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桑植一中元老会,筚路蓝缕话沧桑!</h3><h3>――有感于桑植一中高六班高七班高八班的风华正茂以及《桑植一中校誌·正史拾遗之外史》序</h3><h3> 昨天晚饭后我到二中操场上散步又遇到赤脚大仙“张三丰”,同以往一样,都不打听对方姓名和工作等等隐私话题,双方先是点头打招呼,然后谈了一些健身话题,最后又聊到了桑植文化的摇篮――桑植一中!</h3><h3> “……1958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并改名为“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我们是招生高中生后的第三届学生,当时三个班高六班高七班高八班共133人,最后毕业时只有66人!“高山出鹞子”,客观地说当时五道水的学生读书都厉害,他们都是初中毕业考起的少数尖子生――什么刘一风、王桂如、汪尚鹤,还有什么姚松林……”</h3><h3> “那他们后来怎样?”一听到父亲姚松林的名字,又一次被人提起,我急迫的问道。</h3><h3> “除了姚松林没有搞好,其他几个都从民办老师转正了,……”他有点惋惜的说道。</h3><h3> “姚松林也是你的同学?为什么其他人都搞好了,唯独他没有搞好?”――我感到人生真是不可思议,以前到老一中散步遇到过父亲姚松林的班主任周长发,这次到二中散步又遇到父亲姚松林的同学“张三丰”!</h3><h3> “我是高六班的,姚松林是高八班的,听说他性格掘强,不愿意向,就是恢复政策时,需要提供材料的人低头……”</h3><h3> “唉!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就不聊别人的文革冤案和误会了!……对了,你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硬本事,不像现在有些大学生花拳绣腿……”我一边听他讲史,一边点头夸赞。</h3><h3> “是的!我们那时候是考起的!既不像那时候那些被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功底浅薄,也不像现在有些大学生考起大学后浪费青春六十分万岁!我们是读书天赋和刻苦努力,思想品德和劳动习惯都优秀的一代尖子生……”</h3><h3> 我继续问道:“那,桑植一中校庆50周年,你也应该参加了吧?”</h3><h3> “你千万某提那个校庆,一提起我就冒火!”他接着说道:“我们七八个毕业于桑植一中的校友,多年就住在老一中校园旁边,他们负责校庆的组委会成员,天天与我们眼睛碰鼻子,都知道我们的住址,都不给我们发邀请函我们也无所谓,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母校出来的什么名人――政界要人、商界强人等等,……”</h3><h3> 最后分别时,他说:“你明天再来,我再给你讲桑植一中的历史,从高一班讲起,……我们的亲身经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桑植一中的历史,比他们那些写《桑植一中校誌》的“只看书本资料”的参考,要材料丰富有意义的多!”</h3><h3> 我说:“好的!明天见”!</h3><h3> 其实,昨天的明天,也就是今天,我有事去了,没有兑现他的承诺,就只好写下这“恰同学少年,桑植一中风云录”的“一盘未下完的棋”――《桑植一中外史》的开局!</h3><h3> 等到我和“张三丰”第二次握手时,也就是作为民间自媒体的我,开始写作《桑植一中校誌·正史拾遗之外史》的中局和残局的时候了!</h3><h3> 到时候,这个不同于官方版本的校誌,作为官方版本的补充,既要避免高鄂对曹雪芹《红楼梦》版本那样的“狗尾续貂”,又要达到林语堂《人间世》对鲁迅《语丝》的遥相呼应“宝刀配英雄”的效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