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芭蕾—花鼓灯

海滨

<h3>  花鼓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h3><h3> 金明: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h3> <h3><br></h3><h3> 花鼓灯是汉族舞蹈活化石,已在淮河流域传承了上千年。它是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和后场小戏组成,而舞蹈又是花鼓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舞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三部分。“大花场”是大型的集体情绪舞;“小花场”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多为两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具有简单情节的抒情舞;“盘鼓”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是舞蹈、武术与技巧表演的结合,同时又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它躁动癫狂,安静多情,既有南方的恬静,又有北方的潇洒奔放。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受到时代的局限,过去花鼓灯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迅速发展。1953年花鼓灯首次进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h3><h3> 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金明教授几十年来扎根基层汲取花鼓灯民间舞之精华,抓住生活的根茎,创新、发展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以这种形式所创作的几个舞蹈如《欢腾的故乡》《大地土风》《鼓乡情韵》均在全国民间舞大赛中名列前茅,并入选奥运会开幕式演出。近些年来他又不遗余力的向喜欢花鼓灯的人们传授,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h3> <h3>  出神入化,惟妙惟肖。</h3> <h3>  悉心传承,后继有人。</h3> <h3>  传授花伞的动作要领。</h3> <h3>  传授捏扇角的动作要领。</h3> <h3>  金明老师在花鼓灯的教学过程中亲力亲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表演人才。</h3> <h3>  金明老师在蚌埠冯嘴子村组织当地村民表演花鼓灯。</h3> <h3>  新中国成立前,花鼓灯没有女演员,兰花都是由男演员反串表演。</h3> <h3>  即兴表演的灯歌热烈奔放明快紧凑。</h3> <h3></h3><h3> “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h3> <h3>  “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兰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狂欢般的锣鼓声中鱼贯而出。</h3> <h3>  “盘鼓”是舞蹈结合杂技、武术等技巧表演。</h3> <h3>  兰花表演者,头带漂亮的头花,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执扇。</h3> <h3>  花鼓灯锣鼓班子,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花鼓灯锣鼓音乐的节奏型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h3> <h3>  锣鼓一响,脚底发痒。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跳花鼓灯早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只要有更多的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作品,花鼓灯才能绵绵不断的传递下去,才能让这支文化瑰宝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