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东西南北地域特色纷杂,差别十分明显。在洛阳地方,迥异于其它省市,甚至远郊县乡都没有的特色饮食都有不少。比如水席里的燕菜、杂拌儿、小碗汤儿,最为特殊的,是“吃油旋儿,喝杂羹儿”。</h3><h3> 饮食有特色,叫法和口音也是风格独特。有人说豫西方言没有儿化音,其实不是。洛阳人说话舌根硬,发音简捷得俩字并作一个音,那个“儿”音被它前面所附属的那个字给吞并了。</h3><h3> “吃油旋儿喝杂羹儿”,之所以连起来说,实在是因为它们是一对好搭档,绝配。油旋儿,是洛阳特有的一种烧饼,在做成生面坯子时拉成长条沾上油和佐料,一圈一圈的旋成圆环,很直观,所以它的写法没啥异议。杂羹儿,现在泛指牛羊肉汤,其实本来应该是指牛羊肉杂碎汤,杂就是杂碎,羹嘛,就是肉汤,但是这个字文邹邹的,不少饭铺匠人都写成别字。大概因为便宜,大众能够接受,又能满足口腹之欲,所以,在洛阳街头巷尾,卖杂羹儿的地方随处可见,它旁边,或者店内,常常同时支着打油旋儿的锅头。</h3><h3> 也许更早的时候,喝杂羹儿的地方也是讲究的,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喝得起,少数人能去的地方,就算“下馆子”嘛,可不得讲究点?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老百姓人人都能吃油旋儿喝杂羹儿了,街上到处都是,“讲究”就变成了“将就”,店面大多黑黢黢的,桌椅板凳又少又不干净,许多人还是端着一“圪喽”(大海碗)杂羹儿,圪蹴在街边,跟另一只手里的油旋儿较劲。</h3><h3> 困难点的年月,谁家老人孩子不美(生病)了,就会说,去喝碗杂羹儿吧,意思是补养补养。嘴馋了,一家人都去下馆子太奢侈,就端个大锅,或者掂个大罐子,去打回家来大家享用。往往是掏一碗两碗的价钱,却要人家给打满满一锅,惦记着喝不完下顿还可以下面吃,老板不乐意又不愿得罪这尊吃神,脸色,那是格外的难看。</h3><h3> 油旋儿,有时候也单吃。困难年代,普通人家白面都吃不起,“受活”(富裕)点的人家孩子,跑到街上买油旋儿吃,还要一层一层揭着吃,弄得满大街都是面香和油香,对吃不起油旋儿的孩子们来说,牙齿根儿、舌头尖儿,实在是一种折磨。</h3><h3> 如今,洛阳人家家都能吃得起油旋儿、喝的起杂羹儿了,甚至开始有人以健康的名义拒绝它哥俩了。早起,人们街上碰见,问候的话也很少有人说“走,去喝杂羹儿走”。说“吃油旋儿,喝杂羹儿”,更多是对老洛阳过往的记忆。旅行社的导游,也常常领着一群群外地人去“吃油旋儿,喝杂羹儿”,品味传统洛阳。</h3><h3> 起的恁早,还没吃饭吧?点个赞,跟我走,请你吃油旋儿,喝杂羹儿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