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小娃

<p><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font>、《董存瑞》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厂区7米高的毛主席塑像创作于1968年,比例协调,造型逼真。吉林江南公园、辽源矿务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从这里翻制的。</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长影电影院,是最具电影主题氛围的电影院,它的三个放映厅由三个专业电影摄影棚改建而成,老人习惯称呼它们四棚、五棚、六棚。这里即是新中国几百部电影的产房,也曾经是日本殖民战争的产物。</p></font></h3>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长影的前身是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建立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其早期是日本军方操纵的“映画班”,拍摄一些宣传殖民文化的纪录片,在中国东北各地放映。1937年8月,伪满洲国政府颁布法令,“满映”正式成立。“满映”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机构,它是日本关东军控制中国东北的一支不用刀枪的“军队”。</span><br> <h3>&nbsp;大接待室前走廊上保留着1937年“满映”建厂时镶嵌的马赛克图案,中间有两条青龙包围着“满映”平面图及方位标示。</h3> <p>&nbsp; &nbsp;长影办公楼原是"满映"主楼,1939年11月竣工。仿照德国"乌发"电影厂的模式设计,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有6个600平米的摄影棚,4个录音室,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建造了第7摄影棚,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最大的摄影棚,也是亚洲最大的摄影棚之一。<br></p><p><br></p><p>&nbsp; 三图是“满映”的洗印车间,长影一直延续使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洗印生产加工基地,至今已80多年。</p> &nbsp;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党即派人秘密进入"满映",当年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后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人员主要由延安、“满映”和解放区其他一些电影工作者组成。首任厂长袁牧之,长影的开拓者还有:张辛实、舒群、吴印咸、陈波儿。<br>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东影成立初期,为配合解放战争大好形势,打破美国电影对市场的占据,进行了各类片种的试制。从1947年到1949年,他们创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七个第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部长故事片《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p></font></h3> &nbsp; 1947年5月---1949年7月,东影先后派出32支摄影小分队深入前线、工厂和农村,拍摄了大量珍贵史料,编辑了17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它不仅生动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华北解放战争的面貌,还记录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部分实况。影片成功向海外发行并在国际电影节获奖。<br><br>&nbsp; 优秀青年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莹和王静安在《民主东北》的拍摄中牺牲。<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长影不仅是电影生产地,还是电影人员的培训地。它下设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 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1960-1962年之间,长影厂还成立过电影学院,后来撤消。长影为全国各地电影厂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一个电影的制作从剧本创作到立项、筹备、拍摄、发行是一整套流程。剧本、定妆照、美术气氛图、道具,---让我们看到了老电影的雏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长影擅长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看上去这是个革命者被捕受审的拍摄现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看片场工作照比看电影还过瘾,演员们被那么多工作人员围着还能一板一眼的演,我真是服了!下面那个把跳板当马一边颠一边回手打枪,我更是醉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长影的摄影棚并不是“棚”,是一个个大摄影场,里面可以搭各种场景。1958年毛主席视察长影时到5号棚探班,一边与正在拍摄《红孩子》的小演员宁和合影,一边跟身边的记者们说:“你们把我也当电影拍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电影制作的繁琐工作在拿到电影局的通过令正式结束。自此,一部新电影和成千上万的观众走进影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长影的时光隧道也是我们的时光隧道。走进去,一个个熟悉的电影画面和曾经的生活场景扑面而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建国初期的影片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演员的表演自然朴素。表演艺术家陈强在《留下他打老蒋》中饰演一位老农民,这是他初登银幕之作,之后他扮演《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竟成了著名的反派演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50年代出厂的影片充满家国情怀,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电影的英雄故事仍历历在目。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同一年,影片《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出品发行。</font></h3> &nbsp; &nbsp;60年代,长影更是百花齐放,故事片,戏曲片,题材丰富,硕果累累。刘三姐和酸秀才的对歌,李默然(应该说邓世昌)的“撞沉吉野!”以及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估计我的同龄人都没忘记。<br><br>&nbsp; 我更熟悉的是再现国民党60军起义的《兵临城下》,和英雄王成的那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因为,60军起义改编后的部队是父母的老部队,还有我后来也当了通信兵。 <h3><font color="#010101">&nbsp; 长影博物馆在各展位都设置了点播器,参观中可随时点映影片,但我更想重温在小窗口排队买票,坐长条木椅子看电影的老时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1975年初拍摄的《创业》,是描写、歌颂石油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好影片。但“四人帮”却给它罗织了“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的所谓十大罪状。7月25日,毛泽东看过影片后批示发行,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文艺工作大整顿。</p></font></h3> <h3>&nbsp; 长影拍摄的影片曾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大奖。<br></h3><h3>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政府奖(1994年改称"华表奖"):<br></h3><h3>1949年-1955年:《白毛女》《钢铁战士》《董存瑞》等。<br>1979年:《吉鸿昌》《北斗》等。<br>1997年:《灯塔世家》<br>1998年:《男妇女主任》<br>1999年评委会奖:《眷恋》<br><br>电影百花奖:《人倒中年》《男妇女主任》<br>电影金鸡奖:《人到中年》《开国大典》<br>五个一工程奖:《大城市1990》《男妇女主任》</h3> <p>&nbsp; 2462,长影1949年以来译制影片的数量。和这个数量相匹配的是长影强大的配音演员队伍。孙敖的《斯特凡大公》,从连文的《流浪者》,陈光廷的《列宁在十月》,徐雁的《人证》,张桂兰的《阿信》,李真的《两个人的车站》,张玉昆的《夏伯阳》,数不胜数。 </p><p><br></p><p>&nbsp; 配音皇后向隽殊工作40多年,为300多部电影角色配过音,《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古兰丹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的花妮;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丽达;《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尼亚等经典作品,都是通过她的配音介绍给我们,那优美甜润的嗓音,清晰准确的吐字,变化自如的语调,萦绕耳际,永不磨灭。<br></p><br><p>&nbsp; 向所有相闻不相识的艺术家致敬!</p> <p>&nbsp; 长春电影制片厂2000年改制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影集团",集团领衔出品的《辛亥革命》、《铜雀台》,国内票房均超亿元。</p><p>&nbsp;&nbsp;</p><p>&nbsp; 新时期的长影,正致力打造集影视创作制作、旅游商务、演艺传媒、教育网络、科技金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母”型文化企业集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