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500多年的溪滩村古法手工榨面(非遗传承基地)工艺制作流程实物图文介绍暨现场制作工艺活化复原。

老大哥(裘)

<h3>溪滩榨面早在上个世纪就是浙江省的著名“省级名优农特产品”。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带领绍兴嵊州的地方党政领导在崇仁古镇溪滩村鉴品榨面。</h3> <h3>陈列室建筑外观(侧立面) 儿时的记忆已经复活——古法手工榨面制作工艺全流程活化复原成功了!</h3> <h3>非遗传承人裘建臣榨面厂门面</h3> <h3>石磨。溪滩榨面独特的工艺,须经早秈米淘洗去杂质,在陶缸中浸泡若干小时,经历首次生物微发酵。此后上石磨带水将米粒研磨成米粉糊状灌注于栅栏木桶的棉布袋中。绑口压石进入第二次微生物发酵若干小时。石磨上下咬合面都开凿有研磨槽。槽痕深浅得恰到好处,太深会导致米粉糊粗陋;反之则生产效率不高。<br></h3> <h3>古法工艺活化复原</h3> <h3>捏糰面床板和地灶。通常到了次日凌晨起早进入榨面的加工制作的下一流程。师傅将已沥干的水磨米粉取放到面床板上,手工捏成一个个如香瓜般大的糰娘,如放汤圆般投放到榨架左侧的地灶的大铁锅里烧煮。几分生熟由师傅掌握把控,然后捞出送至捣臼捣搅。</h3> <h3>已经生物自然微发酵并沥干的生粉糊块揉捏成糰</h3> <h3>揉捏成结实的生粉糰</h3> <h3>煮糰工艺活化复原</h3> <h3>踏碓。功能就是捣摏和捣搅捣揉作用。由三到五人操作,其中一人在捣臼边拨糰并发令指挥,还要观察掌控米面糰揉融程度好了透了Q弹了没有。踏碓上的人就使劲用力踩踏。充分捣摏完成了就拎起扛到榨架边面床板上,装填榨桶准备上榨。</h3> <h3>捣摏古法工艺活化复原</h3> <h3>榨架机。此装置是由两大主体结构~杠杆原理的木制榨架和挤压糰娘成细面的榨桶所组成的机械装置。先将经充分捣揉的糰娘填塞充满榨桶空腔,然后搬上榨架放榨桶的位置套下扣牢固定。下口是布满密密麻麻圆孔的碗状铜板。上口盖上麻织密封圈,扣上圆柱锥状榨塞。安放扣入榨担端点(俗称瓢羹脚)。(榨担其实是根充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杠杆)榨担压于榨塞上面(此触点恰恰就是榨担杠杆的支点)。师傅将身体坐压于榨担杠杆的动力臂端上。重压之下,银丝般的细丝状的鲜榨面就从铜板眼子中挤落到滚水的地灶大锅中了。适量适时撸断铜板上的榨面,再用淘箩将面捞出淖冷水转放置有凉水的晒面木桶中。转入下一道手工晾晒程序。</h3> <h3>经充分捣摏熟糰填入榨桶腔内~工艺活化复原</h3> <h3>上榨机。</h3> <h3>压榨挤出榨面于滚水大锅之中工艺活化复原</h3> <h3>捋面捞面激冷水工艺活化复原</h3> <h3>冷清水淖面准备送出摊晾。摊晾完成之后使用专用担架挑送至榨面晾架(俗称榨架头)交感天地阴阳之气直至干燥为成品榨面。整整十多道制作工艺流程中须经历两次自然生物微发酵过程,绿色有机零添加。</h3> <h3>榨面笠和担架。晾晒榨面还分摊晾和运送至榨架头晾晒两道手续。摊晾一般由女工操作,人手一只如藤圈状的竹编榨面箍放置竹笠上,再从放置鲜榨面的桶内捞起一手把,摊匀于笠上箍圈内即摊匀一张榨面。逐一晾满整笠(约21张)。担架上方放置摊晾满榨面的笠,在两根隔条防止压糊鲜面的支撑下,叠加若干块笠,由男工挑(推)送至榨架头晾晒。交感天地阳光空气,期间不断手工抻面以保证每张榨面的蓬松。</h3> <h3>抻面待摊晾工艺活化复原</h3> <h3>手工摊晾工艺活化复原</h3> <h3>榨架头晾晒</h3> <h3>晾晒干燥成品待揭包装</h3> <h3>揭面之中。经过十多道工艺制作流程,从籼米淘洗、浸泡醇化、研磨成米糊、压石沥水微发酵、揉捏生糰、煮糰、捣摏、装榨桶上榨机、压榨经铜板孔眼挤出鲜榨面下滚水大锅、抹面捞面激淖冷清水、摊晾、送榨架头晾晒、蓬松抻面、交感天地阴阳之气和沐浴和熙清风,银丝玉盘般地方独特美食“榨面”&amp;“江南第一面”才打造完成。使550来年的美味生生不息世代绵延!</h3> <h3>十八般工具</h3> <h3>部分溪滩榨面的文化故事</h3> <h3>修改补充定稿于2019.11.16 作者裘文希。 欢迎您欣赏并赐教!恳请您尊重原创,希望您一旦引用拙作图文务必注明出处。谢谢!</h3> <p>5.13下午溪滩村古法手工榨面再次进行了全流程复活演示。并由市文化馆丁赛贝女士请来的杭州江干区电视台在本市电视台陪同下进行了现场拍摄。市委宣传部沈祖飞副部长一行、市文广新旅局汪正浩局长一行、崇仁镇党委陈永胜书记一行、全球裘氏宗亲会秘书长裘学东先生暨宗亲乡贤一行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指导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