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小羽</h3> <p>2019年7月2日我们一行六人开启了9天的青海甘肃大环线,外加昆仑山口、可可西里的旅程。</p><p><br></p><p>可可西里是这次行程,我在国内旅行到达最远的地方。要去那里也是心中一直有个惦念,去看看藏羚羊和藏羚羊的守护神曾经战斗过的地方。</p><p><br></p><p>我们六人是最优组合,有喜欢摄影的,有喜欢出镜的,有把关餐饮卫生,消毒碗筷的,有关心行程主动和导游联系的,有会算账的小财务,给大家AA制记账的,还有爱助人的,谁走不动了,她一定走在最后扫尾。</p><p><br></p><p>我们一路走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下图是我们行程的线路图和景点标注,全程大概有2700多公里。</p> <p>第一天,7月2日是集合日。我们到达西宁后就去逛了西宁市最有名的老街--莫家街。品尝了当地的美食,马忠酿皮,青海老酸奶等。</p> <h3>第二天,我们从西宁至青海湖。全程177公里,历时3小时。</h3><h3><br></h3><h3>第一站我们探访了青海湖旁一家藏民,我们受到了藏族兄妹用藏族最高仪式对我们的迎接,献哈达、敬美酒。</h3><h3><br></h3><h3>我们边喝着新鲜的奶茶和他们一起做糌粑,我们还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拍了照。</h3> <h3>下午我们开始了青海湖环湖骑行,我们选好自行车,带好帽子和手套,开始沿着环湖西路慢慢骑行。一会儿天下起了小雨,可大家仍然兴致不减,冒着小雨继续骑行。</h3> <p>骑行结束后,我们来到了青海湖二郎剑景区。</p><p><br></p><p>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p><p><br></p><p>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p><p><br></p> <h3>青海湖边,建有一处藏传佛教风格的景点,有佛塔、经幡、转经筒。</h3> <h3>青海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金黄色油菜花田,映衬着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池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h3> <p>青海湖边种满了鲜花,为青海湖增添了色彩,许多情侣来此拍婚纱照。</p> <p>青海湖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湖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鱼雷发射试验基地”。</p> <p>基地建在去景区码头左前方约100米的湖面上,是我国一个鱼雷发射试验基地。1965年建成,1984年退役,1988年移交当地政府。</p><p><br></p><p>服役20年期间,试验发射成功4300枚鱼雷,为中国海军的建设和装备的改进作出了重要贡献。</p><p><br></p><p>后来随着青海湖水位下降,因为不能满足鱼雷潜水深度的要求,在出色完成历史使命后才光荣退役,已经对外解密,往日神秘的军事禁区如今成为了旅游景点。</p> <h3>晚上我们住在了青海湖边,清晨我们看到了青海湖美丽的日出。</h3> <h3>第三天,我们从青海湖去往茶卡盐湖。行程150公里,历时2个半小时。</h3><h3><br></h3><h3>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附近,<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茶卡盐湖总面积10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呈椭圆形。</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br></span></h3><h3 style="line-height: 30.6px;">茶卡盐湖景区是中国唯一一家盐湖旅游4A级景区,茶卡盐湖也叫茶卡或达布逊淖尔,“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湖四周雪山环绕,纯净、蓝白、倒影交织,犹若一面天然明镜,享有中国“天空之镜”之美称。</span></h3><h3><br></h3> <p>茶卡盐湖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的味道,美丽的茶卡盐湖,湖面辽阔,景色宜人。</p><p><br></p><p>懒得走路的,坐上盐湖湖畔的小火车,可以到达景区尽头。</p> <p>沿途风景很美,洁净的湖面让脚下的倒影清晰而美丽,这里是一个干净而纯洁的地方。</p> <p>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花奇观、雪山倒影等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p><p><br></p> <p>盐湖的“镜”与“净”置身其中,会让你有一种想要展翅飞翔的感觉。</p> <p>此盐雕为“巫咸”。远在上古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因盐而立国的“巫咸国”。当时,在巫山、巫溪一带,聚居着一支庞大的巫人部落--“十巫”,巫咸为十巫之首,这个氏族部落的酋长巫咸。</p><p><br></p><p>很有可能他就是中国自然盐开发与利用之始祖。《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 称巫咸为中国采盐、制盐之始祖是当之无愧的。</p> <p>远处的水与天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如梦如幻。</p> <p>茶卡盐湖的美,足以拨动人心,与其说是“天空之境”,不如说它犹如一面魔镜,让天地颠倒。</p> <p>下午我们从茶卡盐湖出发,目标格尔木市,行程470多公里,历时5个小时左右。到达后入住酒店休息。</p><p><br></p><p>第四天,格尔木--昆仑山口--可可西里。行程 220公里,历时3个多小时。赶上修路堵车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并没耽误我们一路沿途看风景,茫茫苍苍,雪峰高耸,冰川纵横,巍峨神奇。</p><p><br></p><p>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祖之脉”。</p><p><br></p><p>古往今来,有多少先贤智者,骚人墨客,剑客奇士,天涯游子,遥望西天,情寄昆仑,用诗歌歌赋来表达他们对昆仑的向往和仰慕。</p> <p>我们的车从格尔木向昆仑山口进发,远远望到雪山了,大家都很兴奋,看着雪山越来越近,那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玉珠峰。</p> <h3>昆仑山口,海拔4767米</h3> <p>在昆仑山口旁,矗立着一座雕塑和一个纪念碑。它是为纪念保护藏羚羊与持枪偷猎者对峙而牺牲的英雄索南达杰而修建的。</p><p><br></p><p>为纪念索南达杰,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第一个保护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索南达杰保护站”。</p><p><br></p><p>看到这些,使我不禁想十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可可西里》,影片中的队长日泰就是为捍卫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生存环境与偷猎者英勇战斗而牺牲的英雄。</p><p><br></p><p>他饰演的人物原型一定就是他--杰桑.索南达杰。索南达杰已成为可可西里一座无可替代的丰碑。</p> <h3>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平方米,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h3><h3><br></h3><h3>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h3> 我们来到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故乡,期盼着、能幸运地看见藏羚羊,但是由于修路,道路大堵车,也许对自然界也是一种影响吧,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没能看到藏羚羊。<div><h3><br></h3><h3>但很幸运,我的一名队友拍到了一只藏野驴,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算圆了我们可可西里之行的一个梦。(藏羚羊图片摘自网络)</h3><h3><br></h3></div> <h3>昆仑山下,青藏铁路旁,有个常年不冻的泉眼,旁边的小镇也是因此命名的。这里还有可可西里雪山观景台。</h3> <h3>在中国最大无人区,海拔4600多米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地带,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这就是全程11.7公里的“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h3> <h3>雄奇壮观的青藏铁路三岔河特大桥耸立在著名的玉珠峰北侧,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是<span style="line-height: 30.6px;">青藏铁路全线第一高桥。</span></h3> <h3>雪山下的风力发电站。当天我们从可可西里回到了格尔木市。</h3> <h3>第五天,从格尔木市到大柴旦翡翠湖,行程 206公里,历时3个多小时。</h3><h3><br></h3><h3>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已经名声在外,但在离茶卡盐湖400公里的大柴旦镇旁,美玉一般的翡翠湖却鲜为人知。</h3> <h3>“翡翠湖”属硫酸镁亚型盐湖,是海西州第三大人工湖,面积达26多平方公里,海拔3148米。</h3><h3><br></h3><h3>由于盐床由淡青、翠绿以及深蓝的湖水辉映交替、晶莹剔透,当地人称之为“翡翠湖”。</h3> <h3>天气晴好时,宛如镜面般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皑皑雪山,宛如置身于仙境中。</h3> <p>我们走在田埂上,影子倒映在水里,手机的翻转,让我们分不出天与地,是不是很有趣。遗憾的是天气不是晴好,要是蓝天白云就更神奇了。</p> <p>请看视频。下午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翡翠湖。</p> <p>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敦煌市。翡翠湖到敦煌市行程349公里,历时5个小时左右。</p><p><br></p><p>到达后我们去逛了敦煌夜市,品尝了当地美食,驴肉黄面、清水羊蹄、胡杨焖饼、清香榆钱、敦煌水饺。然后,回酒店休息。</p> <h3>第六天,一早来到敦煌莫高窟景区门口,却被告知:“因昨日下雨,目前景区湿度过大,景区暂停开放”。</h3><h3><br></h3><h3>无奈只好改去敦煌博物馆,里面也有很值得一看的藏品呦。然后去了月牙泉小镇。</h3> <p>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月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东西长242米,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由于它处在古冲洪积扇之间的洼地当中,松散沉积物中的地下水不断流入到月牙泉。</p><p><br></p><p>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如明镜,一往情深地映照着鸣沙山。沙水共生,水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p> <p>鸣沙山景区有许多供游客骑行的骆驼,这里的骆驼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十分听话,当你骑上骆驼,它听到主人发出号令之后才会站立起来,并排成一队跟着他向前走。我们也兴致勃勃的骑上骆驼体验了一把。</p> <p>鸣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我们攀山而上,就觉脚下的沙子会鸣鸣作响,虽深一脚,浅一脚,爬了一小段就感觉气喘吁吁。</p> <p>好在当地人发挥了聪明才智,在沙坡上安装了很简易的木质爬梯,就是在两条平行的钢丝绳上,隔段距离装上一根木棍,使你的脚踏上面,免于陷入沙子,多少有点脚踏实地的感觉,也省了很多力气。</p><p><br></p><p>虽然很累,大家仍感乐趣无穷。傍晚我们登临了主峰,众山尽览,一片沙海,天地豁然。</p> <p>《月泉小澈》月牙泉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混浊,风吹沙不落,“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此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月泉小澈”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请将手机横着看)</p> <p>上图“月泉古柳”(旱柳),栽植于1892年,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树干高3.14米, 树干围长 2.86米,月泉谷柳,几经风雨,百年沧桑。树干心枯皮活是鸣沙山月牙泉变迁的唯一历史见证者。(文字摘自景区)</p><p><br></p><p>下图也是一棵旱柳,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树种。据记载,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栽植道柳,留下了“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的佳话,为纪念这位引进树种的大臣,人们把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旱柳,称为“左公柳”,沿用至今。</p><p><br></p><p><br></p> <p>月牙泉,就这一汪清泉,静卧沙漠,日月蒸腾,千年不枯,风沙弥漫,依然鲜活,沙漠与清泉共存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p> <h3>这是一棵胡杨树,是1900载值得,树龄100余年。</h3> <p>月牙泉和鸣沙山相依相偎,像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古道驼铃,清泉绿洲,大漠孤烟……诗词里的景象竟然如此真实的显现在眼前。</p><p>日光和灯光下的景色都是很美的。</p> <h3>第七天,早上6点就接到通知,今天莫高窟恢复开放。队友们奋力抢票,终于上午十点开始了参观。</h3> <h3>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鱗次栉比,行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前秦附近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利剑不断逐成佛门圣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莫高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有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张照片是莫高窟96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至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建,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现在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span><br></h3> <h3>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3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像2415.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因为了保护文物,洞内不许拍照。这张是在博物馆拍的。</h3> <h3>下午我们从莫高窟出发去往嘉峪关,行程377公里,历时4小时左右。</h3><h3><br></h3><h3>傍晚十分我们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隔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h3><h3><br></h3><h3>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h3> <h3>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h3> <h3>内城东门,东为“光化门”,面向东方,意为紫气东升,瑞气普照大地。</h3> <p>内城西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p><p>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p> <h3>嘉峪关的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h3> <h3>角楼又叫戍楼,建在内城四隅的角台上,是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h3> <p>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龙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游击将军处理军事政务的场所。</p> <p>敌楼,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处,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建于公元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米。</p> <p>城内兵营。</p><p><br></p> 《一块砖》在修建嘉峪关时,相传有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易开占,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的估算,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一块砖。<div><h3><br></h3><h3>后来就把这块砖放在了西瓮城“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文字摘自景区)</h3><h3><br></h3></div> <h3>天下雄关碑,在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的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备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个字,并勒石为碑。</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时,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逐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文字摘自景区)</span><br></h3> <p>第八天,一早我们去了长城第一墩,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h3>悬臂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h3><h3><br></h3><h3>悬臂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之称。</span></h3> <p>离开悬臂长城,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张掖七彩丹霞。行程219公里,历时2个半小时。</p><p><br></p><p>张掖七彩丹霞地址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p> <p>七彩丹霞景区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沟、山丘装点的绚丽多姿。</p><p><br></p><p>张掖七彩丹霞地貌与它那层理交错的线条,色彩斑斓的色调,灿烂夺目的壮美图画,形成了一个彩色童话世界。</p> <h3>“赤壁长城” 粉砂岩岩丘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数十米高的丹霞险丘,威严劲露,陡直壁立,崖壁绵延数里,犹如长城壁垒,驻立边塞。(文字摘自景区)</h3> <h3>“七彩飞霞” 这是一片典型的单斜山地质层,形成至今约6000万年,主要由薄层状泥岩,砂质岩及页岩组成,红、黄、紫、绿、白、灰等,色彩层次分明,气势恢宏,正如“女祸补天”遗彩石,织娘浣纱添彩衣;谁持彩练当空舞。金乌晨昏来添趣。(文字摘自景区)</h3> <h3>“大扇贝” 亿万年前大海中的精灵,历经大自然的锤炼,孕育成眼前这些巨大的“扇贝”,它由红、灰白、灰黄色条纹相间排列在沙岩岩丘群构成,奇特的造型为彩色丘陵增添了几分生趣,亦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拔地而起,为民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字摘自景区)</h3> <h3>“灵猴观海”, 由于岩石的风化差异性,相对坚硬的褐色砂岩,因抗风能力强,而被残留在顶部,在东侧平缓岩层的衬托下,近于直立的岩层作为褶皱的一翼,犹如“灵猴炼狱出重山,坐观火海不知年;金睛火眼看兴衰,几经沧桑变桑田。(文字摘自景区)</h3> <h3>“裕固流苏” 悬壁岩体经过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一类较为奇特的地貌造型--泥挂状丹霞,恰似裕固族少女七彩裙摆的流苏,随风飘动。有人云“谁叹流苏美,回眸思故人”。(文字摘自景区)</h3> <h3>“小布达拉宫” 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岩层,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氧化和溶蚀作用,最终显现出一座宫殿式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宛如布达拉宫的形态,傲然屹立在彩色丘陵之上。</h3> <p>滑翔机和热气球为美丽的丹霞地貌增添灵动感。</p> <h3>第九天,张掖-祁连大草原-门源百亩油菜花,行程214公里,历时4个小时,我们来到祁连大草原简单拍照后,就前往门源。</h3> <h3>在祁连山大草原路边拍到的景色。</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又经过一小时车程,我们到了门源百亩油菜花景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近百亩油菜花的金黄色和青稞田的青绿色与大自然交汇在一起,那种震撼人心的美是几乎无法形容的。</h3> <h3>今天是我们行程的最后一天,看完门源百亩油菜花,我们就要回西宁赶航班回家了,不过一会还要翻个达坂山,途经达坂山隧道,达阪山隧道位于最美国道227线(西宁至张掖)104公里至109公里的达坂山越岭地段,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山脉东段,达坂山中段,隧道径宽8.5米,净高4.5米,隧道长1530米,为避免达坂山垭口长年雪害而修建,并在隧道进出口处设置300米的防雪棚,隧道海拔3792.75米,海拔高度居亚洲第一,道路隧道为世界第二,也是建设在多年冻土带上的高原公路隧道。就这样,我们还是一路看着风景回到了西宁,圆满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旅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