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王村志 ‖ 艺文志:《渭南市保王村王氏三省堂族谱》序言

秦川微风

<h3><br></h3><h3> 《渭南市保王村王氏三省堂族谱》</h3><h3> 序 言</h3><h3> 文/王渭锋 </h3><h3><br></h3><h3> 古人有言曰:“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乘。”家族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对于家族而言,族谱无异于国之史也!一本上好的族谱,往往以家族的发展为脉络,明鉴得失、传承家族文明,并弘扬“奉先思孝、追亲怀远”的家族文化,从而使该家族永葆昌盛、经久不衰。</h3><h3><br></h3><h3>  吾族族谱历经风雨十载、几度增删,终得撰修告成,使我心中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得以落地开花。六个年头,对于浩瀚的五千年历史长河甚或人的一生来说,都可能是沧海一粟、恍惚之间,但是对于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历史使命而言,确实也非同小可。六年以来,对于族谱的撰修工作来说是真正的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同时也颇费周折、险遭灭顶。其中最难解决的重大课题是:1、近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古老的中国文明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也在时代的风浪中销声匿迹;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时代的悲哀。与此同时,也对我们的族谱撰修工作大为不利,作为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和一个家族中的晚辈,怎样组织这个事情?如何才能做到善自善终、皆大欢喜?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2、没有一本可供参考的家族资料。虽然族中有人传,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王氏次房永春公曾执笔撰修族谱,然而该族谱却也毁于文革浩劫;3、缺乏可供采访的历史见证人。从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五年年底,我们家族中几位关键的当事人和历史见证人均陆续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世的老人也多年旅居在外,对许多事情也知之甚少,对许多事件的考证也极为艰难;4、没有一本现成的可供参考的族谱,笔者对于许多诸如撰修体例、行文格式以及文字特色都一无所知,也把不准舵。加之笔者也旅居在外、离家千里,使人难以适从、愁眉不展,以致曾有就此收手的可怕想法。然而,回想几百年来,我王氏先祖历尽千辛万苦,数度迁徙、辛劳耕作;回想三省堂两代节妇终生守寡、苦撑门庭;回想先曾祖父少年丧父、立志创业、苦心经营、屡遭劫难,从而坚定了我继续前进的信念。试想,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时机抢救这批来之不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家传资料就会彻底的付诸东流、灰飞烟灭。</h3><h3><br></h3><h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笔者忧心忡忡、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安三老舅的手中寻访到刚付梓刊行的《川王王氏族谱》,从而促使笔者在心中勾画出了族谱的框架;后来又听说保王后村的王龄洲先生所编撰的《保王村志》也已撰修告成,并从先生手中借来仔细研读,从而也查考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后来笔者因工作关系,辗转于温州、台州、宁波三地,寻访了当地许多有名的谱师(撰修谱牒资料的资深人士)、翻阅了大量明谱、清谱以及民国谱的影印本,基本扫清了我们撰修工作中的全部障碍。值此族谱撰修告成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br></h3><h3>  值此族谱撰修告成、并将付梓之期,谨此赘言,是以为序!</h3><h3>  </h3><h3>  </h3><h3>  </h3><h3>   2014年清明于保王村老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