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木洪古文化遗址

姽婳

<h3>诺木洪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也<font color="#ff8a00"><b>是青海考古最西边的发掘地点</b></font>,由于首先发现于都兰县诺木洪乡,它的文化内涵又有其独自的特征,故考古学上称之为<font color="#ed2308"><b>“诺木洪文化”</b></font>。</h3> <h3>据碳素测定该文化遗存<font color="#ed2308"><b>距今三千年左右</b></font>,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代,它<b><font color="#b04fbb">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font></b>,出土的石器、手工陶器在器形和制作方法上与我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b><font color="#ed2308">卡约文化</font></b>(<b>卡约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约公元前900~前600年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工具多为石器和手工陶器,已出现铜质的镰、刀、斧、锥和镞。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b>)极其相似。诺木洪文化主要<b><font color="#167efb">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塔里他里哈、塔温他里哈、夏尔雅玛可布、科尔灰山、下柴开、砖瓦窑</font></b><font color="#167efb"><b>、陶窑、沙坎沿、下西台、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b></font>。遗址面积小者只有1500平方米,大者达20万平方米,文化积层厚度为0.2—8米不等,出土文物有<font color="#39b54a"><b>石、骨制的生产工具</b></font>,<font color="#167efb"><b>陶制的生活用具</b></font>,<b><font color="#ff8a00">铜制的斧、刀、镞、钺</font></b>等形器,还有许多<font color="#808080"><b>绵羊毛织品</b></font>和<font color="#b04fbb"><b>磨制精细的骨笛、骨哨</b></font>等。该文化遗址<b><font color="#39b54a">对研究我国羌族和吐谷浑文化有着重要价值</font></b>,其中塔里他里哈和塔温塔里哈两处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font color="#ed2308">塔里他里哈遗址</font></b>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二大队三中队驻地南侧,遗址是<b><font color="#39b54a">由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小沙丘组成</font></b>,中间是一片天然广场,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b><font color="#ff8a00">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达8米以上</font></b>。</h3> <h3>发现方形和圆形木结构房址11座,土坯坑9座,牲畜圈1座和瓮棺葬3座;出土文物中,生产工具有铜斧、铜刀、铜镞、石斧、石镞、石锛、石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纺轮、砺石、骨铲、骨凿、骨刀、骨针、骨镞、骨椎、骨纺轮、角铲、枪形器、木纺轮、车毂、陶纺轮、陶球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加砂陶,有灰、红两类,以灰陶为多;遗址中还出有较多的毛布、毛绳、毛带以及石珠、笛形器、骨哨、小陶牦牛等。围墙是用<b><font color="#167efb">比中原地区的夯筑板状土墙先进的土坯构筑</font></b>,说明当时的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和建筑业已达到较高水平。而1949年前这里并不存在农业</h3> <h3>专家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后认为:<b><font color="#39b54a">3000多年前诺木洪地区有一片开阔的淡水湖泊,塔里他里哈古村落的水源充足,草木茂盛,畜牧、水产、农业及建筑业均兴旺繁盛</font></b>,人们在劳动之余还从事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b><font color="#ff8a00">随着柴达木盆地的抬升,湖泊大面积萎缩并变为盐湖到最后消亡</font></b>。村民没有了淡水湖泊的依靠,环境开始沙漠化,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致使古村落荒废,最终被风沙黄土所掩埋。<font color="#ed2308"><b>塔里他里哈遗址是诺木洪文化的命名地</b></font>,也是诺木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font color="#ed2308"><b>塔温他里哈遗址</b></font>位于都兰县巴隆乡境内,国道109线以北2公里处的塔温他里哈(<b>蒙语地名,即五个山头的意思</b>),由于该地区降雨量极少甚至常年无雨,因此遗址保存相当完整。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b><font color="#39b54a">由4个较大沙包和1个较小沙包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黄土铺垫的广场</font></b>,长约250米,宽约150米,广场上没有发现遗址和遗物,这样独特的布局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可能是宗教活动或部落议事、聚会的主要场所。<font color="#167efb"><b></b></font></h3> <h3>遗址文化层直接堆积于地面之上达1.5米,有大量灰层,发现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土坯房址,建筑遗存上的松木木柱上还带有榫卯结构,房址周围有土坯建筑的大型围栏,里面堆积大量羊粪。出土文物有加砂红陶片、毛毡、皮类、麻布和青铜器残片等,尤其是出土的绳线上,有的打着死扣结、有的打着活扣结,个别的绳上连续打着几个结,可能是古人结绳记事在历史遗物上的体现。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其<b><font color="#b04fbb">上限在西周时期,下限可能到战国秦汉时期</font></b>。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可能是一支古羌人的生活地,该遗址对<b><font color="#167efb">研究我国民族历史变迁以及柴达木盆地古代文明的发展</font></b>和气候的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