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屯事件博物馆参观纪实(上)

臧学志

<h1><b><font color="#ed2308">&nbsp; &nbsp; &nbsp; &nbsp; 2019年7月4日,我来到了很久以前就知道,直到今天才得空观览的皇姑屯事件博物馆。</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nbsp; &nbsp; &nbsp; &nbsp; 乘坐公交车112路、190路、预备役号等,可以很方便地到达该展馆。</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nbsp; &nbsp; &nbsp; &nbsp; 皇姑屯事件博物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天山路"奉天皇姑屯医院"旧址旁,有6个展厅,以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展示。以张作霖为主线展现历史,介绍张作霖被炸起因、经过、影响。</font></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一进大门,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小楼矗立在面前,这就是皇姑屯事件博物馆的展示大厅。</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皇姑屯事件博物馆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分为室内室外两个展示区域。这幢青砖小楼内主要通过图片、模型、多媒体等设施展示皇姑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之后的影响等。</b></h1> <h1><p><b></b></p></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小楼的后侧还有一个小庭院,庭院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雕塑模型,包括被炸毁的列车车厢等。</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还是从室内看起。</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一进展厅,迎面就是一座大型的雕塑群,给出了皇姑屯事件的时间:1928年6月4日、发生地点:皇姑屯火车站附近。</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展馆前言中写到:张作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从崛起辽西、主政东北,到成为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从投靠日本,屠杀革命党人,到与日本矛盾的激化,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为了扫清侵略东北的障碍,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阴谋策划炸死了奉系首领张作霖。由于以五姨太等人的沉着应对和张学良迅速返回沈阳稳住阵局,粉碎了关东军拟乘混乱之机发起军事进攻的阴谋。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后,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利诱,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决定东北易帜,使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日本开始加紧扩军备战,积极筹划对中国东北发动侵略战争。1931年,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正厅右侧的雕塑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连同左侧的雕塑,恐怕是在刻画当时的场景吧?正厅是一组整体的雕塑群,无法用一张图片显示出来。</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这些应该都是当时的实物——当然,这些可能都是仿制品。也可能有真实的实物。</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皇姑屯炸车事件中方给日方的照会。</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越过正厅,里面各室展示了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张作霖的生平。这是第一部分:张作霖——从士兵到国家元首</b></h1> <h1></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崛起辽西&nbsp;</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张作霖(1875年3月</b><b style="color: inherit;">19日-1928年6月4日)</b><b style="color: inherit;">自幼出身于奉天省海城县的</b><b style="color: inherit;">瓮苦农家。青年时期的张作</b><b style="color: inherit;">霖经历丰富,亲身参与了中</b><b style="color: inherit;">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b><b style="color: inherit;">俄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并</b><b style="color: inherit;">在一系列的历史大事件中纵</b><b style="color: inherit;">横捭阖,逐步脱颖而出,从清</b><b style="color: inherit;">军士兵,到保险队队长,到巡</b><b style="color: inherit;">警前营马队帮带,到五营统</b><b>带,成为辽西地区最有实力的地方军阀之ー。</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氏家族&nbsp;</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字雨亭,汉族,1875年3月19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县西小洼村),祖籍河北省大城县。道光年间祖父张永贵带儿女闯关东来到辽宁凌海谋生。祖父去世后,父亲张有财带家人来到海城。张作霖出身贫苦,十三岁时父亲被仇家债主害死。他聪明好学,但迫于家境,卖过包子,做过货郎,还曾跟着养父学习兽医,医术远近闻名;他戎马一生,雄心勃勃,由一介草莽到民国新贵,直至称王东北,逐鹿中原,登上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下面的一组图片描述了张作霖崛起辽西的历程。</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参加甲午战争</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上:甲午战争形势图&nbsp; &nbsp; 中左:奉天境内毅军首领宋庆,当时的张作霖在其手下当兵。中右:张作霖随军在田庄台参加了对日作战。图为日军进攻田庄台(铜版画)。&nbsp; &nbsp; 下:甲午战争期间守卫营口的毅军,张作霖即是其中一员。</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1900年,义和团运动蔓延至辽西地区,官府溃散,张作霖成立保险队保境安民。图为义和团照片。&nbsp; &nbsp; 下左:1896年,张作霖经冯德麟介绍,加入广宁县绿林董大虎部。下右:1895年,离队回家乡的张作霖与地主赵占元次女赵春桂结婚,赵是张作霖原配夫人,是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的生母。图为赵春桂与子女合影。</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驻防新民</b></h1><h1><b>&nbsp; &nbsp; &nbsp; 上:1902年,清朝招抚张作霖,图为招抚公文(局部)。&nbsp; &nbsp; 左上:刚刚接受招抚的张作霖,时年27岁。左下:因剿匪有功,清帝溥仪御赐张作霖的蟒袍。&nbsp; &nbsp; 右上:日俄战争期间,张作霖与沙俄马队合影。右中:张作霖与俄国军官合影。右下:1907年,张作霖计擒辽西匪首杜立三有功,升为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图为张作霖率部清剿杜立三匪巢。</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崛起辽西”整体展示。</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统摄东北</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抓住辛亥革命的历史机遇,向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表示愿意效忠清廷,随后入盛京屠杀革命党人。从此,占据奉天的张作霖,利用武装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派系,先后排挤走赵尔巽、张锡銮、段芝贵等奉天政府要员,最终坐上奉省督军的宝座,独揽奉天省军政大权。张作霖独揽奉省军政大权后,在日本政府驻东北的殖民势力帮助下,在一年内先后取得黑吉两省的统治权,最终和平统一东北。</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下面一组图片揭示了张作霖统一东北过程的点点滴滴。</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盛京</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1911年11月辛亥革命蔓延至东北,张作霖率部骑7营秘密潜回盛京,宣布效忠清廷,逼走参与革命的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屠杀革命党人张榕。图为革命党人张榕。上中:新军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上右:因“勤王保皇”有功,袁世凯任命张作霖为民国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图为当时身着戎装的张作霖。&nbsp; &nbsp; 下左:东三省总督、奉省都督赵尔巽(1911年3月—1912年11月)下中:奉省都督、奉天镇安上将军张锡銮(1912年11月—1915年8月)下右:奉天镇安上将军、奉天巡按使段芝贵(1915年8月—1916年6月)</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独霸奉省</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左上:1915年12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图为晚年的袁世凯。左中:1916年6月,张作霖接任段芝贵,任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成为奉省最高军政长官,并于当年秋天搬入刚刚竣工的奉天府邸。图为张作霖府邸。左下:袁世凯死后,总统黎元洪委任张作霖为奉省督军兼省长。图为原奉天督军府故址。&nbsp; &nbsp; 右上:张作霖利用“张勋复辟事件”,夺取好友冯德麟第二十八师兵权,独揽奉省军政大权。图为民国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冯德麟戎装照。右下:袁世凯称帝后,加封张作霖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图为身着洪宪朝服的张作霖。</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吞并黑吉</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一:吉林督军孟恩远(1916年7月—1919年7月)上二:1917年鲍贵卿接任黑龙江省督军,张作霖的长女首芳嫁给了鲍贵卿的次子英麟。图为黑龙江省督军鲍贵卿。上三:奉系第二十九师师长吴俊生(绰号吴大舌头)</b><b style="color: inherit;">以“剿灭蒙匪”为名,指挥奉系部队开进黑龙江省。图为吴俊生戎装照。上四:1918年,张作霖就任东三省巡阅使。&nbsp; &nbsp; 下左:1919年7月19日,日军与吉林军在宽城子发生械斗,日军死19人,伤17人,史称“宽城子事件”。图为日方绘制的“宽城子事件”作战图。下右:宽城子鸟瞰图。</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各展室间的通道设计的也很别致。</b></h1> <h1><p><b>&nbsp; &nbsp; &nbsp; &nbsp; 登顶国家元首</b></p><p><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在统一东北</b><b style="color: inherit;">后,又开始谋划对全国的</b><b style="color: inherit;">统一,先后联合直系对抗</b><b style="color: inherit;">皖系,又两次与直系争夺</b><b style="color: inherit;">平津,而日本一直是张作</b><b style="color: inherit;">霖对关内作战的后援。</b><b style="color: inherit;">1925年,日本直接出兵</b><b style="color: inherit;">帮助张作霖平定郭松龄叛</b></p><b>乱。张作霖在平定郭松龄叛乱后,进而打败直系,夺取京津,兵锋直指长江下游。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政府,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任统治者。</b><br></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下列图片展示了张作霖登顶国家元首的星星点点。</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第一次直奉战争</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统领的奉系部队协助直系打败皖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最终取得京津地区控制权。图为直奉两系军政要人在北京合影。上右:1921年12月,张作霖以内阁总理勒云鹏偏袒直系为由,推荐梁士诒组织新内阁,但由于直系吴佩孚与梁士诒不合,组阁仅1个月的梁士诒被迫请辞,直奉矛盾激化。图为内阁总理梁士诒。&nbsp; &nbsp; 中左:张作霖战败后退回关外,自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图为此时张作霖戎装照。中右: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图为直军总司令吴佩孚戎装照。&nbsp; &nbsp; 下:直奉战争是英、美支持下直系军阀与日本支持的奉系军阀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的战争。图为张作霖及部下与日本军政要员在帅府四合院内的合影。</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第二次直奉战争</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编成镇威军六个军出关作战。图为镇威军张贴的安民布告。上右:1925年1月,奉系势达鼎盛时期,张作霖任命杨宇霆为江苏督办,派军屯驻上海。图为杨宇霆戎装照。&nbsp; &nbsp; 中: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胜,张作霖入京,恭请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图为张作霖(左三)、冯玉祥(左二)请段祺瑞(左四)出山时在段宅合影。&nbsp; &nbsp; 下:直系将领冯玉祥临阵倒戈,协助奉系军队攻打京津地区。图为冯玉祥部开进天津。</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郭松龄反奉</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左: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反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起兵反奉。图为郭松龄戎装照。&nbsp; &nbsp; 右:郭松龄反奉后,奉军节节溃退,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为了保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在事件发生后的37天里,连续向外务省拍发了50封电报,急迫要求日本政府同意关东军出兵干涉。图为吉田茂照片。</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nbsp;郭松龄反奉</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 左:日本政府采纳吉田茂的建议,出兵干涉,致使郭松龄部于12月23日在巨流河战斗中败北。图为巨流河奉军炮兵阵地。&nbsp; &nbsp; 右:郭松龄兵败被张作霖处决。图为郭松龄夫妇暴尸图。</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这座塑像应该就是张作霖大元帅吧?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一般俗称安国军大元帅。</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登顶国家元首</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张作霖与吴佩孚冰释前嫌。图为张作霖、张学良、吴佩孚等人合影。上右:1926年7月,张作霖再次入京,与其他派系军阀共商“讨赤”计划。图为当时北京军政要员在怀仁堂集体合影。&nbsp; 下左: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就任安国军大元帅。下中: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中南海怀仁堂就任大元帅,行使大总统职权,并令潘复组织军政府内阁。图为张作霖在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仪式上。下右: 1928年3月,张作霖与五子张学森、六子张学浚在大帅府老虎厅合影,也是张作霖遇害前在沈阳的最后一组照片之一。</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照片还是画像?搞不清楚!</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font color="#333333">张作霖&nbsp; &nbsp; 与日本矛盾的产生及激化</font></b></h1> <h1><p><b>&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对东北的殖民</b></p><p><b>&nbsp; &nbsp; &nbsp; &nbsp; 1905年,日本通过日</b><b style="color: inherit;">俄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在东北南部的特殊权益。日</b><b style="color: inherit;">本为巩固和扩大其在东北所取得的特殊权益,并进一</b><b style="color: inherit;">步独霸中国东北,从1906年开始,在东北境内建立起包括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日本奉天领事馆和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政治殖民体系雏形。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的影响力逐步覆盖了整个东北,逐步控制了东北的金融、铁路、港口、工矿、贸易、农林牧渔业等诸多经济领域,确立了在东北的政治、经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b></p></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初得东北特殊权益</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上:俄军炮兵阵地 上左下:日军攻陷旅顺后日俄两军将领合影&nbsp; &nbsp; 上右:为了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权益,日本与俄国在东北亚爆发战争。图为日俄战争示意图。&nbsp; &nbsp;下左:中日双方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图为日方代表小村寿太郎。下中: 1905年9月,日俄双方代表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重新瓜分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下右:日俄战后东三省善后事宜在北京举行会议。</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政治殖民体系的雏形&nbsp;</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日本设在旅顺的关东总督府(后改称关东厅都督府)上右:在旅顺的日本关东厅&nbsp; &nbsp; 中左:关东军司令部的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殖民部队关东军的指挥机关驻地,也是后来日本驻满洲国大使馆所在地。图为“九一八”事变前设在旅顺的关东军司令部。上中: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远景&nbsp; 上右: 日本驻铁岭领事馆&nbsp; &nbsp; 下左:奉天日本领事馆警察小西派出所&nbsp; 下右:旅顺民政署及旅顺警察署</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经济殖民体系的形成</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日本政府关于设立满铁会社的命令书。上右:满铁本社近景。&nbsp; &nbsp; 中:南满洲铁道线路图宣统二年&nbsp; &nbsp; &nbsp;下左:本溪湖煤铁公司&nbsp; 下右:鞍山制铁所</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与日本的亲密关系</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左:张作霖与日商大仓喜八郎合影&nbsp; &nbsp;上右:张作霖与日本驻东北工商业者合影&nbsp; &nbsp; 中左:张作霖的日本顾问町野武马&nbsp; &nbsp;中右:本庄繁大将,早年也曾做过张作霖顾问&nbsp; &nbsp; 下左:张作霖与日本政要合影&nbsp; &nbsp; 下右:郭松龄反奉事件后,张作霖与日本驻东北军政要人员合影。</b></h1> <h1><p><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发展东北工业</b></p><p><b>&nbsp; &nbsp; &nbsp; &nbsp; 1920年以后,随着奉系</b><b style="color: inherit;">势力的入关,张作霖与北洋政府的各派系、南方革命党政权以及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促使其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的政策有了一定的转变,即从依赖日本提供武器、技术、资金的“一元化”依附政策,转而向立足于自身的“多元化”制衡政策过渡,以便抑制日本独霸东北的野心。张作霖引进美英等国资本,创建奉天纺织厂、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开办北票、八道壕、辽源、鹤岗等大型煤矿。奉系官僚资本的发展,同日资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同行业竞争,随着1922年后日本步入经济危机,工业产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促使日本资本与奉系官僚资本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b></p></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自建铁路</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张作霖修建与南满铁路平行的铁路网。这是奉海铁路的起点沈阳东站。&nbsp; 中:从东北大学工厂开出的奉海铁路机车。&nbsp; &nbsp;下左:常荫槐,曾任交通部代理总长、京奉铁路局长、奉海铁路督办等职,并亲手筹建唐山大学锦县分校,即后来的东北交通大学,为东北地区自办铁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nbsp; &nbsp; 下中:东北交通大学&nbsp; &nbsp; 下右:1927年,张作霖为了与日本人经营的沈阳站抗衡,开始修建辽宁总站。图为当时的沈阳总站(即后来的老沈阳北站)。</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官办工业的发展</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奉天军械厂,1921年张作霖建立,1928年扩建后,改名沈阳兵工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上右:1922年,张作霖在沈阳北大营建造了迫击炮厂,1926年正式命名为“奉天迫击炮厂”,聘请英国专家沙敦主持迫击炮设计制造工作。&nbsp; &nbsp; 中左:奉天被服厂。中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内工人在生产机车。&nbsp; &nbsp; 下左:奉天纺纱厂。下右:奉天纺纱厂车间内使用的美国生产线。</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与欧美的接触</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左:张作霖与美军驻天津司令科纳谈笑风生。&nbsp; &nbsp; 上中: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与欧美使馆工作人员及家属在大青楼前合影。上右:张作霖与法国霞飞将军合影。&nbsp; &nbsp; 下中:张作霖与美军驻天津司令科纳合影。下右:张作霖在杨宇霆等人陪同下,在天津美租界内的美军兵营检阅美军仪仗队。</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满蒙问题”与东北排日运动的兴起</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张作霖奉系政权在东北的巩固,在政治、经济诸多领域与日本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显现。日本殖民当局针对各方面问题,加紧同张的交涉。张作霖为抵制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对东北各地收回主权的排日运动,采取“明打暗保”的态度,致使反日运动迭起,令日本对东北的法理殖民统治开始松动。</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出卖东北主权的“二十一条”</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左起:(中方)外交次长曹汝霖、外交总长陆征祥、秘书施履本;(日方)参赞小幡西吉、驻华公使置益、书记官参赞高尾。上中:日本人抄录的“二十一条”,其中第六条涉及“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为后来的奉日关系恶化埋下伏笔。&nbsp; &nbsp; 下左:全国人民反对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示意图。下右一:1915年5月,中国《时报》刊登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下右二:爱国商人反对“二十一条”,罢市一天。下右三:日本人绘制的讽刺“二十一条”的漫画。</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矛盾显现</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左一:“满蒙问题处理案”部分内容。上左二:日本多次质疑张作霖修建的奉海铁路与南满铁路构成所谓的“平行线”竞争,违背《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图为当时东北铁路路线图。&nbsp; &nbsp; 上右:日本和张作霖协定中规定的五条铁路示意图。&nbsp; &nbsp; 下左:临江抗日设领情愿团团长陈宠健。下中:临江人民拒日设领纪念碑。下右:1927年,在拒日设领斗争中,辽宁地区爱国民众引发的反日宣传漫画及口号。</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东北反日运动兴起</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上中:大连中华工学会领导人傅景阳。上右:“四二七”大罢工指挥部(福纺纱厂夜校)旧址。&nbsp; &nbsp; 下左:奉天民众运动写真——奉天商工拒日临江设领大游行组图。下右一:1926年4月27日,中共大连地委派工运部长、大连中华工学会委员长傅景阳组织福纺工人罢工的宣传画。下右二:福纺工人大罢工纪念碑。下右三:奉天举行十万人大游行,抗议英、日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铜版画。</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发动皇姑屯事件的背景</b></h1> <h1><p><b>&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第一次刺杀张作霖</b></p><p><b>&nbsp; &nbsp; &nbsp; &nbsp; 辛亥革命后,已经经济</b><b style="color: inherit;">殖民东北的日本积极寻找替它政治统治东北的代言人,并亲手重建宗社党。1915年以后,随着张作霖的崛起,日本政府各派对于扶植哪方,产生分歧。1916年5月27日,支持宗社党的日本浪人川岛浪速,指使伊达顺之助领导的“满蒙决死队”刺杀张作霖。张作霖乔装才得以逃脱。此后,日本人又借机挑起“郑家屯事件”,迫使张作霖对日本作出妥协让步,博得日本各方势力的好感,并确立为最终的代言人。</b></p></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人扶植的宗社党</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上左: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大臣爱新觉罗●良弼为对抗革命党,成立宗社党。图为爱新觉罗●良弼。上中:1912年1月,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良弼。图为彭家珍。上右:1914年4月,日本大隈重信内阁,为支持“满蒙独立运动”,在东京重新成立宗社。图为大隈重信。&nbsp; &nbsp; 下左:肃亲王善耆,在日本人的协助下先后发动了两次“满蒙独立运动”。下中:支持宗社党的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下右:极力支持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的关东都督中村觉大将。</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左:1931年6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等在我兴安岭一带禁区进行间谍活动,被抓获处死。日本借“中村事件”大肆进行战争叫嚣。图为秘密潜入中国边境禁区进行军事侦查的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左)和退役骑兵曹长井杉延太郎(右)。右:关东军司令部绘制的“南满洲陆军诸部队配置要图。</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下面的一组五幅图片展示了日本第一次刺杀张作霖的过程。</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一)1916年5月27日,日本天皇之弟闲院宫载仁亲王从俄国返回日本,经过奉天,张作霖要到奉天车站去迎送。张作霖率部下汤玉麟等乘五辆豪华俄式马车,在骑兵卫队的护卫下,大张旗鼓地赶往车站。</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二)送走日本亲王一行后,张作霖在归途中路过小西边门,突然遭到炸弹袭击。炸弹是从一层楼的窗户里投掷出来的。但是,暗杀者没有见过张作霖。看见汤玉麟煊赫的气派,就把炸弹投向了他。小西门大街刹那间硝烟弥漫,乱作一团。但由于刺客惊慌失措,投弹不准,汤玉麟等人只受了轻伤,在后面护卫的卫队士兵被炸死了五六人。</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三)坐在后面马车上的张作霖情知有变,立即跳下马车,蹿上马背,以极快的速度同卫兵互换上衣,然后在四周马队的保护下,从小西边门背胡同,穿过大西边门绕道奔回督军署。当张作霖乘马飞驰经过奉天图书馆时,突然从图书馆门洞里跑出来一个人,手拿炸弹向张作霖扔去。由于张作霖飞马疾驰,炸弹在张作霖的身后爆炸,气浪只炸飞了张作霖的帽子,人倒是安然无恙。那个刺客被炸弹的弹片击中要害,在大街上滚了几下,就死了。</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四)张作霖逃回了督军署,他的那匹马已经通身是汗,后腿正淌着血,马肚子也受了伤。门卫知道出了大事,赶紧在门口架起了机关枪,卫队也被紧急召集起来,整个督军署如临大敌,处于戒备状态。</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略受轻伤的汤玉麟也骑马赶到了督军署,立刻问:“七爷回来没有?”卫队长赶忙回答:“刚回来,没有受伤。”汤玉麟这才放下心来。很快,卫兵进来报告:“日本铁道守备队队长和日本驻奉总领事来慰问。”慰问是假,探听是真,日本人想来看看这次暗杀张作霖行动的效果。</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五)张作霖对日本人说:“哼,有人打我张作霖的主意,没那么容易!”日本人见张作霖神色自若,不禁暗自称奇。这次事件发生后,有传言说,暗杀行动是宗社党干的。而张作霖将军署的密探查出,暗杀是日本人所为。那个没炸死张作霖、自己倒被炸死的刺客,穿戴的是中国老百姓的服装,但他的脚形明显是常穿木屐的,可以确定是日本人。由于没有受到致命的伤害,而且又在日本人的势力圈内,张作霖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还故意在一个公开场合说:“算了吧,单从脚形判断凶手,证据不足!”</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被刺杀当天,日本载仁亲王从莫斯科途经奉天返回东京,张作霖到沈阳车站迎送。</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刺杀张作霖的凶手之一伊达顺之助,中国名字叫张宗援。</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年轻时曾贩卖马匹,骑术高超,当天张作霖纵马才躲过刺杀。图为张作霖骑马照。</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与张作霖同行的汤玉麟掩护张作霖逃走。图为汤玉麟戎装照。</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返回奉天督军署途中,在小西门遇袭。图为当时的沈阳小西门。</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张作霖在省立图书馆再次遇袭。图为奉天省立图书馆照片。</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刺杀张作霖</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屡造事端的同时,为制定完整的作战计划,日军组织了大量军事侦察活动。此为1927年5月15日,日军少将斋藤恒率59名军官擅入沈阳地区进行军事侦察活动。</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图:刺杀张作霖失败后不久,宗社党组织匪军发动“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图为匪军首领巴布扎布。&nbsp; &nbsp; 下图:1916年7月,宗社党武装发动“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公开叛乱。</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郑家屯事件</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为阻止28师追击巴布扎布,8月13日,驻防郑家屯的日军步兵第二联队借郑家屯发生的一件瓜果之争,挑起事端,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郑家屯事件”。左图为日军驻防的郑家屯火车站。中图为驻北京的日本公使林权助。9月3日,林权助向我外交总长陈锦涛提出8条无理要求。右图为根据日方提出的8点要求,日本在郑家屯设立领事馆。图为郑家屯领事馆。</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当时书籍关于“郑家屯事件交涉”的详细记录</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洮南镇守使吴俊升在突泉击溃宗社党武装,自己身负重伤。图为吴俊升武装骑马图。</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左图:张作霖的日本顾问菊池武夫,对郑家屯事件的平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右图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树立的“郑家屯事变纪念碑及阵亡日军墓碑”。</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对张作霖扶植政策的转变</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1927年4月,田中义一组建了日本第二十六届政<br>府,并在东京外务相官邸召开了著名的“东方会议”<br>调整了日本政府对中国东北的政策。东方会议后,日本方面多次正面要求张作霖解决“满蒙问题”,逼迫中方妥协退让。张作霖对于日本方面的緊逼,既不反对,也不赞成,采取拖延的办法,致使日本军部部分激进派军官的不满。1928年5月,国民政府北伐军进抵京津,日本单方面发布“五ー八”觉书。6月2日,张作霖针对“五ー八”觉书,公开发表《息争通电》,提出“恐祸延中外”。<br></b></h1> <h1>&nbsp; &nbsp; &nbsp; &nbsp;&nbsp;<b>上左:东京朝日新闻1927年4月20日刊登的讽刺田中內阁组阁的漫画。上中:田中义一。上右:田中內阁组阁留影纪念。&nbsp; &nbsp; 中左: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中:1927年6月27日东方会议现场。中右:《劳动农民新闻》1927年4月23日刊登的讽刺田中內阁成立的漫画。&nbsp; &nbsp; 下左:《无产者新闻》1927年7月2日对东方会议的报道。下中:《田中內阁侵略满蒙之积极政策》 下右: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出席了东方会议。</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田中义一上奏天皇,全面陈述侵华主张,抛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声称:“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第二次东方会议</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一:参加“第二次东方会议”的驻华公使芳泽谦吉。上二:参加“第二次东方会议”日本驻奉天领事吉田茂。上三:主持召开“第二次东方会议”的日本外务政务次官森恪。上四:参加“第二次东方会议”关东厅长官儿玉秀雄。&nbsp; &nbsp; 下:1927年8月15日,日本在旅顺召开“第二次东方会议”的旧址。</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面对日方的寻衅滋事,张学良多次向国民党中央报告与请示,但得到的答复均是不准抵抗,避免冲突,令张学良和东北军政当局“一体遵守”。此为1931年9月6日,张学良为“日人无论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给臧式毅、荣臻电稿。</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五一八觉书</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上左:1928年6月2日张作霖离开北京前发表的摘要通电。上右:1928年5月,日本单方面发布“五一八”觉书,分别送给张作霖、黄郛(南京政府外长)、赵丕廉(阎锡山代表)、王正廷(冯玉祥代表),声称日本有“维护满洲治安”的权力,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图为晚年张作霖在老虎厅留影。&nbsp; &nbsp; 下左:阎锡山代表赵丕廉&nbsp; 下中:南京政府外长黄郛 下右:冯玉祥代表王正廷</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