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铁路路徽处于分散管理、不统一的使用状态,大都是一条线路一个管理局,各有各的路徽标志。</h3><h3> 1949年5月,刚成立不到五个月的铁道部向全国各解放区铁路单位发出通知,征集新中国的人民铁道路徽,在3200多件应征作品中陈玉昶的设计图案入选。1950年1月19日,中国人民铁道路徽终于诞生了,于1950年1月22日在人民日报颁布;铁道部同时要求所有铁路职工佩戴的证章、帽徽、纽扣以及铁路一切公用物品标记,应一律按规定统一。颁布中还将路徽图案的含义作了说明:整个图案代表机车正面,上半部代表人民,下半部钢轨的横断面代表铁道,整图含义表示人民铁道。由此为开端,铁路路徽不仅成为铁路运输行业权威、统一的标志,而且还是新中国工业系统中最早统一使用并沿用至今的标志。 </h3> <h3>新中国铁道路徽</h3> <h3>路徽设计者陈玉昶</h3> <h3> 路徽的设计构思精巧,意蕴深刻,是一件具有现代设计意识、不可多得的典范性佳作。路徽的诞生,凝结着中国铁路工人的心愿,代表了新中国铁路的形象,体现了人民铁路的宗旨,揭开了新中国铁路事业崭新的一页。</h3><h3> 铁路乃半军事化企业,作为铁路路徽直接承载形式的帽徽、胸章、纽扣,是千千万万个铁路职工从事行业独特的象征和标志,路徽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面镜子,记下了逝去的岁月脚步,也折射出铁路各个时期的绚丽色彩。 </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铁路帽徽</span></p> <p> 帽徽大致分为三种式样,一种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红色五星形状为表现形式,另一种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蓝色盾牌形状为表现形式,2015版新帽徽为裸路徽形式。</p> <p> 五星形状帽徽大致有五种式样,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帽徽,其两角最长为36毫米,材质为铜料,白色凸突路微镶嵌在帽徽中央,每一角有五条由细变粗的光芒线自帽徽中央向五角放射开来,上面附着透明的珐琅烤漆,式样落落大方,制作工艺讲究,背面有上下两个穿线孔。</p> <h3>五十年代琺琅漆铁路帽徽(拱形)</h3> <p>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帽徽,其两角最长为38毫米,材质为铜料,浅白色微凸路徽镶嵌在帽徽中央,上附有红漆装饰,无放射线,背面中央有一处穿线孔。</p> <h3>五十年代铁路帽徽(无放射线)</h3> <p> 20世纪60年代的帽徽,其两角最长为40毫米,材质为铝料,白色凸突的路徽镶嵌在帽徽中央,数条光芒线由中央向五角放射开来,别针佩戴。</p> <h3>六十年代铝质铁路帽徽</h3> <h3>六七十年代森林铁路铝质帽徽,由白色“森林铁路”字样构成中心路徽,五角星之夹角均有立体突出线。</h3> <p> “文化大革命”中的帽徽,其两角最长为35毫米,材质为铝料,五角形状稍鼓,浅白色凸突路微居于中央,别针佩戴。</p> <h3>六、七十年代平板红五星铁路帽徽</h3> <p>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帽徽,其两角最长为35毫米,材质为铝料,五角形状夹角稍鼓,中央有立体突出线,白色凸突路徽居于中央,佩戴方式为背面铁丝穿衔。</p> <h3>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红五星铁路帽徽</h3> <p>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帽徽,一改五星式样,变为蓝色盾牌式样,男式大盖帽的路徽高57毫米、宽53毫米;</p> <h3>八十年代盾形铝质铁路帽徽(北京首饰厂)</h3> <h3>八十年代盾形铝质铁路帽徽(津一厂)</h3> <h3>八十年代盾形铝质铁路帽徽(上海首饰厂)</h3> <h3>八十年代盾形铝质铁路帽徽(天津3522厂)</h3> <p>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女式帽徽,女式贝雷帽的路徽高45毫米、宽41毫米———两种式样材质均为铝质,以工业齿轮与农业麦穗组合,环抱着红底白色路微,背面有“天津3522厂”等属名,佩戴方式为螺帽旋转固定。</p> <h3></h3><h3>八十年代盾形铝质铁路帽徽(天津3522厂贝雷帽)</h3> <p>专职部门帽徽</p> <p> 新版铁路帽徽</p> <h3>2015款铁路帽徽</h3> <p> 佩戴帽徽是铁路运输一线主要行车工种职工站标准岗、尽标准职责的重要标志。</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铁路员工领花</span></p> <h3>八十年代铁警领花</h3> <h3>八十年代铜质红徽铁路员工领花</h3> <h3>八十年代铜质绿徽铁路员工领花</h3> <h3>八十年代铝质红徽铁路员工领花</h3> <h3>八十年代铝质绿徽铁路员工领花</h3> <p>别具一格的铁路行车安全监察肩伴徽</p> <p> 路徽胸带式证章(胸章)</p> <p> 胸章是铁路职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佩戴的主要标志,大致有两种式样:早中期为红色圆形,整体为白路徽红底,直径在24毫米~29毫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菱形,整体为金黄色路徽红底,高宽均为18毫米。</p> <h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胸章,大多数为铜质材料,铁质的甚少,做工考究,工艺水平较高,由有条件的铁路局、铁路分局分别制作。</h3> <h3>五十年代琺琅漆铜质路徽胸戴证章(衡局)</h3> <h3>五十年代琺琅漆铜质路徽胸戴证章(哈局)</h3> <h3>五十年代琺琅漆铜质路徽胸戴证章(上局)</h3> <h3>五十年代铁质烤漆路徽证章(广局)</h3> <p> “文化大革命”版为铝质材料,具有那个年代的色彩。</p> <h3>七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背无字)</h3> <h3><h3>七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78.5)</h3></h3> <h3>七十年代铝质夜光路徽胸戴证章(背为人民服务)</h3> <p> 塑料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材质为塑料,有带夜光,为胸章增添了新的材质品种。</p> <h3>七十年代塑料夜光路徽胸戴证章(粗廓)</h3> <h3>七十年代塑料夜光路徽胸戴证章</h3> <h3>八十年代铜塑合成路徽胸戴证章</h3> <h3></h3><h3>82版为铝质材料,由铁道部统一规范制作,背面有“铁道部82.111”字样。</h3> <h3></h3><h3>袖珍式菱形版为铜质压塑材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形状小巧玲珑,别有新意。</h3> <p> 有铁路企业标识的路徽证章</p> <h3>七、八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SQ)</h3> <h3>七、八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山桥)</h3> <h3>七、八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秦辆)</h3> <h3>七、八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山机)</h3> <h3>七、八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桥机厂)</h3> <h3>七、八十年代铝质路徽胸戴证章(华铁)</h3> <h3> 由于铁路各部门职工服装标志的统一和分工的细化,帽徽、肩章、臂章、纽 扣的标识起到了主导的识别作用,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胸章已逐渐退出了佩戴领域。</h3> <h3>铁路服饰纽扣</h3> <h3> 纽扣是铁路职工制服、工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使用功能,一直为圆形。大衣、常服、袖子的纽扣直径分别为26mm、22mm、15mm。纽扣的材质和正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h3> <p> 五十年代的纽扣有三种式样,其一为无麻点式样,是黄铜皮模压成形扣面与扣背两面相扣而成。</p> <h3>五十年代铁路铜纽扣(光面)</h3> <p> 其二为有麻点式样,材质与工艺同无麻点式样,但主体层次感更强。</p> <h3>五十年代铁路铜纽扣(麻点)</h3> <h3>五十年代铁路扣面铜坯(麻点)</h3> <h3>其三为有麻点式样,是由铁皮材质制作。</h3> <p> 六十年代的纽扣式样为黑色胶木灌模而成,该纽扣与工装颜色搭配既不醒目又不理想,使用不长时间便被更换。</p> <h3>六十年代铁路黑胶纽扣(布纹)</h3> <h3>六十年代铁路黑胶纽扣(光面)</h3> <p> 八九十年代的纽扣主要为硬塑电镀式样</p> <h3>八十年代硬塑银色麻点铁路纽扣</h3> <h3>八十年代硬塑金色麻点铁路纽扣(大中小)</h3> <h3>八十年代夏装衬衫塑料铁路纽扣</h3> <h3>九十年代铜皮压塑铁路纽扣(深浅底色两种)</h3> <p>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纽扣,正面增加了两枝橄榄枝叶,由左右自下而上环抱着路徽,起到了较好的围绕突出路徽的装饰作用,使路徽更加时尚漂亮。</p> <h3>新世纪塑胶铁路纽扣</h3> <h3>铁路大沿帽附纽</h3> <h3> 纵观帽徽、胸章、纽扣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共和国七十年来铁路建设的腾跃。它不仅是铁路服装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展现铁路职工光彩形象的美好艺术载体。让千千万万个铁路人佩戴着路徽,不辱使命,永往直前。</h3> <h3>附:共和国成立前部份线路铁路员工的服饰纽扣</h3> <h3>民初京沪铁路铜质大纽扣</h3> <h3>民国铁路梅花铜纽扣</h3> <h3>伪满铁路铜纽扣</h3> <h3>伪满铁路铜纽扣</h3> <h3>山东铁路飞轮铜紐扣</h3> <h3>民国上海局铁路铜袖扣</h3> <h3>民国东北铁路铜紐扣</h3> <h3>民国时期台湾铁路饰扣</h3> <h3>民国时期台湾铁路制服纽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