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游记

桂花小蔡

<h3>在苏州的西南部还隐藏着一个五A级景区,那就是穹窿山。她滨邻太湖却拔地而起,海拔340多米高峰使她拥有了吴中第一峰的美誉。一边是碧波万顷的太湖,一边是漫山遍野的翠竹森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一副山水相连的美丽景色,更给我们提供了一座天然氧吧,被苏州人喜称为城市绿肺。</h3> <h3>如果挑一个假日,和亲人朋友远离城市的喧嚣,漫步在浓荫蔽日林间小道,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听着啾啾的鸟鸣,赏着红黄白相间的野花,看着点点的跳跃的阳光,那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愉悦。今天我和小牛就在亲身体验着这种愉悦!</h3><h3><br></h3> <h3>如果说只有山水而无其他,那苏州的景色也就少了可以称羡的地方。真因为有着近二千六百多年底蕴的苏州,几乎每一处胜景都和一段历史或名人有勾连,所以每到一地总好像在和他们对话,在看他们演绎着曾经的过往。那多么的有意味。</h3> <h3>譬如这座《铁竹亭》,就是为了纪念一位明末清初的道号为铁竹的道士在此此化缘修建《上真观》而建的。虽说上真观在汉朝时就有,由于朝代更迭,战火频仍,早就荡然无存。这时铁竹道士,决心凭借自己斐然的道行,众筹信徒,当然后来也得到皇家的期许,终于修建成功。</h3><h3><br></h3> <h3>上真观修建成功,重现辉煌。使穹窿山因有上真观平添十分仙气,使上真观因在穹窿山更添十分名气。引的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登临穹窿山上真观来祈福延寿,保国安民。如今在穹窿山上,上真观里留下了许多乾隆皇帝的真迹墨宝。</h3> <h3>这条由花岗石铺就的宽一米左右的小道,就是当年官员听说乾隆皇帝要驾临穹窿山祈福,而连夜让村民将一条山间小路开建而成的,现在被尊为御道了。</h3> <h3>我们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御道向上攀登,沿路风景不少,有慈孝亭,有土地祠,有得仙桥,有关公祠还有许多石刻摩崖,虽然有些字迹已经模糊,有些字体还不认识,需要好好猜测辨认,体会意思,但这才是慢游的兴趣和意义所在啊!</h3> <h3>这条长达二千多米登山御道终于在我们的坚持中爬完了,沿路不时遇到的游人当得知我们已经年逾古稀时,都纷纷为我们点赞。</h3> <h3>一座气宇轩昂的上真观山门出现我们面前,面阔三间,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山门正中悬挂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穹窿山”横匾和“上真观”竖额。<br></h3><h3><br></h3> <h3>出山门殿,只见一座更加辉煌的宫殿矗立在高高的台基上,宽大高耸的石阶中间是一块巨大青石壁雕,上面盘踞着九条腾云驾雾的青龙。我真的被眼前景像震撼了,即使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也没有这震势的。上有康熙大帝御书《三茅殿》竖额,还有“心容天下”,“道在人中”二块扁额。尽显皇家道观派头。当然,这些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的,但也足以彰显苏州的实力。</h3> <h3>为什么三茅殿能得如此殊荣,还能得到康熙大帝的亲笔御书?我老家门前的一条名叫三茅观巷的小街又有什么来头?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是汉代初元年间,出身望族的茅盈、茅固、茅衷兄弟,先在此修炼,然后再去茅山修炼成仙,成为道教茅山派的祖师。看来也是名至实归啊!</h3> <h3>其实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信奉有诸神统治世界。上有天宫,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下有四海龙王,地下有阴曹地府,还有阎王鬼妖。不像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追求的是脱离生死轮回,涅槃到西方极乐世界。道教认为人生是美好的,追求的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h3> <h3>所以道教圣地的建筑竭力模拟仙山神府,琼楼玉宇,殿阁宫阙,华丽异常,取名也往往是什么朝天门,太妃宫,白云观,八仙宫等,表现的是帝王所住宫殿就好似神仙居所,追求精神上的满足。</h3> <h3>今天来上真观一游,真有到了天宫瑶台,神仙住地一般。依山傍势修建的亭台楼阁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小巧精致,有蜿蜒曲折的宫墙,有锦鲤龟鳖喜游的瑶池,有参天大树,有修竹几支,有宫灯高悬,有经幡招展。可惜我们脚下少了几朵飘浮的祥云,否则和电影中看到天宫一模一样。心想如果再拍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这里是最好的取景地。</h3> <h3>可惜时间紧凑,人也很累,孙武园和望湖园还未来得及去,我们就乘景区巴士下山了。正因有这点遗憾,我们许下了下次再来的心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