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忆事

东城弈夫

<h3><font color="#ff8a00"><i><b>[ 师恩如海 ]</b></i></font></h3><h1><font color="#167efb"><b>作 者 :</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7px;">彭光秀 胥</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7px;">巧</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7px;">玲 赵培</span></h1><h1><font color="#167efb"><b>编 辑 :</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7px;">任长</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7px;">鸣</span></h1><h1><font color="#167efb"><b>审 编 :</b></font><font color="#b04fbb" style="font-size: 17px;">王平诗 陈朝伟</font>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7px;">金中校</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7px;">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7px;">办主</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7px;">任)</span></h1><h5><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font></h5> <h1><font color="#167efb"><b>十年同事如手足&nbsp;&nbsp;&nbsp; 一朝分袂隔阴阳</b></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纪 念 黄 晓 跃 老 师</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黄晓跃,男,盐亭县金鸡镇人。金孔中学英语教师。1983年至1993年金中十年,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兄弟。</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认识黄晓跃,那还是就读于金鸡小学的少年时期。推算起来,我应该高两个年级,我读五年级时,黄晓跃就读三年级。</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大约是七十年代初,金鸡小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一对少年兄弟打乒乓球。两个粉装玉琢的少年,进攻防守,不断转换,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开始往往是同学们排队打乒乓,后来总是两兄弟鏖战,老师同学围着观看。后来知道,哥哥名叫黄晓勇,弟弟名叫黄晓跃。他们的父亲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金鸡镇党委书记黄泽夕。后来我升入初中高中,就很少见到了。</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转眼到了1983年我从八角中学调入金孔中学,黄晓跃早两年来到金孔中学,我们成了同事。故人重逢,自然分外亲切。这时才知道1977年我高中毕业考入绵阳师专时,黄晓跃初中毕业考入绵阳丰谷师范学校。当时初中毕业上中师中专,一点不比高中毕业考大学容易。我们年相若,爱好相同,自然成了好朋友。</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黄晓跃老师,是恢复高考后毕业的第一批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阳光帅气的外表,很快得到了学生的拥戴,学校领导的肯定。逐渐霸占了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后来做了英语教研组长。很多时候,我们同教一个班,相处融洽愉快。</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除了工作上的联系,我们还有相同的爱好,那就是体育运动,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和篮球。每有活动,总会约在一起,有他就有我,有我就一定有他。</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记得有一天我们相约去竹林湾水库游泳,当时除了我们学校几个年轻老师,还有金孔街上的两三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是因车祸截了一只腿的小伙子,记不得姓名了。本以为是一次平淡的游泳活动,结果在我们坐在岸边休息,快要离开的时候,一个本地青年农民来到了水库边。一看就是刚干完农活,还挑着粪桶,只见他,放下劳动工具就下水了,满以为他是游泳高手,谁知道下水还没有三分钟,就在水面沉浮挣扎,明显就是遇到危险了。我们五六个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我自己内心也在挣扎:不可能见死不救,但是,水库大坝边水深莫测,自问没有信心能救起这个壮实的年轻人。这时只见黄晓跃老师,顺手操起那位截肢兄弟的拐杖,快速游向那个落水者,在接近的时候,把拐杖伸了过去,那人很快死死抓住救命拐杖,被黄老师拖到了岸边,我们七手八脚把他们拉了上来。那个人静静地坐在水边发呆,大约过了十分钟,轻轻地对我们说:“谢谢你们。”之后挑着粪桶回家了。</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这件事让我对黄晓跃老师佩服不已。危难关头,英勇救人,具有一颗仁爱之心;千钧一发,临危不乱,表现出常人不及的机智!</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我和黄晓跃老师更多一起玩是打篮球,师生比赛有我们,校际比赛有我们,征战区县运动会有我们。因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有一股永争第一的精神。</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那时我们经常和周边乡镇学校相约打比赛,去过金鸡、折弓、双龙,去过八角、九龙、黄甸。有一次我们去八角中学开展篮球友谊比赛,活动结束回家,一行十多人,全是骑自行车,走到安佛乡地界的凤凰山,有人提议看看谁能把凤凰山陡坡骑上去,大家都很努力,但是最后骑上去的只有我和黄晓跃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金孔中学十年里,我还学会了长牌、麻将,而这些黄老师都是高手,自然就是我的师傅,师高弟子强,一两年我也步入了高手行列。那时年轻,记忆力强,我们两个人能把一个五翻的牌是怎么产生的,从第一张到结束,每家打什么吃什么翻什么碰什么,最后五翻出现,一一复述出来,绝不会有一点差错。后来我在别的学校做语文教研组长,有人戏称为牌长,这都是跟黄老师学的。</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黄老师是一个乐观豪爽的人,我们之间自然少不了酒,跟着黄老师学会了喝酒,不喝不知道,一喝才晓得,酒精分解和承受能力还可以,就成了少有人知的“酒罐”。有一次学校后勤有两个老师激将我喝酒,以为我还是不会喝和不能喝,他们喝了一阵,还来找我拼酒,结果连干五个一两,自然是他们醉倒了。</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1993年我离开金孔中学去了盐亭中学,后来和黄老师就只有电话联系了。虽然见面很少,但是联系却还是很多的。</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转眼到了2008年5月9日,很久不见的黄晓跃老师给我打电话,第二天要来双流玩,我自然十分高兴。马上通知了黄老师熟识的在成都的同事和学生,第二天,就是五月十日,我们二十多人,齐聚双流东升镇雪柳渡大餐厅,师生欢聚一堂,把盏言欢,互诉衷肠,其乐融融。之后成都有学生一定要做东,我们二十多人又转战成都,吃火锅,K歌,吃烧烤,玩得不亦乐乎。第二天,大家说好继续玩,但是黄老师坚决要回去,念念不忘周一有课。尽管大家再三挽留,但黄老师去意坚决,不得不离别,谁知道,这一别,是生离,又是死别!</font></h3> <h3>  呜呼,哀哉!</h3><h3><font color="#808080"> 2008年5月12日,一个哀伤的日子,汶川特大地震,死难者无数,举国同悲!谁能想到,黄晓跃老师会在遇难者之列呢?!</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噩耗是五月十四日传到双流的。我们绝不相信这是真的!阳光开朗的黄老师怎么能说走就走了呢?正当壮年,无数学生爱戴的黄老师怎么可以抛下妻儿和学生不辞而别呢?心地纯良,宅心仁厚的黄老师,怎么会遭此横祸呢?</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然而,不断的消息印证这是真的。正是苍天不公,死神无情!黄晓跃老师真的离我们而去了。</font></h3><h3><font color="#b04fbb">悲夫,哀哉!苍天落泪,草木含悲!</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黄老师的生命无可挽回了。他的朋友学生们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热爱生活,乐观阳光;学习他钟爱事业,积极拼搏;学习他宅心仁厚,传承良善。黄老师的精神品格,永远活在同仁心中!</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在母校金孔中学60周年校庆暨校友联谊活动举行之际,追忆黄晓跃老师,特为之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同事、朋友、弟兄 :</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彭光</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秀</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棠湖外国</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语学校督学)&nbsp; </span></h3> <h1><b><font color="#167efb"> 怀 念 黄 晓 跃 老 师</font></b></h1><h3><font color="#39b54a"><b style="">一一</b>谨以此文献给在金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6个春秋的黄晓跃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1981年6月刚从绵阳丰谷师校毕业的黄老师及他的同学们暑假便在盐亭中学的教学楼里为盐亭教育界培训出了一批英语骨干教师。他于当年9月正式走进金孔中学,开始了他的英语教学生涯。</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他是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蓝球场上总能见到一个帅气十足的后位,有了他的严防紧守,那场球赛已注定了对方的失败,整个球场那个欢呼</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同学们还记得吗?他的英语课更是吸引学生。一位帅气而且声音比歌声还要优美的年轻老师,还有黑板上那美丽得能跳舞的英文字符是不是比乐谱更吸引人?对,就是他和他的精英团队创造了金中英语教学史上的一个个辉煌!可他偏偏还年年当班主任,而且大多是毕业班和补习班的班主任。</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同学们还记得87级理科补习班,那个100多个人的大班和那个被当作教室四面进风漏雨的大礼堂吗,还记得你们的班主任黄老师和他的精英团队吗?对,就是他们创造了金中高考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想当年,除了盐中,金中的高考成绩是整个盐亭农村高中的第一,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提到金孔中学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真正的是桃李满天下,正开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呢!他调离金中后,在盐中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是不是为金中和盐亭人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呢?再后来,他调至绵阳。他的学生遍及大半个四川,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今年冬天,金中要搞校庆了,君却已驾鹤西去。可是,你对教育界的贡献人人皆知,相信你的学生和我一样,永远不会忘记你的!相信金中现在的领导和老师们也不会忘记你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息吧,我的恩师,我的爱人!</h3> <h3><font color="#b04fbb"> 盐亭中学&nbsp; 胥巧玲</font></h3><h3><font color="#167ef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6.27</font></h3> <h1><b style=""> 忆 恩 师</b></h1> <h5><font color="#167efb" style=""><b> 编者语 </b></font><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我们经历的人事,大多都如天边丽霞,风吹云走。但有的人,有些事,却似镌心刻骨,让你永生存留。</i></h5> <h3><font color="#ff8a00">  我的中学时段,值得感恩的老师实在太多。</font><b><font color="#ff8a00">这里要特别点到的是石汝南和王本君二位老师 。&nbsp;&nbsp;&nbsp;</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  想当年,母亲被错划右派,我自然成了遭人冷眼的“那啥子女”。慈祥的石老师和王老师却对我非常疼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76年下半年,我开始进入金孔中学读初中。那时的我在同学们面前很自卑,见到许多老师时,也总是几分羞怯,几分畏惧。唯有与恩师石汝南、王本君相处时,才会减了几多惶恐,增了几多自信!</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我平时说话较少,生怕说错了被批评,生怕像父母那样被“阶级斗争”一回。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总是很小很小,小得像一只蚊蝇在叫;语速缓慢,慢得让他人无耐心听完。就连石老师每次问我话时也不例外。</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然而,石老师总是盯着我微笑。他摸着我的头,模仿我的语气,学我说话。完了就哈哈大笑,逗趣说:“我最喜欢巧玲儿说话了!”</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每当这时,我便忘记了所有的烦恼,我小小而受伤的心灵得到了莫大安慰,那种幸福感和父亲般的爱真是终身难忘啊!</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我知道石老对我的疼爱和逗趣,不仅仅因为我是他学生的缘故,也有由于我爸和他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老同事之因;还有,我妈妈当时也是被错误路线耽误了的一位正在老家劳动改造的音乐教师,大家同受不公待遇,惺惺相惜。</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王本君老师不仅是我的初中老师,也是我的高中老师。她教我们生物课,还做我们的副班主任。但我更愿意叫她王妈妈。</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她对我们的关心和疼爱,更像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在王老师家里,经常吃到她亲手做的香喷喷的饭菜。她还常把泡菜端到我们女生院让大伙儿拌饭,那也是她亲手腌制的。要知道,在那些青葱苦涩的年代,做学生的能享用到自己老师亲自送来的食物,那是多么的荣幸而温暖啊。更让人欣喜的是,我还得到了王老师的女儿杨葵华的很多帮助。直到今天,我俩都还是亲如姐妹。</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这么多年来,我心里始终永驻着慈父般的音乐、美术大师石汝南老师,永远深藏着慈祥如母的生物课教师王本君老师!永恒的记忆,永久的敬重送给我的两位恩师!</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石老师,王老师,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当年给予我的知识与技能,感谢你们给予我的与人为善道理,更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安慰和关怀。</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你们的弟子:</font>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胥巧</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h3><h3><font color="#39b54a">&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年6月30日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h3> <h3></h3><h3>青青校园忆师恩</h3><h3>赵培</h3> <h3><font color="#39b54a"> 我的母校金孔中学六十年,一个甲子,时序翻转,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批学子离校,老师坚守如磐石,桃李满天下,他们获得一份微薄的尊崇,却付出毕生的艰辛和奉献,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培养人才。我是赵培,1972年3月出生在金孔乡廖家桥村赵家河生产队。初中、高中连续六年都在金孔中学完成学业,对母校的这份感恩之心,更加深刻和浓厚。</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一)这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也是80年代农村教育工作光辉的群像</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小学读书的这批孩子,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种悉心照护的关爱。那时,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才刚刚开始浸入乡镇学校,老师更多凭借一份深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种视同子女的宽容和厚爱,善待这些来自贫困农村,一心脱掉农皮、改变命运的孩子。我和初八七级二班的同学们于1984年至1987年在金孔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和高九零级三班的同学们于1987年至1990年完成高中学业。这是早年求知的最好阶段,为人生奠定了知识基础和人文基础。从初中毕业照可见,当时的校领导有梅永康、任秀春、王梁成,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有饶家友、何德海、廖香臣、胥巧玲、张燕云、陈桂华、李小红、任礼、陈政、何文毅、王国蓉老师,班主任饶家友老师,还有照片中没有的曾经的班主任李万永老师、生物老师王本君。</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高中有廖诰承、彭光秀、王裕成、王玉军、岳宝成、蒲光奇、陈毅敏、饶家友、黄晓跃、肖洪椿、龚永奇、廖永义、王革、黄金、陈群祥老师等。高中毕业班主任为语文老师彭光秀。时光如流沙,紧握也抓不住。在她的匆匆流逝中,如今我们也早入中年,面向老境。在这个特殊的纪念季,恩师们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浮现出来,带我们回到那个最美好的纯真年代。</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二)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个性教育风格得到了最好的包容</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不同科目的老师,在教给我们基本知识的同时,之所以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在我们成长和认知过程中,烙下宝贵的印记。从小喜欢写作,语文老师为我加持了对国文的奠基和熏陶。小学时的廖永生老师,初中时的何德海老师,高中时的蒲光奇、彭光秀老师,他们或慈爱如父,或循循善诱,或勉力提携,或风格突出,令人受益终身。何德海老师人高、瘦,神情严肃,黑框眼镜,讲课时沉浸在他对文学的享受中,口头禅是 “大文豪巴尔扎克说……”,“高尔基告诉我们……”他偏重于研究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对接。蒲光奇老师常常斜披着中山装,瘦,声音略微暗哑,有时斜靠在讲台或者黑板前,像位独臂神侠,喜欢讲中国古代戏曲,讲中国文化运动史,讲得声情并茂,讲到上课超时。他是研究中国文化比较史的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之一。饶家友老师浅显而逐渐深入的物理课讲解,胥巧玲、张燕云老师轻松活泼的英语讲授, “Read after me! ”一起,我们投入对那些歪歪扭扭豆芽字母的学习中。高中黄晓跃老师学识渊博、风格灵动,课程进度很快,英语课程不敢打晃晃,不然要遭听天书。音乐老师李小红、英语老师王革,和我们年龄相差不大,沟通无碍,课程听来轻松。</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在金中六年,我有幸遇到了很多知识广博、教育品格优秀的老师,也因为来自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外公廖集云曾经担任国民政府教育科长、县长、擅长诗书画,早年受他的影响,立下了用心读书的志向),遇到了四外公廖诰承(教高中地理)、表叔肖洪椿(教高中物理)这样的亲戚兼优秀老师,给我的成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鼓励和帮助。甚至还有川大历史系毕业的大舅公任宗一,虽然读初中时他在中学教高中历史,言传身教中,也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三)彭光秀老师是一个杰出的代表,是群星中至今璀璨的一颗</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对老师的记忆无法一一为大家道来,特别是苦于素材收集的困难,很难立体呈现各位老师。参加工作后,一直与恩师彭光秀保持联系,偶有机会当面聆听教诲。他也始终以其强悍的个人魅力,和我们这些早已不是孩子们的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对老师的记忆无法一一为大家道来,特别是苦于素材收集的困难,很难立体呈现各位老师。参加工作后,一直与恩师彭光秀保持联系,偶有机会当面聆听教诲。他也始终以其强悍的个人魅力,和我们这些早已不是孩子们的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彭光秀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和我们的班主任,鼓励我们不要读死书,知识学活了,才搬得了家,最终才是自己的。鼓励我们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担任班级团支书,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和服务能力。这也变成我参加工作后,运用到工作中的经验,并以此传授给自己的团队和学生。后来,自己在石油行业文秘、传媒的工作阅历中,也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后学。想到这里,彭老师也应该嘴角开笑,心有欣慰了吧?</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最为难得的是,彭老师是一个始终有教育理想的人。至今战斗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在高中名校棠湖实验中学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其间,他在绵阳、德阳、成都各地先后任教,桃李满天下。</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四)师恩浩荡不忘书山岁月,学情深长永怀诗海年华</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和曾经的初中英语老师胥巧玲回忆学校时光,她感叹道:“最快的是时间,最难忘的是过往。”这是多么准确和有感受力的表达。和大多数我们的老师一样,她和彭光秀老师等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是金中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继续教育事业,传承金中的优秀校风和光荣的教育传统。青春记忆的宝贵,在于那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那些参与,甚至主导我们成长的重要的人。他们影响和改变了我们。</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韩愈在《师说》中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流传千古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现在想来, 这些,都在我们的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半分作假。因此教育工作者往往有着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老师面对的往往是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一味惩罚没有任何用处,而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他们,往往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往往是教师宽厚品德的体现。这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互动的课题。老师面对的往往是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一味惩罚没有任何用处,而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他们,往往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往往是教师宽厚品德的体现。这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互动的课题。</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到尊师的。《吕氏春秋•尊师》中写道:“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活到老,学到老,“师恩”当永远铭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青青校园同学情 </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赵 培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喜欢写文字的人,天然获得一份责任,通过自己的笔端,把共同的青春记忆,留存下来。36岁时,整理随笔集《钝刀》献给本命年。用那样的方式,和曾经的不更事和峥嵘和解,和未来的日子拥抱。46岁时,整理第二本随笔集,名为《时间之书》。里面收纳的,多为成长过程中的乡土记忆,这一部分,是一起长大的共同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  〈1〉青春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一个迟钝的主题。</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小学不懂人之初,懵懂少年求知迟。</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三更灯火五更深,读书正是好年时。</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普遍营养不良,没有早熟的条件,即便班上有一些成熟的同学,大多数是留级的家伙,人高马大、野性十足。现在看来,那时他们的成熟,也是一种另外的幼稚。他们成长中难以消散的旺盛精力,通过调皮和引起大家注意那样的方式,发泄出来。老师诱导得法,学习天然有趣,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中。家离学校不近,时间都花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进入80年代,初中学习开始住读。青春隐约在敲门,群居生活有助于充沛的交流,发酵很多情愫。男生寝室里窃窃私语,评头品足,间或爆出凌厉的怪笑,都与白天教室里发生的微妙时刻或某位女生有关,有生长过程的疼痛,有懵懂意识涌流。燥热潮湿的青春在这里开始启航,几乎每个女生都有一个绰号,每个女生都被暗中配对,男生女生出现界限混沌的状态。到初中后阶段,班上开始出现明确的几对。那时的青春故事,旁观者和阅读者更多,主角常常突出,成为谈资聚焦的中心。</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老师诱导得法,学习天然有趣,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中。家离学校不近,时间都花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进入80年代,初中学习开始住读。青春隐约在敲门,群居生活有助于充沛的交流,发酵很多情愫。男生寝室里窃窃私语,评头品足,间或爆出凌厉的怪笑,都与白天教室里发生的微妙时刻或某位女生有关,有生长过程的疼痛,有懵懂意识涌流。燥热潮湿的青春在这里开始启航,几乎每个女生都有一个绰号,每个女生都被暗中配对,男生女生出现界限混沌的状态。到初中后阶段,班上开始出现明确的几对。那时的青春故事,旁观者和阅读者更多,主角常常突出,成为谈资聚焦的中心。</font></h3> <h3></h3><h1><font color="#39b54a"> 我记下了一些故事,并且在今天佐为回忆的点心,就着退潮的青春回味。初中乃至高中的记忆,书写者、旁观者、经历者的意义,阅历青春,也是青春的一部分。</font></h1><h1> 高中毕业,紧张之后的升学,迎来人生的新阶段。彼时,似乎才开始察觉青春在我手中,意气风发,为进入社会做准备。那时明白两件事情,婚恋也将是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时代的爱情很难成为婚姻的结局。有喜欢的女生,甚至一直都不说出来,只到毕业。</h1><h1> 读书阶段的青春,只是让我搭了一趟顺风船,我在那群欢乐、苦闷、彷徨的乘客里,也扬了扬手里的飘带,把青春的灿烂挂在脸上,向每个阶段的懵读书阶段的青春,只是让我搭了一趟顺风船,我在那群欢乐、苦闷、彷徨的乘客里,也扬了扬手里的飘带,把青春的灿烂挂在脸上,向每个阶段的懵懂告别,与挣扎的自己告别,和未来的路途妥协。&nbsp;</h1><h1><font color="#b04fbb"> 〈2〉青春是不断新生的,以最快的新陈代谢速度。</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青春或许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储备足够一生支取、汇兑的能量。有些励志故事大概是,有的人青春期太长,永远长不大。人生的能量应该来自自己成长过程的存储,这或许是青春的意义。青春并非总纠缠在对异性同学无知、好奇的情愫里。“睡在上铺的兄弟”,才真正是青春里不可忽视的,他们对你的性格养成,给予了不可或缺的力量。</font><br></h1> <h3><font color="#ff8a00">  有一个同座,特别喜欢作文,有了共同的语言,在大家记叙文都还写得勉强的时候,你们开始写诗歌了,而且从古体诗出发,“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的自得,来自自己构建的那个小小的天地,充满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怡然。他后来去江苏读书,找一个江苏媳妇,把家安在那里。20多年不见,2011年在有一个同座,特别喜欢作文,有了共同的语言,在大家记叙文都还写得勉强的时候,你们开始写诗歌了,而且从古体诗出发,“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的自得,来自自己构建的那个小小的天地,充满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怡然。他后来去江苏读书,找一个江苏媳妇,把家安在那里。20多年不见,2011年在成都一见,仍然热络亲切。私下里猜想,在文字里曾经操练的那个国度,对美的追求,使他迷恋上吴侬软语,并且爱上苏杭女子。他不再写字,已经被物质社会改造为一个标准的商人。</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对大多数人来说,青春的一部分一定是被凝固封存了,另一部分化身为其他的事物,委身于时光的背后——所谓委身,我们常常不堪回首过往,离开初衷那么远,有一种被切割的疼痛。</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高中还有一个好朋友,一手小楷硬笔字,有如字帖,作文精彩,我们常常作为语文老师的两大高足,常常受表扬。儒雅如他,商海搏击多年,突然调慢节奏,不再跻身世俗,闭门思考3年。最近,他再入红尘,做起生意来,节奏显然慢落很多。他很少再写东西,他也娶了江苏的女子,把根扎在成都的繁华里。</font></h3> <h3></h3><h3><font color="#b04fbb"> 青春让我们叛逆,那时的我们还没有资格。如果考不上学校,脱离“农皮”,祖辈修理地球的命运将不会改变。等到我们都可以为自己做主,内心期待的生活就可以一点点实现。</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在</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南充读书的日子里,来自河北的同桌,平和、理性、缄默,喜</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欢汪</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国真的诗歌,喜欢赵传苍狼般的格调。我继</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续有理由喜欢文字。他爱上了他的高中同学</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和她结婚生子,他离开石油企业,随后举家在长沙扎下根来,过着平凡安静的生活。他把浪漫主义实践为点滴的生活,看上去很美,品起来有味。</span><br></h3><h3><font color="#167efb"> 他们都是陪伴我青春路上的朋友。当下校园里爆发同学相残的事情,令人惊觉世道苍凉,人心叵测。当网络盛传,离校多年的老同学相互道贺:“谢谢你当年没杀了我”。内心的无奈,言语如何表达?</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谢谢有你们,才让我可以温良敦厚、一路前行,从生活的迷途中一步一步走过来,在不惑之年,平和地与青春握手言和,与沧桑嶙峋的过往安然道别。</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3〉所有的经历,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活得更有滋味。</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从电影里看别人的故事,是努力去找回一些自己曾经的影子。来看看陪伴我们的那些青春电影。关于青春主题的《十六岁的花季》、《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如今的《致青春》,都是在帮我们重温过去,让我们在回忆的浸泡中收拾会心或泪点。</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即便是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之下,青春都有神似的一面。坐在影院里的你,身处幸福,或曾经美满者,或内心保持愉悦者,会通过这些电影得到满足;内心荆棘满身,曾经坎坷迷离,或者至今肝肠寸断者,也会在这里得到安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在时空的放置上,几部电影都将上个世纪70-90年代,作为故事的背景,那既是一个纯粹或更容易令爱情遭遇艰难的时代,也是人性曾经压抑、个性逐渐复苏的年代。《十六岁》过去久远,不说也罢。《山楂树》小说普及,拥趸如织。《那些年》无疑是坚持唯美路线的,把对青春及爱情的想像,包装成这个好看甚至完美的盒子,呈现在你的面前。清新的文艺片风格,娓娓讲述一段情路,令人怀念人世间的美好,让无力者温暖,无助者有力。</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生活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残忍之美,更让我们看清楚一切本来。青春,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些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经历,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青春亦如篝火,燃烧越旺盛,越容易成为灰烬。“终将逝去”是对青春再好不过的记述,“不可重复”是对青春最好的祭奠。生活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残忍之美,更让我们看清楚一切本来。青春,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些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经历,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青春亦如篝火,燃烧越旺盛,越容易成为灰烬。“终将逝去”是对青春再好不过的记述,“不可重复”是对青春最好的祭奠。</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后记:</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一所学校,风云六十年,不仅培育了一代代英才,也在塑造自己的文化,形成艰难困苦中,坚韧前行的文化力量。个人觉得,六十年大庆,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和成果,当在于此。</font></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贺母校华诞,草成一</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词</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祈献</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佳期:</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h3><font color="#ff8a00"><b> 水调歌头 金孔中学甲子嘉庆</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六十难再逢,燕归在今朝。记得佳岁桃李,芳菲是故园。平地起拔风云,白手腾挪华堂,愚公好移山。结福献桑梓,花甲还盛年。</font></h3><h3><font color="#ff8a00">铝盒饭,夜烛红,应无眠。穷则思变,师生共肩千钧担。一说天道酬勤,二曰胜王败寇,何处见硝烟?当时明月在,雪发伴君欢。</font></h3><h3><br></h3><h5><font color="#167efb"> 赵培,笔名阿宽,金孔中学初中87级、高中90级学生。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现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告诉从事党务工作。</font></h5> <h3><font color="#b04fbb">清平乐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怀旧</b></h3> <h3><font color="#b04fbb">忆秦娥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华年</b></h3> <h3><font color="#b04fbb">最高楼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姐妹</b></h3> <h3><font color="#b04fbb">六幺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喜遇</b></h3> <h3><font color="#b04fbb">画堂春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锦时</b></h3><h3><font color="#b04fbb"><b> </b></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h3> <h3><font color="#b04fbb">浪淘沙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昔忆</b></h3> <h3><font color="#b04fbb">瑞鹤仙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师恩</b></h3> <h3><font color="#b04fbb">永遇乐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绿阴</b></h3> <h3><font color="#b04fbb">点降唇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心语</b></h3> <h5><font color="#b04fbb">解语花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7px;"> 惜缘</b></h5> <h3><font color="#b04fbb">相见欢 • </font><b><font color="#b04fbb"> 宴饮</font></b></h3> <h3><font color="#b04fbb">踏莎行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回梦</b></h3> <h3><font color="#b04fbb">醉太平 • </font><font color="#b04fbb"><b>萍</b></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聚</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如梦令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故园</b></h3> <h3><font color="#b04fbb">长相思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韶年</b></h3> <h3><font color="#b04fbb">夺锦标 •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搏场</b></h3> <h3><font color="#b04fbb">一剪梅 •</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起弦</b></h3> <h3><b>作者简介:</b>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胥巧玲,女</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6</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3年出生。金孔中学英语教师。从教38年,现已退休。</span></h3><h3><b><br></b></h3> <h3><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39b54a"> 2019年7日13日 </font><b> 制 作</b></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