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紫阳书院

олег

<h3>  朱熹(公元1130年至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奄,晚年自称晦翁,别号紫阳夫子,谥文故称朱文公。祖籍安徽(今江西省)。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郑氏寓舍,昭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登进士第。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以直宝文阁学士,除江东运判,再辞,公元1190年改知漳州。据漳州府志载:公在漳,首尾仅一期,未至之始吏民闻风竦然,望若神明,及下车𦲷政,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以定。官曹厉志节而不敢纵所欲,豪猾敛踪而不敢冒法,郡中讼谋无情者畏惮不敢复出,平时习浮屠为传经礼塔廟岳之会者一禁而尽息。良家子女入于空门者悉闭精庐归复人道,奸民多鼠窃自公至未尝有峻惩者而皆望风屏迹。民无夜警,外户不闭。 以上记载,足見朱熹知漳善政德治之绩。朱熹一生茑意学校,力倡儒学。知江西南康军,每五日一诣学,为诸生讲说,地方上有贤德人才,就礼聘为学官。到漳亦如此,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以正其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下。漳州白云岩紫阳书学也正是朱熹任漳州知事一年内创办的。</h3><h3>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成为宋元明清的正统思想,对科举、教育、政治的影响极大,至今,朱熹学说仍是闽学的代表。 </h3><h3> 漳州城郊东南20里有座白云岩,山高路陡,風景優美。朱熹选定于此岩山創建紫阳书院。书院依岩寺而筑,故白云岩禪寺范围包括紫阳书院。书院堂屋因祀奉朱熹,故又称朱子祠。</h3><h3> 祠中見存两碑:一为。 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碑记,立于乾隆乙已年,有篆额,作 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碑记,乃乾隆甲辰科进士郑玉振记。一为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立于道光三年,仍为郑振玉撰文。</h3><h3> 书院朱熹所建。乾隆年间龙溪诗人黄日纪、王有嘉诗作中均涉及紫阳书院,而地方志未载紫阳书院之名,未免史官之失也。</h3><h3> 既然紫阳书院系朱熹所建,那么紫阳书院堂屋何以又称为朱子祠呢?为此须了解一下朱子祠之沿革。光绪丁丑年府志云:</h3><h3> 白云岩,在郡南二十里,唐䖍诚禅师钖处内有文公宫。国朝康𤋮初郡绅唐朝彝以文公不宜并祀佛宫,别建一祠于岩右,复以山下渡船税供祭费,里人因并朝彝祀焉。</h3><h3> 据此可知,在康𤋮初年之前,乡里早已于白云寺殿供奉朱熹雕象。康熙初,唐朝彝认为儒佛不宜并祀,则别建一祠于岩右。岩右,即寺殿西庑。于是,文公有了专祠,并有渡税供祭,乡人就以唐公陪杞。</h3><h3> 后来,情况有变化。乡中人士或以为朱子系屈居殿西偏,此乃对儒宗的不敬,于是于乾隆十年,改建朱子柌于寺前,即百草亭之后,此必拆除紫阳书院堂屋而重建。从此以后,柌(朱子祠)学(紫阳书院)合而为一了。是故,乡贤郑玉振撰碑记,记朱子祠沿革,而碑额作紫阳书院。可見今日朱子祠即原紫阳书院所在。</h3> <h3>紫阳夫子觧经处</h3> <h3>百草亭楹联</h3> <h3>百草亭</h3> <h3>紫阳书院</h3> <h3>紫阳书院碑文之一</h3> <h3>解经处</h3> <h3>白云岩</h3> <h3>白云岩古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