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孙绳照</h3> <h3>2019年7月7日,“七七事变”82周年,举国沉浸于缅怀抗日英烈的浓厚氛围中。这天下午13时50分左右,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黄土画派代表人物、86岁的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h3> <h3>噩耗传来,沉痛当哭,我更思忆沉沉。四年前,刘老来到铜川金锁关石林写生的景象,一幕幕、一重重、点点滴滴地展现出了脑海……<br><br> 2015年7月的一个下午,快下班时,接到政府办通知“明天刘文西老师将来金锁关石林写生,请陪同”。自幼喜欢绘画,刘老又是我心中偶像,恰好工作允许,我欣然答应,激动得半宿没睡好觉!</h3> <h3>第2天,按预定时间,我们几人提前在何家坊路口恭侯。大约十点半左右,见到了期待中的刘老。一边带路上石林,一边不由自主看向刘老:一个打扮朴素的小老头,个子不高,戴着浅蓝色的帽子,穿着肥大的白短袖,宽大的裤筒下,穿着比脚大两指的老北京布鞋。不由得心生纳闷:大热的天,为何还戴着那顶老式仿军帽?穿鞋,为何还要穿大出两指的?对视到刘老微笑宽和的眼神,却又由衷感到一种静水深流的豁达与舒适。也许,旁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对于刘老自身而言,恰是一份穿越岁月的淡淡微笑的舒适与愉悦吧!<br><br> 车至喷泉广场,时任金锁关镇长李钥、副镇长杨锴,以及何家坊村支书薛存良等,拿出准备好的轮椅,迎接刘老。他却说:“路看着挺好,咱就走着上吧!”一路上坡,他慢慢向上。因为不抬脚,应该说是向前磨地而行才对。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他为啥小脚穿大鞋,是否艺术家的鲜明个性?还是要给辛苦的脚最大的自由?抑或是一步也离不开脚下深爱的土地?<br><br> 到达主景区下,对面一个亭子适合选景,却距离几十个台阶。随行人员再三恳求,“逼”着刘老坐轮椅,四五人硬把他抬上去,他着急得频频摇头摆手:“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啊!”一到就急忙下地。</h3> <h3>迎风站立,面对似人如兽的山头,刘老打开速写本,掏出签字笔,望景沉思,很快进入绘画之中。<br><br> 这时,我才发现,他的手似乎也不灵便,画得很慢很慢,好似在铁板上刻线一般。看看画画,画画想想,不时小声与两边陪他写生的学生交流着什么。众人热得汗流浃背,刘老依然帽不离头,衣不解怀,将一种淡定沉稳,无声地释放出一种强大的气场,使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由衷感叹:“大师就是大师!”<br><br> 以前想,速写就是快快地画,现在看来,不是这么回事。不知擦了多少次汗,画了多少条线,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一幅普通书本大小的速写完成了。<br><br> 这时,刘老把画压平,请大家自由拍照。仔细一看,画面如印刷一般干净,线条立体感特强,画出了石林的风采。合上本子时,我才发现封面上印着《刘文西速写》,原来画完的每张纸,就会合成一本书呀!难怪有人想帮他压画时,被拒绝了!是怕汗手弄脏了画作!他要把最美的作品留给人间呀!<br><br> 换了写生位置,看到背景适合照相,刘老主动邀请大家合影留念,一点名人大家的架子都没有。但他普通的装扮,常见的举动,低矮的身躯,简单的话语,却让我感到了大家的威严!高大!与可亲可敬!有几个游客,也与刘老合了影,高兴地挥舞起拳头,对着石林大声呐喊:三——生——有——幸!一——生——荣——耀……<br><br> 顶着酷暑,刘老画了三幅速写,兴致不减,充满情怀地说:“才知道金锁关石林,景很美,多画会儿。”眼见日头偏西,已是一点多了,才被大家劝着,意犹未尽地停下画笔。<br><br> 来到渠家庄一户农家乐,闲谈中才知道,他们原计划在石林看看就去陈炉。谁知道美景诱人,大师多情,那边准备好的午饭只好自己享用了……<br><br> 午饭,有野菜、土鸡、锅盔馍、玉米糁等,但刘老特意询问,要吃糊涂面。还感叹着说:“我就喜欢这口,越吃越明白,糊涂糊口不糊心,做人啥时候都有根本!”我暗暗感叹:“作为一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不仅心怀责任,更脚踏实地,心系人民,把艺术扎根在了生活的土壤中。想来,他笔下的陕北人系列,正是最好的写照。他把人民放在了心里,人民也必然把他记在心中!”<br><br> 简单吃了午饭,其间有人提出:想请刘老写个石林招牌。我怕刘老为难,没让说出口,但也倍感遗憾。庆幸的是,同年10月,刘老再来石林时,欣然提笔:金锁关石林。<br><br> 如今,“金锁关石林”镌刻在石林景区,成了一处景点!<br><br> 当日短暂午休后,不忍陈炉等待的他同志失望,刘老不顾疲劳,欣然前往。车出渠家庄村口,看到路傍一颗两搂粗的古槐,刘老急忙让车停下,来回三次,选好角度,现场写生,两次为古槐画相。并再三对我等说:“老树如老人,要好好地爱护,好好地保护……”</h3> <h3>这一次来石林,刘老停留了7个多小时,画了5幅速写,成就了一段“石林佳话”!短短的相聚,也留给我一生的思念!思念他的平易近人,思念他的严谨治学,思念他的心系人民,思念他的“磨地”品质……<br><br> 思忆如潮,音容历历,只恨再见无期!如今,“金锁关石林”已成穿越风烟的景致,5幅速写也将辉耀历史,刘文西老师,却与世长辞,走进了黄土地的最深处。但我相信,犹如他伟大的作品一样,他的精神——代代相传铜川金锁关石林!他的风骨——永世轮回!<br><br> 刘文西老师一路走好!</h3>