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故事拾趣

飘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爸爸陈华智生于1934年9月初8日,生爸爸时奶奶23岁,爷爷27岁,他有一哥哥早夭,因此大人们对他的到来不仅欢天喜地,更</h3><h3>是呵护有加。他奶奶唐氏最爱他,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席(石)砖,意思是希望他生命力顽强,好养活;他父母则给他认了亲娘和亲爷,自己只做他的满满娘娘,目的也是盼他平安长大并拥有智慧。</h3><h3> 爷爷那时正在国民党部队。1937年初,爷爷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长沙,他把妻儿接到长沙玩,团长夫妇马上请他一家吃饭,团长夫人特别喜欢我爸爸,直夸他长得漂亮。听奶奶说当时的长沙极不太平,经常发警报躲进防空洞,还有炸弹声让人毛骨悚然,不久奶奶带着爸爸回家了。没多久,爷爷也回家了,告诉奶奶他们部队马上要开往前线去打日本鬼子,他抱起自己年幼的儿子,开着玩笑问他:"满满打日本鬼子死不死呀?"爸爸不加思索地答道:"死!死嘎我好要你那斜皮带子。"果真,爷爷一去兮不复还。</h3><h3> 三岁的爸爸失去了父亲,不久最爱他的奶奶也离世了,从此他绝大多数时间跟随母亲住在外婆家~霞轩槽门书香门第。在这里他是幸福的,上有外婆、二舅宏锟、三舅宏钰、更有亲爷(素善姨奶奶)照顾他,下有他大舅儿子~表哥席光潜,堂舅儿子~表弟席光益,姨表弟唐长清等,他们在一起打架、唱戏、捉鸟...还有丫环给他洗脚服侍。1942年,我爸爸8岁背几升米躲日本鬼子,外婆家的人对他孤儿寡母特别关照。</h3><h3> 1944年,爸爸堂兄华英结婚,他又跟随母亲回到了陈家,这里有他更多的亲人和玩伴,陈现青、陈华龙、陈华虎等,他们在一起读书、打柴、抓鱼、扯笋子...,爸爸抓不到鱼,只能摸些螺丝虾米回去吃。据说有一次他们扯了好多竹笋,挑到冷水滩去卖,冷水滩价钱太低,他们又搭火车去衡阳卖,谁知衡阳价格更低,除去伙食费他们竟没钱卖车票回来,大家沿铁轨沮丧地走着,不料爸爸脚劈到一块石头把拇趾甲掀掉一块,疼得死去活来。买不起票他们就找到一列货车司机讲明情况,请求搭便车,愿意将被子留下作为交换,司机说被子不要他们的,要打屁股。我爸年纪最小,赶紧走上前去让司机打屁股,司机哈哈大笑,把他们捎了回来。</h3><h3> 1949年,奶奶拖关系想让爸爸去广东许城乌矿做工,爸爸千里迢迢来到许城,找到那个在厂里有权威的老乡~奶奶的表弟陈荣映,荣映说解放了,共产党接管了乌矿,他已经无权安排工作了,然后给了我爸几个银币,又洋等几个老乡也给了几块银花币,爸爸搭车又回来了。</h3><h3>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并在全国范围内征召新兵,爸爸只有16岁,他把年龄改成18岁,和现清伯伯一道应征入伍了。部队开到鹿马桥,被在药店工作的伯爷华英看见,他忙把手中的活干完,急匆匆买了一包果子送给爸爸路上吃,我爸感动得一辈子都忘不了。部队行至西江桥,被他大姐姐发现死命不让他参军,硬把他扭送回来问奶奶,奶奶说他要去哪阻拦得住呢,大姐姐只好由他去了。好多年后,省里的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专程赶到东安民政局查找我奶奶的地址,想采访她老人家,为什么丈夫抗日牺牲了,又把独生子送往抗美援朝前线?走到我家发现奶奶住紫溪给孙子做饭吃,记者想要驱车前去寻她,我爸爸赶紧阻止说:"不要去了,她思想没那么好,当年是我自己要去参军的。"哈哈... ...</h3><h3> 1952年春未夏初,爸爸所在部队被派往湖北省公安县,汇合当地民工共30万人,以75天惊人的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包括虎渡河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东麓节制闸和分洪区南线大堤,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显著提高。当年,爸爸还不到18岁,由于夜以继日地干活,大担挑土方,累得吐血,本来可以长得更高一些的,可是他没我爷爷高。</h3><h3> 荆江分洪工程结束后,爸爸这群最可爱的人坐列车北上抗美援朝,看着他们一张张年轻的脸,车旁的父老乡亲私下议论:都去送死的啊!太可惜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鸦绿江时,敌机不断地往桥上扔炸弹,敌机飞得很低连飞行员都能看见,当然,我军也有高射炮对付他们,不时在空中开了花,残骸碎片跌落在水里飞溅到桥上。白天敌机轰炸我方兵力物资供给,爸爸他们就晚上行军,一不小心就摔到壕沟里去了,摔没了的也时有发生,走到前线爸爸安然无恙,战友们直夸他不错呢。好在爸爸入朝参战时,战争已处于第二阶段了~军事行动和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在战斗中爸爸荣获过三等功。1953年7月,中朝和美韩签订《朝鲜停战协议》,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h3><h3> 回国后,爸爸所在的部队一直驻扎在沈阳、甘井子和大连一带,由于他有点文化,战友们常请他代写家信,后来部队要选拔人才去学习放电影,爸爸努力准备,连夜晚都要打手电筒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选中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一年,回来一直呆在师部文工团,任电影放映组组长,到各驻地巡回放映影片,大受欢迎。</h3><h3> 20世纪60年代初,过完苦日子,爸爸本可以携家眷继续留在部队,可是东北太冷,好多去的老人都很快死在那里,而奶奶只有爸爸一个孩子,他只好复员回家了。回到东安他并没呆在电影院,而是选择了做行政工作,去宁远搞社教,常下乡跟村民们吃住劳动打成一片。在我的记忆中,他工作过的单位有:法院、商业局、县供销社、财政局、供销职工学校,其中在县供销社当人事股长兼党组成员之一的差事干得最久,他从不以权谋私,更不收授贿赂,唯一做的两件私事,也是人尽其用:①把唐珍琼阿姨从鹿马桥调到他股室做宣传,因她能歌善舞,擅长语言交流交际;把表满满唐长清从许城调回到县粮食局,因他是会计,又会写文章。爸爸慧眼识人才,他从基层选调上来的人才,有的做了永州市市长~荣燕明,有的做了县长~沈生国,有的做了工商局长和政协主席~唐民庭。但是他晚年工资不到位,受人排挤欺压,竟没想到请他们帮忙解决,真是不善利用人脉呀。</h3><h3> 爸爸生性乐观,责任心强,奉养奶奶六十多年,对长年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不离不弃,为了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他自己省吃俭用,衣衫褴褛。等我们长大,想把他打扮得象在部队时那般帅气,可他已享用不了了:皮鞋太硬,只能穿布鞋解放鞋;尼子衣太重,穿上不舒服;好看的袜子要剪松剪坏才能穿;有拉链的衣服不喜欢,羽绒服太长也不行。爸爸节约贯了旧衣服舍不得丢,新衣服舍不得买,我买的他又不合适。第一次脑溢血中风后,艰难地活着继续照料瘫痪的妈妈,为我们子女减轻负担。第二次中风,从进医院到送他化作山脉,总共只用了九天时间,我们敬爱的爸爸,他一生不愿麻烦人,到死都是这样。</h3><h3> 见爸爸不爱做家务,也不长于干农活,我开玩笑说:"爸爸,您如果一辈在农村一定很穷。"他笑着说:"不会,我一定很富,因为我喜欢修房子。"也是啊!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他把老屋拆了,修到马路边,四排五间他亲自设计,与今天的公寓套房相以;窗跟门一样高,宽度比两扇门合起来还大,家里亮堂,马路上的行人无不嘲笑这窗户的古怪,可如今的窗户都是这么大的,可见爸爸对建筑的前瞻性和先天禀赋。后来伯爷在这里开诊所,村里人纷纷把房子修到马路边,爸爸有领头雁的本事哦。他还把屋后渠道里的水引到厨房,在房前屋后种上桃树梨树和葡萄,梨子结得不多,桃子又大又甜,但出产不多,因为葡萄藤蔓在上面,我们小时常爬上桃树一边玩耍一边吃先熟变紫的葡萄,到了三伏天,葡萄熟了还有人到家里来买着吃,有一年大丰收奶奶拿到金江和芦洪市集市上去卖,有一回杨家放电影我们也去卖过葡萄呢。热天,在葡萄树下吃饭乘凉听奶奶讲故事,把稻草辫成大绳子套在桃树下荡秋千,都是小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啊。爸爸还从外地带回来洋鸡,比土鸡长得更快更大,下的蛋和鸭蛋差不多大。有一次,生产队在稻田边撒了老鼠药没及时通知奶奶,等知道时这些大洋鸡都中了毒要死了,我们当兽医用剪刀将它们食袋剪开,把浸有毒药的谷子弄出来,洗干净食袋,再用针线缝上,没过多久这些鸡又神奇般地活过来了,其中一只母鸡还活了很多年。爸爸不仅善于接受新事物,还善于动脑动手创造美好生活。当我们家住在供销社大院两间狭小的房间里时,小东西多没地方放,爸爸发明了顶天柱,用一根大竹子顶着天花板固定好,用铁丝穿过竹子做高低不同的挂钓,书包、篮子、帽子等只要能挂的无所不挂;夏天吃饭闷热,爸爸就在墙上卸下几块火砖开个正方形囗子通气;为了让饭锅水锅保温,他把它们全穿上棉衣;为了不浪费煤火的能量,他在地里挖煤炉子,日夜烧着地面都是热的,邻居发现纷纷请他帮忙挖地炉,爸爸喜笑颜开很乐意帮忙;冬天烤火就在炉子上放张小桌子,在桌子上放床小棉被盖着,这样烤火特别暖和。现在的人都这样做了:顶天柱变成了衣架树、通气口变成了排气扇、穿棉袄的锅变成了厚实的压力锅、一到冬天地暖、烤火桌及烤火罩随处有售。可见爸爸的思维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有超前意识,有发明创新的本领。</h3><h3> 爸爸这一辈子充满正能量:热情开朗、幽默豁达、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凡事讲原则有底线、从不痴妒痛苦恨...但稳重欠勇敢、公而忘私太过,爱护自己和家人不足,对子女有爱无求,顺其自然不寄厚望,因此我们没有为自己为父母为家族为国家奋斗的动力;爸爸还不会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分享他的知识给子女;只尽养育之责任,不做情感之交流,致使儿女只享受他大树下的阴凉,却不知感恩回报他。然子女不报天回报,他老人家一生健康日子多,病痛日子少,离开人世时也没受太大的苦楚,在弟弟的帮助下,我把临终前的爸爸洗得干干净净,他反复变成了婴儿平静地熟睡着呼吸着,医生让我们选择让爸爸在医院还是回家过世,在秦阿姨的指导下,我们把父亲抬回家,躺在妈妈去世的床上,子女们都守在他身边,第二天被痰咔住了,呼吸停止了,我闲熟地帮他拔掉导尿管,文林、斌斌、姣姣、群群、建平倒来热水,给爸爸擦身子穿衣服,发现爸爸眼角有一颗泪珠流下来,他是多么的不舍离开我们呀。特别感谢胡楠爷爷和爸爸,他们工商银行从金行长到每一位职工全都上礼悼念,供销社领导朱主任亲自召开追悼大会,并派车送行,工行也派了车子,爸爸的葬礼搞得隆重圆满,爸妈合墓而眠,愿他们在天堂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h3><h3> 爸爸,您和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儿女的心中,我们会学习你们的优点,弥补你们的不足,把生命过得更健康,把生活过得更美满,让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让子孙后代更兴旺发达,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h3><h3><br></h3><h3><br></h3><h3> </h3><h3> </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