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font>维西亚小庄园,位于哈瓦那老城区东南方向15公里,始建于1887年,海明威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这里,不朽名著《老人与海》在此完成。海明威去世后,其夫人将庄园捐出作为海明威纪念馆。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196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54年以《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他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整个庄园包括一座平房、一座四层塔楼和一片热带植物花园,海明威夫妇先租后买,花费18500美元。海明威一生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庄园内售卖海明威照片,明信片。</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起居室。平房有8个房间,不让游客进入,只能在窗外参观拍照。最引人瞩目的是房间里挂着的羚羊头和鹿角,这是酷爱狩猎的主人去非洲游历的收获。</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书房,靠墙都是书橱,其它房间也有,据说有七千多册藏书。拉丁美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参观海明威庄园后惊叹:“这是一个多么少有的图书馆”。桌上放着老虎头标本。</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卧室。</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餐厅。</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四层塔楼最高层书房,长镜筒的望远镜,估计不是用来夜观天象,而是来瞭望市区楼房和海边渔村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海明威用过的“罗亚尔”手提打字机。</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四层塔楼上眺望四周,远处是哈瓦那城区,脚下是渔村。</h3> <h3> 柯希玛尔渔村,海明威经常出海钓鱼的地方。在这里海明威结交了很多当地的古巴渔民朋友,经常和他们一起出海捕鱼,《老人与海》中描写的“老圣地亚哥”形象,就是这些朴实渔民的一个综合写照。</h3> <h3> 渔村酒店,《老人与海》中提及的露台饭店就在这里,海明威在这里结识了书中的老人,结下深厚友谊。它最早建于1925年,是渔民和过路人光顾的小酒馆,由于海明威的光顾,逐渐出名。如今这座拥有78年历史的饭店成了众多外国游客必去之地。</h3> <h3> 靠窗这张餐桌就是当年海明威常坐的地方: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风从东面吹进敞开的饭店,海明威坐在这里,凝望着大海,深蓝色的海面上泛着白色的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h3> <h3> 酒店旁当年海明威出海的小码头。</h3> <h3> 渔村港口城堡与码头,村里人早就放弃捕鱼了,码头没有渔船,也没有固有的鱼腥味。</h3> <h3> 渔村的人们为了纪念海明威,集资修建的纪念亭,内有海明威雕像。</h3> <h3> 柯希玛尔渔村供销社,供应古巴人口粮的地方,类似我国曾经有过的粮站。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政权,建立起公有制国家。古巴宣布取消一切雇佣关系,政府分配工作,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孩子免费上学。1962年口粮制度登上历史舞台。每家口粮供应册上写着家庭成员和出生日期。凭手册,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规定的食物。早期古巴农业生产力低下,80%粮食依赖进口,但依靠向苏联及东欧国家出口蔗糖和矿产赚钱,日子过得还算滋润。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古巴失去了75%的食品进口,口粮配给手册上的诱人清单骤减。国家宣布进入 “特殊时期”,坊间形象地称之为“瘦的时期”,平均每人瘦了9公斤。情况至今没有好转,导游告诉我们,现如今每人每月供应7磅大米,约等于3.18公斤,其它还供应什么,没好意思问。</h3> <h3> 供销社货架象堵空墙,只有零星的盐、糖、牙膏、肥皂等。从失去国外依靠那天起,供销社再也没能满足人们的胃,每月领到的食物只够吃10天,平均工资也只有20美元。为了在余下的20天获得温饱,许多人需要拼尽全力,地下交易黑市应运而生。古巴黑市,出售生活所需的一切,黑市商品全靠挖计划经济的墙角。当地导游(来自江西的中国姑娘)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有工作的人都会在单位“顺”东西,制糖的“顺糖”,纺织的“顺线”,靠薅社会主义羊毛养活自己。</h3><h3> 近年来,劳尔.卡斯特罗开始经济改革,允许部分个体户经营,允许个人购买和出售私人财产。不过,口粮制度还在延续,当劳尔•卡斯特罗提议取消口粮,立马遭到了底层工人压倒性的反对。他们认为,“没有人可以仅仅凭这本小册子生活,但是没有这本小册子,很多人就无法生活。” 对于从小吃国家口粮长大、从小学就受平等教育的古巴人来说, “古巴人人平等,要么全部有份,要么全无。”墙上标语:“古巴将不会向资本主义过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