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工程兵建筑第51师的岁月

凌鸿昌

<h3>当过兵的人不是爱显摆过去的荣耀,而是爱回忆当年所经历的那些事,分享与战友和后人。我们所在部队永远是无名英雄,由于国家保密的原因,我们只能用过去的仅存的照片及网络图片及极少数关于工程兵的歌曲,通过美篇平台来展现我们当年的风彩。火红的青春记录着青春的火红,美好的南口岁月见证了南口岁月的美好。</h3><h3>南口,北京昌平南口镇,是我们入伍从军贡献青春火红的地方。工程兵建筑第51师是我们的老部队,是我们献身国防建设的平台。火红的年代在那特殊的岁月,工程兵处于历史的辉煌时期,祖国的三线建设己初显成效。核武器试验成功,卫星上天,被毛泽东主席视为做窝的部队。</h3><h3>说起工程兵部队,他是一个特殊的兵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古代军营称为匠营,工营,水营,土营。土营专门从事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轰城墙,水营则担负运输和架设浮桥等任务。即是军人又是工人,配属作战主力部队构筑重要工事,构筑与维护军用道路,保障部队克服江河障碍,设置与排除障碍物,对重要目标实施伪装,以及构筑重要给水站等任务。他不仅对部队的战斗行动起保障作用,而且使用地雷和爆破器材,直接消灭敌人。因此,工程兵部队常常编入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障攻坚,成为军旅先锋。在和平时期,工程兵担负繁重的国防工程建设任务,为巩固国防而辛勤劳动和工作。</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起源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成长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兴盛于新中国重建恢复时期,升级提高于强军强国时期。工程兵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央军委批准将全军工兵团按照工兵,舟桥,建筑3种专业加以区分整编。1963年9月21日,陈士榘,李迎希,黄志勇向中央军委建议,将28个工兵团按照任务区分为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三种性质部队。工程工兵团是工兵部队中掌握野战工程技术的骨干力量,主要是构筑指挥所,构筑和抢修主要道路,急造军路和桥梁,设置私排除除碍物,使用地雷爆破器材,协同其他军兵种打击敌人。舟桥工兵团是工兵部队中掌握渡河专业技术的骨干,主要任务是构筑门桥,浮桥渡场,架设低水桥,水面下桥,保障部队克服江河障碍。建筑工兵团是工兵部队中掌握永备筑城专业技术的骨干力量,主要任务是构筑技术复杂的坑道,永备工事和主要的道路桥梁。统一编制序列和区分性质任务,加强专业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有计划地装备和使用部队。工程兵部队向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h3><h3>1960年至1962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和1个工程兵工程技术总队,批准武汉等9个军区各组建1个工程兵团,1964年至1965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增加33万人。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队发展到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连同工兵,舟桥,建筑部队共114个团,总人数达54万人,在7年时间内,工程兵建筑部队增加7倍多,约占全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国防工程施工能力大大加强,舟桥部队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h3><h3>1967年至1975年,工程兵根据任务的变化,逐步精简建筑部队,相应地发展舟桥部队。中央军委根据全军国防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外援工程相继完工的情况,决定抽调一批建筑部队用于加速重要国防工程建设,另将一批建筑部队改编为机动步兵或守备部队。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又决定将担负国防工业工程和民用机场,公路等修建任务的工程兵部队移交基建工程兵。同时又新建一批舟桥团,并加强了舟桥团的装备。1976年至1985年,工程兵继续精简建筑部队,重点发展工兵和舟桥部队,相应发展伪装和野战给水工程部队。1982年新组建特种舟桥部队,标志着工程兵己具有克服特大江河障碍的能力。1982年军委撤销了工程兵兵种机关,在总参谋部下设工程兵部(军级),原工程兵所属部队划归各大军区及野战军。1985年编制体制改革时,军委决定撤销总参工程兵部,成立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下设工程兵局(师级)。工程兵着重加强队属工兵,除部分工兵部队归军区和总部建制外,大部分工兵部队编入集团军。经过改革,基本实现了编组专业化,行动摩托化,工程作业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快速完成筑路架桥,构筑工事,设置和排除障碍物,实施伪装,构筑给水站等任务的能力。2011年12月军委决定撤销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成立总参军训部,原工程兵局自然不存在。</h3><h3>现在配置在各总部,军区,军种及集团军的有工兵,舟桥,建筑,伪装,给水,工程维护等多种专业的工程兵,共同构成现代化的工程兵体系。</h3> <h3>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南口兵城中,有两个师级单位,一个是北京军区坦克六师,另一个就是我们从军的军委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团级单位仓库更多,涵盖海陆空军。按照陆军正规编制一个师有八千人,而按工程兵师级编制就达二万多人,相当于一个正规军。</h3><h3>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是工程兵建筑部队的龙头部队,在军委工程兵建筑部队四师之首。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北山坡上,背后就是雄伟太行山东起首,东边南口村就是燕山山脉交界处。关沟就在其中,也是北京通往内蒙古,山西,东北的关隘要道,著名八达岭长城就是她的北大门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迹众多,见证着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h3><h3>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对外部队代号8313部队,1975年8月更改为88611部队,邮政信箱为北京市1026信箱</h3><h3>当年的办公楼里一楼为后勤部办公区:科室有装备科,营房科,器材科,卫生科,供应科,</h3><h3>二楼为政治部办公区:有宣传科,干部科,保卫科,三支办,组织科,</h3><h3>三楼为司令部办公区:有作训科,机要科,工程科,军务科,管理科,通讯科,</h3><h3>下设连队:司令部:特务连,通信连;</h3><h3>政治部;宣传队,电影队;</h3><h3>后勤部:汽车运输连,汽训队,勤务连,加工连,修理营,安装营,留守处,师部医疗门诊,师医院,仓库等。</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史沿革</h3><h3>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工兵第20团(新中国成立后,工兵20团曾为中央领导机关修建了防空坑道工事),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61年6月20日,总参授予工程兵直属部队番号,以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831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611部队,师部驻地北京市南口镇,通信地址为北京市1026信箱,曾先后管辖工程兵建筑104团,107团,108团,115团,116团,126团,131团,179团,251团,101工程维护大队,102工程维大队。</h3><h3>1979年2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维护总队,隶属于工程兵建制。1983年春撤销51师,师部(除加修营归建115团外)和各维护大队交维护总队,104团、115团归建52师。</h3><h3>工程兵建筑第104团</h3><h3>1961年6月20日,工兵4团被改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04团。驻地北京南口。部队代号为国防361部队,4784部队,88703部队。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领导。1983年51师撤编时,转隶工程兵建筑第52师。1985年52师撤销时,被整编为总参工程兵工兵41旅建筑一营。2012年转隶第二炮兵。</h3><h3>工程兵建筑第107团</h3><h3>1951年至1953年在简阳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07团。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奔赴甘肃。1960年,赴京撤至京郊,1961年6月20日,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7259部队,8342闵江部,8318部队,88705部队,88739部队,又改为80507部队。1963年11月,“挥戈秦巴”。1965年,8318部队[工程兵建筑独立第51师107团]驻宝鸡市区。1969年10月20日,转隶于工程兵第1工区。1975年至1976年6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4师。1976年6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3师建制。1980年至1982年,回师汉中,1982年底随53师一起移交第二炮兵。1983年,8318部队[工程兵建筑独立第51师107团]离宝鸡市。</h3><h3>工程兵建筑第108团</h3><h3>1946年初,冀察热辽军区第21分区党委,即以原有的一个区小队为主,发展成为县支队,名为新北支队。3月,更名为北票县支队。1947年11月,北票支队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分区抽调三个小队与北票支队合编成21分区独立第1团。1948年3月,独立第1团于朝阳寺地 区休整,并整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6团。7月奉命进关,9月于遵化地区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独立第2旅第4团。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纪念日),在河北易县东邵、考山地区,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第24旅第70团。</h3><h3>1949年1月15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4旅第70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5师第583团。1951年2月,195师随65军入朝参战。1953年10月回国。195师驻地河北张家口市。 1960年10月3日,总参命令第195师(不含师属炮兵团,独立高炮营以及师的炮司机关和炮兵指挥连)调归工程兵,改编为工程兵第102工区指挥部583团。10月中旬,部队进驻怀来县。1961年6月20日102工区指挥部改番号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88612部队]第108团。部队代号8338部队,隶属工程兵建筑第52师建制领导。1969年52师奉命移防湖北老河口,108团留守河北官厅,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1975年8月108团改为88709部队。1983年51师撤销时,108团被整编为北京军区16团。1982年时归65军代管。1985年至1986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期,在云南前线配属昆明军区实施前沿阵地构筑防御工程,代号为35916部队。后整编为65集团军工兵团。2017年65集团军被整编为中部战区81集团军,工兵团被整编为81集团军工化旅。</h3><h3>工程兵建筑第115团</h3><h3>工程兵建筑第115团,隶属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领导。部队代号8325部队,88709部队,驻地北京西峰山。1983年春,撤销51师,115团归建52师。1985年底,撤销52师,115团整编为总参工程兵工兵第41旅工兵一营,驻西峰山.2012年,工程兵工兵第41旅归二炮.</h3><h3>工程兵建筑第116团</h3><h3>1960年5月1日在北京昌平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16团。1961年工程兵直属101工区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团隶属51师建制。后隶属于工程兵建筑第53师,54师建制领导。部队代号8326部队,88710部队。1969年3月进驻陕西绥德地区。1970年调归工程兵第二工区。进驻山西吉县。1973年11月进驻山西襄汾。</h3><h3>工程兵建筑第126团</h3><h3>126团于1968年一1974年5月在山西岢岚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隶属于51师管辖,部队代号8041部队,1975年8月改为88714部队.1974年6月调归54师,在重庆涪陵。于1979年底撤离四川。1982年3月调归第二炮兵建制。</h3><h3>工程兵建筑第131团</h3><h3>该团是沈阳军区工程兵独立131团,组建于1965年,驻辽宁梅河口市,1970年编入工程兵建筑第53师,1979年3月,转隶于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8670部队,88717部队。1983年1月1日在抚顺市李家乡,以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建筑131团团部、2、3、4营营部,8、10、13、14连和步兵47师139团3个连,48师6个连组建坦克4师装甲步兵团,原军区工程兵建筑131团团部改建为装甲步兵团团部。1985年11月,装甲步兵团由辽宁抚顺市调防吉林梅河口市海龙镇原141团营房,1998年8月--11月10日,装甲步兵团撤销.</h3><h3>工程兵建筑第179团</h3><h3>1966年4月从建筑第120团,121团,126团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为骨干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组建工程兵建筑第179团,部队代号为8336部队。1966年11月,划归工程兵建筑第51师建制,由峰峰矿区移防河北定县县城。1967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79团由河北定县调往云南建水,同时划归第二炮兵第52基地。1971年5月24日,179团奉命出国执行老挝上寮地区执行援老筑路任务,隶属中国建筑工程部队第5支队领导,1974年12月回国。1975年8月进驻湖南,隶属第二炮兵某基地。</h3><h3>工程兵建筑第251团</h3><h3>1965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命令,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直机关和104团,107团,115团,116团抽调330名干部和800多名战士为骨干,并从辽宁省征集3193名新战士,于1965年9月在北京市昌平县沙河镇组建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251团,隶属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部队代号为8343部队。1975年8月改为80551部队。1981年改为52781部队。1966年3月奉命进驻安徽省微州,池州地区,由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1师移交军委炮兵第52基地。1966年8月,由军委炮兵移交军委第二炮兵,建制隶属第二炮兵第52基地。1975年3月,251团在执行援老筑路任务期间隶属关系没有变,行政领导和施工组织指挥临时归昆明军区工程兵第5支队。1978年3月,251团进驻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移交北京军区,隶属北京军区第二工区。1983年初,军区工程兵撤销,第二工区归北京军区直接领导,251团仍隶属第二工区。1985年下半年,建筑第251团改编为军区工程兵机械大队,归军区工兵部直属。</h3> <h3>1958年12月10日,国防部通令嘉奖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师经过7年顽强奋战,建成了一个设备完善的指挥防护工程。彭德怀,贺龙,叶剑英等军委领导人赞扬他们为国家做一件大好事。</h3><h3>1965年8月17日和10月1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工程兵建筑第51师,第104团,115团的干部战士,并合影留念。</h3><h3>(根据周培根少将,刘振堂少将主编的回忆录《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中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大事年表记载</h3> <h3>经常学习的工程兵报和工兵杂志</h3> <h3>崔萍是直隶(今河北)藁城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抗大一分样学习。</h3><h3>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工兵连连长、冀南军区分区教导大队副大队长、中原军区分区作战科科长、河南军区团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安新战役。建国后,任工程兵训练基地副主任、工程兵技术学校校长。196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工程兵建筑51师首任师长、修路指挥部参谋长,工程兵参谋长、副司令员,总参谋部参谋长,工程兵参谋长、副司令员,总参谋部工程兵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2001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h3><h3></h3><h3><br></h3> <h3>1961年,崔萍同志任工程兵建筑第51师师长,领导,组织和指挥部队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国防工程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和工程兵党委,首长的好评。他任师长期间先后与两位政委共事,都被群众公认风气正,团结好,威信高的领导集体。</h3><h3>下面摘抄崔萍回忆录片段</h3><h3>调任师长</h3><h3>在高等军事学院快毕业时(1961年底),我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命令,任命我到工程兵五十一师当师长。</h3><h3>我到师里后,先了解情况,看后觉得很不错,部队的气氛,组织纪律性,艰苦奋斗精神等都比较好。</h3><h3>我到任时一个工程的主体已快完成,正在搞通讯工程。后来,又接到两个工程,任务很重。当时,天天讲准备打仗,并且要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工程期限也催得很紧。</h3><h3>这时,另一个工程也交由我们师完成。工程兵谭善和参谋长指示我负责,要求国庆前完成。我们师作业力量很强,只是运输力量差点,后来又调来一批汽车,加强了运输力量。这段时间,搞防护工事学到的知识是最全面的。在朝鲜的工事是随便挖,缺乏技术指导。</h3><h3>我到工地后就学习设备安装,做防护门,发电等。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靠工程兵科研四所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边工作边学习。除开会,我每天下工地,与营长,连长在一起,向他们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总结施工教训。</h3><h3>在五十一师工作这段时间,主要学习了地下工程和永备工事方面的许多知识,收获很大。</h3> <h3>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任师首长(1961年6月20日,在工程兵司令部第一工区的基础上,组建工程兵建筑第51师。1961年5月26日,总参谋部批准了工程兵组建四个建筑师的计划。首任师长崔萍,政委王俊青,付师长张承德。1966年崔萍调工程兵付司令员,张承德接任师长。1970年4月18日重新成立工程兵学校,张承德调离任校长,由宋思传接任师长(宋思传,河北永年人,1943年8月参加冀南三分区滏西支队,后曾任二纵4旅11团4连连长,10军83团2营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83团整编工兵5团,宋思传任工兵5团团长,后工兵5团整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03团,1962年6月20日组建工程兵建筑51师时调入51师1970年任师长)。对师长解养仁也任过工程兵建筑第103团团长,1970年任51师付师长。1979年由刘洪正接任师长,因建筑部队精减,原51师大院转为工程兵工程维护总队,刘洪正转为工程维护总队长。</h3> <h3>1955年8月30日,总参决定,以工兵20团(给中央机关过防空工事,关于工兵20团资料极少),公安内卫第3团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改称101工区。1955年至1962年历时7年完成中央指挥防护工程建设。随着施工进展,撤销这两个团级编制,干部调入工区机关。</h3><h3>中央指挥防护工程是战时保障军队和地方的首脑机关作战指挥和正常工作的地下工程。1960年4月,工程兵在北京召开有各军区,海军,空军等参加的国防工程会议,研究制定了指挥防护工程建设的计划和战术技术要求。6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工程兵关于国防工程会议情况的报告》,此后,全军指挥防护工程的建设陆续展开。</h3><h3>建设第一个大型指挥防护工程时,总参谋长粟裕将导率有关人员反复勘察定点,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方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所承担设计,工程兵101工区(后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在主任白炳勋,政委强自珍的率领下进行施工。施工期间,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彭真,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叶剑英元帅,陈赓大将,粟裕大将,罗瑞卿大将等先后到工地视察,了解施工进展情况,解决施工部队的一些实际情况。贺龙元帅视察时,十分高兴地对施工部队说,作们做了件大好事。</h3><h3>该工程规模宏大,坑道轴线长,在掘进扩大过程决中,要通过许多石质破碎地段,经觉得很出现塌方,涌水等险情。有一次,工程兵建筑第116团5连正在作业面上用风钻打孔时,距作业面100米处,突然发生大塌方,上千立方的岩石塌落下来,堵死了通道,砸断了电线。风管和水管,40多名作业官兵被堵在里面,在这突如其来的特大塌方,没有吓倒这些英雄战士,尽管里面漆黑一团,空气越来越稀薄,他们临危不惧,竭力清理塌落的石块,与此同时,坑道外的指战员全力进行抢救,他们先打进去一根空心钢管,保证必要的通风换气,经过一昼夜的轮番突击,终于用密集支撑开出了一条通道,救出了遇险的战友。施工部队以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时7年,于1962年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建成后的工程坚固适用,通道纵横交错,房问宽敞明亮,管线来往穿梭,十分宏伟壮观。工程备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防护设施,可抗御一意当量的核武器袭击和密闭隔绝较长时间,保障不间断地实施作战指挥。该工程竣工后,国防部通令嘉奖施工部队全体官兵,表彰他们为巩固国防作出了贡献,勉励他们乘胜前进,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而奋斗。(资料摘自周培根少将,刘振堂少将主编的《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一书)</h3> <h3>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8313部队合影照片</h3> <h3>这是原51师大院近时组图,在此战斗生活的我就会透过表面,看到我们当年的师部风貌。在有"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标语墙前,你会更加思念我们的首长战友们,你会更加思念曾被撤编近半世纪的工程兵建筑第51师,她曾经是工程兵建筑部队的老大哥,担负着中央首脑机关和北京地区的国防工程的施工与维护任务。1958年工程兵建筑第104团与工程兵技术学校参加修建了闻名遐迩的十三陵水库。他们携带机械器材,劈山开出坝基,打响了工程的头一炮。不久,贺龙元帅前来视察,指示工程兵技术学校发挥机械优势,全边以赴参加十三陵水库的工程建设。1958年6月,周恩来总理率领国务院付部长以上的领导干部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叶,听了工程兵技术学校政委冯子华的汇报。称赞"工程兵战时能打仗,平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还自己动手建营房,这是老作风,很好。“</h3> <h3>当年的部队营区还在,</h3><h3>虽说穿着时代的新衣,</h3><h3>还是我们当年的新娘,</h3><h3>你当年的模样还在,</h3><h3>你当年的韵味还香。</h3><h3>当我们看见你,</h3><h3>当我们思念你,</h3><h3>在北京,</h3><h3>在南口……</h3><h3>在雪花飞舞的工地上,</h3><h3>在晨临风语的哨位上,</h3><h3>我曾经持守在北山坡,</h3><h3>晨迎朝阳,</h3><h3>北京颂歌耳边响;</h3><h3>也曾夜伴繁星去站岗,</h3><h3>双眼远望祖国的远方。</h3><h3>在这里渡过美好时光,</h3><h3>在这里奉献青春力量,</h3><h3>在这里有风雨同舟的经历,</h3><h3>在这里成就我一代军人的梦想……</h3><h3>当</h3> <h3>工程兵建筑第104团团长赵金根将军</h3><h3>工程兵104团的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四十军工兵营,红一连是该团的最早连队之一。国务院原国防工业办公室付主任王辉曾任该团团长。红库时期,延安时期,党中央驻西柏坡时期,红一连曾几次为毛主席修过防空洞。1950年至1952年初参加了康藏公路和成渝铁路建设。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参加了十三陵水库修建工作。1964年,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在十三陵水库检阅工程兵军事表演前,104团与第三工程兵学校,工程兵科研部一道担负了军事表演的准备工作,保证了军事表演的顺利进行。</h3><h3>1969年至1970年,104团参加了天安门整修施工。据有关资料披露,建国后,经过1962年邢台地震,天安门城楼已破损严重。1965年,国务院曾做岀指示整修天安门城楼,后因文革被推迟。。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门整修工程历时112天,其中搭建巨大棚耗时八天,损毁部分拆除工作用了七天。全国21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时达2700人,施工结束后,参加施工的104团部队与其他施工部队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此前,104团还担任过首都一些重要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h3><h3>1976年至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设过程中,在师参谋长吴凤泰带领下,104团担负了毛主席纪念堂周围旧房拆除的爆破任务,其中北京市邮电大楼的拆除工作是个难点。该楼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1902年由意大利人设计,采用国外材料修建,已无技术资料可查。有关部门要求,实施爆破时,不要影响相距20米左右的纪念堂主体工程的施工,不要堵塞南北道路的交通,不要损坏相距50米左右的历史博物馆及周围建筑物。104团在工程技术学校三名教员的指导下,精心作业,钻眼4081个,分四次装药起爆。爆破时响声轻微,只见浓烟腾空,不见瓦砾飞扬,交通未受影响,纪念堂照常施土,目睹者连声称赞。赵德荷营长带领部队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修建工程,并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h3> <h3>杜丙正</h3><h3>杜丙正,1947年出生,河南省灵宝县赵吾村人,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l965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任工程兵4784部队八连副班长。1969年2月,从部队复员回乡。参加治旱魔在崤山山腰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建设。1969年8月5日下午,为了救两位炮手,杜丙正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杜丙正为“革命烈士”。</h3><h3>灵宝县川口乡赵吾村人。1947年生,1965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工程兵4784部队8连任副班长。196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9年2月复员回乡后,即投入到红线渠水利工程建设中。8月5日下午,杜丙正带领点炮手陈立成和陈甲寅来到工地,分赴各自的点炮位置。当杜丙正点完自己分点的第六炮,正要离开炮区时,突然一声巨响,原来是另一个同志点炮发生了意外爆炸,三人都受了伤,顷刻群炮就要爆炸。为了使其他人安全撤出炮区,杜丙正拖着重伤之驱,爬到险炮前,一连拔掉了三根正在燃烧的导火索,当他爬向第四根导火索时,不幸群炮爆炸,立成、甲寅得救,杜丙正为抢救阶级兄弟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70年3月19日《河南日报》刊载了表彰英雄的长篇通讯。</h3><h3><br></h3> <h3>104团老兵回忆录</h3><h3>"带我们的老兵班长向我们讲过104团的简单经历,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04团曾参加北京地区一些重要国防工程施工。别看我们是打山洞的,可打的洞也是高级洞。用排长的话说,104团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们像愚公一样挖山不止,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连长和指导员知道了我们新兵的心结,,给我们上课,在全连军人大会上,连长说,同志们,你们别看我们是建筑工程兵,但我们对国家,对军队的贡献是巨大的,北边的国防工事,都有我们流下的汗水和血水,国家要保平安,国防最重要,而国防却少不了需要工事啊,我们的肩上担子重着呢。</h3><h3>指导员更是动情地说,别以为只有战场上才是军人,才是男儿,我们工程兵一样每天在战斗,我们也有牺牲,在某某工程中,我们团也牺牲过战友。</h3><h3>连长还说,修建某重要工程时,他还是班长,部队驻在昌平地区,晚上由解放牌军车拉着进城去施工,早上六点左右拉回来,白天睡觉,这杆施工了好长时间他们都不知道在哪施工,只是有专人负责部队的进出,那时的军纪很严,保密工作要求很高,不该问的绝对不问,所以一直到该工程结束,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师里开庆功大会,师长在会上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知道你们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吗?你们做的工程是为毛主席党中央服务的,想想,你们是多么伟大和崇高啊!</h3> <h3>郭清方,湖北武汉市人,1978年入伍,在工程兵建筑第104团二机连服役,热爱写作,游泳,摄影。我和他认识缘于我在网上看一篇关于工程兵41旅战友在武汉东湖边的一阵对话,在我脑海里记忆最深。而当时手机微信没有现在这样普及,只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查阅此文:大致内容是郭清方在东湖边散步,听到几位女兵在说自己是哪部队哩,一个女兵说她是工程兵41旅。清方就回答说,我是工程兵104团的,是战友,旅部就在我们104团老大院,104团缩编为建筑一营。后来通过微信平台联系上的。因为都是工程兵51师,因为都有抢救整理兵史,师史,团史的爱好,成为挚友,最亲密的战友。战友超越亲情,战友胜过血缘。虽说我们没有见过面,却有很深地了解,虽然清方己经退休,现在仍在担任冬泳教练。他现在有三大爱好,游泳,摄影,聚会。</h3> <h3>提起工程兵建筑第115团,很多还真不知道他的来历,找不到他是有哪个团整编而来的记录,在网没有记载,也没有战友们提起115团的来历。在1955年中央军委提出组建工程兵司令部第一工区时,调工兵20团(解放后曾给中央领导机关打过防空洞,工兵20团其他记载也就没有了),与公安内卫3团参加国防一号工程建设,历时7年完成中央指挥防护工程。随着施工的进展,撤销了工兵5团和内卫3团的编制,干部调入工区机关,直属6个工兵营,在当时工程兵编制也可以说有两个团的兵力,他们的番号是什么,谁也不知道。1958年初又调工程兵建筑某团(团长高通霖,政委李本),工区在六十年代中期执行一号工程时,辖工程兵建筑第116团,126团,所以说工程兵建筑第115团的前身部队和来历就是一个谜,谁也说不清</h3> <h3>1974年8月4日,工程兵运动会武装泅渡赛在十三陵水库举行。特务连警卫排奉命执勤,在排长林诗勇带队乘车来到十三陵水库大坝上。大坝上红旗随风招展,清水碧波荡漾。主席台就在大坝中间,我与张通海负责大坝南端岀口处。</h3><h3>在连队黑板报上写词一首</h3><h3>水调歌头</h3><h3>观工程兵运动会武装泅渡赛</h3><h3>1974年8月4日,工程兵运动会武装泅渡赛在京郊十三陵水库举行,奉命执勤,制水调歌头</h3><h3><br></h3><h3>群峰青松间,</h3><h3>风吹帝陵现。</h3><h3>十三陵水库里,</h3><h3>碧镜映蓝天。</h3><h3>工程兵运动会,</h3><h3>武装泅渡大赛,</h3><h3>长廊红旗卷。</h3><h3>台前宾朋笑</h3><h3>欢声飞云间。</h3><h3>瞻水岛,</h3><h3>怀领袖,</h3><h3>志更坚。</h3><h3>工程兵展雄姿,</h3><h3>红星照心田。</h3><h3>主席领航坐标,</h3><h3>舟艇方队向前,</h3><h3>龙腾虎跃篇。</h3><h3>胸怀朝阳志,</h3><h3>谈笑凯歌还。</h3><h3><br></h3><h3>1974年8月24日</h3><h3>北京市南口镇8313部队特务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