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个让心留下的地方(一)

玉龙雪山

<h3>  7月5日,我随单位团队去四川成都开启6天的疗休养之旅。当天,当我们到达酒店时已是下午4点多,办理好入住手续后,大家放好行李,简单地梳洗后步行去饭店用餐。好家伙,第一顿晚餐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那四川的麻辣味实在令人难以下咽,大家熬苦、胡乱地吃了一点菜,算是对得起四川成都人民的热情款待,最后我们一桌十个人都是在半饥不饱的状态下离开了饭店。看看天色还早而且我们住的酒店离宽窄巷子较近,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去游览宽窄巷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7月5日</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宽窄巷子</b></font></h3> <h3>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这三条巷子原来分别叫兴仁胡同,太平胡同和如意胡同(明德胡同)。那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便有了现在的名称。</h3><h3> 这三条清代老街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h3><h3> </h3> <h3>  我们先进入“闲生活”区的宽巷子,在宽巷子中游览,能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几乎要失传了的一些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场景。体验馆里将展示民国时期一户普通成都人家一天的生活场景,用一个院落复原这个家庭的厨房、书房、堂屋、新房等,向参观者呈现老成都的生活状态。</h3><h3> 还可以在其中听几十年前的老成都人摆龙门阵,看成都女孩绣蜀锦,晚上看皮影、看木偶戏、即兴写书法等。看川剧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看川剧必须配上川茶一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体味成都人悠闲的生活方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宽巷子,宽知味,门头的人物雕像,非常中国风,“吉祥”,“如意”!</i></h3> <h3>  穿过南北向的通道就到了窄巷子,窄巷子在清朝的地图上的名字叫太平胡同。通过改造,窄巷子植绿主要以黄金竹和攀爬植物为主,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将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这里是国际化的业态,是拥有世界眼界的时尚中心,在巷子里品味缓慢的下午和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宽窄巷子,宽窄一生</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糖画,老成都人记忆中最甜蜜的回忆,在成都话里,糖画又叫“倒糖饼儿”,是一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技艺高超的糖画师傅用糖汁作画,不管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都可以做得栩栩如生,所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如今成都糖画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川特有的休闲方式:掏耳朵。招揽生意时,手里的工具一抖,那清脆的声音哐啷作响。</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小洋楼</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按原貌重修的西洋式砖楼,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而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军人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回来。就在这个楼里,妻子王太太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如今的小洋楼您能品尝到世界顶级的法国黛堡嘉莱巧克力。巧克力馥郁的芬芳,甜美丝滑的滋味,让小洋楼广场被赋予了甜美的爱情主题。</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本院大门两侧八字照壁,门旁老墙嵌有红砂石材质拴马石,门头顶部冠之宽窄巷子内唯一歇山屋顶,高大气派。院内西洋风格突出。拱形正房门头上方有木制火焰纹窗。门窗皆为西洋风格,正房廊檐外保留的罗马柱是成都最早的罗马柱建筑之一。1856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曾住于此。</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老墙上的一处拴马石,离地约1.2米。虽已风化斑驳,但它仿佛是宽窄巷子乃至成都的一块独有的胎记,述说着这里的前世,让人遥想富贵门第的门口熙来攘往,车马不息的景象。</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后来,有艺术家根据拴马石的文物进行想象及设计,在它的附近重新打造了一匹浮雕马,马首和左前蹄是雕塑,而马身则是绘画在青砖墙上的线条。整个画面,生动立体,使得它成为了一件艺术品,让每个过路游人印象深刻,成了游人拍照留念不可错过的一个景点。</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隔壁子”,一间非常古典气息的新潮酒吧连锁店</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街头行为艺术者表演三个动作,收费20元</i></h3> <h3>  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清满城时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井巷子是民俗区,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是宽窄巷子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消费空间——在成都最美的历史街区里,享受丰富多彩的美食;在成都最精致的传统建筑里,享受声色斑斓的夜晚;在成都最经典的悠长巷子里,享受自由创意的快乐。</h3> <h3>  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匹匹历代古砖到片片近代老砖又到块块现代新旧砖,其中残断、印痕、斑迹,以独特的装置,垒砌、陈列与历史地图、图像、图景嵌合并置,记载、纪实、记录着消失的时空气质与信息记忆。</h3><h3> 整段砖墙分为三个篇章:</h3><h3> 历史的背影: 宝墩遗城、金沙竹泥、羊子土坯、秦筑城廓、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宋砖古道、明末毁城。</h3><h3> 历史的直面:满城残阳、保路砖碑、法楼窗棂、万岁展馆。</h3><h3> 历史的表情:巷窄回眸、夹道洗刷、公馆封门、沿街斗鸟、杂院堆藏,天井搓牌、砖门喝茶、土墙鸡啄、砖混篾笆、半巷刨饭、窄巷水凼凼、宽巷暖烘烘。</h3><h3> 这段砖墙是国内唯一的墙体“砖”历史文化博物馆,它代表的不仅是建筑和艺术,同时代表着历史和魂魄;它既是成都建筑史的展示,是一座城的记忆;又是成都兴与废交替的建筑史的展示,是一段历史的承载……</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宋砖古道</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保路砖碑</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天井搓牌</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清代老片砖</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提笼养鸟</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警觉的猫</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杂院堆藏</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小青砖</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半巷刨饭</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窄巷水凼凼</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宽巷暖烘烘</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i></h3> <h3>  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宽窄巷子旁边的那条长顺上街,有一堵“呼吸墙”,这堵大约200米的墙是反映成都市井生活的一面历史文化名墙,墙上嵌有很多具有年代感的生活物件,展现了老成都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在街景中,一幅幅特定的“成都镜像”,记录了成都这座古老而又年壮的城市突飞猛进的改革变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古老的四层立体拱门</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耙耳朵嘛</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起源于成都的“耙耳朵”,在四川话里的“耙耳朵”是指一个男人怕老婆,妻管严,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其实是起源于一个加了“偏斗”的自行车,因为最初都是丈夫骑车带妻子乘坐,所以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耙耳朵”,这是当时成都市井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过不要以为成都男人被称为“耙耳朵”是因为他们软弱,其实他们是疼老婆。</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少城家书</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旧居回响</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取老成都旧居生活场景,将平常物件艺术地解构重组。通过石磨、缝纫机等熟知的老物件可触发艺术装置,唤醒老成都的生活记忆。</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呼吸瓦墙</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瓦顶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符号。作品截取了老房子的一片屋顶,观众靠在上面轻陷其中,形成有趣的压印图形。</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骠骑思征</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宽窄巷子曾驻留满蒙八旗军,马是宽窄巷子历史中最重要的见证之一。</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八旗在成都</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筑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名曰满城。</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墙上作品是清康熙51年南征大军驻扎成都时八旗兵营的训练场景。</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老井镜像</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井台是旧时市井生活的缩影。在过往岁月,它既是人们取水、淘洗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又是邻里之间交流信息的场所。</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三个老井台被搬到了墙上,水井边还有用玻璃表现的水痕,栩栩如生。游客向井中看去,里面有涟漪、有五彩幻影……</i></h3> <h3>  宽窄巷,古韵与现代并进;古典与新潮并存;传统与时尚相融;</h3><h3> 宽窄巷,成都唯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在这里与时俱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7月6日</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今天我们要游览映秀镇、都江堰和青城山三个景点,也是我们本次疗休养最辛苦的一天。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映秀镇。早晨6点,我们坐巴士从酒店出发,1个半小时后到达映秀镇。</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全镇面积115.12平方公里,人口近1万人。</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映秀镇</b></h3> <h3>  进入写有“映秀新村”字样的牌楼,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崭新的两车道的黑色柏油马路,它现在已经成为新映秀的商业街。沿途商铺林立,映秀小镇的屋子都是同样的风格,秀丽小巧。这样的小屋子一栋接着一栋,形成了一座小城。可能是因为时间还早,所以小镇现在游人很少,显得很冷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藏传白塔</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羌族特色的饭店建筑</i></h3> <h3>  在藏传白塔的不远处右拐,没走多远就见一头石雕的牛。它代表重建后的汶川映秀人民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精髓。石雕的旁边就是一条宽阔的鱼子溪。鱼子溪清澈见底,在绿山的映衬下,很是漂亮。</h3><h3> 在溪边是很多吃饭的地方,可以坐在溪边边欣赏风景边吃饭。</h3><h3> 整个映秀就是围绕着这条溪而修建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雕——牛</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鱼子溪</i></h3> <h3>  穿过鱼子二桥,走过小城的广场,左拐约50米处就是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h3><h3> 2008.5.12汶川地震中,汶川受损最为严重的是映秀镇,其中漩口中学首当其冲,损失最惨烈。这座遗址是没有清理被原样保留下来的,在这些废墟下还永远地掩埋着部分遇难的学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漩口中学遗址大门正面</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漩口中学遗址大门反面</i></h3> <h3>  时隔11年,我们来到遗址前,我心里特别沉重。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的纪念表盘,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裂痕将地震发生的时刻凝固在下午2时28分。</h3><h3> 左侧墙面有表现抗震救灾场面的巨幅浮雕,简要的文字介绍,背景就是在地震中垮塌的漩口中学校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型纪念表盘</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抗震救灾场面的巨幅浮雕</i></h3> <h3>  校舍周边有人行栈道供游人参观吊唁。我们从右侧的人行栈道进入,只见到处都是断壁残垣。</h3><h3> 原本五层高的男生公寓楼只剩下四层,第一层已整体塌陷于地下,墙上布满典型的地震建筑形态十字裂纹。</h3><h3> 原本五层高的女生公寓楼完全坍塌,彻底损毁。</h3><h3> 五层楼高的阶梯教室已完全垮塌,为了保护遗址,用钢筋水泥粱支撑固定楼体,以保持地震原貌。</h3><h3> 完全坍塌的实验楼,连接两座教学楼的走廊由于有两旁建筑物的抵档而没有倒塌,整个建筑框架基本完好,成为当时师生们逃生的保障通道。</h3><h3> 上下两层的图书馆与会议室已经彻底塌陷。现在走廊已成为遗址的最高点,楼顶上的国旗迎风飘扬,仿佛是在将漩口中学的故事随风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h3><h3> “5·12”大地震造成了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7名学生、2名教师严重受伤,其中3人被截肢、12名学生成了孤儿、造成21个单亲家庭。</h3><h3> 我们为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惨烈景象感到震惊,也深深地为在地震中罹难的师生感到惋惜与悲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男生公寓楼</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女生公寓楼</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阶梯教室</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师办公楼</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学楼楼梯通道</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图书与会议室</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走廊最高点的楼顶上国旗迎风飘扬</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塌的楼房无言地诉说着大地震的惨烈</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仍有两名教师和19名学生长眠在废虚下——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残垣断壁,令人触目惊心</i></h3> <h3>  看后在我心情沉痛之余,我想:大自然的破坏力太大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今日,拥抱明天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