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窑村靳氏家谱(靳德芳整理,靳德瑞校正,靳德信制篇)

德信

<h3>上下五千年(网络图片)</h3> <h3>靳家窑村靳氏家谱</h3><h3>(靳德芳整理,靳德瑞校正,靳德信制篇)</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家谱,又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民族史中具有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族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然而阳高县古城镇靳家窑村靳姓家谱以及坟谱,由于种种原因均已丢失。八十高龄的高级工程师靳德芳把制作靳姓家谱看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用了二十年多时间,不辞辛苦,几经周折,到处寻找在世的八九十岁的老人,刨根问底,多方调查,终于在2015年8月期间,把靳家窑靳姓家谱整理出来,这为靳姓人们办了一件大好事。77岁的老中医靳德瑞今年又用了半年时间在靳德芳整理的家谱的基础上作了校正增补,并重新打印,精装成册。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为使更多的靳姓人们了解本村本族的过去及现在的繁衍情况,本人又把重新打印的家谱制成美篇,供所有靳姓人员查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靳德信</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年冬月</h3> <h3>家谱封面</h3> <h3>家谱扉页</h3> <h3>第二页</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录</h3><h3>1.靳家窑村靳姓之由来</h3><h3>2.靳家窑村靳姓之代数</h3><h3>3.靳家窑村与靳娘城村的关系</h3><h3>4.南院北院大院下场的来历</h3><h3>5.几个老人们的传说</h3><h3>6.村庙</h3><h3>7.靳伟、靳克勤、靳集</h3><h3>8.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物</h3><h3>9.五世同堂之家与贞节匾</h3><h3>10.靳家窑村的堂号</h3><h3>11.靳家窑的长寿家族</h3><h3>12.明清两代纪元表</h3><h3>13.部分提供资料人的通讯录</h3><h3>14.靳姓代数</h3><h3>15.各家族繁衍情况(谱表形式)</h3> <h3>靳氏来源</h3><h3>汉族靳姓源出羋(mi)姓。靳,春秋时楚地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战国时楚怀王宠臣、上官大夫靳尚,得怀王夫人郑袖信任,曾通过怀王夫人解救张仪,其后子孙以邑为氏。今湖南有靳江,源自湘乡县大凫塘,经宁乡县,至黑石渡注入湘江,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这一定是古靳国的故址。羋姓靳氏的历史至少有2300年。</h3> <h3>第一篇</h3><h3>靳家窑村靳姓之由来</h3><h3>靳姓由来历史悠久,在全国来说虽不是大姓,但分部较广,主要来自两大支。春秋战国时楚国有大夫靳尚,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11年。他的后人北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汾阳一带,这是其一。二是五湖十六国时,前赵大将靳准出自匈奴部,还有一个姓来的人后来改成姓靳。其它少数民族中也有姓靳的。可见靳姓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h3><h3>。据2006年的调查,靳姓在百家姓中占第150位,有88万人之多。</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靳家窑的靳姓是明朝十八年即1385年由山西岚县小西沟迁来的,至现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有碑文记载:"大明十八年,山西岚县小西沟人迁到大同玉泉县东南五十里靳家娘子村",可见刚迁来时是现在的靳娘城村。明朝最早移民是在1373年,历时五十年,共18次。1385年,一同迁来的是兄弟三人,老大落户在大同海力村,老二落户在阳高的恶石村,老三即靳林落户在现在的靳娘城封。靳林有两个儿子,靳朝中和靳朝安,靳朝中无后,靳朝安也有两个儿子叫靳科登、靳科举,靳科举无后,靳家窑村的靳姓是靳朝安的后人。</h3><h3>据民国十年(1921年)记载,靳义雕的儿子叫靳梅,下来靳梅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靳九太,次子叫靳九冉。还有个叫靳九生的是靳九太的堂弟。现在靳家窑的靳姓是靳九太、靳九冉、靳九生的后代。靳九太有三个儿子,长子靳永聚,次子靳永权,三子靳永和。分为三大院,即现在的南、北、大院。靳九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靳永胜,另一个叫靳永?(全名不详),现在所说的下场人就是靳永胜和靳永?的后人。听说靳盘录、靳盘福、靳盘?(全名不详)是靳九生的后人。箭插村的靳姓是大院、北院的一门人,古城的靳姓是北院的,安家皂、雷庄、下娘城的靳姓也是大院的,碾儿屯村的靳姓是下场一门人。南仁窑、赵石庄的靳姓也是靳家窑的靳姓迁去的,是那门人不太清楚。</h3> <h3>网络图片</h3><h3>靳氏始祖</h3><h3>中文名:靳尚</h3><h3>民族:华夏族 </h3><h3>时代:战国楚</h3><h3>出生地: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h3> <h3>第二篇</h3><h3>靳家窑村靳姓之代数</h3><h3>从靳林传到现在的德字辈共有几代人,没有记载下来。有史料载,民国十年即1921年,靳义雕的儿子叫靳梅,靳梅的儿子叫靳九太,传到现在的德字辈是九代人,从靳林到靳义雕有几代人不得而知。据老人们讲,后来的靳天理即没毛狼的父亲是靳九太的孙子,生于1834年,卒于1900年。现在的德字辈是靳天理后的第五代人。按每代人需25年计算,从德字辈到1385年迁来的靳林,应该有24代人了。</h3><h3>据老年人说,现在的石门口是靳姓的老坟,最北边有三个坟头,立祖的是靳林,下有两个坟头是靳朝中和靳朝安,但不是靳林的儿子,可能是孙子。靳朝中无后,靳朝安有两个儿子,叫靳科登、靳科举。靳科举无后,现在的靳姓是靳科登的后人。九字辈已埋在老坟的最南边了,老坟的南边虽然还有断断续续的坟头,但不是靳姓了。坟盘的东边也有好几个层次。从整个坟盘可以看出,靳林到靳九太之间基本上是单传,说明那时人很少。直到靳九太时人才多了起来,也就是说从这一代人开始由靳娘城搬至靳家窑。有人说,他们来这里住是为了看坟地,所以过去的靳家窑叫看坟窑。</h3> <h3>现在的靳家窑村党支部村委会(手机实拍)</h3> <h3>第三篇</h3><h3>靳家窑村和靳娘城村的关系</h3><h3>靳林刚迁来时,在靳娘城村定居。在他来前,靳娘城就有姓靳的了,但两靳不是一家人。老人们说一个是东靳,一个是西靳,谁是东谁是西没有传下来。靳娘城有没有靳林的后代,无从考证。从靳家窑的院落来看,是靳九太(生于乾隆五十年左右)这一代人搬来的。先有东梁后有西梁。当时东梁的东边有通往阳高的马路,后来因下娘城村北至东梁南嘴稍的路被洪水冲断,改道从下娘城堡门南过河到西梁的大马路,从此西梁有了四家车马大店即正店、南店、北店、西店。东梁人都姓靳,西梁靳王两姓混居。据说西梁的王姓是从董屯搬来的。总之先有靳娘城后有靳家窑,先有东梁后有西梁。</h3> <h3>靳家窑西梁车马店(模拟)</h3> <h3>现有人居住</h3> <h3>房屋早以拆除,成为废墟</h3> <h3>现有人居住</h3> <h3>房屋早以拆除,成为废墟</h3> <h3>以上四幅图片为手机实拍</h3> <h3>现在的靳娘城村(模拟)</h3> <h3>第四篇</h3><h3>南院北院大院及下场的来历</h3><h3>东梁分为三大院和一个场。</h3><h3>南院</h3><h3>南院是现在的石头坡中间南面的院子,座南向北,开小大门,是靳九太和大儿子靳永聚的院子,他们的后代叫南院人。</h3><h3>北院</h3><h3>北院就是南院对面的院子,座北向南,也开小大门,后来这个院子塌落了,在石头坡上面又做了院子叫上北院,座北向南,开走车大门。靳德福住的院子就是靳永权的院子,叫北院。</h3><h3>大院</h3><h3>大院即现在的当中院,即靳德官住的院子,是过去靳永和住的院子,这门人的后代属于大院人。详细情况是这样的,靳永和有四个儿子,在院子的东面做了个院子叫东院,在院子的西面做了院子叫西院,原来的大院便成了当中院了。后来在东院东面又做了个院子叫小东院,就是过去靳礼文住过的院子。在西院的西面又做了个院子叫小西院,因此原来的西院又叫成大西院了。以上的当中院、东院、西院、小东院、小西院、统称大院人。后来在南面的场面又做了院子,叫南场,也就是靳德芳住的院子。</h3> <h3>现在的石头坡杂草丛生,没有人的踪影</h3> <h3>以上六幅图片均为手机实拍</h3> <h3>下场</h3><h3>下场人是靳九冉的后代。靳九冉有两个儿子,叫靳永胜、靳永?(全名不详)。他们在场面的下面做了院子,所以叫下场人。这一门人就是靳永胜靳永?的后代即后面出现的靳天忠、靳天祥、靳天明,到德字辈就是现在的靳德玉、靳德林、靳德明、靳德宏等。</h3> <h3>手机实拍</h3> <h3>第五篇</h3><h3>几个老人们的传说</h3><h3>1.靳九太时,山西岚县有一年遭灾,秋后有四十多人逃难到靳家窑村,第二年开春,有</h3><h3>劳动能力的都回去种地,老弱病残者都留下了。到秋后又把那些人接走,走时留下一个字据,表示感恩靳姓人的帮助。这个字据,靳九太靳九冉兄弟两人另家时落到靳九冉手里,因家贫如洗,把这张字据作了糊窗纸。字据写有多少银子,别人就不清楚了。</h3><h3>2.靳朝中之母嫁到靳家前就嫁过两家,每家都生有一个儿子。靳朝中有千斤之力,个子又高。他的坟前立有三节碑,意为异姓三兄弟。他的两个哥哥,一个是白家小寺的白知县,一个是后雨的区总兵。因此靳家窑村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h3><h3>3.在明朝时,有一个从云南跑来的犯人,躲在靳家窑村。听说他是个木匠,手艺不错,后来改为靳姓了,娶妻生子,后人不详。</h3><h3>4.清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溃散清军一路西撤,其中一个叫李密的班头领一班人马来到靳家窑村,索吃要喝,靳天理冷言拒绝,李密恼羞成怒,连夜进攻,靳天理在抵抗中不幸从房上掉下来致死。当时在大同料理商号的儿子靳伟(没毛狼)得知后拿出十万两银票给大同总兵马玉昆,马玉昆速派两连绿营岳在灵丘广昌山上将李密捉拿,交到大同府问罪,其他人都被铡死,人头放在大水圪坨上面示众。从此靳家窑村名声大震,靳伟更是名扬四海了。</h3> <h3>老人说过去(网络图片)</h3> <h3>靳天理墓碑,墓地在东梁王石嘴</h3> <h3>第六篇</h3><h3>村庙的建立</h3><h3>东梁建有一座龙王庙,建筑年代不详。正房五间,中间三间为龙王庙正殿,西边一间为财神庙,东边一间为奶奶庙。院的南边有一</h3><h3>座戏楼,每年都要唱好几场大戏。戏楼东边是山门。庙院西边有三间土窑,座北向南,是和尚住的地方。西边还有马王庙、三官庙,庙前有钟鼓楼,最西边还有武道庙等,这些建筑,解放后,除龙王庙做了学校,其余都先后拆除了。</h3><h3>西梁有佛殿庙一座。清光绪年间,靳杰、靳傚为母亲盖了一座家庙,后称佛殿庙。前院座北向南,有观音殿,奶奶庙,后院座南向北,是地藏王殿,院门外还有碑楼一座。村中间还有老爷庙武道庙等古建筑,后来都被拆除。</h3><h3>大梁老爷庙是靳姓主持与邻村几个有钱人家合资盖起的,这个庙院的建筑更宏伟更壮观。院前有戏台、山门,后院有老爷庙、马神庙、奶奶庙,前院的过道有老爷的红黑马两匹,廊前有两支三丈有余的石旗杆。庙建成之后,每年都有庙会,前来赶会的人络绎不绝,十分红火。这座庙院60年代中期被拆除,此地成为废墟。</h3> <h3>村里的古庙(网络图片)</h3> <h3>第七篇</h3><h3>靳家窑的三大名人</h3><h3>1 靳 伟</h3><h3>绰号"没毛浪",靳天理次子,生于1854年,卒于1933年,清未武秀才。当年靳天理家道富有,他的五个儿子分家后,唯靳伟发展成为晋蒙冀三省的重要人物。他凭着苦、善、信经商,事业越做越大,到民国年间除不动产外,积蓄三百万块大洋,成为晋商著名的代表人物。光绪年间,曾捐官授于陕西省知县之职,享受五品待遇。宣统二年即1910年,捐银一万五千两,一部分用于贡院修善,一部分盖十里河学校,后来叫省立三中,大同一中,现在是大同师范学校。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老家遭灾,靳伟在上吾其放粮放饭,救济穷人。</h3><h3>2 靳克勤</h3><h3>靳克勤是靳伟的侄子,也是一位有名望的经商者。他先在阳高城南街开增盛源杂货店,在平绥路(今京包线)沿线开十几家分店,并包销了美国"美孚牌"煤油,供应各省。</h3><h3>3 靳 集</h3><h3>生于1876年,卒于1950年,为清光绪年间武秀才。</h3> <h3>实拍靳伟墓碑,坟地在东梁村东王石嘴</h3> <h3>第八篇</h3><h3>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物</h3><h3>靳文清 生于1915年,卒于1988年。著名老中医,生前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中医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成员。</h3><h3>靳文达 高级讲师,山西省广播函授学校付校长,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付主任。</h3><h3>靳守政 大同市政协委员,省模范教师。</h3><h3>靳守中 山西省模范教师</h3><h3>靳文深 高级工程师</h3><h3>靳文轩 县团级</h3><h3>靳德芳 高级工程师</h3><h3>靳 伟 六零后,靳德恩长子,博士后,现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h3><h3>靳德伟 五零后,退休前任山西清徐县人大主任。</h3><h3>靳红兵 博士,教授。</h3><h3>靳德清 中学校长。</h3><h3>靳姓家族中的教员人数之多在下神峪古城一带居首位,花名如下</h3><h3>靳守政 靳守中 靳文章 靳文师 靳文安</h3><h3>靳克悦 靳克义 靳文壬 靳文达 靳守广</h3><h3>靳文德 靳文质 靳文昌 靳文富 靳德章</h3><h3>靳德清 靳德培 靳德林 靳德献 靳德信 </h3><h3>靳德良 靳德玉 靳德恩 靳德福 靳德平</h3><h3>靳德元 靳德威 靳德才 靳德仁 靳 许</h3> <h3>实拍靳文清墓碑,坟地在西梁单家地</h3> <h3>靳文清碑记</h3> <h3>靳伟(靳德恩长子)现年56岁,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照片为同学聚会留影</h3> <h3>第九篇</h3><h3>五世同堂之家与贞节匾</h3><h3>1&nbsp;&nbsp; 靳德义</h3><h3>清光绪年间,靳德义与其祖父靳天林五世同堂,大门上挂有五世同堂之匾。</h3><h3>2&nbsp;&nbsp; 靳文谦</h3><h3>二十一世纪,靳文谦之母和她的宣孙五世同堂。</h3><h3>3&nbsp;&nbsp; 靳克贤</h3><h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靳克贤与宣孙五世同堂</h3><h3>4&nbsp;&nbsp; 清光绪年间,东院大门上挂有"杰秉冰孀"匾,这是靳德母亲二十九岁守寡,县里给挂的贞节匾,该匾于1958年家人取掉。</h3> <h3>五世同堂之家(网络图片)</h3> <h3>第十篇</h3><h3>靳家窑村的堂号</h3><h3>“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h3><h3>过去有钱人家,家里有当官的,出了举人秀才的都有堂号。</h3><h3>大和堂 靳 伸 靳克贤的堂号</h3><h3>二和堂 靳 伟 靳克恭的堂号</h3><h3>三和堂 靳 佐 靳克忠的堂号</h3><h3>太和堂 靳 俨 靳克定的堂号</h3><h3>五和堂 靳 斌 靳克太的堂号</h3><h3>天义堂 靳 集 靳彦章的堂号</h3> <h3>模拟</h3> <h3>以上五幅为手机实拍</h3> <h3>第十一篇</h3><h3>靳家窑村的长寿家族</h3><h3>过去有句老话,人活七十古来稀。可在靳家窑村,过去七十以上的人很多,现在八十至九以上的人数不胜数。</h3><h3>超过百岁的二人</h3><h3>靳文谦母亲,享年102岁,2014年去世。</h3><h3>靳 友义老人,享年100岁,今年春季去世。</h3><h3>靳德广母亲, 现年99岁</h3><h3>靳德芳2015年统计的长寿人员</h3><h3>靳文生 94岁</h3><h3>醋铺老人 90岁</h3><h3>靳德芳母 88岁</h3><h3>靳德谦 88岁</h3><h3>靳文功、靳玉文、靳克存三人平均年龄87岁。</h3><h3>他们所以长寿,一是基因遗传,二是生活在这贫脊的黄土地,一生勤劳,练就了好身体,三是自种自养自用,吃的纯绿色食品,四是心地善良,自身修养过硬。</h3> <h3>高寿老人(网络图片)</h3> <h3>第十二篇</h3><h3>明、清两代纪元表</h3><h3>看此表可以明白靳家窑村的名人与大事距今相隔多少年。</h3> <h3>第十三篇</h3><h3>提供资料人员的部分通讯录(附表)</h3> <h3>第十四篇 </h3><h3>靳姓代数(表)</h3> <h3>第十五篇</h3><h3>各家族谱表</h3><h3><br></h3><h3><br></h3> <h3>这处院落解放后做过粮站,后来房屋全被拆除。</h3> <h3>左边的院落曾做过商店,右边的院落曾是缸房(釀酒),现在无人居住。</h3> <h3>靳文清父亲靳克昌故居。土改后大队部使用,现仍有人居住。</h3> <h3>以上三幅图片为手机实拍</h3> <h3>此家谱为靳 宏设计整理</h3> <h3>靳德信整理</h3> <h3>靳德芳 本家谱编撰者</h3> <h3> 靳德芳简介</h3><h3> 靳德芳,1939年生,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靳家窑人。1962年就读于大同煤校,毕业后在大同矿务局工作。1982年在北京煤矿学院进修,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h3><h3><br></h3> <h3>制篇人靳德信</h3> <h3>靳德信,男,1953年出生,阳高县古城镇人。1977年毕业于朔县师范,从教四十余年,于2013年退休。从小酷爱文学、喜欢书画等,任教期间一直代中小学语文课兼音美课。</h3> <h3>谢谢靳家各位长辈、兄弟、晚辈们的关注支持,满意就打个赏。握手,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