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彭氏祖源之寻根溯流:七桥彭家沟

彭道平

<h3>  三年前,我被方文宗亲介绍参加了梁平彭氏宗亲联谊会,从此便回到了彭家家族这个大家。</h3><h3> 去年清明受邀参加了七桥彭家沟的清明会,其间听彭家沟老宗亲说沟旁山上有很早的彭家祖坟,还有坟碑。听此当时就引起了兴趣,这就是我们梁平彭家的老祖先之一,我得去找找,于是提议去山上寻坟找碑。</h3><h3> 与方文忠红良彪相约,让文超找人带路,向彭家沟深处寻去。彭家沟沟宽且长,两边山棱,沟尾为高山坡林,沟坝为一溜沟田,田土旁是一沟中小河,是川东丘陵地区典型的沟坝地貌,这里住了好几十户人家,其中大多数为彭氏后辈。</h3> <h3>  走至沟底山脚,宗亲说这山的后面有座人头山,彭家沟彭氏先祖之胜龙就埋在那人头山上,我执意要上山去寻找那坟,可宗亲说还远,而且这些年山上小路少人走,荒草疯长不好走,加上前两天又下了雨,路更不好走,说改个时间再去看。我们几个看了看山,到处是杂草笼笼的,觉得确实走起作难,只好作罢,只是心里仍有些不甘,算了,另找机会再来……</h3> <h3>  很快,一年又过去了。其间遇到方文和忠田老会长,又几次提起旧事,还是得找个机会去看看上回儿没看到的老坟,毕竟是我们梁平彭氏的一个很重要的祖先。</h3> <h3>  后来查阅《梁平彭氏》年刊,《彭氏源流族典》,得知梁平彭姓人口现有一万三千多人(年刊统计,而族典统计为近两万),散居于梁平三十余个乡镇村落,人口密度较大的有新盛龙门仁贤礼让明达福禄合兴屏锦回龙和林荫平等镇乡,又因源头各异谱系各列而分为五十余个支系,当然还有没发现没收集到的部分彭氏宗亲(上次春节年会就有荫平老拱桥村的彭国树主动寻宗而来,国树说他们那一块有一百二十余彭姓人口……)。</h3><h3> 有个大家熟知的概念,叫“湖广填四川”,四川(包括今天的重庆)本来有天府之国的称号,田良人多,只因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历时较长,杀伐较乱,加之天灾瘟疫,致使人口锐减,人口数降至历史最低,单梁平一县人口从宋代的九万余人减至清初的四千五百八十余人,唯高古徐来四姓多幸免于难,其后裔曾建四牌楼以为纪念(当时看到此信息,根本不能让人相信,这点人还当不到今天梁平一个稍大点的中学校的人数),试想一下,四千多人散居在整个梁平区域,哪里还看得到啥子人,但这就是历史的真实。</h3> <h3> 鉴此,当朝政府命令加倡导,从四川周围各省迁人进川,从后来资料显示,这一历经百年的人口大迁移,进川的人涉及周边十余个省,而湖南湖北占半,而当时两湖称湖广省,于是便有了一个“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概念。</h3><h3> 前面提到,梁平人口最低只四千余人,彭姓虽是梁平常姓,可能也所剩无几,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土著彭氏实在太少。</h3><h3> 从梁平彭氏这五十余个支系的源头(当然,其中少部分因历史原因,目前还难寻其源)来看,大多是外省迁进的,即是“湖广填四川”填进来的,梁平人口从清顺治起全面增长,到康熙年间已达五万四千余人,至乾隆年间就增至八万五千余人,于此可以大胆认定,梁平彭氏的祖先入川也就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历史缩影——梁平的七桥彭家沟支系源祖即由湖南邵阳彭月亮的四个儿子胜龙安龙泰龙禹龙率队迁来的,所以七桥彭家沟支系也就成了这一历史缩影中的缩影。</h3> <h3>  参阅《梁平彭氏》,七桥村彭安龙胜龙泰龙和虎城冯家沟禹龙支系,这四龙均属彭月亮之子,原籍湖南宝庆府邵阳县查林庙瓦窑塘。长子安龙生于清顺治十四年,康熙四十五年(1707)四兄弟携妻率子,千里来梁,分落屏锦镇七间桥和虎城一甲冯家沟,有字辈四十五字,现传至“运”字辈十五代,人口八百余人。</h3> <h3> 不久前在百度上偶然翻到一则寻根材料,即是有关七桥岩雾山的:</h3> <h3>  姓氏文化是民族寻根文化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彭祖文化研究即是众多姓氏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显著板块,因而地方彭氏寻祖内容也即成了彭祖文化研究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h3><h3> 既然七桥彭氏支会发现了自己先祖坟落之地,那同为梁平彭姓子孙的我们就该去寻看探拜。</h3><h3> 今年年会后,与方文良彪和忠田老会长多次谈及此事,都觉得应该找机会去实地考察和挖掘其更多的历史真实。方文与七桥支会文超文祥联系,文超他们热情相邀大力支持。</h3><h3> 六月二十九,下雨天(雨天大家都空,好找人些),此事终于落实成行,忠田老会长方文良彪和我,由良彪驾车,驱车七桥。</h3> <h3> 首先来到七桥街上文超文祥家店住处,受到两兄弟热情接待,摆谈间,文祥拿出珍贵的家传老谱,系黄标纸版线装谱书,因年代久远,颜色稍褪黄泛白,谱页残断破损较多,书壳仅用一不规整的画报随意裹包,见谱主翻看书页,顿惜手重,一时心痛,告诫谱主要爱惜古谱,细心妥善保存,同时想法翻印,以便更好地保存好书中的文字资料,备份若干,亦可防丢失火灾水浸之难。</h3><h3> 古谱难见,当时便轻展书页,拍照实录,以作编辑之备用。</h3> <h3>  雨一直在下,虽不很大,但好象没有要停的意思。不管它了,文超文祥带路上山。因彭家沟沟尾上山的路久不走人,荒草封路不好走,文超建议从七桥纸厂旁边的一条新修的支公路进去,进去三公里左右是一脉高大的松树山,沿途少见人家,文祥说这座山就叫岩雾山,大概是因此山多峭石壁岩,又多生浓雾而得名。</h3><h3> 文祥说三年前与文超文德来找到了祖先彭安龙的老坟,就在支公路左边的这一片斜洼的松树林中,可能因年久失修没能打理,坟包显小,虽有墓碑,但多年来山林草树疯长,一时难寻祖坟之迹。</h3><h3> 文超文祥依稀记得祖坟的大概位置,持伞踩入荒草丛生的湿滑林中,找了一阵,仍不见坟迹,忠田老会长见雨大路滑,为安全起见,建议大家放弃寻找,另找晴天再来寻觅。只是我们心有不甘,尤其文祥不愿放弃,多次踏入林中搜寻。同时打电话叫文德也骑车上山来一起寻找,因文德当时还在墓碑上风化不清的碑文上填过字,可能位置记得清楚些。</h3><h3> 还好,执着的文祥最终找到了先祖安龙的祖坟,这时文德也赶上山来了。大家见找到祖坟,甚是欢欣,快速聚拢坟前:这坟真不大,茂密的荒草封盖住小小的坟包,而草坟又掩没在一大片原始的松林中,难怪很难找见。坟前树草笼中隐隐可见倾斜的墓碑,很简单朴实的一方墓碑,碑前偏左有一碗口大小的松树桩,碑前至坟包前部有一砍伏的松树,斜压于此,这可能也是半天找不到坟包的一个原因。</h3> <h3>  祖坟终于找到了,坟前碑上有红色的碑文,从碑文正字来看,正是三百多年前从湖南邵阳迁来的四兄弟之一的彭安龙的坟,先前是在石碑上凿刻的本色墓文,因时间已过近三百年,已风化不清,前年第十二代后人文祥几兄弟才找到此墓,为了开阔好找,还砍了挡在坟前的三棵松树,并由文德用红色油漆填写了墓文,文德回忆说那天是九月十九。</h3> <h3>  找到了先祖老坟,大家很兴奋。因为很多家庭或家族在延续祭拜的祖坟一般在三五代,过了七八代还在续祭的就不多了,当然,更多的是因为久远或被毁损或不辨难识等。象安龙先祖这种历经十五代而墓仍完整,且还有碑可识的实在廖廖,况且它还标识着“湖广填四川”那一段大规模移民的壮阔的历史史实,是那一特定历史时段的典型代表。</h3> <h3>  当时,忠田老会长就告诫文祥几兄弟,得想办法把这祖坟打理出来,在保持老坟旧碑本来面貌的基础上,刨除封遮的灌木杂草,再修出一段坟至支公路的便道,把倾斜的碑扶正……使古坟尽量地显现出来,让更多的彭姓后人来参看祭拜,同时也让世人从此处了知那一段川人重兴的历史真实。</h3> <h3>  其间,文祥文超文德三兄弟讲起了当年先祖结队入川的一些旧事。</h3><h3> 乾隆年间,湖南邵阳彭月亮的四个儿子胜龙安龙泰龙禹龙(文祥说,先前梁平彭氏年刊和彭氏源流族典记述有误,胜龙和安龙的排行反了,胜龙才是大哥)携妻率子,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千余公里来到梁平(文祥还补充了一个情况,当年结队同行的还有堂兄家人,只是后来散失了——希望堂兄后人看见此文,能归宗认亲)。胜龙安龙泰龙落户梁平七间桥岩雾山脚,禹龙落户虎城一甲冯家沟(目前禹龙一支情况不明,愿另找机会前往虎城寻查,也希望禹龙后人能早日认亲归宗)。</h3><h3> </h3> <h3>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正式大规模移民始于顺治年间,至康熙乾隆年间达至高潮,而湖南彭氏四龙入川已是乾隆末年,即是在大多数移民落业之后了,因此,四龙至梁平时,平坝好地已多被人占据,所以只能寻找较荒僻的山野落户置业。三兄弟落户荒僻岩雾山,可能还因为彭氏兄弟性情本分,不愿招惹他人是非,再加之能吃苦耐劳,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开辟家人的未来,于是就选了这样一个荒僻的山林之地。</h3><h3> 文祥说在岩雾山支公路坡下点,先前还有先祖最早来此搭建的草屋遗迹,而顺草屋往山下即是现在彭氏后人聚居的彭家沟,由此推测,当年几兄弟及后人人脉发达,慢慢迁至山下沟里,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规模。</h3> <h3>  岩雾山东后侧有座人头山,山形不很大,但山尖且陡。</h3><h3> 文祥几兄弟说,先祖胜龙就埋在这山腰上,胜龙享年六十九岁,当时也算长寿,可惜无后。祖坟早先有碑,后遭损毁遗失,还因祖坟旁另有无名他坟,因此难以确认胜龙先坟的确切之处,甚是遗憾。但憾之余也感欣慰,先坟至少还在这不大的人头山腰,仍可面山祭拜,以宽怀祖之衷。</h3><h3> 岩雾山与人头山之间有一稍平且宽的小沟谷,虽现已荒草丛生,但仍可觉出此小谷为可种谷菜之地,大胆推测,我们的先祖当年可能曾在此开荒种地,从而据此生息繁衍……</h3> <h3>  一路上文祥文德还说起这岩雾山上一方大石牌的传奇故事。</h3><h3> 抬头往岩雾山东段山棱上看,有一块丈余见方的大石块兀立,甚是显眼,这即是传说中的彭氏碑牌石。传说安龙先祖安葬山脚,祖坟年年在长,而山棱上的石牌也年年随长,后来彭氏后人越繁盛发达,石牌也长势越好,石牌的突出长势惊动了雷公,雷公为世人发展均势,遂发雷打断了牌石,近看牌石根部,果然有齐断的裂痕,为这一雷,此牌石又被当地人称作雷打石,而彭姓后人还是喜称它为彭氏碑牌石。</h3><h3> 文祥文德陪我近察牌石,细审牌文和断石裂痕,轻抚石壁,还发现牌石正面中右部有先人刻痕,何意无解。</h3> <h3>  另有一憾,泰龙一支尚不明了,一说泰龙无后。</h3><h3> 寻祖源根一上午,收获颇丰,告别先祖,告别岩雾山……</h3><h3> 此次上山,多谢文祥文超文德兄弟带路探寻,多谢提供相关史实资料。多谢文章文书等兄弟的热情接待!多谢良彪车马劳顿,多谢忠田老会长和方文的促约联络!</h3><h3><br></h3><h3> 文起笔于七月六日</h3><h3> 落笔于七月十二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