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还在2007年时,老同学,时任良渚遗址管委会主任张炳火就赠送给我们一套6本由他主编的《良渚文化研究丛书》。六位考古学家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在良渚的考古发现。受他影响,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关注着良渚文明的考古发现。</h3><h3>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8号古城遗址开放参观,到月底前可以网上实名制预约免费参访,我试着下载APP,预约到了7月11日的参观时间。</h3><h3><br></h3> <h3> 2019年7月11日早上7:15分从西湖文化广场地铁1号线出发,经凤起路站2号线换乘到良渚站,从新开出的D出口出去,直走找到良渚公交站的1222M号公交车,看看时间正好8:10分,1222M公交车8:30分始发,每半小时一班,这辆车途经良渚博物院,因去过多次,就直奔古城遗址而去。排队进门啦!</h3> <h3> 这几天免票,就连电瓶车费也免的,所以人特别多,真是扶老携幼的,人丁兴旺。</h3> <h3> 乘上车后,约20分钟后到达车站, 从车站步行7、8分钟到达遗址公园门口,进入游客中心凭身份证在取票器上取好票,顺便再拿了份游览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想得太周到了,这样就可以排队进门啦!</h3> <h3> 进门后右转就是电瓶车起乘处,虽然刚开门不久,等候的人还是很多了。好在车多,一辆辆接着发,也没等多少时间。</h3> <h3> 整个遗址公园就象一个大农场,绿油的水稻长势良好。</h3> <h3> 第一站去到南面陆城门。这是三座品字形的土台组成的土垒城门,三个土台形成的空隙处就是良渚人进出内城的道路。三城门都用橙色的架子遮拦着,想要拍这三城门也拍不全。</h3> <h3> 往后退好多,但这张照片中三城门也不全的。</h3> <h3> 继续往前走,怎么有人往中间这座城门上攀登上去啦?带着疑惑转过去一看,有木栈道的,可以走上去瞧一瞧的。</h3> <h3> 还有古良渚人雕塑呢,这雕塑也和别处不一样,轻型的人物造型,不会对地下古迹有损伤的。</h3> <h3> 从城门城墙上往南眺望。</h3> <h3> 穿过田畈,前面还有个水城门呢。</h3> <h3> 这是水城门前面,用现代质材做的不同年代的城墙,告诉大家城墙进化的演变史。这些制墙术我们小时候还看到过,现在的年轻一辈是不了解的多了。</h3> <h3> 古城里内城的水城门,水道在5000年以前是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所以聪明的良渚人选择了江南水乡作为它的都城。</h3> <h3> 水城门的右前方有一座大草棚,开始我还以为是游客休息点,问了工作人员,讲里面是考古遗址。走进去看了,是南城墙的发掘点。</h3><h3> 正好有讲解员在问游客,你看那积石之间有区别吗?我也朝她指的地方看去,是有一条斜斜的没有积石地方,她说,这是铺石头的工人站立的地方。</h3> <h3> 南城墙挖掘点。</h3> <h3> 接下去步行至也是用茅草棚搭起来的考古体验区,这里也是电瓶车站所在地,能乘车继续转。</h3><h3> 这个区域比较综合性,有洗手间,有湿地营城展示厅,水域劳作与生活展示厅,良渚玉坊,莫角书院,还有适合儿童游玩的考古天地。</h3> <h3> 这是水域劳作与生活展示厅,每天10点钟、11点钟分别有讲解员免费讲解,我运气好,正好碰到了。里面展示的2010年在余杭临平茅山遗址发现的一艘全长7.5米,最宽0.45米的独木舟,距今有5000年历史了。</h3> <h3> 讲解员在给大家讲解。</h3> <h3> 环太湖流域都发现了和良渚玉琮上所雕刻神人像差不多的图案。</h3><h3> 地图上最下面那个红点就是良渚古城遗址。</h3> <h3> 古城的图纸,原来的104国道正好从西到东穿过古城遗址。</h3> <h3> 5000年前的古人垒墙就是这样垒的。里面是毛竹编就,隔一段竖一根木料,增加牢度。</h3> <h3> 莫角书院,展示了良渚文明的考古经历,真是给我一天,了解到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h3><h3></h3><h3> 在良渚古迹考古过程中,一代一代的考古学家坚韧不拔,他们的坚持,坚守,克服种种困难,用耐心细致扎实的功夫,收集了实打实的以事实说话的种种依据,才得以把中华文明的历史往前推了2000年啊!</h3><h3></h3> <h3> 考古学家施昕更、夏鼐、刘斌等四代人,包括我的老同学张炳火都是功臣啊!</h3> <h3> 在这里,见到了久闻大名的盗墓用的洛阳铲,当然这里是考古工具喽。图中从左往右第三件就是。</h3> <h3> 儿童玩的考古天地。</h3> <h3> 买纸画良渚玉器图案。</h3> <h3> 在沙泥堆里寻宝。</h3> <h3> 从考古体验区乘电瓶车来到钟家港河边的内城居址与作坊展示区。这里按照古良渚手工艺人的主要制作物品,制作了轻质雕像和展示草房来复原他们的生活,也可以让我们游客体验。</h3> <h3> 古良渚人切割玉石。</h3> <h3> 工匠制作玉琮。</h3> <h3> 河上划独木舟,运送物料。</h3> <h3> 玉器加工坊。</h3> <h3> 真的可以体验滴!帅哥美女在雕刻玉器呢!</h3> <h3> 我也坐下来试了一下,借机歇歇脚。现在的体验时间是15分钟一次,免费体验,正式开馆后,可以花20元钱买走你所制作的这块玉。</h3> <h3> 漆器制作坊。</h3> <h3> 最吸引眼球的是,工匠们在制作木陀螺,据说考古挖掘出非常多的木制陀螺,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看见过的玩具,看来良渚古人也有娱乐活动的。</h3> <h3> 打木陀螺游戏雕塑。</h3> <h3> 5000年前的水井是这样子的。榫卯结构的,我没看到过的。</h3> <h3> 看解说词吧!</h3> <h3> 5000年前的织布机。</h3> <h3> 内城工匠们夹河而居的模型。</h3> <h3> 钟家港河。</h3> <h3> 良渚古人的家庭生活。</h3> <h3> 还养着猪呢!在前面展厅时,讲解员讲到古良渚人吃家养的猪时,我说:何以见得?讲解员说,考古时挖到好多动物骨头,经测定是猪骨,骨龄都在1年多点,而且都是雄性。</h3> <h3> 再排队等车去雉山观景台。这次出行有一件事是没有想到的,就是电瓶车的等候时间比较长,这主要是游客造成的。听说了全程有电瓶车送,以为行程很轻松,所以老老少少都来了,没想到电瓶车站离开景点都有很长一段路的,加上开太阳了有点热,所以很多游客就坐在车上不下车了,工作人员也没有强制下车的要求,所以弄得我们在大太阳底下等啊等!后来听说景区备有50辆车,今天使用了40辆,好象还有驾驶员没招到位的。</h3> <h3> 这个雉山不高的。山上建了一座观景台。台阶的两边都是毛竹,绿阴阴的。</h3> <h3> 雉山顶上观景台。</h3> <h3> 一片田园风光。</h3> <h3> 再乘电瓶车来到良渚古城的海拔最高点宫殿区,车站离宫殿区也有点路的,这是路右侧的荷花,开得正旺。</h3> <h3> 路左边的芦苇,飘啊飘。</h3> <h3> 实际上看这个区域要从南面眺望比较好,乘了电瓶车就只能从北面眺望了。这是上大莫角山的山路。</h3> <h3> 站在大莫角山的2号房屋地基上看下面的石构遗迹。</h3> <h3> 和大莫角山相对的小莫角山。</h3> <h3> 山上的房屋木柱子。</h3> <h3> 找不到乌龟山,后来我沿着北往南面的大道走了一段路,不仅找到乌龟山,也看到了1996年国家确立良渚遗址保护区的立碑。</h3> <h3> 乌龟山也可以上去,就是上面没有东西的。</h3> <h3> 站在石碑南侧拍了一张三座山遗址全景图。</h3> <h3> 大莫角山南侧的大面积的沙土广场。是用木头工具夯起来的。</h3> <h3> 离开莫角山宫殿区再乘车来到反山王陵,这是国家老早的保护石碑。</h3> <h3> 这里有1986年发掘出来的11个墓葬,现在复原了出土时的样子。</h3> <h3> 这是12号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大、最重、最精美的玉琮,被称为玉琮王,这件宝贝,2002年就被列为中国首批紧止出国(境)展出的文物。7月16日将进北京故宫武英殿专场展出3个月。</h3> <h3> 这是考古泥土出土层的展示说明。</h3> <h3> 这20号号称良渚国王墓的地方还放置着考古人员的检测工具呢!</h3> <h3> 反山景区的美丽风景。这里是整个景区唯一可以喝杯茶的地方。有咖啡和茶饮楼。</h3> <h3> 从反山往南面走,就是老底子的104国道上的大观山果园了,电瓶车把我们送去那里,现在看104国道是多么的狭窄啊,但是余杭段道路两边的树木整齐高大,枝叶茂盛。</h3> <h3> 这里现在仍是大观山果园,作为遗址公园内的休憩区,为游客准备了“老娘舅快餐“。我刚吃了面包,就没有下车,直奔出口站了。</h3> <h3> 这是凤山,今后的良渚古文化研学基地,目前待开发。我在下午1点钟时赶到了早上乘车到站的地方,1点10分,是这辆车的开车时间,车已停好,在等我们上车了。25分钟后到达地铁良渚站,乘2号线转1号线回到家2点半钟整7个小时多一点。</h3><h3> 从我今天马不停蹄的体验来看,要么就是乘坐电瓶车转一圈,不下车参观,这样费时不多,也很轻松的。如果要想看个明白的,就要带上干粮和水,要有等车的耐功夫。</h3> <h3> 真的为是杭州人而骄傲,继西湖、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良渚古文明也跨进了世界的大舞台,这些璀璨的明珠将放射出多姿多彩的光芒,而如今杭城多条地铁线的开通,为我们享受这美好生活装上了翅膀。加油吧!杭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