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开国将军 却去了外国

喀喇昆仑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h1>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塔塔尔族,1923年出生于阿拉木图,后迁居新疆伊犁,苏联国籍侨民。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关进监狱,出狱后1944年参加三区(伊宁、阿勒泰、塔城)革命。</h1> <h1>1945年,22岁的马尔果夫担任三区革命民族军步兵第一旅政委。 1946年,根据三区方面和国民党新疆当局达成的《和平条款》,三区民族军缩编为6个团, 马尔果夫担任民族军乌苏步兵第一团的团长。1948年9月,马尔果夫担任三区民族军新疆保卫和平同盟(相当于政党)组织委员会的成员。</h1> <h1><font color="#010101">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毛主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全国战场上向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全面进攻。1949年7月,马尔果夫担任民族军副司令,为配合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的进攻,带领民族军部队将战线推进到玛纳斯河一线,和国民党军队隔河对峙,威胁迪化(今乌鲁木齐),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使之不能内调。</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马尔果夫还担任了和国民党军队谈判的代表。1949年7月9日以民族军副司令马尔果夫、团长伊敏诺夫、努索夫为代表的三区代表团和新疆省政府教育厅长陈方伯、省府秘书处人事主任努斯热提、保安司令部王科长组成的政府代表团,在玛纳斯西岸举行会谈,达成互不进攻的协议。</font></h1> <h1>1949年9月7日,为使和平解放新疆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进行,马尔果夫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汗的代表努斯热提在绥定(今玛纳斯)县城进行会晤,达成和平协议,国民党军开始从玛纳斯河前线撤退。多年以来,三区民族军和国民党军队打仗积怨甚深,仇视情绪很严重,双方脱离接触,为新疆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h1> <h1><font color="#010101">为体现新疆人民的紧密团结,毛主席指示:“民族军应有一部开迪化”。 1949年12月中旬,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马尔果夫率民族军乌苏步兵第一团从乌苏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马尔果夫率三区革命民族军乌苏步兵第一团进驻迪化,参加迪化新疆解放入城式。</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1949年12月17日,解放军、三区民族军、国民党起义部队在迪化举行三军联合入城式,彭德怀、王震等检阅了三军。</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以新政治协商会议主任的名义,邀请三区方面派出代表,参加即将在北平举行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以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为首的三区代表团前往参加会议,临行前指定列斯肯负责民族军。</font></h1> <h1>1949年8月27日,前往北平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三区代表,包括民族军总指挥伊斯哈克伯夫.莫努诺夫,和副总指挥达列力汗.苏古尔巴耶夫在内的5人代表团,在乘飞机途经苏联伊尔库茨克外贝加尔湖上空时不幸遇难。 </h1> <h1>两位民族军正副总指挥的不幸遇难,使民族军高层出现领导人的空缺。临时负责人列斯肯是成为实际上的第一把手,马尔果夫成为第二把手。</h1> <h1>新疆解放后,根据中央军委1949年12月19日的命令,民族军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军。部队由原来6个团扩编为解放军五军13师、14师,兵力达到三万多人,后来又成立15师。</h1> <h1>1949年12月,在改编后的五军中,一批原民族军的军官被委以重任。原民族军临时总指挥列斯肯被任命为第五军军长,原民族军副司令、团长马尔果夫由被任命解放军第五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原民族军政治部主任曹达诺夫(开国少将)被任命为五军副政委,原民族军副参谋长伊敏诺夫(开国少将)被任命为五军13师师长。</h1> <h1>新疆军区为了加强五军的政治工作,从老部队选调了一批干部到五军工作,顿星云(开国中将)被任命为五军政委。</h1> <h1>1952年6月15日,军长列斯肯经中央军委批准回苏联治病,长期未归。1953年3月,马尔果夫被任命为第五军代军长。1955年1月第五军改编为伊犁军区,马尔果夫被免去第五军代军长,被任命为伊犁军区(后来的北疆军区)司令员,成为正军职。</h1> <h1>马尔果夫为什么会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军呢?</h1> <h1>第一,民族军的干部普遍比较年轻。</h1> <h1>解放军成立于1927年,当时的指挥员普遍只有二十多岁,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1955年授衔时,解放军高层指挥员大多已经四五十岁。民族军成立于1944年,要比解放军晚十七年。民族军的中高级军官,普遍只有20多岁。到1955年授衔时,才30多岁。 </h1> <h1>第二,民族军干部任职起点高。</h1> <h1>民族军的部队是由各地的游击队改编而来,番号统称×××(地名)第一团、第二团.......,成员绝大多数是农牧民,军事素质比较低。而民族军大多数指挥员,本身就是是苏籍侨民,和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员,很多人打过仗,有实战经验,有较高的军事素质。民族军一成立,他们就担任了团和总司令部两级指挥员,成为部队的核心骨干。</h1><h1><br></h1><h1>第三,民族军的部队体制层次少。</h1><h1><br></h1><h1>解放前,民族军总数一万六千人左右,分为六个团,分驻在北疆各地,直接受总司令部(相当于军)指挥、中间没有师的建制。平时设立南、北、中三个方向的临时作战指挥所,由总司令部领导人兼任,所以团级军官可以直接晋升军级指挥员。</h1><h1><br></h1><h1>列斯肯,原来是民族军的上校团长,1949年10月担任民族军临时总指挥,后来担任解放军第五军军长。从正团职直接晋升为正军职。如果不出国,也是我军的开国少将。</h1><div><br></div><h1>马尔果夫,原来是民族军乌苏第一步兵团团长,1949年担任民族军副总司令,1953年担任解放军第五军代军长,仅仅五年时间,就从正团职晋升正军职。</h1><div><br></div><h1>伊敏诺夫,原来是民族军上校团长,解放后,民族军扩编,担任五军十三师师长,授衔前是解放军南疆军区副司令员。</h1> <h1>第四,民族军干部的授衔层次主要是依据职务。</h1> <h1>新中国制定的首部军衔条例很严格,很复杂,评衔条件很苛刻。对解放军的老部队,首先根据资历进行军衔等级鉴定,而后根据军衔鉴定的等级,确定授衔的层级。这样,有许多职务高年轻的军官,由于军衔鉴定等级低,被压低了授衔层级。但对民族军的干部并没有根据资历,进行军衔鉴定,而是根据当时所担任的职务授衔。 </h1> <h1>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解放前就是民族军副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时担任民族军第二把手才26岁,后来又担任了解放军5军代军长,伊犁军区司令员,55年授衔时已担任正军级职务3年多时间,按规定可以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当时全军的开国少将平均年龄44岁,32岁的马尔果夫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开国将军。</h1> 祖农. 太也夫 <h1>和马尔果夫一起授衔的祖农.太也夫(开国少将,新疆军区副参谋长),1919年出生,1945年担任民族军副总指挥,相当于军级干部,1955年授衔时36岁,在当时也算是年轻的开国将军。</h1> <h1>  当时和马尔果夫一起授将军衔的少数民族军官还有,赛福鼎(开国中将、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曹达诺夫(开国少将、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伊敏诺夫(开国少将、南疆军区副司令员)</h1> <h1><font color="#010101">  马尔果夫是我党在新疆发展入党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是塔塔尔族的先进分子。</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新疆解放前没有我党的地方组织,没有发展党员。解放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font></h1> <h1>1949年9月18日,毛主席指示:他们(指新盟)那个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可以直接转入中国共产党,可以不要候补期。1949年12月27日,新疆分局委员二人介绍马尔果夫入党,12月30日,在新疆分局办公地点新大楼举行入党宣誓,马尔果夫等15人参加了入党宣誓仪式。在这15人中,马尔果夫是第五军中唯一被发展的党员。</h1> <h1><font color="#010101">  1955年6月20日,新疆军区党委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选举马尔果夫为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候补代表。当时新疆军区仅有两名代表。</font></h1> <h1>1956年9月到1958年3月,马尔果夫调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在职学习)。</h1> <h1>民族军苏籍军官的回国潮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h1><h1><br></h1><h1>1944年,民族军成立时,苏籍军官是部队的骨干,发挥着核心的作用。1949年底,我军派去了政工干部,在各级建立了党组织,培养提拔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军官,改变了以苏籍军官为主体的状况。</h1><h1><br></h1><h1>苏籍军官到民族军来,是为了帮助他们打仗,对抗国民党政权。1953年,新疆部队裁军,民族军的中大部分转为生产部队,放下武器,拿起锄头,这并不符合苏籍军官的初衷,他们开始离开部队返回苏联。这是第一轮回国潮。</h1> <h1><font color="#010101">五十年代末期,受</font>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撤回了全部在华专家和带走了所有的技术资料,给中国经济建设事业造成重大困难,特别是核试验研制,几乎要从头开始。苏联和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小兄弟”对我进行围攻,掀起了反华浪潮,苏联政府要求在华苏藉公民返回苏联。</h1> <h1>受中苏关系影响最大的,当属原民族军(后改编为解放军伊犁军区)所在地伊犁地区。</h1> <h1><font color="#010101">1960年,原民族军中的苏联籍军官开始第二轮回国潮,。解放军伊犁军区党委常委,伊犁军区副司令员 阿里木坚诺夫.乌拉因拜(哈萨克族,苏联籍),1960年3月经批准去苏联。</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0年8月,中央军委免去马尔果夫伊犁军区司令员的职务,任命马尔果夫为新疆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新疆军区是大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属正军职)。</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1>苏籍军官返回苏联由两方面的情况所决定。一个是国际国内的形势,一个是自身因素。</h1> <h1>当时,一方面是中苏关系的紧张对立,苏联要求苏籍公民返回苏联;另一方面国内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发生了左的错误。苏联籍军官在解放军中,继续担任高级军官的不适应性已经显现出来。</h1> <h1>他们必须要做出抉择:要么保留苏联籍身份回国;要么放弃苏联籍侨民身份,成为中国公民,继续担任解放军中的高级职务。</h1><h1><br></h1><h1>他们原本就是苏联的侨民,和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员,出生在苏联,身上流淌着苏联民族的血,和祖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在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时,心中的天平会自然而然地倒向自己的祖国。</h1><h1><br></h1><h1>当时的新中国,面临各方面的困难,而苏联已经是如日中天的超级大国,何去何从 ,一目了然。</h1> <h1>马尔果夫上任不久,和祖农.太也夫(新疆军区副参谋长)以妻子在苏联为理由,申请去苏联。</h1> <h1>马尔果夫和祖农.太也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军队培养起来的年轻的少数民族高级军官。他们回国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为此,新疆军区参谋长幸元林登门挽留,但均被拒绝。</h1><h1><br></h1><h1>留人留不住心,军队必须掌握在对党忠诚的人手中。1961年1月7日经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去苏联。并于10日免除二人职务。</h1> <h1>此后,解放军伊犁军区党委常委,伊犁军区参谋长玉苏普夫.莫合买提江(苏联籍、维吾尔族)等一批苏联籍军官去经组织批准去苏联。</h1> <h1><font color="#010101">1962年5月,苏联趁我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苏联驻伊宁领事馆和各地苏侨协会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制造边民外逃事件。苏方打开边界,用探照灯照射,煽动60000余边民外逃,并且制造了伊宁反革命暴乱的严重事件。在我提出严重抗议后,苏方才关闭了边界。至此中苏关系进入冷战时期。</font></h1> <h1>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超级大国大厦轰然倒塌。同年,马尔果夫在自己的出生地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去世,享年68岁。</h1> <h1>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综合国力已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留下来的原民族军少数民族军官,受到党和国家的重用,有不少人担任党和国家、自治区、大军区的领导人,成为党政军各级的领导骨干,达到人生光辉顶点。</h1> <h1>而回到苏联的解放军军官处境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好。苏联人才济济,并不缺他们这些人才,而是为了挖中国墙角,制裁中国。</h1><h1> </h1><h1>1969年,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他们终于被派上了用场,苏联在62年逃苏的中国边民中成立了10个还乡团,由马尔果夫和祖农太也夫指挥,部署在中苏边境,把枪口对准原来服务过的中国,这使他们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h1><h1><br></h1><h1>苏联解体之后,他们的处境更是不好,有的高级军官甚至给别人看草场。后来这些苏籍军官回国探亲,对中国给予高度评价,盛赞新疆巨大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成就。</h1> <h1><p><br></p><p>附:去苏联解放军军官名单</p><p> </p></h1><h1> 尼克拉也夫,解放军第五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3年去苏联。</h1><p> </p><p> 斯托丁科,第五军司令部军训科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4年去苏联。</p><p> </p><p> 阿那宁,第五军司令部军训科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4年去苏联。</p><p> </p><p> 哈米提.坎吉巴也夫,第五军司令部军务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3年去苏联。</p><p> </p><p>阿比托夫.沙的克 第五军司令部基建科长,乌孜别克族,苏联籍,1955年去苏联。</p><p> </p><p> 切热霍夫,第五军司令部机械科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3年去苏联。</p><p> </p><p> 且列尼科夫,第五军司令部军械科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5年去苏联。</p><p> </p><p> 帕亚潘.卡尔达秀夫,第五军司令部管理科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4年去苏联。</p><p> </p><p>夏衣提可夫.热夏提,第五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塔塔尔族,苏联籍,1955年去苏联。</p><p> </p><p> 沙塔诺夫.则尼丁,第五军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6年去苏联。</p><p> </p><p> 克尤木.沙布尔阿吉,第五军政治部文艺科副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4年后去苏联。</p><p> </p><p>坎麻洛夫.乌斯满,第五军政治部直工处主任,维吾尔族,苏联籍,1955年去苏联。</p><p> </p><p> 塔依诺夫.别拉勒霍加,第五军后勤部副政委,乌兹别克族,苏联籍,1954年去苏联。</p><p> </p><p> 阿不都热合满.阿不都热依木,第五军后勤部军需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6年去苏联。</p><p> </p><p> 尼热可夫.买买提,第五军后勤部秘书科长,塔塔尔族,苏联籍,1955年去苏联。</p><p> </p><p> 尼合买提.伊格木江诺夫,第五军卫生部长,乌孜别克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木沙也夫.阿不都艾则孜,第五军后勤部医务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4年去苏联。</p><p> </p><p>艾山诺夫.艾米兰,第五军十三师副政委,塔塔尔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艾里尤夫.哈米提,第五军十三师参谋长,乌孜别克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沙地科夫.买买提,第五军十三师生产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5年去苏联。</p><p> </p><p>艾孜麻洪.哈沙诺夫,第五军十三师财务处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瓦西里江,第五军十三师干部部副部长,乌孜别克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莫古特诺夫,第五军十四师副师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7年后去苏联。</p><p> </p><p>尤尼切夫.阿依土尔干,第五军十四师副师长,塔塔尔族,苏联籍,1952年后去苏联。</p><p> </p><p>依斯代拜索夫.别拉勒,第五军十四师参谋长,柯尔克孜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纳赛尔.扎克诺夫,第五军十四师参谋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依不拉音木夫,托乎提,第五军十四师四十二团政委,维吾尔族,1955年后去苏联。</p><p> </p><p>塔里哈提.格马提也夫,农三师供给处长,塔塔尔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阿列克森科.马提也夫,农三师农建第九团团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5年后去苏联。</p><p> </p><p> 阿里木坚诺夫.乌拉因拜,解放军伊犁军区党委常委,伊犁军区副司令员,哈萨克族,苏联籍,1960年底经批准去苏联。</p><p> </p><p>玉苏普夫.莫合买提江,维吾尔族,解放军伊犁军区党委常委,伊犁军区参谋长,苏联籍。1962年经批准去苏联。</p><p> </p><p> 巴里特夫.亚合牙,伊犁军区政治部保卫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61年去苏联。</p><p> </p><p>司马依诺夫.苏来曼,解放军伊犁军区后勤处处长,苏联籍,1963年经组织批准去苏联。</p><p> </p><p>吾买尔.麻合买提,伊犁军区后勤部财务科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61年经批准去苏联。</p><p> </p><p> 阿不都热合满.阿不都热依木,伊犁军区后勤部军需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6年秋去苏联。</p><p> </p><p>艾力别克.沙比尔拜克,伊犁军区后勤部军需科长,乌兹别克族,苏联籍,1961年去苏联。</p><p> </p><p> 包沙科夫.苏里堂,伊犁军区后勤部卫生科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61年去苏联。</p><p>  </p><p>莫索里木夫.阿合买提,伊犁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56年去苏联。</p><p> </p><p>阿克秋林.吐尔逊,伊犁军区财务科长,塔塔尔族,苏联籍,1961年去苏联。</p><p> </p><p>沙克尤夫.阿不都力米提,伊宁市兵役局长,乌兹别克族,苏联籍,1957年秋去苏联。</p><p> </p><p>古哈巴格約夫.夏克尔江,《新疆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维吾尔族,苏联籍,1961年6月去苏联。</p><p> </p><p>努库索夫.阿里木江,第五军独立骑兵第二团长,哈萨克族,苏联籍,1956年去苏联。</p><p> </p><p> 阿里西肯.斯捷潘可夫,第五军医院院长,俄罗斯族,苏联籍,1953年去苏联。</p><p> </p><p> 格马地也夫.马利克 新疆军区(新疆省)兵役局局长,塔塔尔族,俄罗斯族,1955年后去苏联。</p><p> </p><p>努库苏夫.阿里木江,独立骑兵第二团政委,哈萨克族,苏联籍,1956年去苏联。</p><p> </p><p> 伊敏诺夫.托乎提,新疆军区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维吾尔族,苏联籍,1961年去苏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