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交通的半生缘

cc

<h3>文字:蔡策</h3><h3>制作:蔡策</h3><h3>图片:部分源自网络。</h3> <h3> 宋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 • 听雨》非常有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寥寥数语,道尽了词人一生的时光。&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的确,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无论今人古人,都难以逃脱时间的无情。从意气风发,刚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到两鬓星星,即将退休的年纪,我在交通系统工作已经三十七年,忆往昔岁月,无限感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我是1982年进入交通厅工作的。我记得很清楚,那年一月,春节还没到,我已经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回到了江苏,为即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做准备。从准确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年轻的我第一次踏入社会,兴奋与期待不消多说。那时,大学生的工作都是国家分配的,和现在动辄辞职、跳槽的年轻人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工作和岗位是十分珍惜和忠诚的。当时我能分配到交通厅,被众人所羡慕,我亦清楚地预感到,我将与交通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h3> <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三山街上班,交通厅的办公楼还是几栋老式的民国建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街旁的高楼还很少,街上行驶的汽车也不多,人们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普遍是自行车。单位给我分配的宿舍在太平南路、夫子庙北门附近,离单位很近,但我每天仍然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就在这样规律又宁静的岁月里,我的女儿也从牙牙学语渐渐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接着就是小学升初中。</p> <p class="ql-block">2002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年。也就是在那年一月份,我转到的新岗位,让我一待就是十八年。这十八载春秋,正是我风华正茂、最有干劲的岁月。尽管岗位没有什么变化,但我始终抱着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信念,对分管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回首往昔,这十八年的奉献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其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便是“扶贫、治超、广告、许可”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几乎倾注了我人生所有的抱负、责任、担当和忠诚,也饱含着我对交通事业太多的深情与眷恋。纸短情长,恕我只能简述一二。</p> <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扶贫。这要从2002年说起:那年,我被省委任命为省委驻灌南县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灌南县委副书记,带领着16名省级机关处级干部,在灌南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扶贫工作。期间,我们实施了“民富、民生、民智”三大工程,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1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86个,在18支扶贫工作队中成绩居前。当时,省里分管扶贫的姜永荣副省长在不少场合,多次表扬我们的工作;原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时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李继平同志更是对我们工作赞赏有加,甚至连办简报方面,他都对省扶贫办的同志提出要求:“要向灌南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学习,将简报办出质量,办出水平!”,为此,《江苏扶贫简报》当年的第3期还特地用整页篇幅转发了我们的简报,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上的积极主动,这一年我和工作队都被评为省级先进。特别是年终,省委召开的全省扶贫总结大会上,仅有四位代表上台发言,分别是市委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以及本人。是的!在多达数百人的大会上,与会人员包括市、县委和各厅局主要负责人、省委各驻县工作队代表。我作为 15 个扶贫工作队的唯一代表,汇报了我们在灌南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它充分说明我没有辜负省委的重托、领导的期望,为省委扶贫工作赢得了经济薄弱地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信赖,也为交通争得了荣誉!灌南在当时是苏北有名的贫困地区。为圆满完成省委交给我们的这项艰巨任务,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虽说这 365 天的日日夜夜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渺如微尘的一刹那,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一生中最值得铭记的珍贵岁月。</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记忆不因岁月流逝而遗忘,扶贫工作结束后,我特地把在灌南扶贫期间留下的资料整理成《足迹》一书,以作纪念,献给那些曾经为灌南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没想到后来省扶贫办竟把这本书当作扶贫学习资料下发。</p> <p class="ql-block">第二是治超。对江苏交通公路而言,2006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彼时,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11.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也突破3300公里,已然构建起一个高起点、多层次的现代公路交通体系。然而,超限超载现象正严重制约着江苏交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八部委的统一部署下,我省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超行动。副省长亲自挂帅,省发改委、交通、公安、工商、财政、监察、物价、质监、宣传、纠风办等十三个部门负责人联合组建了治超领导小组,要求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治超工作。当时,作为抓主这项工作的省厅公路局(省高速公路路政总队)分管负责人,我不仅承担了全面的牵头、协调任务,还就整体方案的研讨制定及活动步骤提出了具体的计划与建议,并负责组织推进落实。通过“零点行动”“冬季攻势”“百日会战”等一连串的治超行动,以“战斗促战役”,积“小胜换大胜”,从而确保了2006年这场治超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当年,全省公路的超限率从80%大幅下降至5%以下,普通公路干线的好路率提升至87.5%,因超限超载引发的公路交通事故降幅达11.9%,公路运输市场的价格也回升了约20%,使江苏公路治超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p> <p class="ql-block">引以为傲的是,在治超工作结束后我,亲自编写的《攻坚之歌》一书,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同事向我索要。这本书分为风采、文件、简报和纪实四个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年治超战役的每个重要过程。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做任何事都精益求精、极其认真,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这本书的编写中。出书前最后一周,为实现版面和文字的完美,我从早上七点校对到夜里十二点,持续工作,毫无懈怠。书中的文稿、照片等,均为我亲自把关,绝不假手他人。正因如此,这本书至今仍在发挥价值,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起到应有作用,这是我当时未曾想到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是广告。2011年新年伊始,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清理整治工作就被省政府列为重点任务,由史和平副省长亲自挂帅,成立省广告整治协调小组,成员包括省交通厅、省工商局、省住建厅等厅局领导。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整治任务下达到各责任主体,并设定完成期限。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整治是长期存在的难题:矛盾多、涉及面广,情况极其复杂。当时甚至有夸张的说法——拆除一个“高炮”广告牌,就像端掉一座碉堡,可见整治难度之大。当时,我担任江苏省高速公路沿线广告设施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面对复杂困难,我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积极践行法律尊严的维护,精心统筹谋划、严密部署安排、重点领域突破、强力推进落实。经过半年努力,全省累计修复出新广告设施4922块,拆除和迁移违法广告设施2042块,整治广告设施总数接近7000块!以往杂乱无章的景象被美观的画面所取代。当时的省委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史和平副省长多次在我们上报的工作情况和简报上作出批示,省政府王志忠副秘书长也对我们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表明省领导对我们整治工作的肯定与满意。时至今日,回忆这些,我内心依然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这次高速公路沿线广告整治之所以能取得如期的效果,且过程平稳顺利,也得益于沿线广告界有影响的领军人物的理解和配合。若不是他们主动带头做出一定的牺牲,牵扯关系十分复杂的广告整治工作是很难推进的。尽管我已不再负责这项工作多年,但每念及此,一方面我依然心存感激,难忘他们对我们工作提出的那些好建议,以及给予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一种深深的歉意:因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当初我们要求他们拆除时的某些承诺一直没有得到完满的兑现,实在是一种缺憾。</p> <p class="ql-block">第四是许可。十八年来,我因岗位未变,分管工作始终围绕公路执法。机构改革前,许可是我的分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它既单一又复杂。说它单一,是因为许可本身就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说它复杂,则是因为在处理过程中,我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情况,要做到履职尽责、不留遗憾,这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如果我们在许可把关上出现失误,就可能给公路安全和发展埋下重大隐患,甚至引发重大事故。而首先受到追责的,一定是我和我分管的部门。因此,这既是权力,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么多年来,我始终秉持着一种担当: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我谨慎地应对,防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风险。我既积极服务,带着感情让人们对我们的工作感受到人性化和高效;又必须严加把关,一丝不苟。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挑刺不挑剔”。我的观点是:有问题不能放过,必须督促解决,但绝不能借此找茬儿,因为这体现了我们的人品和作风。</p> <p class="ql-block">最典型的就是今年五月份的广锡、江阴大桥养护工程施工,他们要做成国内首例大流量高速公路集中养护示范工程。我们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全力支持。虽然在办理许可的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和麻烦,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顺畅,但我们急人之所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灵活处理,认真做好关键环节上把关服务的态度,相信他们是理解和满意的。不草率处理,不留有隐患,这是我处理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十八年来所负责的这项工作,我问心无愧。除了刚刚接触它的那段时间,我没有把握和印象以外,这些年,凡是经我签字确认的,我敢说,每一份文书的严谨都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检验。甚至有人把我办过的那些许可决定称之为“过得硬”的一种放心品牌,让人感到踏实安全。是的,我就是追求这种完美和结果。相信这也是同事、同行,曾打过交道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一些朋友,之所以会对我认可的重要原因。对此,我深感欣慰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东晋人说过:人之相与,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我胸中仍有一片清朗天地,有我坚守的一亩心田。回首过往,在交通度过的三十七年,一幕幕奋斗的场景,一幅幅拼搏的画卷,一位位曾经并肩战斗的兄弟……仿佛还是昨天,可惜抬头才发觉:两鬓星星,老之将至。 </p><p class="ql-block"> 是啊,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到了这个年纪,我心中难免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的喟叹。虽然窗外夏意正浓,但很快便会“天秋月又满”,其后便是今年的冬天了。是的,还有六个月的时间,我便将在寒风凛冽、冬雪飘扬的日子里,告别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老单位。虽然金陵城的雪下得从来不会太猛烈,但我心中的深沉眷恋却是势如山河,千重万重! </p> <p class="ql-block">  年少时,我常觉时日好,风光长,青春闪闪发亮,仿佛总有一生一世的光景可供壮志挥洒。那时,我读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着包拯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只觉满腔热血沸腾。我常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依然还想和交通重续这不解之缘,我依然要像这三十七年一样,把缕缕深爱凝聚成赤诚,献给组织,献给交通!</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载,我全力以赴,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与重托;</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载,我踏实认真,奉献着我对推进交通事业发展的智慧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载,我追求完美,努力创造和实现着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载,我不受诱惑,慎微慎独,严格自律,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载,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行将告别,最后,谨由下面这首小诗,寄托我对交通的无限牵挂一一</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亦少年,结得交通半生缘,</p><p class="ql-block"> 壮心不与年俱老,长风寄我相思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