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非摩洛哥(二)

十八几

<h3>接上篇《走进北非摩洛哥(一)》</h3><h3>按计划行程,我们在梅克内斯参观游览后,便乘车前往古老皇城之一的菲斯古城,两地相距约90多公里。在前往菲斯的路途中,黄导给我们讲述了一段现任国王浪漫的爱情故事。根据伊斯兰的教义,是允许男人最多娶4个妻子,摩洛哥的国王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自打这位国王继位后,在娶了第一位妻子(也就是皇后),便主动提倡实行一夫一妻制。(图片来自宣传资料)</h3> <h3>这段浪漫爱情故事的由来很精彩。现任摩洛哥的皇后是菲斯一个平民家的姑娘,当年国王来到菲斯,偶然邂逅,对其一见钟情,于是求婚。但这位姑娘并不想加入皇室,于是提出一个要求:“你娶我可以,但是你只许爱我一个,不能再娶第二个妻子。”如果是寻常人家,一个大美女提出这样一个条件,估计考虑考虑也就答应了。但那可是皇室,延续皇室血脉可不是你一个女人说不能再娶就不娶了。这个当时看似对皇室来说不太可能的条件,却没想到坠入爱河的国王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婚20多年来,穆罕默德六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诺言,绝不再娶。</h3> <h3>从此,这段浪漫故事成了摩洛哥家喻户晓的佳话。国王以身作则,提倡起了一夫一妻制,这也使得许多摩洛哥人纷纷效仿。但这并不是一个强制的措施,如今的摩洛哥人,有钱人想娶4个妻子依然没人管你,因为这是符合教义的。在摩洛哥的城市里,很多地方都看得到现任国王的大幅照片和皇室成员的合影照片。</h3> <h3>古城菲斯 </h3><h3>菲斯是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作为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它与中国(无锡)、巴基斯坦(拉合尔)、意大利(佛罗伦萨)、法国(斯特拉斯堡)等12个古老城市是友好城市。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所以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h3> <h3>如今菲斯分为古城、旧城和新城3部分,老城是世界上现有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作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的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老古城和旧城里,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是它最迷人的地方,还有充满了摩洛哥历史风情的小店,会让你忍不住驻足寻览。</h3> <h3>布日卢蓝门又被简称为“蓝门”,它处于菲斯古城中两条重要道路的起点,也是最主要出入口,城门向外一侧镶嵌满了漂亮的蓝色马赛克瓷砖而得名,内侧则是被称为“伊斯兰绿”的翡翠色。菲斯地区盛产独特的深蓝色颜料,当地人用它烧制马赛克,许多建筑也用蓝色马赛克来拼贴造景,所以菲斯也被誉为“蓝色皇城”。</h3> <h3>据资料介绍菲斯(Fes)古城是摩洛哥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皇城,占地250公顷,17公里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它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什叶派哈桑的曾孙穆莱·伊德利斯。当年,他从沙特阿拉伯、埃及逃亡至摩洛哥北部的瓦利利,即菲斯一带。由于穆莱·伊德里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被当地笃信伊斯兰教的柏柏尔部落酋长推举为伊玛目,并创建了北非第一个阿拉伯王朝——伊德利斯王朝。黄导说,在通往罗马古城沃鲁比利斯(Volubilis)的公路附近,可远眺对面山上穆莱·伊德里斯圣城全景。其实“圣城”只是一个安静的小镇,据说人口不足一万,穆莱·伊德利斯就安葬在那里。在穆斯林心中,小镇享有至高至尊的位置。</h3> <h3>菲斯古城内建于1350年的阿塔里纳《古兰经》经学院,是唯一一所内部建有清真寺的学院,整座建筑装饰十分精致,屋檐墙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头雕刻美丽复繁。</h3> <h3>(下图由团友史晓燕拍摄)</h3> <h3>菲斯现为菲斯大区首府所在地,下辖五省。它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摩洛哥国语是阿拉伯语,通用语为法语(因曾受法国统治的关系),英语基本用不上,连一些著名景点的说明书也只有阿拉伯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尽管商贩们热情地招呼我们,但除了“Hello”,其余的我们一句也听不懂。我们跟着人群穿梭,生怕掉队,更别说逗留、与商贩讨价还价了。</h3> <h3>菲斯以市区麦地那9000多个街道交错密布的老城区闻名,狭窄的街道和挂着帘子的市场上,到处都是传统手工业染色作坊、皮革加工工厂、各种手工作坊生产的铜盘、地毯、染坊等驰名于世。</h3> <h3>在此地穿行如果没有本地专业向导带领,就连本地一些不常来的人也会分分钟迷路。</h3> <h3>在这古城的老街上,我老远就瞧见挂着醒目中文餐厅的招牌,据说自2016年6月1日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证后,中国赴摩洛哥的游客人数剧增(原来每年不过万人),摩洛哥也很快兴起中国热,促使其旅游产业迅速发展。</h3> <h3>狭窄的街道,环绕的小巷,小巷尽头通向更窄的巷子,因此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寸步难行,毛驴是唯一可以替代人力的运输主力。从狭窄街道迎面而来的驮货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声叮叮当,清脆的铃声传递蕴含着礼让三分,借光过路,我立马躲闪让道,待毛驴走过才反应过来,错过了极好的创作抓拍机会。其实在那情景中,人仿佛穿越到一千年前那远古的时空,完全忘却了现实这番喧嚣嘈杂的市井。(图片来自宣传资料)</h3> <h3>小巷小道两旁是各种商铺和小摊,商品门类繁多、琳琅满目。据说有老人一辈子没离开过这古城区,因为这里能购置到满足他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物品。</h3> <h3>菲斯古城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刚穿过城门,就一头扎进了比蜘蛛网还复杂的小街巷,还没来得及看清这座古城街道的模样,就已经迷路了。</h3> <h3>行进在狭窄拥挤的小巷中,必须盯上前面的向导,稍不留神就找不到目标。大家唉叹这那是逛街,这是跟踪目标急行军……。我寻思着初建菲斯的人,似乎都从来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随意地把街巷修得百转千回,现如今倒成为一大奇观。</h3> <h3>菲斯古城是摩洛哥历史的活化石。弯弯曲曲的小巷,像蛛网一般铺设在厚重高大的围墙之间,狭窄处只能一人通过。稍微宽敞一点的巷子,路边摆满货架。兜售各类衣帽、糖果和生活用品的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h3> <h3>送货马车、还有送水和煤气罐的毛驴不停地穿梭在游人中间,我们经常不得不躲在路边,为马车和毛驴让行。这里既是旅游景区,也是当地居民实实在在的居住生活区,如果不是当地导游引路,任何人都可能迷失在这迷宫似的街巷,找不到归途。</h3> <h3>路边手工陶艺、织布作坊,银制饰品,服装鞋帽,比比皆是,年青的售卖者见到我们还高声用生硬的中文叫喊“你好”、“谢谢”,与我们打招呼,看来这些当地人对中国还有些了觧,对中国人也很友好。</h3> <h3>菲斯古城的皮革染缸 </h3><h3>来菲斯古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皮革制造业,参观前导游发给每人一枝薄荷叶,让大家过一会儿掩住鼻子。刚进皮革厂那条巷子,就闻到一股恶臭,沿狭窄的楼梯上去,在四楼摆放货架的平台向下看,只见地面有上百口直径约两米的染缸。光着脊梁的工人有的正用力搅动染缸,有的肩扛皮子,从一个缸沿跨到另一个缸沿,完成不同的工序。</h3> <h3>导游说,舒瓦拉制革染坊的皮子采用传统制作工艺,经石灰加鸽子粪沤渍而成。用这种方法制出来的皮子,在法国和国际市场倍受欢迎。我们站在高高的平台上,简直快要被臭味熏倒,别说工人,就是住在周围别墅的皮革老板们,不知怎样才能经得起如此考验!据说,那都是些世界级富翁,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地经营皮革制作的家族生意。</h3> <h3>楼下商店有品种繁多的皮革制品售卖,一双皮制拖鞋约200迪拉姆,合人民币100多元。皮革制品倒很精致。</h3> <h3>摩洛哥的贫富差距很大,据导游说其实有将近80%的人都过得相对紧张,月薪只有2000迪拉姆左右(约合人民币1300元)。所以,在皮革厂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的,都是很贫穷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以而为之。</h3> <p class="ql-block">在菲斯古城穿行游览,让我感受最深地是原生态气息特别浓厚。菲斯因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至今仍保留着最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菲斯的时间似乎永远被定格在了中世纪。</p> <h3>蓝色小镇舍夫沙万</h3><h3>来摩洛哥第四天早餐后,大巴车载着我们从菲斯出发,前往近二年网红“蓝色小镇舍夫沙万”。我们一路向北,赭红色贫瘠的沙丘逐渐退去,靠近地中海,橄榄树和无花果树越来越多,驶入舍夫沙万更是绿树环绕,绿草茵茵。舍夫沙万由西班牙人建于1471年,小镇至今保留当年的城堡,还有围绕城堡已经破损的城墙。(下图由团友杨录军拍摄)</h3> <h3>我们下搨的酒店在一山坡上,站在酒店顶层远眺,蓝色小镇建在群山环抱的凹形地界,蓝色的别墅、围墙高低错落,与蓝色的天空遥相呼应。微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下图由团友林钢松拍摄)<br></h3> <h3>舍夫沙万被称之为天空之城,当你走近这个精致美丽的山城,尤如身临童话般的世界。大片大片蓝色映入眼帘,仿佛地中海的深蓝与天空的浅蓝融在了一起。</h3> <h3>据导游介绍,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的犹太人逃难到此,他们把房屋涂成蓝色,希望可以由此接近上天,接近上帝。1948年以色列建国,犹太人搬离舍夫沙万,留下这座蓝色的小镇。</h3> <p>舍夫沙万,应该说是每一个来到摩洛哥的人都难以忘怀的地方,蓝色的大门,蓝色的墙壁,蓝色的阶梯,蓝色的地面,当你踏入小镇的那一刻,你就会深深地感叹,真美!就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去欣赏它的梦幻之美。</p> <p>这里街巷雅致,安宁悠静、还有那似乎永远为蓝色的天空映衬,会使你立刻感受到那份唯美和享受。</p> <h3>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宽阔的山谷之中,摩洛哥西北部这个精致美丽的山城,清爽的空气,淡淡的蓝色,安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仿似童话般梦幻。</h3> <h3>作为世界三大蓝城之一(其他两个为印度焦特普尔和希腊圣托尼里),城镇不大,走走逛逛半天足以。</h3> <h3>这里的街道、墙壁、门窗,随处尽是“蓝”,随处都是好看的拍照地。这里还有各种售卖明信片和冰箱贴的小店,以及随处可见的猫。</h3> <h3>在蓝色小镇游览时,偶遇二个小孩靠坐在门前石阶上,拿着手机在玩游戏,左则的那个小孩估计只有3岁左右,见此状,有团友笑称,全世界哪里都一样,全都成为手机控,连3岁小孩也不例外。</h3> <h3>这里远离大都市的繁华,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最灿烂的天空蓝,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舍夫沙万临近地中海,空气清新,古色古香。</h3> <h3>晚餐我们享用了摩洛哥的特色餐_塔吉锅。据说来摩洛哥的旅行者一定要品尝的就是当地的塔吉锅。所谓塔吉锅(Tajine) ,就是摩洛哥人传统烹调食物用的器皿,小尖帽子型的锅盖,导游说这种形状的锅用很少的水就可以煮熟菜肴。当地人通常将羊肉,大块的鸡腿或者牛肉丸子放入锅内,用胡萝卜,土豆,各种瓜类、小米垫底,加入香料慢炖数小时,放非常少的盐。吃起来味道非常淡,几乎就是食材本身的原味,但自己可以加入盐或胡椒。店家还给我们配上了面包和汤,不知是否用餐时间太晚肚子饿的原因(晚8点才用餐),感觉这家店的塔吉锅鸡腿味道不错。</h3> <p class="ql-block">欧非大陆纽带“得土安”</p><p class="ql-block">在舍夫沙万休息的不错,第二天早晨出发驱车约63公里到达得土安。得土安有欧非大陆纽带之称。得土安的名字十分有趣,也好记:“得到土地才安宁”。导游说,这个名字的中文含义大致就是这个意思。1912年至1956年,得土安是保护国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首都,现在的阿拉伯居民都是后迁来的。城市的房屋白色居多,有些建筑还保留拜占庭时期的风格。</p> <h3>据资料介绍:得土安是摩洛哥历史名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得土安的老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得土安老城位于摩洛哥西北部马蒂尔山谷中,建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42年被罗马军队摧毁之前,它一直被称为唐蒙达。1307年,莫利尼德苏丹阿布塔比德在得土安建城,形成了现在这座穆斯林城市的雏形。1399年,它被西班牙军队洗劫一空,从此以后的一个世纪,得土安处于衰退时期。公元16世纪,它开始复苏、繁荣,被称为文化与高尚之城。</h3> <h3>公元前9世纪有阿拉伯人居住。1860年和1913年两度被西班牙占领,1956年归还摩洛哥。现存古城址上,有3面城墙,7座城门、36座清真寺和礼拜堂。市内多园林,喷泉和清真寺。</h3> <h3>老城中心广场,广场中央一座纯白正方形建筑显得格外醒目亮眼,广场北面是得土安老城,依里夫山坡而建,远远望去清一色的纯白,甚至连门窗都没刷上点别的颜色。导游介绍这老城走进去同样穿梭于错综复杂,弯弯曲曲似迷宫般的幽静街巷,也是面对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像积木样的石砖房子,但这些房子多是西班牙式的平台小院,外表设计丰富充斥着清新而又热情的安德卢西亚风情。猛然一看还误以为来到了西班牙的小镇。</h3> <p class="ql-block">整洁的道路两边都是雪白的南欧建筑,给人以纯净典雅的印象。大道的尽头是皇宫,皇宫虽然历史悠久,却保存完好,默罕默德六世每每来得土安都下榻于此,皇宫不对外开放,只是外观。</p> <p class="ql-block">得土安的市容市貌与西班牙如出一辙。15世纪末被西班牙人驱赶出格拉纳达的阿拉伯和犹太人纷纷来此地栖身,使这里再度成为对付西班牙的巢穴。并又一次招致西班牙的报复,因此得土安与西班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凝聚着西班牙和摩尔人的爱恨情仇。</p> <p class="ql-block">导游指着皇宫广场一侧建筑的一面墙上,告诉我们:上面有大幅法蒂玛吉祥之手图案,法蒂玛之手是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常见的一种掌型护身符,穆斯林认为这一手掌为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右手,它可以防护邪恶之眼。</p> <p class="ql-block">走进看似半新不旧的老城,底蕴厚重,这里的民宅建筑基本是南欧建筑风格,深深渗透着西班牙南部文化痕迹。导游说:这里居住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西班牙人后裔。从他们外表衣着是纯粹的阿拉伯大袍,但内心早已虔心归依伊斯兰教,他们已经彻底归属了这片土地,变成了这里的一部分。城市风格西班牙化,而西班牙人也完全穆斯林化了,真是人间万物相互转承,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啊!</p> <p class="ql-block">得土安老城区的街巷弯弯曲曲,每一条街都有一个商业行会。这里有染坊、军械工匠坊、编织工匠坊以及宝石、制革匠、鞋匠、皮匠和其它他手工艺作坊。</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随当地向导,在古老而狭窄的街道穿行、游览得土安老城,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个性、有特色的千年古城。得土安一如其他摩洛哥古城那样具有魅力。一样的洁白如雪,一样的底蕴深厚,一样的饱经沧桑又古色古香,不同的只是它更多了一分异域他邦的风采。午餐后我们乘车赶往距得土安56公里的海滨城市丹吉尔。</p> <h3>海滨城市丹吉尔 </h3><h3>丹吉尔是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丹吉尔省省会,旅游休养胜地,人口约31万。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西班牙隔海相望,扼地中海--大西洋国际航线要冲。</h3> <p>有资料介绍:丹吉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丹吉尔是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当时的丹吉尔是腓尼基人的重要贸易站。历史上,丹吉尔曾经多次受到异族人占领,战火一直徘徊在这片土地上。直到1684年,摩洛哥才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但是1912年,法国将摩洛哥变为了自己的“保护国”,并将丹吉尔在1923年变为国际共管区,成为“国际自由城市”,由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欧洲8国和后来的美国代表组成共管委员会长期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占领)。</p><p><br></p><p>1956年摩洛哥获得独立,同年,摩洛哥政府收回了丹吉尔的主权,“国际共管”状态被取消。1962年,摩洛哥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丹吉尔被辟为自由贸易区。</p> <h3>丹吉尔自古以来就是欧非商业贸易往来的港口城市,市区分布于海滨山坡上,海滩绵延10多公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宜人。旧城多阿拉伯建筑,有大索科广场,卡斯巴城堡,苏丹故宫等。</h3> <h3>斯帕特尔海角的卡斯巴大灯塔,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北角,丹吉尔以西12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边海拔300米的山坡上。这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交汇处,面朝大海灯塔的左手边是大西洋,右手边是地中海,能见度好时可以看到两种海水呈现出深浅不同颜色,因为地中海的盐浓度远远大于大西洋。</h3> <h3>卡斯巴大灯塔的塔身高耸,隔很远就能清晰可见,在夕阳的辉映中,大灯塔显得尤为美丽。据说,夜间塔顶灯光透亮,来往船只都要据此调整航向,然而来这里游览的人,也都喜欢和这个大灯塔合影留念。</h3> <h3>网红“非洲洞”</h3><h3>离卡斯巴大灯塔不远处还有一个奇怪的洞穴,也位于大西洋海边,这个洞穴朝向大海的洞口,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或“非洲洞”。导游介绍该洞是千百年来由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海平面下降,洞口升出海面。透过洞口是无边浩瀚的大西洋,这个洞虽然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大力神洞现在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h3> <h3>(下图由团友提供)</h3> <h3>看看下面这张地图是非洲版图,与上面那张图型几乎一样。上图右侧人站立的地方就是索马里的地理位置。(图片来自网络)</h3> <h3>参观游览非洲洞后,导游带团队来到一个位于大海边的咖啡馆,这个咖啡馆名叫“哈法咖啡馆caf'c hafa”,据资料介绍在《孤独星球》这本书上,把这个咖啡馆描绘得异常生动,令人向往。</h3> <p class="ql-block">这个咖啡馆的位置不错,不仅阰临大海,且地势很高,台阶上设有座席,咖啡馆的座席像体育场看台,坐在这里可以俯瞰直布罗陀海峡,伴着落日,喝上一杯甜甜的“Moroccan Whisky”--摩洛哥薄荷茶,别有一番意境。</p> <h3>在微微海风的吹拂下,我们边品茶,边观景,边拍照,好惬意、浪漫的感觉。</h3> <h3>薄荷茶是摩洛哥人最传统的茶饮,据导游介绍,在摩洛哥一般客人来访,都会奉上一杯薄荷茶给客人以示尊重。其方法主要是用绿茶、薄荷叶和糖加在一起,冲上开水就可以调配出一杯摩洛哥人引以为傲的‘摩洛哥威士忌’。除了薄荷茶,受法国殖民影响,摩洛哥人还酷爱喝咖啡,咖啡厅是他们当地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交场地。(下图由团友杨录军拍摄)</h3> <h3>喝上一杯甜甜的摩洛哥"Moroccan Whisky"或阿拉伯风味的咖啡,静静地眺望湛蓝色漫无边际的地中海,异国风情和旖旎风光尽收眼底,那一刻,好似时光已经静止,纵然忘却世间一切……。</h3> <h3>丹吉尔地处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与隔岸相望的欧洲来往频繁,因此在固守传统的同时,又平添了更多摩登和时尚的元素。(下图由团友史晓燕拍摄)</h3> <h3>摩洛哥探迷之旅接近尾声,我们将从丹吉尔乘船前往西班牙塔里法,开启旅程的第二站。勿勿一游5天行程,摩洛哥给我留下深刻地、难忘印象:原以为现实中的摩洛哥会像电影中那样充满着枪支、暴力、犯罪。可当我们迷走古城,越过山坡,穿行斑驳的城门后,不曾想到这个神秘的古国是那么的特别,且风情万种。现实中的摩洛哥,就像是一个彩虹般的童话国度,繁华的街头、宁静的老巷、远古的遗迹、湛蓝的海水......。这里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段历史,每一条街道,都是值得让人去追寻的风景。</h3> <h3>从未有那个国家可以这样五彩斑澜,却又在每一座城市都保留着这一抹纯净的色调。这里充滿着无尽的幻想和浪漫。</h3> <h3>这里分布着历史悠旧的古城,格局大都是无数条蜿蜒狭窄的街巷,盘桓交错,民宅与集市在几百上千年的时光中交织融合,息息相联。</h3> <h3>尽管这些古城的创建之初构造大体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池的兴衰扩张或消失,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韵味。</h3> <h3>在各城之间辗转往复的路上,不仅可以看到柏柏尔人的风情、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中世纪的阿拉伯风貌以外,还能领略摩洛哥满山的橄榄绿,还能见证摩洛哥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热爱。大西洋的波涛,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摩洛哥,似乎街头巷尾都传说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那古城特有的神秘只有自己亲身感受了,才能体会到有多么的动人!</h3> <h3>我们走过的地方,所见所闻真切地反映出摩洛哥人整体生活还保留中世纪模样,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大都还停留在原生态。</h3> <h3>这里看不到大型的施工场景,见不着大量的工业、建筑垃圾,也没有到处飘散的白色污染。摩洛哥大部分人生活得并不富裕,仅温饱而已,但他们似乎全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焦虑、竞争和危机感,因此有人评价摩洛哥人庸碌、懒散。我则认为是其受文化与世俗观念的影响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着为旅行者应尊重并以礼待之。总之,这个非洲最北部的穆斯林国家文化底蕴内涵丰富,历史线索扑朔迷离,环境保护可圈可点,风景独特秀美绚丽,值得探寻和回味。</h3> <h3>作为北非五国中政治和经济环境最稳定的国家之一摩洛哥,我们用短暂而匆忙的5天行程,就此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雕花的清真寺,古罗迷宫式的街巷,赤红的城堡,蓝白的小镇,那裹着头巾吆喝的小贩,蒙着面纱走街串巷的神秘女子……,勾勒出一幅特有的北非摩洛哥绝美画面。人们走在这里仿佛走进电影的场景,迷失了时空,像梦幻那般沉醉,耳畔有驴铃的回声,有喧嚣的集市,有浪涛的翻滚...,但那一幕幕呈现的却是鲜活实景的摩洛哥人的生活。</h3> <h3>在码头候船时,我还扪心自问,若干年以后,如果有机会再来摩洛哥旅行,不知那时的古城菲斯、梅克内斯会是什么样?但内心笃定的反映是不会变,还应该是这样。如果摩洛哥变得和国际大都市一样,那就不是摩洛哥,那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大打折扣。古城近似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原生态的环境保护,对现实世界激进发展,不顾环境和生态保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才有重要的、积极的参考意义。</h3> <h3>5月28日,我们乘船赴西班牙,在船舱回望大西洋边这个古国,卡萨布兰卡、拉巴特、沃鲁比利斯、菲斯、舍夫沙万、得土安、丹吉尔等古迹文化、秀丽风景及摩洛哥人市井生活景象历历在目,不再仅仅是临行前《北非谍影》一部好莱坞大片给我的印象了。</h3> <p class="ql-block">再见,摩洛哥!我心中永远的古城。</p><p class="ql-block">(文章中部分文字来源于宣传资料,图片除注明外由本人和吴海红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