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岁月,澎湃流年

云中漫步(卡佳)

<h3>华东师大教育学院(原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班95届部分同学16年后喜相聚。</h3> <h3>十六年前的聚会留影</h3> <h3>今又相逢,欢乐开怀。</h3> <h3>青玉案•同学聚 作者 张爱芬</h3><h3> 黄梅时节梧桐雨,凉意浓,残云飞。针芥相投重逢日,勿伤离别,流水似年,一路心芳菲。</h3><h3> 昔日苦读学寒梅,今日华发献蓓蕾。试问耕耘获几许,桃李满天,繁花似锦,同窗群英泪。</h3><h3> 2019-7-10 政协会堂</h3><h3>注: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95届同学毕业廿四年相聚有感</h3> <h3>教育学院中文本科的同学们</h3> <h3>中间身穿深色衣服者是我们的班主任竺洪波老师</h3> <h3>中间那位是班主任老师竺洪波</h3> <h3>江苏同里退思园旅游</h3> <h3>蔡文花</h3> <h3>丁炳福&nbsp;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编审&nbsp;。19 69年赴黑龙江逊克县插队,1972年进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就读,1975年毕业分配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87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函授中教英语结业,1995年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长年从事双语(英俄)词典工具书编纂、英俄外语教材、教辅及相关音像制品的编辑和录制出版。也多次应出版局、少儿社、作家协会、翻译家协会等邀请担任俄语翻译。曾于2006年底为浦东的一家从事橡胶业务的公司赴莫斯科进行商务谈判。2013年退休。爱好旅游和垂钓。<br></h3><h3>&nbsp;&nbsp;&nbsp; </h3> <h3>丁炳福担任主编、副主编或与他人共同编写的部分作品。</h3> <h3>冰夫(丁炳福的笔名)的作品</h3> <h3>李涵 九五年华师大(原上海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事业从这里起步,九六年完成了评审职务的申报,被聘为高级工程师。</h3> <h3>图一:“托起公安工作的明天”</h3><h3>图二:回到更名后的学校</h3> <h3>图一:某次市局表彰会后</h3><h3>图二:退休后的纪念牌</h3> <h3>警校撷影《铁流印象》 </h3><h3>作者: 李涵</h3> <h3>神采飞扬的唐宝宝!(唐氏综合征)</h3><h3>作者:李涵</h3> <h3><h3>和平飞鸽</h3></h3><h3>作者:李涵</h3> <h3>倪凡 1988年上大文学院中文系秘书专业毕业,进上海书画出版社任校对,期间又考入上海教育学院(1992—1995年)完成专升本科的学业。至今一直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从三级校对到现在的副编审,一干就是30年。喜欢旅游,摄影,茶道,花艺……</h3> <h3>倪凡的摄影作品</h3> <h3>沈泓,1995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目前在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工作。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自己的职业,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其乐无穷。</h3> <h3>2017年带团去南非欢乐春节演出。在非洲最南端好望角。</h3> <h3>带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拍的照片</h3> <h3>吴澄,副编审。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校图书馆馆员。1989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期刊杂志社,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编辑室主任、编委会委员;后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在2008至2016年任职期间,与同事合力,使上海师大学报(哲社版)相继进入全国各大核心期刊系统,并在全国社科综合类学术期刊,及高校文科学术期刊排名榜上,常年位居前列。曾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编辑”、上海市“优秀主编(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记大功”等称号与奖项。</h3><h3>发表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论文18篇,约20万字。参与编著、编纂各类图书约50万字。其中多篇论文或图书获得学术科研奖项;或被权威学术文摘刊物全文转载、长篇摘编,或观点简介。此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艺、体育评论,及随笔、译文等40余篇。</h3><h3>&nbsp;附论文及著译简目:</h3><h3>&nbsp;一、学术论文</h3><h3>&nbsp;1.《租界文化的窗口:上海文化街》,1986。</h3><h3>2.《红高粱家族的童话和民族记忆的复苏》,1988。</h3><h3>3.《王了一散文论》,1993。</h3><h3>4.《挑战与突围:近期中国先锋小说流变论》,199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长篇转摘)。</h3><h3>5.《关于师范院校学报专业化方向的探讨》,1996。</h3><h3>6.《高校学报电脑化编校探析》,1997(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h3><h3>7.《多媒体技术与学术期刊新变革》,1998(《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价》全文转载)。</h3><h3>8.《审稿思维论》,1998。</h3><h3>9.《电子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中的运用》,1998。</h3><h3>10.《主体价值的凸显——评&lt;苏曼殊传&gt;》, 1998(《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登)。</h3><h3>11.《高校学报的上网现状与未来发展》,2000。</h3><h3>12.《中国高校学报网络电子版可行性探析》,2002。</h3><h3>13.《漂移的景观:都市文化视角中的宽带网络》,2006。</h3><h3>14.《数字城市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与电信规制》,2007。</h3><h3>15.《拒斥与共谋:网络炒作的传播形态与大众接受》,2009。</h3><h3>16.《网络环境中的期刊编辑信息素质》,2010(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优秀编辑学论著”)。</h3><h3>17.《解构与整合:网络空间叙事形态论》,2011。</h3><h3>18.《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2011(《新华文摘》观点简介)。</h3><h3>&nbsp;</h3><h3>二、参与编著、编纂的图书</h3><h3>&nbsp;1.《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h3><h3>2.《〈申报〉索引(1919~192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9(中国图书馆学会二次文献优秀成果奖)。</h3><h3>3.《〈申报〉索引(1923~192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h3><h3>4.《外国长篇小说欣赏辞典》(朱雯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3。</h3><h3>5.《欧洲近代诗歌精选赏析》(王捷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h3><h3>6.《上海师范大学60年志(1954—2014)》,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h3><h3>&nbsp;</h3> <h3>杨国龙 1986年毕业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中文系教务员。第二年调任教务处工作。93年调任管理系办公室主任。95年,上海师大和该校合并后任基础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其中,95年上海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 2000年调入上师派出所(保卫处)。06年划归保卫处工作。时至今日一直主管奉贤校区安全生产工作。</h3> <h3>杨华,现为上海市洋泾中学东校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浦东新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聘任审核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库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暨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新闻晨报杯”上海市初中生作文实践活动专家顾问团成员。</h3><h3> 2015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新诗《江南》获2017年上海市民诗歌节“家国情怀,自由正义”诗歌创作活动社会组一等奖。 </h3><h3> 三十年笔耕不辍,若干诗歌、小说、散文作品发表于《文学报》、《诗刊》、《新民晚报》、《中文自修》、《北方诗刊》、《长三角文学》、《教师月刊》等国内大型报刊杂志,迄今逾40万字。诗文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当代作家》等作品集,中篇小说《爱恨张江男》2013年春节期间于上海《新民晚报》连载,引起一定社会反响。出版个人散文集《穿过都市丛林的那种心情》(2014年文汇出版社),个人诗集《摇曳未定》(2017年5月文汇出版社)。</h3> <h3>杨华和东方卫视骆新共同主持上海市中学生读书联盟青矜书苑活动</h3> <h3>杨华盛妆演唱京剧《梨花颂》</h3> <h3>张爱芬 中学高级教师,上海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本科学历。</h3><h3>退休单位和职务:上海市闵行区启智学校,校长。</h3><h3>中国特殊教育学会会员;上海市特殊教育学会会员;上海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聋校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特殊教育”兼职培训教师;闵行区教育局学术委员;闵行区首批名师工作室“张爱芬工作室”进站名师。</h3><h3>&nbsp;荣誉称号:</h3><h3>1、上海市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 </h3><h3>2、上海市康复教育先进个人</h3><h3>3、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h3><h3><br></h3><h3>&nbsp;论文和著作:</h3><h3>1、《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获第3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9</h3><h3>2、《中重度弱智学生“主题教育训练”的绩效研究》,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h3><h3>3、《繁漪新析》,刊登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h3><h3>4、《全国统编聋校三、七年级语文教材》、《三、七年级语文教学参考》 ,上海教育出版社。</h3><h3>(1977~1981;1983~1985借调至上海市教育局教学处全国聋校语文教材编写组)</h3><h3>5,《主题教育训练——为特殊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FHB030822,香港文汇出版社,2007.4。</h3><h3>&nbsp;</h3><h3>学术交流:</h3><h3>1、“1988北京国际特殊教育会议”《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加强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988.6)。</h3><h3>2、瑞典“第13届世界作业师联盟大会” 《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2002.8)。</h3><h3>3、北京2002年海峡两岸特殊教育研讨会《构音障碍学生语言康复训练》(2002.12)。</h3><h3>4、新加坡“第3届亚太作业治疗大会”《启智学校作业治疗课程设置探究》(2003.9)。</h3><h3>&nbsp;专访与报道:</h3><h3>1、《业无高卑志当坚——记普陀区聋哑学校教师张爱芬》,上海市教育局普教处、《上海教育报》编辑部编:《金子般的爱心——上海市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事迹报告集》,第96~103页, 百家出版社1993.9&nbsp;。</h3><h3>2、《用心智播撒的爱——记闵行区启智学校原校长张爱芬》,上海市教育科研基地特教研究所、上海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特殊教育》,2005年2月,第45页 。</h3><h3>3、《梦想在发芽——访特殊教育工作者张爱芬》,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四季大金》2007年冬季号, 第42~45页。</h3><h3>&nbsp;</h3><h3>社会活动:</h3><h3>1、80年代末,参与上海电视二台《影视与手语》节目制作,为《济公》《天涯同命鸟》《这里黎明静悄悄》《秦王李世民》《家风》《西游记》等影片作手语同步翻译。</h3><h3>2、2003年教师节,接受多家电视台对学校办学的采访;上海电视台《迎着阳光》 栏目播放”《为了孩子们的明天》 。</h3> <h3>1988北京国际特殊教育会议</h3> <h3>瑞典“第13届世界作业师联盟大会”</h3> <h3>世界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弗(左一)访问该校</h3> <h3>张纪英 1988年7月毕业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后在新场幼师工作了7年后调入上海临港科技学校工作(其中1992—1995在上海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至今,喜欢旅游,能唱越剧,会弹扬琴。</h3> <h3>上海临港</h3> <h3>上海南汇新场镇</h3> <h3>张志浩</h3> <p class="ql-block">卡佳(云中漫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词典教育和教育音像编辑室退休副编审(1977—2007),上海外国语大学西俄系俄语专业77届毕业。1979—1980全年脱产参加出版局第一期编辑业务进修班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原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95届本科毕业,担任责任编辑的《英语国际音标》、《当代英语交际指南》(商务洽谈、旅行和观光),包括音带和书,获全国优秀音像制品奖。</p> <h3>新世纪版《小博士英语》1—6册 责任编辑</h3> <h3>德国引进版《小机灵学英语》1—4册 策划、责任编辑</h3> <h3>策划和编辑《幼儿游戏英语》1—4册</h3> <h3>论文,翻译和编写的作品目录</h3> <p class="ql-block">钱春妹:1986年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宝山、杨浦区的二所中学担任教学工作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团委书记工作。</p> <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上海市委市政府信访办接访处工作;2002年1月调上海市委督查室,任助理调研员;2005年7月调上海市委宣传部,任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2013年4月调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办公室主任。现任上海市文联二级巡视员。近年来,一直在上海市委党校一分校、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讲授《公文写作》等课程。</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一直在上海市委党校一分校、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讲授《公文写作》等课程。</p> <h3> 毕业季的感悟与感谢</h3><h3>作者:吴澄 &nbsp;</h3><h3>朗诵:蔡文花</h3><h3>&nbsp;</h3><h3>尊敬的各位老师:</h3><h3>&nbsp;&nbsp;&nbsp; 又是火热的、碧绿的时节,不知不觉中,我们离毕业的时刻已经不多,三年,竟是如此之快地悄然而去了。</h3><h3>&nbsp;&nbsp;&nbsp; 多少次,我们曾盼望过早日以本科生的身份回报社会。然而,就在今天,当我们走出这间熟悉的教室时,脚步却将变得有一点沉重:回首间,难以割舍的是对母校的留恋;恍惚间,历历在目的将是三年中各位老师的音容笑貌。</h3><h3>&nbsp;&nbsp;&nbsp; 我们不会忘记,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老教师,曾为我们的些许琐事而多方奔波,曾与我们在滂沱大雨中共同走向实习基地;我们不会忘记,身兼数职,含辛茹苦的中、青年教师,为了学生的方便,不厌其烦地修改课表,不厌其详地征询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建议。从庄子、屈原、关汉卿到鲁迅、王蒙,从康德、格里菲斯到卡夫卡、马斯洛,老师们以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解析带领我们穿过时间隧道,领受着一种超越世俗时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巴山蜀水的胜迹到塔希提岛的民俗,从西方古今的审美类型到华夏历代的典章制度,老师们以热忱的礼赞和深沉的思考,使我们的视野跨过关山重洋,寻找那追求真善美和通过文化透镜检视人类自身的途径。生动的教学法演示和精微的心理学分析,已成为大多数从事教职的同学长久受用的财富;那曾使不少同学望而生畏的上古汉语和语言学理论,却实实在在地使我们的智能在无意间有了不小的提高。</h3><h3>&nbsp;&nbsp;&nbsp; 无需解释,我们都深知为学生付出如许心血的老师们的极度辛劳:职业困扰未尽,病痛开始缠身,要操持的是那样地多,身边的牵挂又总是千丝万缕。但是,三年来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是老师们对这传道、授业、解惑神圣事业无怨无悔的执着耕耘,所感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的尊严和真正代表时代主流的、健康向上的人格精神。</h3><h3>&nbsp;&nbsp;&nbsp; 曾记否?当年开课伊始,老师那接踵而至的写作指令:三级提纲、三千字数、三周完成!严肃的气氛使我们顿感压力,隐约地还有些无奈。现在,看着自己不下数十篇的,在相当程度上是被老师们“逼”出来的作业、论文底稿,我们在不无惊讶地发现自己学力、智能的长足进步的同时,不能不由衷地领悟并感激老师们的良苦用心。</h3><h3>&nbsp;&nbsp;&nbsp; 在指导学业上,老师像严格的教官,而在课余饭后,在外出考察、实习的相处中,老师则更如慈爱的长者、宽厚的兄长、亲密的朋友。如果,将我们的集体比作一支成绩尚可的运动队,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也会不时地有些犯规,有些分心,有些偷懒,有些浮躁。每当此时,面对我们这些年岁已经太大的“大学生”,老师给予的更多地是友善与充满谅解的提醒与指正。正是这样的宽容,使我们在此离别之际,更多了一丝惭愧,一份歉疚,也使我们更添了几分成熟,几多自律。假如时光真能倒流,假使我们真的又回到三年前的课堂,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好许多。而此时此刻,我们却只能以一句最平常、但也是最真切的话语表达心声:我们全体同学眼睛里的24位老师,都是好老师!</h3><h3>&nbsp;&nbsp;&nbsp; 三年已逝,聚散合离。同学们将如片片白色的羽毛,由命运之风吹向四面八方。各人会有相似的奋斗与开拓,各人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与烦恼。虽然境遇相异,我们总会同心相映,时刻铭记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与期望;我们总会暗自祈祷,愿敬爱的老师“好人一生平安”,愿师生之间“相知年年岁岁”;我们总会共存期待,期待着在那灿烂的季节,师生间的再度相逢。</h3><h3>&nbsp;&nbsp; (朗诵版:我们总会共存期待,让我们期待着在那灿烂的季节再度相逢。蔡文花)</h3><h3>&nbsp;&nbsp;&nbsp; 谢谢老师!</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95年毕业季</h3> <h3>班内才子吴澄(左一)和老法师张志浩。担任原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95届毕业生的班主任(现并入华师大)竺洪波教授,你在哪里?我们想你!</h3> <h3>本文是集体创作,群策群力的结晶。当年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奋力拼搏,现已成果卓著。好多同学担任了中学和特殊学校的校长、大学里的部门领导,取得了高级职称:中学高级教师、杂志总编、编审、编辑和教学技术骨干等,在岗的同学正在大展宏图。现在我们已不年轻,制作一本电子相册回忆那令人难忘的大学生活和奋斗历程,这很有必要。感谢同学们借本人的美篇之地展示各人的风采👍。</h3> <h3>采文美女的感言:【寄语:1995-2019 |《芳华岁月 澎湃流年 》】 早安!我的大学同学们!你们的能量和魅力是真正的巨大无穷!!!为每一位点赞👍🌹@黄根 具老法师的智慧@张爱芬 班长的导领力@左玲珍 澎湃的编辑高手@冰夫 @倪凡 @沈泓 重返童鞋群的闪亮还珠明珠 @李涵136 李大师的英姿风范@吴澄 谨严的术有专攻 @杨国龙  跨越式弯道超车潜能 @英 小师妹的乐天派艺术 @杨华 重磅清唱《梨花颂》的诗人校长……你们的才华情,爱满心,气自华,同窗花,浸润着芳华岁月,化成一股澎湃激流,穿越太平洋,跟随加州的阳光,映照血脉和呼吸,已然融化为我心智成长的生命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佳音,心生欢喜,无所畏惧。[抱拳][咖啡][握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