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林茶馆

飘香

<h3>老舍《茶馆》图片为转载</h3><h3>场地:遂川红色古街区草林茶馆</h3><h3>摄影:岁月静好、飘香</h3><h3>出镜:小燕子、兰兰、岁月静好、飘香</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最早感知的茶馆,是收录在中学课本里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后是看了改编成话剧和电影的《茶馆》。作品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汇聚了在这个社会中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芸芸众生。</font></b></h3><h3><br></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八十年代末参加工作分配到了乡里,才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茶馆氛围和文化。草林位于遂川的中腹部偏西南,那个时期建制还不是“镇” 。1928年毛泽东率工农红军在此创建了井冈山第一个红色圩场。草林圩自古以来是赣中南四大著名圩场之一,素有“一唐江、二营前、三草林、四大汾”之称。 草林是一个客家人居多的乡,草林茶馆远近闻名,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圩场上平行的两条街上(其中一条还是省道与街道合用),都是留存的客家风情老房子,一栋紧挨一栋,门前是青石板、鹅卵石和黄瓦石间铺的不同花纹和形状的沿阶,褐色泛白的木板门,靠推槽合并成门扇,当地人称上铺帐,凹凸显槽的木纹标识着年代的久远。</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草林的茶馆大多是一个长方形的纵深店铺,大概五六米宽,十几米长不等,跨进门槛靠门边就是一个柜台和货架,货架上摆放着一瓶瓶瓜子,花生,豆子和浸坛(冬酒,糖制的用瓦罐装的泡汁)辣椒、萝卜、荞头、蒜子、刀豆、寒脑,还有豆饼(米磨粉拌浆,面上撒豆子或花生米,再油炸成薄饼)等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味小吃。</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柜台旁往纵深摆放着两排木方桌及长条板凳,大约有12,14,16桌不等,每桌可坐八人。草林逢农历1.4.7圩。闲圩日街面上除几个日杂店和供销社开门营业,一两个肉案摊,一个豆腐摊外,没有其他的农副产品交易,也没有县城的菜贩子跑圩场,茶馆里也只是两三桌或三五几个茶客。</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逢墟日则不然,街面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老表们把自产的农副产品都带到了圩上交易,家里需缺的物品食品也会在这天买回家。县城的贩子也早早的把城里的“洋货”带到圩场,再把圩场上的“”土货”淘回城里。当然这天的茶馆人最多,最热闹,生意最红火的一天。</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茶馆里,清一色的男子佬(客家人称谓男人)茶客 ,年纪大的八九十岁,年轻的二三十岁,大多是“AA”制喝茶,一个里面泡着粗茶的带把瓷杯,一碟瓜子,这是茶客的“标准套餐”,当然也有几杯茶,几个碟子的小吃,那就是某某做东“埋单的豪华餐”了。一杯茶五毛钱,没水了跑堂拎着茶壶轮流转的加,冲了泡,泡了再冲,到最后没了一点茶叶味,一碟小吃一块钱,省着吃,许久才磕上一粒瓜子或剥上一粒花生,一块豆饼要用手掌压的粉碎捡粒吃。就这样要从进茶馆喝到散圩(一般是下午两三点)。在九十年代初的乡下也算是一种高消费,好多老表本是上圩来打酱油,买食盐,打食油的钱,可进了茶馆,啥也不管了,哪怕回家吃无味菜,也要先濑(喝)上几杯茶再说,还有“宁愿荒嘎田,也不要冷嘎茶”之说,也就是荒了田无妨,但一定不能让茶馆冷场。</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这时的茶馆里,“人声鼎沸,五味齐全"。汗味烟味醋味…混杂在一起,围桌落坐的茶客有的叼着旱烟袋,有的敞开着上衣,夏日里有的手摇大蒲扇,冬天有的则胯下夹着个火笼,眉飞色舞扯着嗓门,边喝茶边聊天 :东家天刚(明天)卖妹子,西家明步(明天)讨新裘(媳妇);拤卜(昨日)王家赖子(儿子)被抓了,今卜(今天)乡政府李干事提拔亦……乡里村里,家事政事,好事坏事,唠个没完。</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这样的茶馆氛围起先我是没有体会的。在乡里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日稍有些空闲,想约几个同事进茶馆喝茶小吃 ,被机关食堂的本地大师傅听到了,半认真半玩笑的说“你们妹崽子不要去茶馆哦,会笑话你们哦”,好生奇怪不知缘何?于是带着好奇心还是去到了茶馆,问及老板为何女人进茶馆会笑话?老板说:这里的茶馆一般都是男茶客,如果女的光顾,那就是媒婆牵红线,男女双方由家长带着,约好到某日茶馆见面,如果双方有意,那么这天的中午就转场到餐馆小酌两杯,如果没有看中,走出茶馆各不相识。所以女的进茶馆很是稀有,不过现在是新时代,越来越开放了,偶尔有一些年轻的女子相约进茶馆,当然茶不是她们的最爱 ,为的就是那些诱人的客家小吃。我呢自从有了第一次进茶馆,淡淡清香的茶水和香辣酸甜的小吃,还有那乡味浓烈的茶馆气氛,诱惑着我时常邀上几人出现在茶馆,悠悠自在地享受着“茶乐”。</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离开草林回城工作了,依然留恋那些特色风味小吃,也就年年都没有落吃。只是茶馆特有的氛围自然就生分了。</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今年,县里打造的红色古街区正式开放了,几个友友为寻找那种古韵文化而来到街区摆拍。一栋瓦顶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吸引着我,大门上方悬挂着《草林茶馆》木匾,褐色凸显木纹的两扇大门,门上挂着两个环扣,台阶上墙角里长着几块青苔。走进茶馆 ,迎面就是一个天井,里面厚厚的苔藓 ,周边摆放几个盆栽。右边的厅堂摆放几张方桌,旁边是一个摆放了茶馆小吃的柜子。虽说茶馆的结构布置不同于草林圩上的茶馆,但还是有那种熟悉的味道和回味感。 </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一张茶桌旁围着几个大约二三十岁的时尚小帅哥在喝茶聊天。看到我们几个的到来,一人起身招呼,才知是茶馆老板。得知我们看中这里的古韵乡土气息,准备摆拍几照,小老板甚是热情,赶忙整理打扫。闲聊中得知,小老板也是看中这栋老房子,借助政府打造古街的扶助政策,开了这家草林茶馆,但还没正式开张。因为房屋陈旧,需要进行一些维修加固,同时还要在茶馆的“古、特、新、奇”方面做一些传承和创意。说到这 ,我们由衷地钦佩这位小年轻老板对茶馆文化的理念思维和创新意识。</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聚集地,茶馆文化体现着人生百态与时代变迁, “草林茶馆”是一个历史悠久 ,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聚散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茶馆的变迁,时刻反映出时代的进步,百姓的生活变化。也许有人认为萨克斯曲环绕的咖啡厅,文明高贵,情调优雅 ,但我也觉得如今的茶馆文化既传承着古老文明和乡土古韵,也展示着人们的现代气息和生活心态,粗茶,炒货,浸坛,油炸果子永远是我们爱恋的家乡味道,是一份记忆中的的乡愁 ,走进茶馆的心境是满满的安逸与幸福。</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