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同皇城街

美友37206151

<h3>  皇城街位于大同城的东北,但是这里并不是居住皇帝的地方,而是明朝的代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三子朱桂居住的地方。</h3><h3> 那么,为什么叫皇城街呢?原来,当年明太祖带兵与元人作战。在聚乐堡一带吃了败仗,逃到大同城内。当时由于兵荒马乱,城内百姓门户紧闭。太祖十分饥饿,疲惫不堪,左寻右找,傍晚时分才在皇城街找到一家人家,此家屋门虚掩,太祖立即推门而入,口喊:“大娘,请赏俺一口饭吧!”谁知这时从屏风后走出一位亭亭少女,名唤郭娇儿,因父母到乡下有事,家里只剩她一人。她一听有人求饭,一看原来是一乞丐样的人。赶快拿出一些莜面馍馍,朱元璋饥不择食,一口气吃下。哪知朱元璋系南方人,吃不惯塞上的莜面,刚刚吃完,肚子里便觉难受。大同人有个习惯,肚里难受要在火杭上爬一阵,着着熟。谁知这朱元璋爬在炕上不一阵,呕吐不止,臭气冲天。郭娇儿为人老实,也不忌讳这些,就拿扫把去打扫。谁知竞看出此人内里穿着龙袍,郭娇儿大惊失色,立即跪拜于地。朱元璋此时全身疲惫也不顾及君民之礼,忙上前把郭娇儿扶起,道出了自己的身份。郭娇儿立即起身到后屋给当今皇上做了一顿拿手的柳叶面,外加两个荷包蛋,放上一些鲜辣之物,以便暖肚,又找出半瓶汾酒,一瓶陈醋,只把个当今皇上吃得个稀醉。皇上在醉里以为是回了皇宫,把个郭娇儿视作皇妃,拉着她便去入睡。那郭娇儿哪里还敢违抗,就这样,娇儿便与皇帝成了夫妻。光阴荏苒,不觉太祖已住了数日,他这才想起要回南京的事情,这天朱元璋梳洗完毕换上平民服装,正欲前行,谁知儿女情长,恋恋不舍。朱元璋舍不得这救命恩人,郭娇儿也是含泪不语。此情此景,谁不落泪。朱元璋见此情形,便要过纸写了一纸诏书:“大同郭娇儿:赐封大明皇宫贵人,御笔钦此”。又取出随身宝鉴盖上御印。并许下生男叫桂儿,生女儿叫凤儿。又 对娇儿说等他回南京后便派人接她。</h3><h3> 谁知朱元璋一去杳无音信。过了月余郭娇儿父母回到皇城家里。一看女儿不思饭食,时时作呕,完全是怀胎之状,以为她没作好事,又打又骂。郭娇儿便从梳妆台内取出一纸诏书,二老看后,慌忙跪下,不敢抬头。郭娇儿便把与皇上的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二老也不怪罪,把个女儿真如贵人一样供养起来,好吃好喝,单等皇子出世。数月过后,生下来竟是个大胖小子,便起名朱桂。老俩口说:“这下可有指望了。”孩子渐渐长大,但也不见皇帝来接,二老在等待盼望抑郁中去世了。</h3><h3> 话说这皇城一带是一条通街大道,这里店铺林立,有买故衣的,有修大车的。一日,郭娇儿去当铺典当,忽遇开当铺的刘三麻子。这刘三麻子早对郭娇儿有意,只狠未有机会。今日见了娇儿,便垂涎三尺。郭娇儿虽年三十,但风韵犹存。刘三麻子看上去分外眼馋,趁郭娇儿典当皮袄之际,轻轻地在娇儿手上一捏,谁知娇儿狠狠回敬了他一个耳光。此时,立即围扰来看热闹的不少,围观者有说甜的,有说咸的,众口不一。</h3><h3> 话说这刘三麻子本是皇城一霸,怎能受此窝囊之气,他总想报复郭娇儿。当郭娇儿典当期满,要赎回这皮袄之时,他便生了一个坏主意,说这件皮袄是娇儿偷的,立即告到官府。这官府设在县角一带,县官本是个贪官,再加上娇儿孤苦一人,哪里问个青红皂白,即将要把娇儿提审。谁知娇儿平时为人,邻里关系十分融洽。这邻里有个老汉在衙门里当差,把此事偷偷告给了娇儿。娇儿无法,便打典行李带着十三岁的桂儿过了玉河(御河)桥,往南京方向逃去。</h3><h3> 话说这娇儿带着孩子,一路上夜行晓宿,一个女人家甚是不便,好不容易到了南京。</h3><h3> 这偌大个石头城,真是繁华至极,这里是南北方交汇的中心,各省居民都有。娇儿生在塞外,长在边城,那儿见过这样的场面,更何况身带盘缠无几,带着孩子,吃用差不多已快耗尽。她只好沿门乞食,露宿街头。</h3><h3> 南京有条河,叫秦淮河,古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名句。秦淮两岸真是歌楼伎馆,茶肆酒店,一应俱全。那娇儿夜间来到秦淮桥上,看到十里长河,渔船灯火点点,真是不夜城一般。忽见从南驶来一条偌大的彩船,雕梁画栋,灯火辉煌,船上笙歌曼舞,好不热闹,一打听才知道是当今大将军徐达路过此地。她便在大桥上大声号哭,这哭声正传到徐将军耳朵里,命人去赏了一些银子,把她安顿到一家客栈,这客栈叫“三新客店”,原来是徐达的外甥开的,专门周济一些冤患之民。</h3><h3> 话说夜半之时,郭娇儿十分困乏,在睡梦中不禁说出了一些心里话。她竟口喊当今皇上为何十多年不与她相见,竟然责问朱元璋是否变心?这住在隔壁的掌柜老婆听了吓得浑身发抖,看到这疯女人在睡梦中竟敢戏辱皇上。这老板娘当即把她叫醒,问她梦中何以出此胡言,她却说是真的。老板娘问她有何凭据,她照实说来,并拿出了皇上赐与的诏书一封,那老板娘吓得连连跪下叩头。</h3><h3> 第二天,老板娘便把小朱桂安顿好,责专人伺候,她领着娇儿便去将军府。大将军徐达一看诏书也是一惊,便与娇儿想出一个好办法来。</h3><h3> 次日,将军上朝时,叫娇儿梳洗打扮一番,带着她到了皇宫一所僻静之处。等别人退朝后,徐将军又向皇帝奏了一本。这本章内便是朱元璋给娇儿的诏书,皇上一见真是又惊又喜,惊得是我皇上此事怎能叫人知晓,喜得是这郭娇儿总还是一个贤德的女子,苦苦等我十三年,元璋心里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终于问起儿娇现在何处。谁知这娇儿已远远站在一根大柱之后,露出半个身影,痴痴发呆。见皇上急忙从椅上走下,娇儿一阵热泪如泉水流下,“扑通”一声跪下,不禁放声大哭起来。朱元璋此时也不讲什么君臣之礼了,前去扶起娇儿,大将军一看此情便悄悄地溜出了皇宫。</h3><h3> 朱元璋把娇儿扶了起来,一看她这一身粗布打扮,已是年近三十的人了,脸上也略略显出些皱纹,一副饱经风霜的憔悴面容,但也隐约留下那当年的一点风韵,朱元璋不觉也掉了眼泪。他问起孩子来,知道朱桂还在三新客店,便派人立即去接,朱桂从一个讨饭孩子一下便成了皇十三子。</h3><h3> 至此,元璋便按当时的诏书把郭娇儿封为妃子,经过几年,朱桂便转封在大同,封号代王,在皇城一带建了王府。因朱元璋在这儿生活过一个时期,故把王府称作皇城,建筑一应按皇宫作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