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北关印象

Da Ping®

<h3>我原籍是山西人,出生在陕西西安,我的童年是在北关度过的,西安市的北关地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北,狭义上的道北是指自强东路,二马路,太华路地区,广义上来说,只要是铁道以北就都算是道北了,当然包括北关地区,自强西路等地。</h3> <h3>说起儿时的北关印象,当然要从熟悉的开始,北关地区分为北关正街和东西自强路,北关正街,南北从北门外的吊桥街到北稍门附近,东西以北关十字为界,十字以东是自强东路,十字以西是自强西路。我的家就住在自强西路临近北关十字的一个小巷子里,这就是我记忆中北关地区的大致映像,我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这里度过的。</h3> <h3>当时,我们住的巷子对面是革新照相馆,从名字就能看出文革时代的烙印,紧挨着照相馆的是自强西路菜场,属于国营菜场,当时我们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属于统购统销,根本没有现在的农贸市场,附近居民购买蔬菜副食品,就只能去国营菜场购买,而且大多数商品是凭票供应。菜场过来就是郝家巷小学,是我的母校,现在也是莲湖区的重点小学,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而我们当时就是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用不着花钱托关系等等手段,唉!只能感叹时代不同了……</h3> <h3>顺着自强西路到了北关十字,十字的西南角有一间小铺,之所以叫小铺,就是因为这间铺面实在太小了,大概也就两平方左右,紧挨门口放着一个一米左右的柜台,小铺卖的东西简直太繁杂了,日用品,洗漱用品,还有蛋糕,点心之类的食品,应有尽有,非常的全面,这就是当时环境下,我们国家一个标准的商业铺面。再往南走是一家馄饨店,别的印象不深,就是门口那个下馄饨的大锅上面,永远架着一只被熏黑了的老母鸡,这应该就是当时的鸡丝馄饨吧。馄饨店过去是邮局,邮局隔壁是肉店,肉店的隔壁是一家小型商场,当时我们都把这家商场叫做(毛衣公司),慢慢长大后才知道,应该是叫贸易公司,而我们年纪尚小,又不认识字,以讹传讹罢了。再往南走有理发店,杂货铺等等,我就不一一赘述了,重点说一下群英甜食店,这家甜食店门脸不大,店里面可不小,主要经营甜食为主,在当时的北关,算是比较具有规模的甜食店了,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的地方: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跟着一个同院的小伙伴,拿着父亲给的一毛钱,一起来到群英甜食店,花了五分钱买了一大碗醪糟,就着自己带来的包谷面发糕,一顿狼吞虎咽,吃完后满头大汗,红光满面,仿佛刚吃完满汉全席一样,哈哈哈……(这里我也忍不住笑出声了)。</h3> <h3>在北关十字的东南角,有一家大型的食堂,名字好像叫大寨食堂,这个食堂的名字也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我称它为大型食堂,是这家店面确实够大的,进门并排放着五张大圆桌,每排有七八张桌子,一直排到食堂的尽头,最里头是出饭口和操作间,我偶尔去吃一碗肉面,因为一碗素面7分钱二两粮票,而肉面也就多了2分钱,所以,每次我去都选择肉面,也好大快朵颐的饱一次口福。顺着食堂往南走,有一家食品店,名字叫协和升(名字是根据儿时的发音确定的,我思来想去再没有比这三个字更合适的了)。食品店主要经营烟酒,食品为主,也有酱油醋,我经常被父母安排去打酱油醋,我也乐意去,是因为通过打酱油醋我总能偷偷扣下几分钱留作私用,我一贯的做法是:父母给的是一斤酱油醋的钱,我打半斤,再灌一些凉水(哈哈,又一次笑出了声),现在想起来,也为自己童年的顽皮感到可笑。食品店过来有一家土杂用品店,再过来是吊桥街商店,说是商店,也是一个杂货店,进门柜台上放着几坛散白酒,当时有许多拉架子车的脚力,冬天为了驱寒,进门掏出自带的小酒杯,打上二两散白酒,一饮而尽,然后摸着刚饮过酒,胡子拉碴的嘴巴,哈哈的傻笑起来……</h3> <h3>自强东路我很少去,偶尔去大众浴池洗个澡,有一次大家传说,一个麻风病人,去大众浴池洗了一次澡,我再也没有去过这家浴池。北关十字的北边我也很少过去,就知道有气象局、油库街、农展馆、龙首村等。如今,我已经不在北关地区居住好多年了,但梦里我经常怀念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怀念我儿时的玩伴,怀念我童年度过的时光。北关,已不是过去的样貌,已被高楼大厦所覆盖,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模样。</h3><h3>家乡的味道藏在那快乐的时光里。每当我回到北关,都有几个童年的小伙伴来玩,我们叙说着童年度过的那些时光,那一刻!我永远无法忘记。(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来自于本人心声的流露。我翻遍互联网,没有一张关于北关的图片,只好用老西安的图片代替,希望大家见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