年,母亲在这所院子里面生活了近10年就去世了。母亲去世的后的几年里,到老家、到院子里面,总感觉到了缺少了家的味道。后来关窗锁门闲置了几年。那些年除非有硬性的任务,我都尽力回避来到这里。</h3> <h3>时间是治愈一切病痛的最好良药。岁月荏苒,把悲痛思念沉淀。现在有时能够平静的忆起母亲在世的往事或假想“如果母亲在世的话……”算是对逝去母亲真实的追念。再加上父亲的打理,我们又向往老家,热爱这座院子。</h3> <h3>父亲工作40年,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这是他部分市级先进,还有几个省级和一个全国级的奖项。拿我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荣誉,我只有汗颜和崇敬。我认为父亲认真踏实,为人忠厚,两袖清风,看淡名利是主要原因。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h3> <h3>对家里的一些旧物什,我觉得留个照片,写上两句话是必要的。以免自己以后也找不着时,只有模糊的回忆。听父亲说这个风匣是他十一二岁的时候,爷爷花了十几块钱做的。由于奶奶过世时我父亲只有8岁,爷爷让父亲学着做饭,父亲说他不会做。在旁边的二爸就说:“贾庆义和你同岁,人家都会做,你不会做?”从此父亲就学会做饭。</h3> <h3>这个风匣上面写着字,父亲说它曾经征到矿山炼过铜。我们姊妹最深的记忆就是用它烧火做饭。那时候放学不是饭来张口,或者烧火做饭,或者拔草喂猪喂牛。</h3> <h3>这些熟悉的物什,承载着那个以务农打粮食为天大的事的时代。那个时代,主要比看谁家打的粮食多,养的牲口多,家里的劳力多。过年时看谁家铺蓝里面的猪肉多。</h3> <h3>母亲去世快20年了,但母亲亲手做的,留给我们的一些物品,至今发挥着作用。我有时候看看这些缸盖的生命力,还有那些她半夜睡不成觉,起来用布块拼成各种图形的门帘感慨良多。</h3> <h3>吃饭的坑桌子,端饭的盘盘子。这个吃饭桌桌估计是一个名贵木头,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这种高贵颜色。盘子后来叫人做的,因为我看着别人家有端饭的盘子,把我都羡慕死了。这一羡慕似乎至少有10年的时间,过去实现一个心愿真难。</h3> <h3>右边的这是倒馍馍罐罐,左边这个不知叫什么,我就叫它提饭罐罐。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那年燕麦嘴上种的是豆子,豆地前有一棵大柳树,我依着树干拴了条绳子,这就是我的活动场所。依豆地的坎子下面挖了一个小窑,这是我休息睡觉的地方。那时候特别敬业,中午都不回去。大约午后母亲在这个罐子的耳提上拴了个绳子,给我提了这样一罐浆水面。那个面软硬适中,光滑有度,至今难忘。直到今天我鉴评浆水面的最高标准就是那一天母亲提到地头的那一罐。</h3> <h3>母亲的针线箩筐和鞋楦头。黑色的那个布兜印象中好像说是我奶奶留下的,是做什么用的,我也说不清楚了。现在箩筐里面还有几串纽扣,还有用铁丝和纸烟盒做门帘的半成品。</h3> <h3>这么精美的布鞋看着都舒服。小时候那个年代的人都穿布鞋。千层底用几层背子粘起来。把麻叶用拧车子拧成绳。现在想做一双布鞋,不亚于一项工程。</h3> <h3>穿完母亲做的布鞋就穿姐姐做的。我爱穿布鞋不仅是因为布鞋透气舒服,更重要的是留恋过往的一种生活。渐渐的布鞋只成了一种怀念,一种奢望。</h3> <h3>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和我同龄。我不知道他的来历,但我依稀记得母亲有时候看着上面的图,做衣服。</h3> <h3>这本书的封面已经没有了,但在第二页有毛泽东的名言。虽然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但也算是画龙点睛之笔。</h3> <h3>这本书的前言生硬地插入了关于刘少奇的一段评论。可见那个年代阶级斗争的激烈性和残忍性。</h3> <h3>岁月无痕,岁月也无情。孩子也长大了,我也快奔5了。连小时候熟悉的刺甲盖花,我也都不认得了。碰见熟人才问得清楚,更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了。</h3> <h3>这些沉淀了的记忆讲给孩子,他们不爱听,就如同长辈讲给我们时,我们也不爱听,因为没有生活在一个交集,就不会感同身受。虽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新时代需要展望未来,就让年轻一代把我们的过去当作脚下的废墟,化为前进的动力,去谋取自己的幸福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